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紙質媒體在跨媒體上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應對競爭,媒介間的相互取長補短與媒介融合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跨媒體 媒介融合 媒介集團
跨媒體發展已成為戰略課題
當今,金融風暴橫掃全球,報業生存舉步維艱,全球報業面臨歷史性陣痛。在西方,包括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內的數家百年大報被迫停止出售紙質報紙,并以網絡版全面取代,幾十家報業也向政府提出了破產保護申請。在我國,報業雖無生死之憂,但生存之境已陷危機。來自《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手機網民達2.33億,去年一年增長1.2億。較高學歷者讀報時間明顯縮短、中高收入者和高學歷者的比例在網民中迅速上升、報業廣告和網絡廣告此消彼長。在此背景下,報業集團面臨從傳統報業走向現代傳媒產業集團的戰略課題。報業集團如何實現轉型,積極實施全媒體戰略是緩解危機、參與競爭的必要路徑。
跨媒體發展早就存在,國外的許多媒體集團建立初始,就嘗試投資廣播、電視和出版業。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已出現媒體兼并與重組的熱潮,國際大型新聞集團都是跨媒體、跨區域的多元媒體集團。2008年12月4日,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回答媒體關于新聞出版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時強調,要在未來幾年,允許其經營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業務,打造強大的跨媒介集團。到2010年,形成5-10個經營收入超過10億元的報業集團。
跨媒介集團在國內報業發達的地區已風生水起,目前杭報集團已初步建成以報刊為主業,兼具廣播、電視、互聯網、數字出版、移動媒體、戶外媒體等,“1+6”的現代跨媒體產業格局。通過與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戰略合作,投資數字電視,共同運營移動電視頻道,投資交通經濟廣播電臺,共同出資組建數字出版社、杭州網絡傳媒公司、杭州演出公司;與移動通訊運營商合作,創辦省市縣三級手機報;與中國手機閱讀基地合作開發數字閱讀產品;與浙江文藝出版社合作組建圖書工作室。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發展戶外閱報欄和“LED”,完成了跨媒體發展的構建工作,去年收入已達到9億多元。
從去年開始,尚在籌辦中的合肥晚報集團通過整合合肥在線網站和合晚傳媒資源,組建新媒體事業部,積極籌建網絡視頻直播間。同時把多元發展延伸傳媒產業鏈列入自己的發展戰略,圍繞主業延伸產業鏈,避免集團的發展過分依賴報紙,從而降低市場風險,給非報產業提供強大的基礎。今年以來,對SP、便民服務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商務印刷、代購代銷新聞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正在謀劃進入新的業務領域。如教育廣告參與社會力量辦學、汽車廣告參與汽車經銷,平面廣告向戶外、樓宇、風景區廣告、高架廣告以及DM雜志延伸等。推出系列美食、旅游、文藝、經貿活動,積極謀劃在集團框架內承擔非報產業拓展工作的報業投資發展公司的上市等。
全媒體時代的媒體變革
何為“全媒體”?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文、圖、聲、光、電等各種表現形式,全方位地、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信息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在我國,全媒體實驗是從報業(傳媒)集團開始的,報業的組織結構和生產結構也因此得以重構,視頻報道業務逐步從傳統業務結構中獨立出來,全媒體記者逐漸成長為一支獨立的力量。
2008年7月,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宣布國內首家全媒體采編系統正式運營,“報業集團各媒體發稿取消‘日報記者’、‘晚報記者’等稱謂,一律稱為‘YMG’記者 (YMG為煙臺日報傳媒集團的英文縮寫)。YMG記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體供稿,而是由集團統一調配。YMG記者的稿件也向多個全媒體終端發布——紙質報、手機報、多媒體數字報、電子移動報、戶外視屏等。”這就意味著報社將逐步從“報紙社”轉型為“報道社”。國內其他媒體也嘗試在部分領域內資源整合,比如浙江《嘉興日報》及其子報《南湖晚報》,成立統一的視覺新聞中心;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建立集團層面的視覺中心,向集團內各媒體提供圖片。2007年,南方都市報攝影部首次設置視頻記者崗位,鼓勵記者采訪音視頻新聞;2008年底,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組建了由10人組成的“全媒體記者”隊伍;2009年1月,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新聞部正式成立,他們以全媒體數字技術平臺為依托,以視頻多媒體為主要報道方式,標志著視頻記者的專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全媒體時代,記者采訪的新聞文字、圖片、錄像等在第一時間先到達受眾,隨后在報業網站上發布事件的實時進展情況,然后是報紙上的全面報道,最后是新聞事件的圖文視頻深度報道和分析。全媒體探索首先觸及的是媒介融合的一個基本層面,那就是媒介業務形態的融合,其復雜程度顯然要超出任何傳統媒體,對于從業者素質與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培養跨媒體、全能型人才是適應媒介融合趨勢的必然選擇。因此,美國許多新聞院系都在開設“媒介融合”專業,希望給予新聞業未來的從業者更全面的技能訓練。
這種思路沒錯,但是,要讓每一個記者編輯都能精通所有類型的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又是不現實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許是以犧牲技能的精通程度為代價的,是以降低報道的專業水準為代價的。業界有關專家認為:“全媒體的訓練,也許并不在于讓新時代的記者編輯總是身兼數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更多的是要讓他們形成一種全媒體的思維方式,使他們面對一個新聞題材時可以很快作出判斷與選擇,規劃出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報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報道,到合肥報業傳媒集團成立的報道,合報集團充分調動麾下的“四報一網”,實現多媒體協同作戰。回視過去,可以看到,舉凡重大題材的報道,并不能依賴一兩個所謂的“全能”記者,而仍然是一個分工與合作的過程。這種分工與合作甚至可能會比傳統媒體時代更細。“如果說傳統媒體時代的記者和編輯像是在進行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個人競技項目,他們的個人能力是制勝的惟一要素,那么,全媒體時代的記者與編輯,則更多的是在參加足球、籃球這樣的集體競技項目,每一個人既要有個人的角色定位和與此角色相適應的精深技藝,又要有集體配合意識,能認識到自己在每一次進攻中所扮演的角色。”
媒介融合,報業集團未來發展方向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李建國社長在 《擁抱全媒體時代——2010年中國城市報業傳媒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中認為:“堅持‘內容為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發揮內容生產的強大優勢,我們可以成為媒體融合時代的內容供應商。但數字技術和網絡時代是‘渠道為王’、‘終端為王’的時代,擁有新的傳播渠道和傳播介質更為重要。不能擁有多元的媒體格局,報業集團就可能會‘被融合’。坐失媒介融合時代,進行傳統報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
報業集團沒有跨媒體的發展,就沒有媒介融合。媒體融合其實是信息技術進步推動下的一種傳媒產業的升級和重組。對合肥報業傳媒集團這些在全媒體時代“出生”的報業集團來說,在保持報紙主業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如何推進內容產業戰略轉型,構建起現代傳媒產業格局乃是最為緊迫的任務。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傳播渠道及介質的再造問題,而是要引發采編、發布、管理、架構、技術、運營等一系列的變革。
對未來的合報集團來說,首先要做的是創新傳播理念。從報道“已經發生的事件”,向報道“正在發生的事件”轉變。依托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整合集團擁有的多種傳播渠道和介質,發揮各媒介的優勢,實現即時報道、滾動報道、互動報道、深度報道的立體化、多元化、全天候發布。
其次是創新組織架構。建設全媒體編輯部和數字記者隊伍。在各子報組建網絡中心、即時新聞中心、滾動報道部,部分記者、編輯24小時在線值班。為一線優秀記者配備筆記本電腦、錄音筆、小型攝像機、數碼照相機,使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同時采集圖文、視頻、音頻信息。
有了全新的傳播理念和組織架構,創新內容產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那時的多媒體發布,將不再是報紙內容向互聯網和手機的簡單平移,而是根據不同傳播渠道和介質的技術特點、發布形態、受眾需求,制作成新的內容產品。
最后,還需創新信息技術。這就要求集團信息技術中心從技術引進與服務向研發機構轉型,加強與技術供應商、通訊運營商的技術合作,打造適應多媒體、立體化發布的平臺。加大技術投入和信息技術人才的引進,對采編人員全面進行多媒體技術培訓。
媒介融合是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驅動下的跨媒體的重組,是技術進步引發的傳媒產業革命。從平面媒體到報業傳媒集團,從“跨媒體”到“媒介融合”,對傳媒集團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①彭蘭,《新一代互聯網:再次改寫的新聞傳播景觀》,《傳媒》,2005年第12期
②郜書鍇,《視頻新聞:數字報業競爭的新趨向》,《新聞記者》,2009年第1期
(作者單位:江淮晨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