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政新聞在媒體的報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長期以來,由于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單一、形式僵化,缺乏親和力,導致百姓不愿意看,影響了新聞的傳播效果。本文在介紹了時政新聞缺少親和力的現狀后,重點從報道思維、報道角度、報道內容、報道形式、報道語言等五個環節來論述如何增強時政新聞的親和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 親和力 五個環節
時政新聞在媒體的報道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長期以來,由于時政新聞報道重領導、輕群眾,重工作、輕生活,報道語言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親和力,導致百姓不愿意看,影響了傳播效果。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就新聞報道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時政新聞報道只有增強親和力,才能產生吸引力,形成感染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五個環節入手,增強時政新聞的親和力。
一、報道思維的轉變是根本
打造時政新聞的親和力,首先需要媒體在報道思維方式上先行突破,報道思維的轉變是根本。思維方式要從趨同型轉向求異型。時政新聞之所以“老面孔”,就是記者局限在求同思維中,主題重復,視角相同,寫法老套。求異思維要求記者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視角,從常規中尋找特異性。思維方式要從單向型轉向多向型。多向思維呈發散狀,能幫助記者從事物的不同側面理解其本質,從相互聯系、交叉中去發現新聞,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形態中去挖掘新聞,有利于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客觀事物。①思維方式要從靜態型變為動態型。時政新聞要有動態視角、動態思維,要善于從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中尋找“切入點”。時政新聞由于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有時進行前瞻性的報道比較困難,這就需要記者的思維轉向前瞻型,把昨天的事實背景與今日發生的新聞事件聯系起來,作深層次的思考,盡可能揭示明天的發展前景與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讀者對新聞的了解更全面。
二、以人為本的報道視角是關鍵
傳統的時政報道多采用官方視角,缺乏貼近性,缺乏親切感,對讀者自然沒有吸引力。因此,增強時政報道的“親和力”,以人為本的報道視角非常關鍵。
這是因為,新聞媒體首先要表達人民的聲音、傳達人民的心聲、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新聞媒體要緊扣讀者的需求,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明確樹立科學明晰的受眾至上的現代傳播理念,以平民視角反映普通民眾的思想情感。
例如,2009年2月12日下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旅游發展大會,《杭州日報》記者與建德電視臺記者寫出了不同角度的報道。一個是立足杭州、從以人為本的視角確立報道主題;而另一個是完全按照電視電話會議去報道。單從標題就可見一斑,《杭州日報》的標題是:《“最佳”牌給杭州對了!——國家旅游局局長說杭州給他驚喜》,報道內容以“最佳”牌和驚喜為主。建德電視臺的標題是:《省委省政府召開旅游發展會議》,報道內容是以某某領導強調、指出、要求等為主。同是省里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不同記者采寫的報道,給受眾帶去的感受和效果就大不一樣。②
不少媒體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不光從寫作上體現以人為本的視角,而且在報道的前期就貫徹了這一思路。2009年全國兩會召開之前,為了充分把握公眾新聞信息需求和關注點,新華社在全國范圍內抽取普通群眾開展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反腐倡廉、司法公正、醫療改革、收入分配、就業等民生問題仍然是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
這樣一來,記者的采訪重點就有了著落,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百姓的利益訴求點,寫出的稿件自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三、報道內容的拓展是主體
以往的時政新聞報道內容框架性比較強,報道素材單一,也是其不受歡迎的一個原因。現在,記者在時政新聞報道中不應再因循守舊,在主題確定的前提下,要對報道內容進行不斷地拓展。
在拓展時政新聞報道內容上,可以采取三種方式:
做“寬”時政新聞,抓住重大政治新聞,進行橫向開拓。
做“深”時政新聞,從縱向開拓、深度剖析,為讀者提供權威的信息和觀點。
做“強”時政新聞,在原有既定報道的基礎上,嘗試增加口頭訪問、直接觀察、親身體驗等內容,為時政新聞的報道造勢增色。
時政新聞的進一步拓展還應該在外圍上下功夫。比如,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開慶功會,慶祝袁隆平院士獲世界糧食獎。但《三湘都市報》的記者并沒有報道慶功會,而是重點報道了慶功會之前的“讓座”。文章這樣開頭:“‘讓我們請袁隆平院士坐中間。’今天下午,省政府隆重召開袁隆平院士獲世界糧食獎慶功大會,周伯華省長走上主席臺時發現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間,馬上親自動手把寫有‘袁隆平’三字的座位牌放到主席臺正中,并恭請袁院士入座。”該文中,時政新聞的報道內容由此拓展,讓人眼前一亮。
四、報道形式的多樣是手段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包裝,包裝吸引人,人們才會進一步仔細考察里面的產品。新聞報道也是如此,只有先勾起人們的好奇心、興趣,人們才會耐心地往下讀。
增強時政新聞的親和力就是要不斷豐富報道形式,一改過去的報道模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訓導式為誘導式,變灌輸式為啟發式。只有與讀者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增強報道的親和力與吸引力,才能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③
具體來看,追求直觀效果、突出視覺沖擊力,注重面部扮相、強調給受眾第一印象等等都是豐富時政新聞報道形式,提升親和力的手段。
《北京晚報》報道時政新聞時,就善于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組合,體現了形式的靈活多樣,使報道更易于被讀者接受,對于2009年全國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就是明顯的例子。《北京晚報》在3月5日的頭版中使用了整幅的會場背景圖片,體現出一種沖擊力,通欄標題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午召開 溫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下面是兩行虛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戰勝”和兩行實題“實施促經濟發展一攬子計劃 報告披露十四個核心經濟數據”,題目有虛有實,既有具體信息,又凸顯了一種態度。在標題的下面從14個方面,用14個數字解釋報告,形式新穎、一目了然。整個版面簡潔大方、清新脫俗,視覺效果非常強,沒有給人一種死沉呆板的感覺。
除傳統媒體外,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也正逐漸成為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2009年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就是網民創造的內容在各類媒體上占據了更多的位置,如人民網“強國論壇”開設了兩會報道專欄“2009我有問題問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之日集納的提問就超過了9萬條。④
五、報道語言的生動是基礎
俗話說,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在一篇時政新聞的出爐過程中,語言表達是最末的環節,也是最基礎的環節。因此在前面的環節做足的情況下,必須要將政策性強的時政新聞用通俗、生動的群眾語言表述出來,使讀者容易接受。這就需要記者和編輯們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打造通俗易懂的個性語言,使時政新聞的報道更富親和力。
如《南方都市報》2005年11月11日的要聞《陳水扁:左打連宋 右踢李登輝》,雖然是時政新聞,可是標題做得鮮活,語言非常生動,在趣味性之余也沒有損耗其信息量。正文的語言也生動活潑,“陳水扁一連兩天接受電視媒體訪問,炮火四射橫掃連、宋,更露骨批判‘情同父子’的李登輝,舉凡和連戰、宋楚瑜、李登輝的私下談話,都被攤在鎂光燈下檢驗。”
2009年2月1日,央視《新聞聯播》在“本臺評論”中,出現了“這個春節,老百姓花錢很猛”、“百姓消費熱情十足,商家也賺足了真金白銀”、“春節長假不僅吃得開心,花錢購物也不手軟”等口語化的說法。這些百姓語言,使時政新聞語言風格從生硬晦澀變為柔軟人性,它拉近了時政新聞與受眾的距離。■
參考文獻
①沈世緯,《怎樣讓正面報道常報常新——關于提升正面報道水平的思考》,《中國記者》,2004年12月
②謝金華,《以民生視角報道時政新聞——從“時政”與“民生”的對接點上找角度》,《視點縱橫》,2009年2月
③劉金祥,《黨報的“親和力”從何而來》,《新聞記者》,2004年5月
④蔡雯,《論受眾資源開發與新聞報道創新》,《當代傳播》,2009年3月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