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9日,中國記協召開“提高政策解讀的輿論引導能力”專題研討會。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米博華認為,政策解讀是新聞媒體發揮橋梁作用的很好載體,運用與決策部門的聯系權威解讀政策,運用手中的話語權把權威解讀傳播出去。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30多年來改革實踐體現的現實性、漸進性本身決定了政策有過渡性,決定了每一步改革都要盡量讓改革的支持者最大化。每個人現在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每個利益主體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這時也尤其要有一個更加明亮的聲音,有話語權的媒體就顯得尤其重要,尤其是離政策發源地近的中央媒體更是如此。政策本身的解讀空間,公眾對政策解讀的需求,以及政策解讀的輿論場所使得解讀政策成為媒體注意力的焦點。也使得在政策解讀中不僅要宣示政策,而且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形成強勁的輿論引導能力,為政策落實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可以說政策解讀報道是媒體架在政府部門與廣大群眾之間的一座橋梁,搭得好溝通才能沒有障礙。
(摘自《中國記者》)
理論傳播應關注
和適應網絡傳播三大趨勢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內容的產生方式已呈現出三大明顯的趨勢,理論傳播應關注和適應這種趨勢。
首先是內容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在博客、播客、微博客 (Twitter)、社區、維客、互動游戲等形態下,每個網民既是傳播內容的消費者,又是傳播內容的提供者與創造者。網絡已經積極參與到各種重大理論與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之中。
其次是內容生產的商業化趨勢。在各種網站類型中,一些大型商業門戶網站無論從影響力、資本、從業人數還是技術上來說都遙遙領先。
第三,內容的娛樂化趨勢。商業化為社會化提供了舞臺,社會化為商業化提供了演員與觀眾,而娛樂化提供了劇本與劇情。在2009年的網絡事件中,網民自創“樓脆脆”、“欺實馬”、“躲貓貓”等具有調侃、娛樂意味的新詞,以搞笑的歌曲和視頻短片等多種方式介入社會熱點,大大增強了傳播的范圍與效果。
(摘自《北京日報》)
2010年中國傳媒發展的新景觀
當前媒介業的一個現實是,幾乎所有的媒介在競爭和發展中都感到一種勢單力薄的資源短缺。媒介間的資源、業務及品牌的關聯與整合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對2010年的傳媒發展的走向,提出如下判斷:
新媒介加冕:漸次成為傳媒市場的主角。與傳統媒介相比,新媒介在現行的制度格局下,其在資本市場上的活躍程度、在市場整合的開合度上顯然有著傳統媒介不能比擬的優勢。
現階段的傳播市場已將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漸次細分為內容生產、渠道傳輸和市場終端三個部分。新媒介不但有內容做渠道,而且其“觸角”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生活圈”、“消費圈”的環境終端。
整合與關聯:競合是媒介市場的必然趨勢。隨著媒介市場 “碎片化”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內容還是廣告,現代傳媒業一個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解決如何讓一個內容、一則廣告從一個介質、一次性地使用到多種介質形態上兩次、三次、四次至多次的使用和“落地”——這種多介質的多次傳播是內容資源和廣告資源價值挖掘的基本形式。
嵌入“圈子”:占據媒體價值創新的制高點。在新技術條件之下被逐漸激發出來的“全民生產”的“微內容”資源整合的領域,新媒介的功能、特色、核心價值將會逐漸在這類對于“微內容”的利用和整合中得到彰顯。“公民新聞”、“維基百科”、“第二人生”、“人肉搜索”等等對于蘊藏在“草根”中的微內容、微價值、微力量的利用與整合所煥發出來的巨大社會能量和商業價值,足以使我們對于在這一領域的資源發掘充滿信心和希望。
(摘自《新聞與寫作》)
數字時代,閱讀的前途何在
一年一度的國民閱讀調查又發布了最新的調查結果。從調查看,有68.8%的人認為在這個時代,閱讀對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的。
從國民對自己閱讀情況的評價看,2009年我國只有7.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或比較多,而有58.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不滿意的比例占32.1%,遠高于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滿意的比例(16.1%)。人們不讀書,并不是不希望讀書。在不讀書的人群中,有41.0%的人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讀書,有39.9%的人是因為沒有讀書的習慣而沒有讀書。
對此,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是培養閱讀習慣。據國外跟蹤研究,一個人如果15歲前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則一輩子都難以改變。
其次,進一步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仍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近年來,全國各地400多個城市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然而,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調查顯示,只有5.6%的國民知道身邊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有74.4%的國民表示身邊沒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另有20.0%的國民表示不知道身邊是否舉辦過閱讀活動。65.5%的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就說明了大多數人對舉辦全民閱讀活動持歡迎和盼望態度。
第三,促進閱讀,還需要將促進閱讀作為國家戰略進行考慮,并出臺相應的公共政策進行扶持。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