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紙媒上載作品到網上,到網站之間相互之間的轉載,再到網絡媒體轉載紙媒內容,網絡盜版愈演愈烈。大多數時候,我們將其原因歸結于網絡時代復制技術的便捷。但是仔細梳理網絡盜版的發展路徑后,筆者認為:網絡盜版與長久以來作者在行業習慣下影響下的弱勢地位分不開。作者忽視了自己的著作權,忽視了網絡環境下對自己的網絡信息傳播權的保護,直接導致了大批作品的使用權主體缺失。
【關鍵詞】網絡盜版 行業習慣 網絡媒體 紙質媒體 作者
現在談及版權的時候,話題主要圍繞著大公司如何以版權來限制他人取用其產品,很少關注在燈泡光線下寫斷鉛筆的孤獨創作者。
——席瓦#8226;維海納森
如果你不能保障你所擁有的,你會一無所有。
——杰克#8226;瓦倫蒂①
如今,網絡盜版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詞。作者、出版商、網站等主體的合法權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網絡盜版的侵害,“有禁不止”是目前網絡盜版的現狀。而網絡盜版中,文字作品的盜版占了一定的比重,筆者認為這與長久以來形成的所謂行業習慣是分不開的。
一、“行業習慣”的影響
(一)作者投稿遭遇“行業習慣”
我們先來看一場官司:

2004年12月17日,《浙江市場導報》刊發了署名“張會亭”的一篇文章,題為《挖走競爭對手 優秀導購員的八步妙招》(以下簡稱《妙招》),全文3900余字,同時在報社網站的電子版上發布。2005年8月9日,北京三面向版權代理有限公司代表文章作者將浙江市場導報社告上法庭。訴稱:2005年3月9日,張會亭與公司簽訂《委托匯編和版權轉讓合同書》,載明張會亭以50元每千字將包括《妙招》等100多篇文章“轉讓”給公司,合同有限期為10年。不久,公司發現該文章出現在http://www.zjscdb.com,而浙江市場導報社未在法定期限內向權利人支付相應報酬。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其行為侵犯了公司的獲得報酬權,要求支付公司經濟損失、公證費、律師費、交通費等合計9900元。②
該官司審理時,未作當庭宣判。針對該事件,相關學者的觀點是:無論報刊社將文章通過自己開辦的網站還是通過紙媒體出版,涉及的都是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報刊社的網站并非獨立性網站,報刊社將所刊發文章上網,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報刊社對所刊發文章同時上網,都是一次性使用和一次性支付稿費,而不區分使用和支付稿費。
(二)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被重視
上面的案例反映了傳統媒體行業的一個“行業習慣”:作者向傳統媒體投稿后,一旦文章發表、獲得了稿酬,就意味著作者同意自己的作品可以免費在網上發表。應該說,這個“行業習慣”是大部分媒體,甚至作者都默認的。
但從法律意義上講,該行業習慣涉及到了每個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即著作權人享有的通過信息網絡系統傳播其作品的權利。我國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增加了這項權利,該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③此外,對于此項權利,司法解釋規定,數字化的作品仍舊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其著作權仍然屬于原作品的著作權人,未經許可、不支付費用的上載、傳播、復制等都屬于侵權行為。④
由此看來,紙媒未經作者同意就擅自將作者的作品上載至網上,其實是構成了侵權行為的。可是,這種侵權行為卻因為“行業習慣”而被忽略了。
(三)“行業習慣”加劇了網絡盜版
我們不能忽視行業習慣對網絡盜版的影響。作者投稿后,受行業習慣的影響,報社習慣性地認為已經獲得了作者作品的網絡發表權,便將作者的作品免費在網絡上傳播,導致了這些作品上網之后著作權的主體缺失,讓網上的復制、盜版有了可趁之機。
二、“行業習慣”延伸至網絡
(一)網絡免費資源的豐富為網絡盜版提供了方便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絡寫手產生了。網絡寫手也成了同樣的行業規則下的犧牲品,因為他們作品的發表是免費的,從作品誕生、在網絡上發表開始,使用權同樣被剝奪掉了一部分,于是網站之間瘋狂轉載,相互侵權。如2005年,文學網站“紅袖添香”將北京聯想調頻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稱該公司網站擅自轉載原告享有專有使用權的12篇作品,要求賠償損失17.76萬元。
在該案中,我們發現,作者向紅袖添香投稿時,便身不由己地許可了紅袖添香使用作品的著作權,而且沒有時間界限。而別的網站正是看到這些免費的午餐才肆無忌憚地轉載。該案例是因為被告的盜版行為被原告發現了,所以有了糾紛。網站之間的轉載,網絡盜版第二個高峰到來。奇怪的是,在這個案例中,我們沒有發現作品的作者為自己的作品討一個公道。相反,只是作品的“東道主”,也就是紅袖添香網站——著作權的許可使用者在索要賠償。
(二)作者的弱勢地位
筆者認為,作者的沉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行業習慣致使作者們的著作權保護意識淡薄。作者始終處于版權保護體系中的弱勢地位。在這一點上,國內外并無差別。
1774年在英國發生的“唐納森訴貝克特”(Donaldson V. Beckett)一案,雖然是盜版人與作者之爭,但結局卻沒有一方獲得好處,獲益的只有出版商。版權法是為了給予商人進行復制屬于某人——名義上的創作人或藝術家——之作品的法律許可,通常是為了銷售。但版權法從來都不是、可能永遠都不會是創作者的法律保障,至少不可能是他們的托付對象。⑤到了20世紀,版權立法進程看似轟轟烈烈,但我們只是又回到了當初“唐納森訴貝克特”一案的起點上。⑥
正是這種法律上、行業習慣上長期以來的雙重影響,導致作者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弱勢地位,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導致了作者失語而盜版猖獗的局面。
如果說網站之間的瘋狂轉載已經是網絡盜版猖獗的表現,那么,網媒觸犯紙媒的利益,未經同意就直接轉載紙媒內容,已成了網絡盜版的又一個高峰。
隸屬福州市一家軟件公司的“8點報”網站,將全國1000多家報紙的電子版轉載在網站上,并每天更新。當有記者指出,多家報社并未授權該網站轉載報紙電子版時,該網站負責人竟稱“看得上眼的報紙才會上”。⑦
該網站將眾多紙媒的內容直接搬上網絡,其實正是前面的兩個階段鋪路之后所出現的局面。在這之前,已經零星地出現了未經網站同意便將紙媒內容搬上網絡的案例。而“8點網”公然未經同意便將眾多紙媒的全部內容直接搬上自己的網站,只不過是將這一現象放大罷了。
根據上述的三個階段,我們不妨為網絡盜版畫一個簡單的發展路線圖:
這個圖大抵勾勒出了網絡盜版發展的幾個階段。網絡盜版之所以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并從第二階段發展至第三階段,很大一個原因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著作權人主體地位被削弱這個事實,而且,該事實還直接導致了一些無效官司和糾紛。如果說網站隨意轉載侵權了,那它應該侵犯的是作者的權利,可是,這個權利在行業習慣下,作者不明不白地拱手讓人了,而這個拱手讓人的過程,沒有合同、沒有協約來證明。如果原載網站想要提起訴訟,只能以“不正當競爭”為理由。⑧
網站不是作品的著作權人,而作者則以為自己已經出讓了許可權。真正有權利控告網絡盜版的人,應該是作品的作者,但是他們已經習慣于自己的弱勢地位,對自己的著作權主體地位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沒權利控告盜版者的網站、紙媒則打起了官司。要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堵截或疏通。
“堵截”的方式,就是如何讓網絡盜版行為無處藏身。如果作品的網絡版需要額外支付報酬,即對作品的使用權歸屬的有一種明確的規定,那么還有網站未經同意就轉載,作為著作權人會有意識地討伐這種盜版行為,對網絡盜版起到抑制作用。
關于“疏通”的方式,我們不妨引用斯坦福大學法學教授勞倫斯#8226;雷西格(Lawrence Lessig)的一段話:“作家與創作者理應因他們的作品而獲利。不過當這些利益不再時,他們的作品應該進入公共領域。然而現在并非如此。任何一項創作行為,最后都化約為某種有形的媒介載體,保障期最高可長達150年,而且不論這項保障是否惠及作者。作品因此落入版權的黑洞,受到控制的時間超過一個世紀。”所以,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當作者的作品上載至網絡,且無法獲利時,他們的作品進入公共領域。這樣,也就自然不存在網上的盜版了。當然,這種想法只是個美好愿望,可能實施起來也會有難度,但筆者堅信,只要從源頭上抑制網絡盜版,或者改變作者的弱勢地位,或者疏通網絡環境,那么,目前的盜版現狀就可以逐步改善。■
參考文獻
①[美]約翰#8226;岡茨,杰克#8226;羅切斯特著、周曉琪譯:《數字時代,盜版無罪?》,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P1
②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http://net.china.cn/ywdt/zjgd/txt/2007-12/27/content_1976463.htm
③張革新:《現代著作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1月,P126
④沈仁干 主編:《數字技術與著作權 觀念、規范與實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P206
⑤[美]約翰#8226;岡茨,杰克#8226;羅切斯特 著,周曉琪譯:《數字時代,盜版無罪?》,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P21-22
⑥[美]約翰#8226;岡茨,杰克#8226;羅切斯特著,周曉琪譯:《數字時代,盜版無罪?》,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P38
⑦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⑧段維:《網絡時代的版權法律保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P97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