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網絡輿論參與公共決策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重點探討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輿論,從而促進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化。本文認為,應從信息利用、價值區分、輿論引導、多方商議以及專業的輿情分析機構這五個角度,加強公共決策和網絡輿論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公共決策 網絡輿論 互動
公共決策,就是公共決策主體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對公共政策進行方案選擇、擇優選擇、最終采納并使之規范化的過程。
公共決策過程本身很復雜,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制相當完善的情況下,也難免出現公共決策失誤。這是因為現實社會中存在多元、分散甚至對立的利益,公共決策不可能將其全部滿足;即使公眾利益大體一致,但由于現存的各種決策體制和決策方式各有缺陷,很難達到最優或理想的結果。按照公共選擇理論之父布坎南的觀點:“在公共決策中實際上并不存在根據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過程,而只有在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過程。”此外,由于政府獲取完整決策信息的難度,造成許多政策實際上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樣難免出現決策失誤。可見,獲取全面真實的信息和有效的監督,是公共政策得以合理存在和有效執行并產生良好的效益的基本前提。而大眾傳媒是決策者收集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對決策進行監督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我國,傳統媒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民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重要的民意上達工具。輿論是自然存在的公眾集合性意見,現代傳媒的內容是關于外部世界的反映。從理論上說,大眾傳媒己經成為現代輿論的主要表達渠道,并經常通過營造世界的真實(媒介真實),樹立榜樣和制造媒介人物,利用報道和評論,影響輿論的形成和發展方向。但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傳統媒體在傳達公眾輿論方面,面臨時效性不強,以及版面、人力物力上的不足難題。而網絡媒體自身的技術優勢,能夠為政府決策走向“市場之外,人民之中,陽光之下”提供多元參與決策模式。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可以說,網絡已成為了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新平臺之一,政府和網絡輿論的良性互動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網絡輿論,是在以互聯網為公共載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公眾群體,對某些公共事務或公眾人物進行討論或相互影響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傾向性的意見、態度和觀點。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3.84億人,增長率為28.9%。手機網民規模已達2.33億人,占整體網民的60.8%。手機和筆記本作為網民上網終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84.3%的網民認為互聯網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48%的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比電視更高。網絡應用使用率方面,網絡新聞占據80.1%,居于第二位。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8460萬,較2007年增長3190萬,增長率超過60%,增速遠遠超過城鎮。農村網民規模的大幅提升,城鄉差距有望逐步縮小。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信息傳播的易得性,網絡輿論能夠體現網民呼聲,尤其是一段時間內針對某一熱點問題的看法和集中情緒傾向性。林肯認為:“輿情(民意)就是一切,得到民意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會失敗;得不到它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孫中山認為:“輿論者,造因之無上乘也,一切事業之母也。故將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輿論。蓋輿論者,必具有轉移社會,左右社會之力也。”從現實看,無論是孫志剛事件對《收容遣送條例》的廢除起到的推動促進作用,還是兩會期間網民的建言獻策,都體現了網絡輿論的巨大影響力。
實現公共決策和網絡輿論的良性互動,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從信息角度,把網絡輿論看作政府決策的信息庫
一個科學的公共決策,需要充足的信息量。一個表達自由的完善機構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人們應該置身于任何信息下,而不應事先被篩選;二是大部分公民應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網絡輿論有助于公民形成共同經驗,表現為網絡輿論可以讓人們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所發生的事情對國家、民族、社會、對自己有什么影響,影響的持續時間和強度有多大。也可以使人們了解網民對所發生的事情抱有何種態度,以及這種態度的強烈程度。在此基礎上社會公眾才能確定其對網絡輿論的態度。
政府做出的公共決策,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因此必須重視網絡輿論源頭。從培養黨的優秀干部體制角度來說,決策高層應樹立重視網絡輿論的意識。重視網絡輿論,不應僅機械化地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而應深入網絡大眾意見的海洋中,從源頭發現真實的民情民意;從操作層面說,決策一把手應培養每天上網半小時瀏覽新聞的習慣。從境內外報刊的新聞報道和評論、門戶網站的新聞跟帖、知名論壇/BBS、網絡“意見領袖”博客、以及微博客和播客網站獲取信息,把握輿情。
二、從價值角度,選擇適合網絡輿論參與的公共政策
并非所有的公共決策都適合網絡輿論參與。在現代決策科學中,界定公眾參與的適宜度主要取決于兩項基本要素:最終決策的政策質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脆弱度越高,對政策質量期望越高的公共問題,對公眾參與的需求程度就越小;敏感度越高,對政策接受性期望越高的公共問題,對吸納公眾參與的需求程度就越大。政策質量要求高的比如貨幣政策、食品和藥品監管政策、公共衛生政策、規劃政策、環保政策等;敏感度較高的政策包括消費價格、社會治安、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一般來說,決策機制分為廣泛協商、自主決策、自由裁量和聽證會四種類型。我國政府了解民意的傳統渠道包括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決策聽證制度、直接的政治參與、人民來信來訪制度、公眾咨詢制度。出于節約決策成本和提高決策效率考慮,在敏感度高且脆弱度高的問題上廣泛聽取網絡輿論,可以有效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易執行性,例如事關民生的問題。
三、從輿論引導角度,善加利用網絡輿論的兩面性
網絡輿論具有優于傳統媒體的開放性和民主參與度,使之有助于政府決策,但網絡輿論作為自下而上的自發型輿論,具有分散性和匿名性,容易出現表達信息失真、參與者非理性化以及“網絡暴政”,例如飽受非議的“人肉搜索”。這就需要政府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去粗取精,摘取準確和有用的信息。決策主體有意識地培育意見領袖,加強把關,可以有效避免網絡非理性的情緒宣泄性發言,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可以反映民意的有效信息。以BBS為例,針對某一事件的發帖,可能引起許多網友跟帖和熱烈討論,從而實現了意見的聚合。在意見聚合的過程中,有些網友的觀點往往會被一個或幾個文字水平高、思想深刻的人的意見所左右,這些能左右他人意見的網民被形象地稱為“意見領袖”。這些“意見領袖”的觀點往往能夠促進網絡輿論的最終形成,并引導著論壇的輿論方向。
四、從多方商議角度,促進網絡、傳統媒體、決策者的意見合流
現代媒介傳播環境,已經走向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時代。網絡媒體雖然存在沒有采訪權以及網上信息參差不齊的劣勢,但能彌補傳統媒體和決策體系在吸收民意上開放度和時效性不足的缺憾,因此將這三者結合,有助于科學決策。兩會期間,網民積極參與提案的討論,最終匯聚成為政府、人大代表、傳統媒體合流的態勢,有效促進了政府的良政和善治。
五、從專業輿情分析機構角度,幫助科學決策
專業的輿情分析機構,能夠更好地為決策機構提供盡可能客觀、科學的輿情參考數據和輿論引導建議。典型案例是人民網輿情頻道。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以技術為依托,從各種網絡輿論載體中梳理地方熱點輿情,并借助已形成的一套輿情研判指標體系,陸續發布了“2009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2009年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等。在10月26日發布的2009年第3季度地方輿情應對能力排行榜上,通過梳理“輿情熱點事件”,并按照“政府響應、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3個常規指標,以及“恢復秩序、動態反應、官員問責”3個特殊指標,對“輿情熱點事件”的政府應對、處置能力做出了評估。政府應對總體較為得體的(藍色警報):重慶打黑風暴、云南陸良事件;政府應對有待進一步加強的(黃色警報):山西煤礦改革“國進民退”、新疆烏魯木齊“針刺”事件;政府應對存在明顯問題的(橙色警報):內蒙古赤峰飲用水污染事件、陜西鳳翔血鉛事件、吉林通化通鋼暴力事件、河南新密農民工“開胸驗肺”;政府應對嚴重失當,存在重大缺陷的(紅色警報):上海市交通行政執法部門“釣魚執法”、河南杞縣“鈷60”事件。通過輿情榜,有助于決策機構準確把握社情民意,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結 語
重視網絡輿論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已經是現代社會決策者的共識。應對網絡輿情關鍵在于透明。公眾是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是政府和公權力的監督者,與政府所捍衛的公共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應坦誠地公開信息、面對輿論,讓公眾可以參與到一些公共問題的治理中,與政府共同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獻計獻策,幫助政府做出科學決策。■
參考資料
①[美]凱斯#8226;桑斯坦著,黃維明譯: 《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美]約翰#8226;克萊頓#8226;托馬斯著,孫柏瑛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P32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08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