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舉世關注,各大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本文以中美主流報紙《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期間1006篇汶川地震的相關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對其新聞主題和報道態度進行比較并探討差異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汶川地震 新聞報道 《紐約時報》 《人民日報》
一、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舉世關注。面對災難,中美主流報紙《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均在第一時間對汶川地震展開新聞報道。
之所以選擇汶川地震進行中美主流報紙報道比較是因為:首先,此次報道代表了近十年來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實踐的發展水平,體現了我國媒體對突發新聞事件的應急反應和掌控能力。其次,這是我國在重大災難中首次允許境外記者深入現場采訪。面對同樣的新聞事件與客觀環境,中美主流報紙在新聞主題方面作何側重,報道態度又有哪些異同,是非常具有比較意義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是內容分析法,以定量分析為主,結合定性分析,選取了《紐約時報》與《人民日報》兩報中1006篇汶川地震相關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含評論、讀者來信和專欄文章)。樣本時間跨度為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2008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宣布抗震救災結束,全面進入災后重建階段)。
三、研究發現
(一)中美主流報紙對汶川地震報道的新聞主題比較
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期間,《人民日報》汶川地震相關新聞報道共964篇,平均每天32.1篇;《紐約時報》共42篇,平均每天1.4篇。按照主題不同,分為災情、政治、經濟、社會、外交、軍事、國家形象,地震相關問題以及其他九大類別。(因《紐約時報》報道篇幅均較長,單篇內往往涉及數個不同主題,所以以涉及主題的類別為統計指標計算,共174個。)
在災情、政治、經濟類別中,《人民日報》分別為470篇(48.8%)、143篇(14.8%)、19篇(2.0%);《紐約時報》分別為58篇(33.3%)、46篇(26.4%)、8篇(4.6%)。在社會、外交、軍事,國家形象報道中,《人民日報》分別為4篇(0.4%)、121篇(12.4%)、51篇(5.3%)和20篇(2.1%);《紐約時報》為7篇(4.0%)、12篇(6.9%)、12篇(6.9%)和9篇(5.2%)。《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在地震相關問題和其他類報道中,分別有55篇(5.7%),81篇(8.4%)和20篇 (11.5%)、2篇(1.1%)。
由數據統計可得出,兩報關于“災情描寫”的報道均占據了最大比例。《人民日報》中外交類報道比例是《紐約時報》的兩倍。《紐約時報》對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國家形象以及地震相關問題類報道比例均高于《人民日報》,其中,政治和地震相關問題報道比例是《人民日報》的近兩倍。
從內容分析上來看,《人民日報》新聞主題以救援、政策新聞居多,宣傳穩定為新聞選擇原則;頭版頭條多刊登政策、救災部署、領導人視察等新聞。《紐約時報》重視政治、社會問題及軍事方面的報道;政治報道關注“中國國內政治政策”、“領導人表現”與“共產黨執政能力” 的相關新聞;揭示存在的社會問題,如四川農民工打工、校舍質量(《Earthquake in China Highlights the Vulnerability of Schools in Many Countries》)、迷信和風水等問題,質疑和反思中國一些政策;對于軍事類別的報道份量重于《人民日報》。
(二)中美主流報紙對汶川地震的報道態度比較
在分析《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道態度時,以新聞標題、報道措辭、具體內容中表現出的態度傾向為分類標準。《人民日報》以正面報道為主(730篇,75.73%),中性報道的比例次之 (226篇,23.44%),負面報道所占比例較小(8篇,0.83%);《紐約時報》以中性報道為主(112篇,64.37%),負面報道比例次之(41篇23.56%),正面報道為(21篇,12.07%)。
《人民日報》在災情描寫中,多用“奮力搶救”、“頑強”、“生死不離”以及“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等褒揚態度的詞匯,著重報道了各界援助與現場救援的進展;在報道領導人的有關新聞中,多使用如《坐火車換汽車乘輪船——溫家寶輾轉趕赴北川重災區看望群眾》以及“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解人民群眾之所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每一個受災群眾中去”此類新聞標題。《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多出現“frantic search”、“ Superstitions”、“have little training in disaster relief”等否定或質疑態度的詞匯;多次涉及西藏、臺灣、中日關系、人權、奧運會、唐山、雪災、長江洪水、SARS等敏感詞匯。
四、研究結論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在汶川地震新聞選擇和報道態度方面有不少異同,具體特點為——
1、新聞主題選擇方面
(1)兩報報道主題均重視災情
《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對于災情的報道分別為總報道量的48.8%與33.3%。這在我國之前的災難報道中是較為少見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媒體著重對災難新聞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進行報道;20世紀80年代以后,則側重對災難事件本身和災難性事件受害者進行報道。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災難新聞的報道采取了越來越開放的政策,新聞傳媒在對各種突發事件、災難事件的報道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災情新聞比例的增加說明了我國正逐步加強對災難新聞報道紀實性的重視。
(2)《紐約時報》關注社會問題
《人民日報》自5月16日起,開辟“抗震救災特刊”(每期5-8版)并設置“抗震救災英雄譜”、“災區黨旗紅”、“一線日記”等多個專欄,主要報道現場救援故事、救災英雄事跡以及各界的愛心支援。《紐約時報》自5月中下旬起,其新聞主題多次轉向災民安置、民眾心理方面。唐家山堰塞湖險情解除后,議題再次集中于震后社會問題、校舍質量、家長請愿,軍事基地問題的深入報道。引導讀者對災難暴露出的政治、政策及社會問題進行思索。
2、報道態度方面
通過比較兩報的報道態度情況可以得出:兩報的正面新聞主要分布于領導人表現、社會各界救災情況、政府政策,國家形象方面,對于汶川地震的正面報道是基本一致的;但《人民日報》的正面新聞是《紐約時報》的六倍,負面報道所占比例較小,《紐約時報》中性報道比例大。
中美兩份主流報紙呈現出以上異同,其原因在于:
1、報紙的性質不同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長期以來擔負著引導輿論、指導工作的職能。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其宣傳作用明顯。在汶川地震報道中,《人民日報》對新聞的選擇以有利于社會和政府的角度出發,將號召全國人民抗震救災、保障社會安定作為最重要的報道方針,報道國內負面新聞時慎之又慎,采取較為克制的態度。
《紐約時報》作為美國一份重要報紙,注重報道的“客觀性”。同時,市場的操控使得《紐約時報》在作新聞主題選擇時更傾向于考慮新聞價值、市場價值。西方傳媒素來“很懂得新聞作為一種商品所具有的價值”②,美國新聞學教授比爾·伯尼博士認為:“對新聞媒介來說,最有市場價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災、火災、地震、謀殺、戰爭、行業糾紛以及死亡和傷害。”③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發行量,獲得最大利潤,西方報紙在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往往深入、全面,不僅不隱瞞負面因素,還會充分展示災難細節,對同一事件進行多角度、多觀點、多次報道。
2、中美的群體觀念不同
美國傳播學學者愛德華·霍爾認為,以個人和集體(群體)為切入點,可將文化分為集體主義文化和個體主義文化④。霍爾認為,個人服從集體,集體利益與目標至上的可被定義為集體主義文化;個人主義文化中,個人的利益與目標至上。所以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集體主義文化思維方式下的《人民日報》偏重于表現群體的團結一致,而受個體主義文化思維方式主導的《紐約時報》則聚焦于人的生存環境和個體的生存狀態。■
參考文獻
①③張威,《中西比較: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1期
②童兵主編:《中西新聞比較論綱》.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131頁
④Hall.E.T.(1956).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Anchor Press,P12
(作者: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