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將信息發布的自由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自由的泛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只有不斷完善網絡信息管理的相關制度,結合網絡信息管理技術,才能更好地維護網絡信息秩序。
【關鍵詞】網絡時代 信息發布 自由 規范
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互聯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為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個新渠道。網絡時代,信息能自由發布,但也遭遇自由的泛化,如何管理以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一、網絡時代信息發布的泛化
網絡時代,信息發布的自由度大為提升,但這種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首先,自由泛化帶來了不自由。網上的色情、暴力、恐怖等方面的信息層出不窮,毒害人們的心靈,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自由發表造成一種人人感到的不自由,因為信息垃圾妨礙進行自由的判斷”①其次,網絡空間并沒有實現普遍的自由。與傳統媒體相比,在網絡上傳播、接受新聞對受眾的素質要求更高,受眾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才能使用自如。此外,由于經濟、技術等的限制,網絡上還存在“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兩者之間的話語權肯定是不盡相同的。
網絡時代,信息自由的泛化容易引發一些涉及道德及法律問題:
第一、公民的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知情權和隱私權都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隨著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新興電子政務的普及和網絡的迅猛發展,我國公眾的知情權的實現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意味著一個開放民主社會的來臨。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公民缺乏隱私權方面的法律意識,加上網絡對人們生活的日益滲透,網絡環境下忽視個人隱私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網絡傳播侵權無法得到有效規避,隱私權問題日益成為網絡時代的問題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現象。在國內“人肉搜索第一案”中,一篇博文引發了網民的聯合互動,在極短時間內搜索到了當事人,并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第二、信息共享與知識產權之間的沖突。信息共享是網絡的基本特征,正是無數的信息資源匯集在一起才形成了網絡。然而以信息共享為特征的網絡并不是沒有著作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除了有些復制(供用戶瀏覽、學習、研究等)不需要著作權人的授權外,復制作品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否則視為侵權。網絡著作權的侵權行為是傳統的知識產權行為在網絡媒介的延伸。但是由于網絡開放性的特點以及復制、傳遞信息的簡單、迅速,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層出不窮。一些網站轉發其他網站的信息,既不付費,也不標明出處;一些自由撰稿人把網上的信息稍加修改,就署上自己的大名在報刊上發表;有的網站未經作者同意就將其作品發布在自己的網頁上……這些都是侵犯網絡知識產權的行為。
第三、網絡新聞傳播內容真實性問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是網絡卻為虛假新聞提供了溫床。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道德觀,傳播虛假新聞由于易于免責而變得司空見慣,“無辜的網民”成為了虛假新聞的推手;網絡傳播的迅速使得虛假新聞一旦蔓延開來就難以被制止;網絡信息的海量和去中心化又為虛假新聞的把關及過濾加大了難度。如“北外香水女生”在其博文中稱自己由于抨擊中國英語教育被學校強制退學,事件最后被證明是該女生所在經紀公司的一次炒作。
因此,網絡的自由是建立在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感的基礎之上,這樣,媒體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正如赫爾穆特·施密特在他的《全球化與道德重建》一書中所堅持的,“如果不堅持權利和義務的雙重原則,就沒有哪種民主制度、哪種開放社會能夠長期維持下去——這種雙重原則適用于每一個人。”②
二、網絡環境下的內容監管
網絡環境下的內容監管應從技術、行政和法律等層面入手,維護信息的正常傳播秩序。
網絡內容管理技術多種多樣,僅在信息流通階段就有內容分級法、URL地址列表法、動態文本分析法、圖像識別及動態跟蹤技術等。
行政監管主要依據行政法規和規章對互聯網進行監管。為了加強對網絡的管理,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多種行政規章,如199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7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2000年9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還有在醞釀中的網絡實名制度等。
網絡實名制是指用戶在發布信息之前,網站必須驗證和記錄其身份信息后,才允許用戶在網絡空間留言或進行其他活動。有了這種規定才能規范網絡空間活動秩序,打擊網絡犯罪,保護網絡用戶的合法權利。③目前,韓國是實施網絡實名制比較成功的國家。其做法是,網民在網絡留言、建立和訪問博客時,必須先登記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通過認證方可使用。如此一來,無論是博客主人還是訪問者,都會在使用博客的過程中留下記錄,這對規范網民的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國的網絡實名制一直在醞釀之中。2009年5月,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發帖、寫博、網游要提供有效身份證明。但從實際操作來看,用戶只需提供電子郵箱等信息即可注冊,隨后就可以自由發帖了。
杭州市網絡實名制實施的尷尬折射了該制度在我國的基本現狀。對于實施難的原因,筆者認為:第一、對于該制度是否有必要實施的爭辯尚沒有定論。實名制剛一推出就遭到了一些網民的反對,他們認為這一制度妨礙了網絡的自由性,可能會扼殺剛剛建立起來的網絡輿論,是對網絡侵權的矯枉過正;認為這一制度要求網民在發帖、寫博客之前用真實身份注冊,會對人們的隱私權造成侵害。第二、相關部門沒有下達具體的實施方案。例如杭州市雖下達了實施網絡實名制的規定,而規定中并沒有明確交代如何實施,是讓網民上網前到網站當面核實身份,還是網民在注冊時必須填寫真實的身份信息?具體的操作在規定中沒有說明。第三、相關法規的模糊性。杭州的立法中,不少概念如“惡意”“人身攻擊”“謠言”“擾亂社會秩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可能危害”等,并沒有明確界定,這些直接涉及到處罰或處理的內容,如無明確界定,就等于給相關行政部門極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這顯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還有一些關于散布謠言、影射他人、人身攻擊等條款,在實際操作時也有難度,比如部分失實的傳言算不算謠言?如何保證執法部門的判斷公允?判斷“擾亂社會秩序”等行為要不要經過公開討論或辯論?最終由哪個部門來裁定?關于“誹謗”的標準是什么?涉及官員丑聞包括貪腐案件,也算個人隱私嗎?如此等等。
對于前兩個問題,目前基本上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決方式,就是正在探討和嘗試在網絡世界實行有限實名制,也就是后臺實名。當用戶要到博客網站或BBS網站注冊帳號時,需提交身份證、必要的證件和真實姓名等。而在前臺,用戶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名稱,而不是真實姓名。網民如果沒有做危害公眾利益、違法國家法律的事,真實姓名屬于隱私。而一旦觸犯了法律,隱私將不能再成為隱私,會受到監管。
后一個問題則反映了我國關于網絡信息管理的現狀——多而不細。目前關于網絡管理方面的行政規章較多,但它們的規定不夠明確。例如《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的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下列信息:(一)煽動抗拒、破壞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六)宣揚封建迷信、淫穢、色情、暴力、兇殺、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八)損害國家機關信譽的;(九)其他違反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的。”④這一規定對因特網的禁止性內容采用了列舉方式,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給司法實踐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和余地。
因此在行政管理方面,一是加強眾多法規之間的統一性,使這些法規能管理網絡信息的各個方面;二是加強法規的可操作性,以免這些法規被束之高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比較注重對網絡新聞的管理,如網站登載新聞業務要進行嚴格的審批。互聯網站申請從事登載新聞業務,首先要填寫并提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統一制發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申請表》。網站在發布新聞時,要求必須注明新聞的來源和日期。這一要求保證了網站發布的新聞都經過傳統媒體新聞發布程序的把關。■
參考文獻
①黃鸝,《議互聯網著作權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7(2)
②唐潤華,《因特網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9(4)
③范敏、譚立,《實行網絡實名制 規范網絡行為》[J].《信息系統工程》,2009年6期
④孫旭培:《新聞傳播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09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