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遠生作為我國第一位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其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的傳奇人生與豐富的經歷使其在民初名記者群中脫穎而出。其收錄在《遠生遺著》的通訊作品“清室軼聞”,獨特的行文風格與結構安排值得借鑒。
【關鍵詞】黃遠生 《清室軼聞》 通訊
傳奇人生
黃遠生,原名為基,字遠庸。遠生只是見于其新聞作品上的筆名。他的一生短暫而傳奇:十九歲成為中國最后一批進士,卻未入仕途而東渡日本;二十四歲學成歸國,卻還是無奈入朝為官;二十七歲丟下那一方官印,創《少年中國周刊》,于新聞界打拼四五載,竟成“報界之奇才”,使通訊文體登堂入室;三十一歲被逼赴美,后被刺殺。斯人已逝,其魂猶存。《遠生遺著》不僅流傳甚廣,還被稱作“研究民初政治歷史最好之史料”。現以黃遠生通訊遺作之一《清室軼聞》,初窺其妙。
絕妙行文
民國初年,正是新舊時代與新舊文化的更替沖突時期,白話文尚未成型,文言文遺風猶存。在今天閱讀這些文字,難免有些艱澀拗口,但細讀此文,筆者認為,該文的妙處在于:
一是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其行文雖然不乏文言古語,卻已是當時最通俗之字句。文中經常會插入一些典故,作為注釋。如在談及為隆裕太后瞧病一段“曹醫開方,中有一藥與御醫意見不合,曹爭之甚烈”后,又補充了一句“其宮中故事,御醫與內醫均結合一致”,說明當時的特定條件下的規矩,引導讀者正確理解人物行為情感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二是亦莊亦諧,簡潔流暢。通讀《清室軼聞》,筆者以為不可漏掉半句,否則上下文意不接,或亮點缺失是必然的。可見黃遠生的遣詞用句之考究嚴謹,字字珠璣。他的通訊有著明顯的文學色彩,吸引讀者看下去的已不僅是事件本身,還有他獨特的敘事風格。吳貫因曾說:“一尋常人耳,而一經遠生之描寫,則須眉畢現;一尋常事耳,而一經遠生之紀述,則逸趣橫生。”
三是表述謹慎,質樸誠懇。讀黃遠生的通訊,會讓人產生信賴感,因為他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真誠與謹慎實在有點“可愛”,生怕你以為他是在撒謊似的。關于材料來源和引述人的身份,黃遠生常常會做出必要的交代。例如文章首段所言“記者歷訪通習清宮中情事者,匯志于左,其所言敢保證其八九皆實也”,以及后來介紹光緒受虐的事例時說明的信息來源“昔汪君穰卿與一宮中修電線者相識,此人歷述禁聞,汪君之筆記,乃至一大冊子”。
作為黃遠生的一個忠實擁躉者,鄒韜奮曾這般評價黃遠生之行文:“流利、暢達、爽快、誠懇、幽默。”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精準的概括。
精奇結構
許多行為和語言,倘若離開了那個時代特定的背景,便很難讓今人理解。《清室軼聞》半文半白,線索多重,出場人物眾多,可是,可以讀懂、看清、想通。這緣于黃遠生敘事結構設置的精巧、別致(見附注)。
曾有人將黃遠生通訊稿的寫作結構總結為七種模式,有的將背景材料置于篇首而娓娓道來,有的先交待結果后逐漸展開,有的則縱橫交錯、波瀾起伏……例如 《清室軼聞》一文,倒敘是整體結構,開篇點明隆裕太后去世,各方哀悼,進而倒敘隆裕由入宮至去世的整個生平。其中插敘部分重要的人物事件,比如光緒被囚,宣統退位等,豐富通訊的素材和信息量,增強知識性和趣味性。雖篇幅宏大,線索復雜,人物眾多,卻沒有讓讀者陷入迷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智慧和功力。
黃遠生的通訊,有別于王韜、梁啟超、章太炎等的政論文章,他的評議是以敘事為基礎,善用事件的邏輯安排,人物描述的對比來彰顯自己的主張。
《清室軼聞》中描述隆裕太后的去世之所以隆重,引得多方哀悼,不是因為皇族的體面,而是在部分程度上肯定她贊同共和的貢獻。以大篇幅描述光緒皇帝的悲慘晚景,不是以此來取悅眾人,而是以揭露秘聞,表達滾滾歷史大潮之下,許多人都是犧牲品,是當權守舊者的犧牲品,進而抨擊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腐敗的專制勢力。太監小德張粉墨登場,則是影射整個封建王朝的滅亡是禍起自身,腐敗與落后是其根源所在。最精彩的部分是篇末的趣談,算是點睛之筆。黃遠生將垂假辮哭喪的前武昌太守梁節庵與躬耕涿州的勞乃宣作對比,辛辣地諷刺那些專制勢力的百般丑態。同時,對于北洋政府在隆裕大喪中的表現,以戲謔的口吻進行描述,穿插在整個文章之中,嘲諷批判之意躍然紙上。
奇才悲歌
宋云彬在《民初名記者——黃遠生》說:“我國報紙之有通訊,實以黃遠生為始。”黃天鵬在《新聞學概論》中也提到:“自黃遠生出,而新聞通訊放一異彩……為報界創一新局面。”
黃遠生廣博的閱歷與深厚的內涵,使其在民初記者群中所具有的別樣絢爛,不因他的早逝而暗淡。他擅長報道重大政治新聞題材,重視第一手材料,內容針砭時政,辛辣尖銳等等一系列特點,即使放在新聞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同樣可貴。他的命運是一首悲歌,卻也是奇才的悲歌。
《清室軼聞》結構線索示意圖
概述事件,清隆裕太后去世,各方哀悼
↓
介紹背景材料,簡述隆裕太后前半生:出身及其婚姻狀況
↓
以一段引述材料中的兩個事例,插敘光緒帝被慈禧欺壓虐待之狀況
↓
以修廟宇、換坐轎、裁減碳費、為太后看病此四事例,插敘太監小德張囂張跋扈與斂財行徑
↓
敘議隆裕太后掌權后生平事件:贊成共和、保全皇室、臨終托孤
↓
描述隆裕太后逝世后,皇族顯貴、政壇要人紛紛哀悼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