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誘人。他是復旦大學的籌備創辦人之一,是中國近代書法家、著名報刊活動家、教育家。本文以于右任在《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民立報》上發表的評論為藍本,從報刊本身和報刊從業者雙重角度,解讀這位“報業泰斗”的報刊自律觀。
【關鍵詞】于右任 報刊自律觀 言論自由 報刊從業者
我國近代報刊誕生于19世紀,當時的新聞界有許多文人在辦報活動中,依據我國的傳統道德和西方先進的新聞學思想,結合自己的實踐而形成了一些有關報刊自律性的觀點。例如清末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者洪仁軒的“上下情通,中無壅塞弄弊者,莫善于準賣新聞篇或設暗柜”;①王韜說到的報人應是品德高尚者,并要“立論一秉公平”;梁啟超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其惟一切文明之母”②等等。而到了于右任辦報時期,其報刊自律觀已經有了進步與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報刊言論體系、報人行為準則,對于新聞活動中的規范也有了一套獨到的理論。
一、報刊的言論自由觀
于右任在《民立報》發刊詞名為《中國萬歲 民立萬歲》中指出:“是以有獨立之民族,始有獨立之國家,有獨立之國家,始有獨立之言論。再推而言之,有獨立之言論,始產生獨立之民權,有獨立之民權,始能衛其獨立之國家。言論也,民權也,國家也,相依為命,此傷則彼虧,彼傾則此不能獨立者也。”③于右任把言論的獨立看作是與國家的獨立相互作用,一脈相承的,沒有獨立的國家就不會有言論的獨立;而言論如果不獨立,獨立的國家也不能是穩定的。言論的獨立是建立在報紙獨立的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很符合新聞自由主義的原則。于右任認為,報刊應該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經濟自足從而獨立到政府范圍之外的。《民呼日報》宣言書中再次印證了這一點:“……或則以經濟之未充,或則以勢力之不足,茍且遷就之既極,乃至為官場之執御者有之,為外人之俳優者有之,有三數人之傀儡者有之。”④
首先,于右任提出了經濟獨立是報刊言論獨立的基礎條件。“財力”是創辦報刊的要素之一,沒有足夠的財力,就會被他人用錢財所利用。在《民呼日報》還沒有出版的時候,于右任就把報刊的事業歸為全社會的事業,報館的經濟運行采用的是“股份公司”的形式,“股額定十萬,每股百元,現已招定六萬元,俟機器運到,即宣布出版之日期,卷土重來,誓以劫后之身,雪前此無功之恥。”⑤由此可見,于右任公開報刊的財政來源,就是強調其不受政府的捐款,不受其他勢力的資助,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也正如《民呼日報》宣言書說的那樣:“以此報出現之日,即私人機關報消滅之潮。”⑥因為有了經濟獨立,才能實現其報刊言論自由這樣一個理想的境界。于右任的這種言論自由與經濟獨立的觀念貫穿在他辦報活動的始終。
其次,報刊在政治上要有所獨立。學者們的研究中通常把于右任冠以“資產階級革命派政治家”的名號,但是他并沒有狹隘地把報紙當作為黨派服務的政治工具,他一再強調報刊應“為民請命”,報刊不應為任何政治集團、利益集團所驅使。于右任一直堅持辦政治獨立的報刊,并認為各個報刊言論的不一致,是對社會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據史料記載,“‘橫三民’言詞激烈,感情用事,強于從同。于不可,以脫黨相拒。”⑦可以看出,于右任言出必行,這樣的胸襟與氣魄是當時大多數報人所不具有的。
二、報刊從業者的自律觀
于右任認為報刊從業者的職業是光榮而又艱辛的,為了言論的自由,根據中國當時的狀況和國民的情況,于右任提出了中國報刊從業者應該有的自律原則。
第一,記者最根本的自律原則——擔負起對國家對國民的責任。他告誡報刊從業者:“一報之名譽,一報之價值,乃至一報之精神命脈,皆懸于諸君(即記者)之手……”⑧并在《民立報》發刊詞中,于右任激情洋溢地對這一觀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主張與看法,全段引用如下:
“秋高馬肥,記者當整頓全神,以為國民效馳驅。使吾國民之義聲馳于列國;使吾國民之愁聲達于政府;使吾國民之親愛聲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團體日固;使吾國民之嘆息聲,日消日滅于恐慌之市面,而實業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賢,聞人巨子自立之學說,以提倡吾國民自立之精神;搜吾軍事實業,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獨立之歷史,以培植吾國民獨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識,世界之事業,世界之學理,以補助吾國民進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則記者之所深賴,而愿為同胞盡力馳驅于無已者也。雖然,未已也。”⑨
這段話概述了于右任的記者自律原則的基礎,記者是使國民的聲音和政府的聲音相互通達的橋梁,使國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劑。國難當頭,記者應該負起這份責任,為國民效“驅使”之勞,提倡國民的自立精神、獨立思想,這些是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報刊從業者應該有過硬的國學修養和新聞專業知識。于右任在1940年發表的《本人從前辦報的經過》中,特意提到了報刊從業者應該注意對“國學修養”的培養,其“固然應該研究現代科學,周知世界大勢,而對于國學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不但寫文言文要深通文章義法,具備應用詞料,就是寫語體文,也必富于國學常識,然后才能用字適當,定義堅確,能使讀者切理饜心,發生信仰”⑩語義直白,可見國學修養對于一個報刊從業人員的重要性。同時,任何一種職業都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儲備,它是報刊從業者在進行新聞傳播活動前所應做的準備工作。于右任在 《吊楊篤生文》中,以楊篤生的經歷為典范,在悲傷吊唁的同時,在文中引用楊篤生的話,說道歐洲主持報館的人都是些“……好學不倦,多有專門學識,并視其事如身心性命耳”之人。⑾可以說,新聞專業知識是對前人的成功經驗的總結,是一個報刊從業者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于右任對此非常重視。
第三,記者應真實客觀地反映社會的各個方面,不能編造假新聞,誤國誤民。在《存真是非于社會》一文中也說到了記者的自律原則:“人非圣人,孰能無過?故凡論一人,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存真是非于社會,執筆人之責也。故社會中有真是非,而后始能產出真人物,記者平心論事,慎而又慎,是者不欺,非者即正,望投函者思之也。”⑿于右任根據自己的辦報經歷這樣說道:“我之期望《民立》,欲《民立》為東方之《太晤士》也。所不同者,彼保守的,而我進步的耳。故第一入手方法,務在養成立言信用,不作過激之談,亦不作過偏之論。”⒀于右任在辦“豎三民”時,曾經歷過被捕、坐牢、逃亡,卻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著用客觀謹慎的筆調記錄社會事實,這些是他作為記者的報刊自律原則的精彩演繹。■
參考文獻
①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②梁啟超:《梁啟超全集》,中國書店1980版,第476頁
③⑤⑩⑾⑿⒀傅德華 編:《于右任辛亥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36頁,第18頁,第261頁,第197頁,第72頁,第237頁
④⑥饒懷民 編:《楊毓麟集》,岳麓書社,2001版,第344頁,第345頁
⑦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130頁
⑧金冠軍、戴元光 主編:《中國傳播思想史(現當代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頁
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宣傳部合編: 《于右任文選》,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2頁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