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觀評價受眾媒介素養現狀,對于評估媒介生態環境和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都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傳播心理學角度列舉了受眾媒介素養缺失的問題和表現,包括對傳播者形象的盲目迷信或全盤否定、受眾獨立意識模糊產生傳媒依賴、混淆傳播媒介創造的“擬態環境”和客觀環境、難以辨別紛繁龐雜的傳播內容、傳播效果方面產生信息恐慌等。并根據上述媒介素養缺失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受眾 媒介素養 缺失 傳播心理學
媒介素養是指公眾接觸、解讀、使用媒介的素質和修養。①所謂受眾媒介素養,可以理解為大眾傳播過程中,閱聽者在消費媒介產品時,對整個傳播過程的認知、判斷和監督的意識及行為。客觀評價受眾媒介素養的現狀,對于評估媒介生態環境和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都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現實傳播世界中受眾所受到的不良影響,而這些不和諧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受眾媒介素養的缺失。
受眾受傳過程中的自主性是通過多種心理活動來實現的,這些心理活動主要有:選擇、申辯、加工、投射、探究、移情等等。受眾媒介素養的缺失可以說是這些心理活動存在偏誤和不足造成的。②
一、受眾對傳播者:盲目迷信或者全盤否定——心理申辯缺失
如果把傳播視為一個系統,傳播者就是整個系統中的重要因素,傳播對受眾產生影響,不僅來自傳播內容,也來自傳播者。受眾有一種心理傾向,即對傳播內容的評價與對傳播者的評價保持平衡。只有保持此種平衡,才會與接受傳播內容的態度一致起來,避免心理失衡。要避免這種失衡,受眾就要對傳播者保持客觀穩定的評價。客觀穩定的評價來自于受眾對傳播者的申辯。受眾對傳播者的申辯主要包括:審視傳播者是否權威、可信,其傳播動機是否正確,傳播態度是否公正等等③。
而現實中受眾對傳播者的態度卻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極端是盲目迷信,受眾對傳播者的信任牢不可破,對其權威自覺遵守;另一種極端就是對大眾傳媒的全盤否定,最典型的就是受眾發現傳媒報道失實后,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進而對其他新聞甚至整個傳媒環境產生反感,拒絕接受媒體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寒蟬效應”。究其原因,產生這兩種極端源自受眾對傳播者申辯心理的缺失。不能對傳播者的立場、態度、主觀意識做好足夠的心理預期,就產生了盲目的迷信,或者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對傳媒全盤否定,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
二、受眾對自身:獨立意識模糊產生傳媒依賴——心理投射偏差
“投射”是一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現象。④臨床心理學常出現依賴性的投射認同模型。受眾在消費傳媒產品的過程中過多的心理投射難免產生傳媒依賴。
現代社會中,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社會財富,對人和社會的意義愈加凸顯。而大眾傳媒在相當程度上控制著信息資源的采集、制作和傳播,這就使得人們由于習慣從傳媒中獲取信息資源而導致對傳媒依賴。當客觀環境的變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和人的關系又比較重大時,此種依賴性就表現得尤為明顯。⑤
受眾作為獨立的傳播參與者的意識漸漸消泯,受眾不僅對來自傳媒的“事實”充滿依賴,而且對傳媒發布的“觀點”開始產生依賴。獨立自主的思考漸漸被傳媒的引導左右,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來自傳媒消息,人們辯論探討的思想撞擊也來自傳媒觀點。受眾心理投射出現偏差而不自知,自身獨立的意識模糊,傳媒依賴在所難免。
三、受眾對傳播媒介:混淆“擬態環境”與客觀環境——心理加工差異
輿論是無形的,代表輿論的是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態度、意見、情感和觀點,總是被當作輿論的代表和體現而成為受眾的心理規范得到認同。
馬克思說過,“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⑥意思是說報紙只有用自己的正確言論和真實報道,客觀公正地表達社會輿論,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才能取信于讀者,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萎靡不振,不能生存。筆者認為,這也可以理解為報紙等大眾媒介在受眾心目中具有貨幣的一些特性,比如具有穩定性,可以衡量言論觀點的價值,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的信任來自于大眾媒介在受眾心目中的權威形象,通過大眾媒介表達出來的觀點具有了傳媒的外殼,因此信息在受眾進行心理加工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輿論價值”,本能的信任就使受眾減弱了對信息的加工,因此極易出現混淆“擬態環境”與客觀環境的現象,誤以為傳媒所展現出來的“擬態環境”就是真實的客觀環境。
四、受眾對傳媒產品:自負的信息“容器”——心理選擇偏移
心理選擇是受眾心理活動的重要內容。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早已論證了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人們的注意本身就是一個選擇過程,注意就意味著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一部分事物,同時模糊或者回避其余的事物。注意使感知、思維等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的狀態,保持一定的方向。⑦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傳媒產品的豐富性使得傳媒競爭愈演愈烈,也使得受眾的心理選擇出現了偏移,受眾傾向于這種思考模式——用來自大眾傳媒的間接信息,代替親身參與才能獲得的直接信息。
人們從現代大眾傳媒中所獲得的信息是如此廣泛、豐富和詳實,以至于人們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憑借傳媒的報道足以對各種事件和問題進行了解,對于大眾傳媒所提及的各種意見、議論,更可以任意評頭論足,因此產生了一種關注時事、參與現實的自負,把對大眾傳播的視聽、思考、評議過程當作自己對現實生活中事件的調查、參與過程。其結果是自我封閉,阻礙了自己與現實生活的各種直接的、生動地聯系,使自己成為接收信息和觀點的“容器”。
五、受眾對傳播效果:信息恐慌——心理探究不足
約翰#8226;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趨勢》中有一段經典論述,他對人們發出警告:“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不再構成資源,反而成為信息工作的敵人”⑧。現代大眾傳媒組織眾多,傳媒產品也豐富多樣,報紙雜志越來越厚、廣播電視頻道眾多,網絡的超文本鏈接更是將信息的海洋呈現在受眾面前,信息的無限擴張與受眾有限的視聽時間、精力產生矛盾,導致受眾緊張心理的產生。如果傳播內容包含不健康、蕪雜和瑣碎的信息,更可能使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受眾的心理受到戕害。
長久以來,受眾習慣了對傳媒發布的信息全盤接受,尤其是那些自詡為“輿論領袖”的人物,二級傳播理論已經將他們的重要地位作了具體的闡釋。事實上這些人群對大眾傳媒的接觸才是最直接和最廣泛的。似乎只有對大眾傳媒足夠熟悉才能穩固自己的“領袖”地位,繼續維持在輿論社會傳播中的權威和優勢。現實情況是,信息爆炸帶來了太過豐富的資源,對這些信息缺乏足夠的心理探究,不加節制地“享用”,不僅不會達到希望的效果,不能實現受眾的溝通、自尊、自我實現等需要,反而會產生信息恐慌,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無所適從。
結 語
筆者認為,對受眾媒介素養心理因素的分析有益于為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根據受眾參與傳播過程的心理過程:選擇、申辯、加工、投射、探究、移情等,媒介素養教育應加強對受眾心理活動的拓展和訓練,有意識地加強受眾在傳播過程的自主性。
應加強受眾的心理申辯,避免對傳播者產生盲目迷信或者全盤否定的極端態度;進行適當的心理投射,明確受眾的獨立意識避免傳媒依賴,自主地參與傳播;受眾應對媒介進行正確的心理加工,區分“擬態環境”與客觀環境的差別;對傳媒產品明確地進行心理選擇,“擇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棄之”;對于傳播效果,受眾應加強心理探究的程度,培養良好的信息使用態度,避免信息恐慌等心理問題的產生。另外,受眾面對大眾傳媒的海量信息,也要善于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合理加工。
受眾媒介素養的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促進傳播主體的自律、傳播媒介的規范使用、傳播內容的改進等,對整體傳媒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①段京蕭:《媒介素養導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07)
②劉京林:《新聞心理學原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06)
③方建移,張芹:《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09)
④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 (第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8)
⑤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新華出版社,2004 (07)
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M],新華出版社,1985
⑦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新華出版社,2004 (07)
⑧約翰#8226;奈斯比特:《2000年大趨勢》[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07)
(作者:張鵬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傳播學09級碩士研究生,張紅偉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06級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