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規范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進入2000年之后,學術腐敗現象屢見報端,出臺一部學術規范的呼聲漸起。2004年6月22日,《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經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討論通過,但很快學界就認識到,《規范》解決不了學術不端問題,學術規范研究的關注點隨即轉向反思體制、強化對準學術工作者的學術規范教育、呼吁學術作品生產者強化自律、學術成果出版者強化職業道德、學術意識。
【關鍵詞】學術規范 《規范》 學術腐敗
學術規范在中國學術界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后,對此的研究進入“萌芽階段”;90年代初期進入“少數先覺者率先倡導”的階段。這一時期,“先后從不同角度參與討論的包括梁治平、陳平原、謝泳等著名中青年學者,這些中青年學者來自人文社會科學不同學科,都是我國八九十年代在各自研究領域學有專長、素養深厚、卓有影響、承前啟后的跨世紀新一代學人。”①
90年代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學術腐敗現象、持久的學術討論和眾多媒體的積極關注,使得學術規范討論從“邊緣話題”轉向“主流話語”,學術界開始日益關注和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以1999年3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和《歷史研究》編輯部在北京召開“學術對話與學術規范”學術研討會以及1999年12月8日《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等在北京召開“重建學術規范 整飭學術道德”專題研討會為代表,成為繼“社會科學規范化”大討論之后,學術界又一次精神盛宴,以此為核心,學術規范研究的角度、深度、廣度、密度等達到了高潮,并在其后開始回落。
一、2000年之后學術規范研究綜述
到2001年,反學術腐敗的聲音達到最激烈的程度?!豆饷魅請蟆?001年4月28日第一版發表報道《北大全體文科教師鄭重表示絕不讓學術腐敗滲入北大》,這是北京大學全體文科教師在“樹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識”大會上作出的鄭重承諾。據北京大學副校長何芳川介紹,這次大會是“文革”以來北京大學召開的一次最大規模的關于文科學術道德的大會。與會教師表示,在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進程中,絕不允許學術腐敗滲入學術領域?!雹?/p>

2001年5月22日,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綱要》,同時學術腐敗問題引起媒體的密集關注。
《中華讀書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理論周刊·學術”版等相繼刊發了關于學術規范的文章。2002年1月10日,《社會科學報》發表曉聲(王曉生)的《北大博導剽竊 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銘銘<想象的異邦>抄襲哈維蘭〈當代人類學〉》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術腐敗受關注的風口浪尖,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
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8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決定》。
2003年4月10日,中央音樂學院等在北京召開“學術道德問題座談會”;4月28日,《求是內參》第7期發表楊玉圣的《進一步加大學風建設力度,有效遏制學術界的不正之風》;5月7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5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規范》經該校校長辦公會討論通過。
2004年2月,清華大學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清華大學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清華大學教師學術道德守則(試行)》和《清華大學關于教師校外兼職活動的若干規定(試行)》;5月15-16日,《云夢學刊》編輯部在岳陽主辦“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研討會”,并討論、通過了《岳陽宣言——遵守學術規范,推動學術發展》;6月22日,《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經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一致討論通過;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學者學術規范論壇”在北京舉行,討論和簽署了《關于恪守學術規范的十點倡議》;11月3-4日,教育部社政司主辦的“全國高校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作題為《加強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 不斷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的主題報告。
與此相應,體現在這一時期研究成果上,發表的相關論文見下表:
(注:此表格是在CNKI數據庫里,以題名為搜索項得出的論文數量對比結果)
一、關于“學術腐敗”和“學術道德”的論文數2000-2002年間有較大增長。這與媒體對學術腐敗的報道同步,學術界開始出現明確的呼吁規范的聲音。而關于“學術批評”的論文數量自“社會科學規范化大討論”之后開始下降,可以理解為學者的注意力已經開始轉移到了“學術規范”建設上。
二、隨著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2004年6月22日討論通過《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2004年關于“學術規范”的論文數量明顯上升,其它方面的關注相應下降。經過一個合理反應期,到2005年,這一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一年關于“學術規范”的論文數量增加到93篇,而“學術腐敗”的論文數量幾乎下降為上一年的一半;但在2006年,“學術規范”論文數量下降,“學術腐敗”論文數量增加兩倍,“學術道德”論文數量相應增長。
作為學術規范研究近20年努力的結果,“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規范》,被稱為中國的“學術憲章”,在出臺之初確實令整個學術界歡欣鼓舞,但隨后論文數量的變化反映學者對《規范》的態度和學術界的“情緒”變化,同時也反映了學術規范研究的基調和大致走向。
1、《規范》出臺 本能反映——高期望
很多期刊、學者的態度樂觀,認為《規范》為整肅中國學界種種失范行為提供了依據和解決之道,呼吁學術工作者學習貫徹。
學者王寧在《批評的倫理與學術的規范》中認為,“這部被稱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憲章’的《規范》以近似立法的形式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指明了國際化的努力方向,為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迅速進入國際學術前沿進而發出強有力的聲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兑幏丁返囊饬x尤其體現在‘學術引文規范’、 ‘學術成果規范’和‘學術評價規范’所作的一些規定中。”并就引文規范和評價規范中的具體規定,結合文學批評和研究中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做了細致的解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④
2、積極響應——恪守學術規范 遏制學術腐敗 整飭學術道德
2005年—2006年的大部分論文當中,《規范》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研究內容上,可以看出三方面的明顯變化:
一是《規范》通過后,史學、法學、文學、經濟學等傳統學科除對學術規范的繼續強調之外,針對一個專門學科的學術規范的研究陡增,提出該門學科在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該門學科的特殊性,提倡在尊重學科特殊性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該門學科的學術規范。
比如檔案學、翻譯學、藝術設計學、教育學、職業教育學、會計學、紅學、圖書館學與情報學、體育學等等。
二是關于編輯與學術規范的論文增多。這類文章大多是期刊、學報、出版社編輯本人為響應《規范》而寫。
三是在《規范》出臺背景下,繼續討論學術規范建設與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重要關系,出現了以《規范》為參考,對研究生學術規范認知狀況的調查研究,以調查數據說明:高校學生學術規范意識、認知缺失,高校開展學術規范教育刻不容緩。
3、希望之后的失望、狂歡之后的反思——“學術憲章”之劍何以懸而不落
這個結論是結合中國學術研究的狀況和對“學術規范”研究的把握上,根據論文數目變化推出來的。2005年—2006年,“學術規范”論文數量從93下降為64,而“學術腐敗”論文數量從17猛增為53,“學術道德”論文數量從17增至43。
對此唯一的解釋是,“為防范學術不端現象而祭起的‘學術憲章’之劍,只是高懸于學界之頂,并不曾見其斬落下來。在其看似鋒芒實則被厚厚的劍鞘包裹之下,一些人依舊像螞蟻搬家般地忙碌著,制造出一個個學術贗品、劣品,并以此獲得學術榮譽和經濟利益。如此看,調整現行的政策導向,制定可操作的剛性制度,給‘學術憲章’之劍一個落腳點,以整肅目前的狀況,已是刻不容緩?!雹?/p>
中國的學術規范問題不是靠《規范》能解決的,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的,目前能做的只是反思體制、從個人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強化對準學術工作者的學術規范教育;呼吁學術作品生產者強化自律;學術成果出版者強化職業道德、學術意識。
反映在已出成果上,2007年對學術規范的研究趨冷,數量繼續下降、內容集中于討論“高校”和“期刊”——學術生產過程的兩頭。這貌似是失望后的無奈選擇,但同時說明我們狂歡之后的冷靜和反思,經過這樣一個階段,我們對學術規范的建設工作逐漸趨于務實,并很可能走向一個新階段?!?/p>
參考文獻
①楊玉圣,《九十年代中國的一大學案——學術規范討論備忘錄》,《河北經貿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②余三定,《新時期學術規范討論歷時性評述》,《云夢學刊》,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③吳志攀、紀寶成等,《2005:學術規范,我們一直在路上》,《科學中國人》,2005年第1期
④王寧,《批評的倫理與學術的規范》,《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⑤《“學術憲章”之劍何以懸而不落?》,《社會科學論壇》,2006.2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7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