周潭鎮位于樅陽縣東部邊陲,東南與銅陵市普濟圩農場及陳瑤湖鎮隔湖相望,東北與無為縣牛埠鎮毗連,西與廬、樅、無交界處三公山接壤,西南與本縣橫埠鎮相鄰。背靠長達23余公里的三公山和黃梅尖山,面向2萬多畝楓沙湖,鎮域面積79.89平方公里。
周潭距銅陵長江大橋10公里,合銅 (合肥至銅陵)公路、銅安(銅陵至安慶)公路以及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一小時內均能到達銅陵、安慶、合肥。鎮內資源豐富、人杰地靈。主要資源有礦產資源、林業資源、水產資源、旅游資源以及特色保健品等。
這里湖光山色、風景宜人,名勝古跡、人文景觀頗多。其中有“牛山牧笛”、“月山揚帆”、“楓湖夜渡”等30余處的民間傳說;有清朝著名學者周大璋墓地和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將軍讀書處等;中國林科院院長江澤慧同志、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彭鎮華教授的林業示范點和中國森林生態網絡樅陽縣大山示范點均座落在該鎮大山村,該村已建設成“山頂松和雜,山腰竹和杉,山腳果藥茶,平地做糧倉,四旁皆綠化”的生態村。四季常青、溪水潺潺、鶯歌燕舞、碩果飄香,長期以來一直倍受各級領導的青睞。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千佳村、省級十佳生態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農家樂”旅游示范點和國家AA級旅游區等,風光秀麗,景色怡人。
記者了解到,周潭集鎮形成于明代初期,興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古建筑有“八角亭”、周氏宗祠、枕流古剎均座落在集鎮東部。有已故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字及“中國的保兒.柯察金”吳運鐸題字的周潭中心小學,有大文學家、大書法家郭沫若題寫校名的周潭中學。周潭鎮1994年列入省建設廳出版的“安徽省百家小集鎮”。有企事業單位20多家,有工商業、飲食服務業第三產業100余家。
周潭鎮為古桐城東鄉,自古崇文尚武,被稱為“武術之鄉”。早在四百年前的康熙年間,周氏名流追求讀書入仕已蔚然成風。清初至咸豐年間,東鄉武術高手輩出,威震大江南北,號稱“打不過東鄉”。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練拳習武已成為村民們強身健體的必修課。同時“崇文尚武”之風亦日趨漸濃,科教興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鎮內人才輩出。目前,在國內已獲博士、碩士學位的就高達四十多人,出國留學的博士生、碩士生也達三十余人。
近年來,周潭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深化改革,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鎮廣大干群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凝心聚力、振奮精神,針對利弊的扎實苦干,以發展工業為主線,以招商引資和工業立鎮、商貿興鎮為抓手,狠抓計劃生育工作,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和實事工程,取得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新成就。
據該鎮宣傳委員左文同志介紹,2009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41900萬元,較上年增長67%;農業總產值達12200萬元,較上年增長10%。招商引資完成19538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6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950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05%;財政收入完成168.4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03%。
與此同時,鎮黨委政府狠抓集鎮建設,2006年新建的15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先后建成的周潭商品大市場和周潭綜合大市場均已投入使用,2007年投資8800萬元的周潭明星商城也正在緊張建設之中。現集鎮經商、居住人口6000多人,最高峰時日市場人流量在1萬人次以上,已成縣境東部邊陲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
“周潭鎮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勤勞智慧的周潭人民正團結一心、搶抓機遇,全力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闊步走向光輝燦爛的未來。”面對未來,該鎮的黨委領導班子豪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