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近年來引起網絡輿論關注的三個個案,分析網絡輿論的特點,認為網絡輿論在監督司法時,存在用觀點說話、討論專業化和輿論的群體極化等特點。個案研究顯示網絡輿論影響了案件的發展。網絡輿論過度介入司法可能妨礙獨立審判,應該從司法本身的建設、形象的提升和提高公民法律素養三方面著手進一步構建公共領域。
【關鍵詞】網絡輿論 獨立審判 輿論監督 公共領域
近年來,網絡制造了太多的話題。2008年的崔真實自殺案讓更多的人開始反思網絡暴力;白領姜巖自殺事件所引發的訴訟把“人肉搜索”帶到了鎂光燈下。網絡輿論提高了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參與度,“網絡輿論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①由于主流網站上的輿論極端情緒相對較少,本文研究的網絡輿論主要由網絡中的媒體言論與論壇(BBS)及新聞跟帖組成。
一、研究方法
個案分析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選取近年來引起網絡輿論廣泛關注的并且已經宣判的案件進行分析,探討輿論傾向對案件審判結果的影響。
本文按照以下框架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
案件的梗概;網絡媒體的態度;爭議的焦點;已生效的判決。
二、個案分析
1、胡斌案
2009年5月7日晚,胡斌駕駛經非法改裝的三菱轎車,將正在人行橫道上由南向北行走的男青年譚卓撞倒,譚卓經送醫院搶救無效,于當晚20時55分因顱腦損傷而死亡。事發路段標明限速為每小時50公里。經鑒定,胡斌當時的行車速度在每小時84.1—101.2公里之間,對事故負全部責任。
網絡輿論:網絡媒體尤其是論壇、博客對于該案的輿論傾向十分清楚。在案件發生之初,天涯、貓撲等知名論壇就有相關帖子。帖子主要分為三類:對胡斌及其父母、朋友的“人肉搜索”和譴責;對受害人譚卓及其背景和家人的同情;對事件處理的相關行政部門的質疑以及對胡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討論,“欺實碼”等詞語在事發后成了流行語。
2009年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宣判后,7月21日質疑受審胡斌為替身的帖子出現在各大論壇。盡管7月29日《南方都市報》刊出了“頂包”人“張禮礤”的澄清,但質疑之聲仍然不絕于耳。另外,網友強烈反對審判結果,認為對胡斌的定罪錯誤。
爭議的焦點:以交通肇事罪還是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
判決結果: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處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
2、鄧玉嬌案
2009年5月10日晚,鄧貴大、黃德智等人酒后在雄風賓館玩樂時,黃德智強迫賓館女服務員鄧玉嬌陪其洗浴,遭到拒絕。鄧貴大、黃德智極為不滿,對鄧玉嬌進行糾纏、辱罵,隨后三人發生沖突,鄧玉嬌從隨身攜帶的包內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朝鄧貴大刺擊,致鄧貴大左頸、左小臂、右胸、右肩受傷,鄧貴大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黃德智所受傷情經鑒定為輕傷。
網絡輿論:網絡論壇對鄧玉嬌案件的態度主要有三種:對鄧玉嬌的同情,她被網友稱為捍衛女性尊嚴的女俠;對行政機關的質疑,主要對巴東縣當地政法部門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的程序違法等行為的監督和指責;對案件另一方當事人鄧貴大、黃德智 (基層官員)、雄風賓館的憤怒。案件宣判之后,網絡對審判結果比較滿意,帖子主要仍為譴責有關部門、同情鄧玉嬌、反思司法問題等議題上。網絡輿論的傾向性十分明顯。
爭議的焦點: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有罪與免于處罰。
判決結果:貴州省巴東縣人民法院認為鄧玉嬌防衛過當,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案發后,鄧玉嬌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如實供述罪行,構成自首。經法醫鑒定,鄧玉嬌為心境障礙(雙相),屬部分(限定)刑事責任能力。據此,依法判決對鄧玉嬌免予刑事處罰。
3、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上午9時左右,南京某公交車站。在趕車過程中,徐老太跌倒在公交車站附近。隨后,彭宇將徐老太扶起并同其子一起將徐老太送往醫院。徐老太左腿股骨脛骨裂,后經手術治療花去醫藥費4萬余元。2007年3月底,徐老太起訴彭宇,稱是彭宇將自己撞到在地,要其賠償各種費用共13萬余元。
網絡輿論:彭宇案進入審判程序后,成為當時網絡最為熱門的議題。網絡輿論完全一邊倒,傾向于支持彭宇。當案件在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審判后,輿論達到了高潮。輿論有以下特征:對彭宇的同情,對當事另一方徐老太的憤怒,通過“人肉搜索”,徐老太家庭、兒子等資料都被踢爆;案件的法律分析,質疑法官用推理的方法形成證據鏈,采信有爭議的證據等,司法公正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審判決書的句子“如果不是彭宇撞的,他完全可以自行離去”等,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以后不能再助人的輿論。
爭議焦點:彭宇是見義勇為還是肇事者。
判決結果:2007年9月4日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彭宇承擔四成責任,賠償四萬余元。二審期間雙方達成和解協議,以和解撤訴結案。
從上述幾個個案的發展過程來看,網絡中的輿論傾向與最終的審判結果大體一致。案件朝著輿論所盼望的方向發展。
在網絡論壇中,輿論的走向往往迎合流行的社會心理,具有先天的缺陷。筆者認為盡管我國司法存在瑕疵,盡管“網絡已經成為一個信念和意志表達的出口,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有利于社會穩定?!雹?,但是網絡輿論過度介入司法,本質上與法律的“獨立審判”精神相悖,廣義的獨立審判(Judicial independence)指“司法要獨立于立法和行政力量。法庭不應該屈從于來自于政府機構、私人和黨派利益的影響?!雹蹖W者常常傾向于把司法獨立分為兩個方面,“決策獨立和機構獨立。決策獨立指法官不受到政策、意識形態和流行觀念的影響,僅僅依靠事實和可應用的法律做出判決的能力。”④
從這幾個案例中也可以發現,網絡輿論暗合流行的社會心理,絕大多數網友按照意見領袖設置的框架思考、主張。在諸如仇富、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負面印象的影響下,給網絡輿論打上了偏見的烙印。
三、網絡輿論監督的特點
1、網絡輿論引導:用觀點說話
從以上案件來看,網絡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一個顯著不同,即在論壇中,新聞的傳播并不是主要目的,網民在論壇中自由發表看法、追求事情的真相并實現自己心目中的正義才是信息交流的目標。在這些個案中,對案件的雙方當事人,網友“愛憎分明”,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表明態度。
2、討論的“專業化”
論壇中的討論雖然為網民自發,但并不乏專業性。幾起案件中,網民對新聞事件進行了詳盡的法律分析。不少人在博客、論壇中對案件進行專業化的討論。專業的分析往往可以吸引眾多的追隨者,尤其那些迎合了大眾心理的發言可以迅速地流行起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雖然某些“專家”在論壇中擁有強影響力,但他們的“權威”卻并未得到檢驗。這些貌似專業的觀點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是網絡輿論的觀點制造者。
3、網絡輿論的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現象,即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觀點?!雹菰诒疚难芯康膫€案中,網絡輿論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出這一特點。由于仇富心理、對某些官員或者司法部門的不信任、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使得網民在面對類似鄧玉嬌事件時,網絡輿論朝單極化趨勢發展。
4、一定的影響力
網絡輿論形成于眾人的參與,網友不但參與討論新聞事件,同時積極地參與到案件調查中。以上幾起案件和當事人的相關信息都在第一時間被“人肉搜索”,案件的審判程序和結果被拿出來分析,甚至有網友親自對案件進行調查。
四、結語
1、司法制度的健全
司法領域之所以頻頻成為網絡輿論監督的對象,一方面由于網絡傳播自身的特點和社會心理中的某些偏見,另一方面也源于司法本身。如果已經發生的案件沒有瑕疵,如果司法部門沒有修改自己的判決結果,負面的網絡輿論也必然成不了氣候。
上述案件因為網絡輿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司法公正的實現,但網絡輿論聚焦的還只是少數,公正的實現還有賴于司法的完善。
2、良好司法形象的構建
在媒體日漸發達的今天,受眾頭腦中的司法形象是通過大量的相關報道建構起來的。有關司法的負面新聞被媒體曝光,在網絡上被討論、炒作,受眾在此過程中,參與了新聞事件的構建。另外由于網絡傳播互動性強,更易于被接受,影響了司法部門的形象。因此,改進媒體對司法的報道方式,改變司法部門在受眾心中的某些成見是今后應該展開的課題。
3、網民法律素養的培養
輿論監督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司法也需要理性的網絡輿論監督。民眾的法律素養的培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華南虎事件以后,很多人認為我國網絡公共領域已經開始形成,但通過2008-2009年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發現我國網絡公共領域還不成熟。
建構公共領域首先需要培養思想獨立,具有批判意識的個人,而這樣一批公眾的培養絕不是幾次輿論對司法的圍觀就能完成,需要宏觀環境的成熟和長期的涵化?!?/p>
參考文獻
①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湖南社會科學》,2003(5)
②《學者熱議網絡輿論監督》,《中國青年報》,2009年1月23日
③http://en.wikipedia.org/wiki/
④http://www.constitutionproject.org The newsroom guide to judicial independence
⑤凱斯#8226;桑斯坦 著,黃維明 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47
(作者單位:張凌,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何豪杰,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