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話類節目出現在各維吾爾語頻道以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維吾爾族受眾,成為頻道的重頭戲。本文從新疆電視臺制作的有著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維吾爾語談話節目入手,考察這些節目現狀,提出這些節目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維吾爾語 談話節目 談話場 互動
一、新疆電視臺維吾爾語談話節目《真心話》《文化之林》概況
新疆電視臺于1970年10月1日開播。1986年7月1日,新疆電視臺維吾爾語、漢語節目正式上星,成為全國第一家上星播出的省級電視臺。1993年8月1日,實現了維吾爾語、漢語、哈薩克語三種語言節目每天分時段上星播出16個小時。1997年8月28日,新疆電視臺通過租用亞太IA號衛星,采用數字壓縮技術,實現了維吾爾語、漢語、哈薩克語三種語言的衛視節目分頻道上星播出。
如今,新疆電視臺第二頻道、第五頻道、第九頻道播出各種題材的維吾爾語節目的同時,第12頻道用維吾爾語、漢語、哈薩克語三種語言分時段播出少兒節目。每個頻道按照自己的定位,每天播出專題類、文藝類、經濟類、科教類等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目前三個維吾爾語頻道播出的節目總共有30余檔。而這些節目中維吾爾語談話節目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受到了維吾爾族受眾的歡迎。
1、維吾爾新聞綜合頻道的《真心話》
(一)節目形態
《真心話》是維吾爾新聞綜合頻道頻道2001年3月15日正式推出的一個周播的談話節目,節目時長40分鐘,每周六烏魯木齊時間20:05正播。9年來已播出了400期左右的節目(因各種原因有些節目重播)。節目在演播室進行錄制,演播室為普通小型演播室,主持人和嘉賓面對觀眾坐在舞臺上,背后有節目徽標,邀請100位左右的現場觀眾。一般一期節目錄制時間為90分鐘至100分鐘,編輯合成之后加片花成片共計40分鐘,節目中間不插播廣告。
(二)節目環節
1、選題來源。做好電視談話節目,選題和表達方式很重要。選題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談話節目是否成功,也影響該節目的市場競爭力與本身的形象。《真心話》選題多種多樣,大多數源于生活中的熱點話題,有些話題甚至來源于主持人自己的生活經歷。
2、現場錄制。《真心話》的現場錄制有以下幾個特點:
1)《真心話》堅持演播室拍攝。幾乎所有的采訪都是把嘉賓請到演播室進行錄制,這樣做有利于降低成本。
2)重視背景穿插。節目經常有嘉賓的相關背景資料,穿插播放其他一些背景資料錄像,一來可以增加可看性,調節節目氣氛;同時也可充分運用音像資料加強觀點的說服力,引導現場觀眾發表意見。
(三)節目主持人
該節目的主持人玉米提·艾尼,曾獲2001年全國“金話筒”百佳主持人稱號、全疆“十佳主持人”稱號。玉米提現場反應很快,具有伊犁人特有的幽默感,常有靈感閃現似的語言表現,給節目帶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也使談話場變得更加輕松。玉米提知識豐富,他傾聽和引導嘉賓述說,并能理性分析和歸納,給聽者帶來一定啟發。
2、新疆電視臺維吾爾語綜藝頻道的《文化之林》
(一)節目形態
《文化之林》是周播的談話節目,節目每周四晚北京時間22:00正播。4年來總共播出了200期左右,每期邀請2到3位嘉賓進行訪談。節目一般在演播室里錄制,有時按話題的需要到演播室外選擇場地。演播室為普通小型演播室,有小型舞臺,有觀眾席。舞臺上圍繞著小型茶幾擺放著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沙發(演播廳背景的不同而使用不同款式的沙發),主持人和嘉賓面對觀眾坐在沙發上,背后的大屏幕顯示著欄目名稱,大屏幕被具有維吾爾建筑風格的背景圍繞著,常以藍色、綠色、黑色等適應維吾爾族文化背景的顏色為基調,整個談話現場散發著濃郁的維吾爾族民族文化氣息。每期邀請100位左右的現場觀眾。一般一期節目錄制時間為90分鐘至100分鐘,編輯合成之后加片花總共40分鐘,中間不插播廣告。《文化之林》的電視形式和《真心話》節目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一定的區別。《文化之林》在拍攝場地的選擇上比較靈活,有些在演播室里進行錄制,也有的在實地拍攝。這樣成本會有所提高,但是效果很好。如節目組分別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州、哈密地區、和田地區等地制作多期節目,在拍攝地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的空鏡頭,以備后期制作時使用。
(二)節目主持人
該節目的主持人是阿不來提·阿不都熱依木,他在主持過程中表現出一些獨有的特點:首先,他借鑒了其他談話類節目的模式,顯示出良好的專業素質,這對談話內容的深度有很大影響。其次,在主持的過程中他以理性的闡釋為主,以論理的深刻、透徹,以及邏輯的嚴謹取勝。第三,他的語言表述純樸厚重,蘊含著濃郁的書卷氣。
二、新疆電視臺各談話類節目存在的問題
如今,電視談話類節目已成為常見的電視節目形態。短短幾年時間,談話類節目幾乎占據了各電視臺、各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維吾爾語談話節目從開始到現在僅走過十余年歷程。電視工作者在這過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新疆電視臺的談話節目日漸成熟,但是和其他談話節目一樣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1、互動性不強
在電視談話節目中,傳播是在傳者、受者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節目主持人與嘉賓、觀眾等的互動,使兩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平等交流、平等對話的關系,當然,這樣的互動并不意味著主持人在整個過程中主導地位的喪失,而是以一種更藝術化、更易被觀眾接受的方式來實現。維吾爾民族所生存的寬廣土地造就了他們熱情豪放的性格。在談話節目中表現為談話者較為直接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勇于袒露自己的觀點,這有利于談話節目的展開。但是,筆者發現,有些節目,現場氣氛較為緊張憋悶,現場觀眾很難有自己的聲音,很少能真正參與到節目中去。這大大影響了現場的互動性,降低了節目的傳播效果。
2、節目樣式問題
《真心話》《文化之林》兩檔談話節目定位不同,但樣式接近,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真實的談話狀態還有不小的距離。由于節目的節奏、風格、情境被制作者預先設定,談話人時常會放棄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節目在樣式上缺少自己的特色,需要有所創新。
3、話題不夠深入
嘉賓所談的話題有的是許多觀眾所了解和熟悉的,顯得空泛和一般化,觀眾覺得沒有談的必要;而有的節目,問題或話題還未深入下去,節目已快結束了,觀眾難以從中找到答案。
三、對新疆電視臺談話類節目的幾點建議
1、節目定位要準確
節目的定位非常重要,應當具有明顯的專屬性,即節目的觀眾是誰、看什么,這是談話節目成功的前提。雖然維吾爾談話節目在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客觀地講還談不上非常成功。拿《真心話》來說,盡管該節目很有名氣,影響力也不小,但是由于節目本身定位的先天不足,導致《真心話》目前面臨困境,五花八門的話題充斥其中。本來的初衷是可以寬泛地選題,然而時間一長節目沒有形成鮮明的個性風格,反而讓觀眾摸不著頭腦,降低了觀眾對節目的忠誠度。這是定位不準造成的問題。筆者在采訪《真心話》主持人兼制片玉米提·艾尼時,他也感覺到有這方面的困惑。
2、提高現場互動效果
談話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交流,而交流不可缺少的一方就是嘉賓和觀眾。上述談話節目,并沒有形成一個理想的談話氛圍。筆者建議《真心話》《文化之林》在選擇嘉賓和觀眾時嚴格把關,想讓現場的觀眾能夠與某一領域的權威嘉賓形成互動,就必須選擇高素質、高水準的觀眾,讓他們帶著問題去現場與嘉賓進行互動從而提高傳播效果。
3、提高主持人各方面的素質
維吾爾語談話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主持過程中,顯示出自己在主持方面的才華,但提升節目的美譽度,還需要主持人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通過對新疆電視臺兩檔品牌談話節目的調查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維吾爾語談話類節目作為新興節目形式,從無到有,在摸索中前進,通過十余年的發展已初見成效。同時,我們也發現由于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維吾爾語談話節目正在面臨挑戰。只有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開闊視野,接受其他談話節目的經驗,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切實提高維吾爾語談話節目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①歐陽國忠:《中國電視前沿調查》[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2月
②翁佳:《名牌電視訪談節目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1月
③王婷著:《電視談話節目創作散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1月
④王曉紅:《電視畫面編輯》[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⑤陳卓威、張萍,《人文談話節目的發展與突破》[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⑥徐雷,《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現實困境和發展趨勢》[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⑦彭前,《淺析電視經濟節目的題材多元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年5月
⑧胡紫微,《淺談小型談話節目的主持》[J].《電視研究》,2006年11期
⑨劉靜,《解析中國電視談話類節目》[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9期
⑩何劍波、鄧煜,《中國電視談話節目管窺》[J].《科技廣場》,2007.2
⑾孫建斌,《從藝術人生——看情感類談話節目的成功要素》[J].《山東廣播電視藝術》,2006年第10期
⑿朱怡,《創新電視談話節目的路徑選擇》[J].《視聽時空》,2005年10月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