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媒介的發展對傳統報業市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報業體制創新和機制變革才是根本出路。筆者通過對南京報業現狀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南京報業 報業改革 媒介經營
南京報業聞名于全國的要數1999年的那場令人不寒而栗的價格戰和前段時間《現代快報》、《揚子晚報》、《金陵晚報》和 《南京晨報》4家都市報集體漲價事件,巧的是,前者是報紙間的 “互相殘殺”,后者卻是心照不宣的“團結合作”,這種變化對于研究我國的報業市場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999年之前,在南京報業零售市場較有影響的報刊有新華日報報業集團下的《揚子晚報》《南京晨報》《服務導報》;南京日報集團下的《金陵晚報》《江蘇商報》;新華社江蘇分社下的《現代快報》。從內容上說,《揚子晚報》在逐漸減少社會新聞的采用量,加大政治、經濟新聞的比重,增加每天的獨家新聞和特色新聞,所占的比例不少于新聞總量的60%-70%。
《現代快報》一直以“講真話、辦實事、樹正氣”作為報紙的口號,它在內容上有兩大特點:一是敢講真話,善于抓住群眾關注的問題和政府應該關注的問題的契合點,同時在熱點問題上善于反映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眾人都關注的問題上力求更深刻。二是恰如其分地發揮了輿論監督作用。此外,《現代快報》還著力加強深度報道和評論,版面內容包括縱深、特別關注、快評天下、特別報道等4至5個深度報道版。
《南京日報》內容上更注意從群眾角度解讀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每天要聞版一半以上的版面用來登載與普通讀者相關度大的各類新聞,拉近了黨報與老百姓的距離。《南京日報》改擴版后,副刊版面也大量增加,做到既有知識性又有可讀性。
《金陵晚報》在內容上雅俗共賞,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新聞,可讀性強,側重于強化社區新聞,財經新聞也是其強項。
《南京晨報》靠新聞的鮮活性起家,主要表現在:加強對南京當地新聞和社會新聞的報道。主攻市井新聞,它一開始就拿出8個版做南京新聞,二版的“南京特快”不是最重要的新聞,而是當日發生的最快的新聞,新聞的鮮活度超過了重要性。
綜合分析南京這些報紙的內容定位,可以發現,目前南京報攤上有影響的都市報在內容上存在一些相同的問題:
1、同質化競爭嚴重。老百姓關心的社會新聞、民生新聞和服務性新聞依舊是各家報紙關注的焦點,各家都不輕易放棄這個“質”。
2、新聞品味不高。一些報紙的很多版面都被“腥、星、性”所占領,對負面的、丑惡的東西披露太多,影響報紙的品味。
3、新聞缺少一定的思想性。一些報紙只是報道事件,“實話實說”,停留在新聞報道中“是什么”的初始階段,缺少“怎么樣”“為什么”之類的解釋、評論。
以上是南京一些報紙在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對南京報業發展進行縱向比較以及與廣東等報業大省的橫向比較后,認為南京報業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改革。
(一)從宏觀上看,調整報業結構,加強競爭意識
1、加強集團化經營。廣東的一些報業集團在我國報業市場上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南京報業集團要向這些報業集團學習,加強與各報業集團的橫向交流。
2、加強競爭意識。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良性競爭可以促進整個南京報業的發展。南京報業需正當競爭,加強互相合作,最終達到功能互補、雙贏,為南京市民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
3、走出南京,擴大輻射圈和影響力。報業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及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南京的經濟在全國名列前茅,加上周邊蘇州、無錫、常州發達的經濟基礎,南京報業有得天獨厚的經濟環境。比如,《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面向全省發行,吸引了大量的蘇、錫、常的廣告份額,將報業的蛋糕做大。
4、調整報業結構。綜觀南京的報業,報紙的數量雖多,但同質化現象嚴重,定位相近,編輯方針相似,大多為“市民化”報紙,競爭強度加劇,南京報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
5、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南京在新聞人才方面具有優勢,擁有包括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兩家新聞學院,以及眾多其他新聞專業教育院系。在南京的一些新聞院系中,又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文科修養和實踐經驗。它們可以為當地媒體輸送大量新聞人才,同時,一些有長期媒體實踐經驗的老師也為當地的媒體提供著智力支持。這種學界與媒體良好互動的局面,無疑對南京媒體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從中觀層面看,多管齊下,提高影響力
1、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一業為主就是指經營報業為主,即報紙的采編、發行、廣告經營;多種經營是指經營報業以外的其他業務活動,以此來彌補報業經營的不足。以日本報業為例:朝日新聞社是一個立體經營的傳媒集團,除辦報外,朝日新聞社出版的周刊、月刊、季刊雜志有10多種。另外,它還兼辦其他文化產業,與該報社有關聯的企業和團體有英文朝日、朝日學生報社等60家。它設在國外的公司、企業已超過200家,經營范圍涉及新聞、出版、房地產業等。
2、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報社利用自身文化優勢、傳播優勢,多主辦社會活動,從事公益活動,對社會做貢獻。如日本《朝日新聞》主辦高中棒球錦標賽、成立全日本攝影聯盟。
3、跨媒介經營策略,利用業務單元間的關聯來增強競爭力。在信息社會中媒介出現了融合趨勢,報業經營也開始出現了跨媒介經營。傳統報紙與電子報紙之間在業務上的這種相互關聯既增加了接觸度,又帶來了利潤,同時也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力,提高了報紙在媒介市場的競爭力。
4、加強讀者溝通。報社可以通過舉辦讀者意見會、開通熱線電話、電子郵件的方式來征詢讀者意見,加強與讀者的聯系,增強報紙的服務功能,進而為報紙經營贏得更大的市場。
(三)從微觀層面看,內容為王,樹立品牌意識
1、“內容為王”是報紙生存的基本法則。報紙要提高自身品味,第一,增加硬新聞的比例,培養報紙過硬的風格;第二,要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為老百姓服務,為老百姓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2、肩負社會責任。媒體是社會的瞭望者,應該擔當相應的社會責任。對一些群眾反映的社會問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如南京的中山陵景區門票漲價事件,南京報紙集體“失聲”,反而是香港的《大公報》以 《南京中山陵拒絕免費開放 商業意味濃招民怨》為題進行報道。
3、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名牌欄目、名牌記者。
4、重視版面設計編排。版塊化編排已經成為“厚報”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既要有視覺沖擊力,又要有美感,便于讀者閱讀。同時,版面設計要有個性。
5、注重細節。細節往往能反映報紙的經營態度和對讀者的重視程度。如日本報紙在排版時會刻意避開報紙的折疊線,不讓報紙的中線折疊影響閱讀,減少讀者翻閱報紙的麻煩。再如《新京報》A2版的“更正與說明”,這一欄包括“事實糾錯”、“文字更正”。這一更正欄的設置并沒有降低該報在讀者心中的公信力,反而體現了該報的“細節經營”,獲得了較好的口碑。■
參考文獻
①趙小飛,《在同質化中躑躅前行的南京報業》,《今傳媒》,2005—第05期
②崔保國:《走近日本大報》,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③周鴻鐸:《洞悉媒介——回應傳媒變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④《大公報》,《南京中山陵拒絕免費開放 商業意味濃招民怨》,2008年9月9日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