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調新聞是精確新聞的一個重要類別,近年來國內許多媒體特別是傳統的紙質媒體開始引入民調新聞,其中又以地方性報刊的民調新聞頗具特色及影響力。本文以《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版為例,運用精確新聞學理論對其進行內容分析,總結地方報刊民調新聞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民調新聞 地方報刊 精確新聞 《長江日報》
一、民調新聞與精確新聞
民調新聞是民意調查新聞的簡稱。民意調查也稱民意測驗、輿論調查,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精確反映社會輿論或一般民意動向。①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報刊相繼成立了民調新聞版或欄目,例如《新民晚報》的“新民意”專版、《新京報》的“評論周刊#8226;調查”、《南京晨報》的“每周質量調查”以及《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版等等,可以說民調新聞受到了很多地方報刊的青睞。

在西方新聞學界,民調新聞歷來被歸屬到精確新聞的范疇,而精確新聞最初也起源于民意調查新聞。精確新聞學理論是由美國記者菲利普#8226;邁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80年代我國新聞媒體開始使用這種報道方式來報道新聞。具體來說,精確新聞指的是記者在采訪時,運用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從而報道新聞。②
二、對地方報刊民調新聞的考量
1、數據來源。按照調查實施機構來劃分,數據主要來自于兩條途徑:一種是新聞媒體或記者運用定量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數據搜集,稱之為“主動性精確新聞報道”;另一種途徑是直接采用其他社會組織或機構的研究結果,這樣的新聞報道就是“反應性精確新聞報道”。③

2、精確新聞報道寫作中應交代的內容。為了增強精確新聞報道的可信性,在寫作時,有關調查過程和方法等是必須要交代的:委托調查的機構以及調查目的、調查的執行機構、被調查對象的人數、具體的抽樣方法、抽樣誤差率、調查所采用的訪問方式、調查實施的時間。④結合實際情況,我們選取了部分考量指標:(1)交代調查目的。說明調查目的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另外可以防止民調新聞被有不良動機的組織利用(2)交代執行調查的機構。對于關系到眾多民生話題的民調新聞,交代執行調查的機構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保護,有利于落實調查的責任組織(3)交代被調查對象的人數。人數的多少與最后調查結果的準確度有著很大的關系(4)交代具體的抽樣方法。抽樣方法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影響民調科學性的因素很多,其中的關鍵是樣本的代表性,(如“隨機抽樣”以確保調查對象總體中每個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⑤。網絡調查是自愿抽樣,街頭調查是偶遇抽樣,社區等調查是判斷抽樣,都是非隨機抽樣,使用非隨機抽樣會降低調查的可信度。

3、報道的類型。從調查報道的層次上看,有淺層次的描述性報道,即只描述調查結果;也有解釋性報道,即除描述調查結果外,還對數據作出因果分析和解釋。
4、版面形式。可以從兩個方面考量:一是是否有圖片,二是是否運用了圖表,即除去文字和圖片外,運用圖表對數據進行報道。
5、選題類別。按照近兩年比較受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選題類別可以分為教育、醫藥衛生、住房、創業或就業、物價消費以及金融危機,不屬于這幾類的歸于其他類。
6、選題涉及的地區范圍。不同地域的讀者關注的話題不盡相同,因此按照話題涉及的地區范圍可以分為:國際、全國,湖北和其它地區。
三、《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

《長江日報》是于2009年1月4日開始推出“民調新聞”版,為了方便統計,我們選取了從2009年1月4日至2010年1月4日間的《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版作為研究對象,總共32期,36個民意調查話題。這32期的《長江日報》全部來源于漢網提供的《長江日報》電子版。
(一)數據來源
根據執行調查的機構是主動性報道還是反應性報道,數據統計顯示《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有97%是主動性報道,大部分是由其發起并參與調查,有3%是聯合其他組織或相關網絡媒體進行協助調查。這說明該報在做民調新聞時,占據絕對的主動性,獨立承擔大部分的調查工作及相應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完整參與新聞報道的各個環節,奠定了新聞報道的統一性的基礎,從而提升了民意調查的可信度。
(二)是否交代調查目的、調查的機構、調查對象的人數以及抽樣方法

從圖一可以看出《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大多會交代調查對象的人數,達到了97%,交代執行調查機構的有69%,交代調查目的和抽樣方法的分別為39%和50%。在這四項內容中,該報注重交待調查對象人數,但調查目的和執行調查的機構,出現時有時無的情況。有一半未交代具體抽樣方法,大多寫上“據本報調查顯示……”等模糊語言。以上四項內容是一般民意調查必須包含的內容,它們直接影響到這次民意調查的可信度,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長江日報》的“民意調查”版在這方面還做得不夠全面和系統。
(三)調查方法
在統計中,我們發現有50%的民調新聞沒有交代調查方法,而另一半交代了調查方法的民意調查中僅有8%選取的是正確的隨機抽樣方法,街頭調查、網絡調查等均是非隨機抽樣調查。這主要是由于民意調查本身的難度所造成的。
(四)描述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
在統計分析的36個民調新聞中,描述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所占的比例分別是58%和42%,解釋性報道的比例高于描述性報道,但相差并不是很大。相對于描述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對記者的要求較高,除了對民調結果作出描述,還需對數據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行探討,有時還需對讀者提出相應的建議。
(五)版面形式
民調新聞通常是用數據說話,比較枯燥,因此要引起讀者的興趣,在版面上要有一定的策略。從圖三我們可以看出,《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每一期都會配備一幅新聞漫畫,漫畫通常是運用滑稽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對白展現每一期的話題。圖表是各種調查報告和新聞報道常用的形式,《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配有圖表的報道占69%,使用率較高。“有相關內容鏈接”占81%。綜合來看,《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在版面形式上十分豐富、活潑。
(六)話題類型及涉及的地區范圍
2009年幾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如教育、醫藥衛生、住房、創業或就業、物價消費以及金融危機占的比例分別是13%、6%、3%、6%、11%以及11%。
其它類話題涉及的分別是:武漢出租車起步價、小靈通退市、房屋公共維修基金、武漢小區高價車位費等,這些話題涵蓋面非常廣,雖不是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卻也是武漢地區受眾普遍關注的話題,凸顯了本地性。我們也具體調查了這些話題涉及的地區,湖北占83%,全國性話題占17%,由此可見,地方報刊的民調新聞的調查話題并不一定是全國性的話題,也可以是對讀者更具接近性的本地民生話題。
四、地方民調新聞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
1、主動性強。《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能夠主動選擇話題并組織調查,這是吸引讀者注意力和贏得忠實讀者的保證。相對于現在流行的網絡調查,報刊實行民意調查難度較大,但報刊的民調新聞更能給人以可信度,因此不少報刊將民調新聞視為應對新媒體沖擊的一條出路。
2、版面形式多樣。民調新聞涉及統計數據,如果只是一味地陳列數字,不僅顯得繁瑣、枯燥,也容易造成視覺混亂,可讀性降低。《長江日報》每期的民調新聞都搭配一定數量的統計圖表,幫助讀者理解調查內容和結果,同時也增強了報紙的可讀性。另外《長江日報》每一期的民調新聞還配有一幅新聞漫畫,便于傳達新聞的內涵,活潑的形式增強了報紙的可看性。
3、話題本地性和接近性強。《長江日報》的話題選擇以湖北為主,全國性的及其它地區的話題較少。這種策略既避免了重大話題難以駕馭的風險性,也避開了與權威媒體話題重復的可能性;另外,富有地方特色的熱點話題更貼近讀者。
4、不均衡。從《長江日報》的32期民調新聞來看,平均每月不到3期。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民調新聞每個月都有,但分布不均衡,多的時候有4篇,少的時候只有1篇。不定期報道不利于獲得忠實的讀者和形成持久的關注度,特別是對一些社會各階層都普遍關心的議題上,連續性報道將有助于影響力的擴大。同時《長江日報》的民調新聞沒有固定的出刊日期。筆者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地方報刊的議題容易受政府議程設置的影響,比如9月和10月主要受到國慶60周年慶典這個重大議題的影響,另一方面,民意調查耗費時間和精力,而地方報刊的資源也相對有限,全部定期出刊難度較大。
5、科學性和可信度有待加強。這也是很多民調新聞共同存在的問題。民意調查要盡量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在報道中必須清楚寫出需要交代的內容,增強民調新聞的科學性和可信度。我國地方報刊對民調新聞的嘗試是報刊積極探索新聞報道新方式的表現,但應不斷增強民調新聞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這樣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民調新聞并不是民意調查與新聞的簡單相加,如何充分發揮民意調查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報道還需要學界及業界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①王立綱,《部分紙媒借民調突圍》[J].《青年記者》,2010,(01)
②程道才,《西方精確新聞學理論的內容及應用》[J].《當代傳播》,2004,(03)
③李雋瓊、黃清華,《試論把關理論在精確新聞報道中的運用》[J].《新聞界》,2003,(01)
④程道才,《西方精確新聞學理論的內容及應用》[J].《當代傳播》,2004,(03)
⑤畢研韜,《國外對民調的一般要求及爭議》[J].《青年記者》,2010,(01)
(作者單位: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07新聞學系3班)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