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資訊的快速傳播,訪談類電視欄目日益豐富和多樣化,觀眾的收視需求及同類節目急劇增多,曾熱鬧喧囂一時的訪談類節目遇到了瓶頸。本文以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為例,通過對其表現形式、選材、存在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當前電視訪談類節目的現狀,并探討此類節目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電視訪談 《魯豫有約》 電視節目
訪談類電視節目一直是電視熒幕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資訊的快速傳播,訪談類電視欄目日益豐富和多樣化,觀眾的收視需求及同類節目急劇增多,曾熱鬧喧囂一時的訪談類節目遇到了瓶頸。本文以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為例,通過對其表現形式、選材、存在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當前電視訪談類節目的現狀,并探討此類節目的發展策略。
一、訪談類節目的界定
電視訪談節目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指邀請嘉賓參與節目,利用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對話來吸引觀眾的一類節目。曾經有一個戲稱說它叫做“口述歷史”,即一個主持人+一個嘉賓+一個小時=一段歷史。
電視訪談節目進入我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它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對一的訪談形式。例如針對新聞突發事件,央視新聞頻道、國際頻道、經濟頻道都經常會采用嘉賓群的形式,使得話題探討更深入透徹;而在娛樂明星訪談中,出現了主持人團隊訪問一個嘉賓的形式。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它仍保持著“緊緊圍繞生活,貼近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連,通過節目讓人們關注社會問題、焦點問題,致力于改進社會和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主旨。
二、目前國內訪談類節目的現狀
目前國內的電視訪談節目,由于目標收視人群、欄目定位、主持人風格、主創隊伍的差異性,呈現多樣化趨勢。
但是,一般來說,國內常見的訪談仍有其沿襲的套路。無論是新聞類的如新聞事件當事人訪談、新聞焦點人物(如年度新聞人物)訪談,還是經濟類的企業界成功人士訪談,抑或是娛樂類的明星訪談,訪談對象都要求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以嘉賓本身來引起觀眾關注。賣點首先在于“誰在說”,其次才是“說了什么”。
訪談類的節目選題豐富,在訪談中,針對不同的人物,會有不同的策略和形式。而即使是對同一類人物的訪談,也還可以細分,比如新聞事件人物有突發事件(像海嘯這樣的事件)當事人訪談、新聞焦點人物(如年度新聞人物)訪談等。對不同的訪談對象有不同的采訪要求,這對主創人員來說,必須在制定選題之初就選定策略。
《魯豫有約》將受訪者定位為“有故事的人”,尋訪擁有特殊經歷的人物,一起見證歷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體驗與心靈秘密,娛樂性和專業深度兼而有之,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談話節目類型。
三、《魯豫有約》分析
(一)《魯豫有約》節目概況
《魯豫有約》是鳳凰衛視中文臺在2002年1月推出的一檔由鳳凰衛視的劉春、制片人樊慶元和策劃人阿憶為陳魯豫量身定做的談話節目。作為鳳凰衛視話語空間的代表,《魯豫有約》的目標受眾定位于一批文化層次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人群,注重節目內涵和深度,體現出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魯豫有約》自開播以來,歷經8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欄目形式和觀眾群,被《新周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
(二)《魯豫有約》節目特色
1、放松、親和的話語環境
節目現場選用柔和的藍紫色調背景、米色沙發,配色明快而悅目,大小適度的演播廳打造一種家庭會客廳般的親切感,主持人切入的話題點輕松無壓力,更容易讓嘉賓在相對輕松的話語環境中流露真情的一面。這也是《魯豫有約》故事常新、出彩的關鍵之一。
2、專注于用細節展示人物
格伯納的“培養理論”又稱“涵化理論”認為,受眾在電視中看到的場景同生活中的場景有重合時,會大大提高教養的程度,即所謂“共鳴”。《魯豫有約》常常從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入手,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容易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同時見微知著的表達很有張力。在《陳沖:離開小花的日子》一期節目中,魯豫巧妙地以陳沖的兒時生活引入話題,最后引出正是從小就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成就了她后來的非凡人生。
3、無彩排式演播方式 生動感人
《魯豫有約》的演播方式采取無彩排式現場錄播,現場錄播前主持人和嘉賓沒有提前的排演,所有對話和表現都為現場的真實即時反應。這一方面考驗了主持人和嘉賓的應變和語言組織能力,一方面使故事的鋪陳與細節的呈現都真實感人,不矯情不做作,更加深入人心。
4、故事性極強 引人入勝
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各種電視表現形式以及敘事方式多不勝數。其中故事化敘事是人們最樂于接受的一種敘事方式。《魯豫有約》通常利用事先錄制好的電視短片,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種跡象與征兆向觀眾作預先提示,或是通過對游戲規則的操作,加劇人物沖突、增強故事的曲折性,使觀眾隨收視對象的命運、遭遇而悲喜交加、緊張、焦慮。
5、濃濃的人文主義關懷使其歷久彌新
《魯豫有約》欄目的選材源于社會,直指人心,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親切溫暖,以一種關切的視角與嘉賓溝通,挖掘故事深意,引發思考。
6、有一位優秀的主持人——魯豫
魯豫在欄目中更多塑造的是一個聆聽者的形象,卻在潛移默化之中很好地掌握了節目的節奏,引導著節目的進程,其親和的主持風格贏得了良好的收視率和觀眾的口碑。
(三)《魯豫有約》存在的問題
1、嘉賓資源問題。《魯豫有約》每一期的成片為45分鐘,講述一位嘉賓的特殊人生故事。《魯豫有約》節目組采取編導上報選題和從社會征集選題兩種方式,在嘉賓的選擇上要求很高,既要考慮到嘉賓經歷的故事性、與節目的匹配程度,還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相關的收視問題等等。符合這樣一系列要求的嘉賓容量有限,尤其當《魯豫有約》改為日播后,嘉賓資源更是緊張,直接影響到選題的質量和收視的效果。
2、隱私問題。作為一個以“故事性”為主打的訪談類節目難免會涉及到嘉賓的感情波折和個人隱私,這就涉及到嘉賓意愿和收視率的平衡問題。為了滿足觀眾需求,編導和主持人往往在這其中擔任兩難的角色,在“度”的把握上也會碰到一些問題。曾有一期魯豫在鳳凰衛視辦公室采訪臺灣政界性丑聞名人璩美鳳時,就在“度”的把握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魯豫表示自己懷著善意,盡量斟酌用詞以尊重嘉賓,但在節目播出后依然在網絡上受到了大規模的質疑和指責,使魯豫和節目組面臨輿論壓力。
3、無彩排演播。《魯豫有約》采用無彩排現場錄播方式,嘉賓和主持人的思想完全現場碰撞,沒有預演的機會,雖然經常會碰撞出火花,使得訪問真切生動感人,但是,談話的內容和節奏有時難免會偏離或跳脫編導事先的策劃,影響節目的成型。
4、日播方式。節目改為日播后,由于節目制作周期短,有時會出現對嘉賓了解不夠透徹,從而影響節目豐富性與層次感等問題,導致節目質量上難以盡善盡美。
四、訪談類節目的發展策略
要想在電視大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不斷發展,把欄目做精、做強,真正成為廣大觀眾所推崇的欄目。根據《魯豫有約》的經驗,現總結分析訪談類節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注入靈魂
訪談類節目從監制,導演到主持人都必須由精兵強將來擔任,要把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為訪談類節目的靈魂,貫穿到節目的整體運作過程中。
著名電視策劃人阿憶說:“情感類節目顛撲不滅的真理在于觀眾的收視情感必須有的放矢。如果抽去嘉賓生動的個人故事,無異于釜底抽薪,舍本求末,只會留下一片散文般的空談。”成功的訪談類節目首先要能打動人、感染人,而觀眾情緒的感染必須依靠當事人向觀眾講述的個人經歷。所以,真實的情節在訪談類節目中排第一位。《魯豫有約》就是一檔全真實的訪談類節目,真實也是其一直受到觀眾厚愛的重要原因。
2、人文關懷,遠離矯情
如今,一些訪談類節目已經變成了“以獵奇為動機,以窺視為目的,以隱私為依托,以媚俗為結果”的熒屏秀場,其誠信度正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質疑。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人文的重建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訪談類節目旨在用理性化解讀沖突。要強調真實質樸的風格,真正關注大眾,服務大眾,為大眾心理健康服務。
3、創新特色,打造品牌
人們常說創新是進步的動力,創新是成功的源泉。在電視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節目創新的程度往往是決定節目是否成功的關鍵。
從藝術手法上來看,訪談類節目組可以壓縮收視競爭力一般的內容作為節目發展的鋪墊部分,放大目前收視提升迅速的部分,同時加入更多的現場沖突、反思元素,使得節目更富沖擊力;從傳播內容來看,訪談類節目涵蓋的領域要更為廣泛,不僅投射現實生活,而且具備較大張力,能吸引、拉動多個學歷層次、多個年齡段的觀眾。
4、豐富形式,調整策略
訪談類電視節目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怎樣才能保持新穎獨特的視角,不斷推陳出新。首先應該對節目進行更加準確細致的定位,理清思路,確定清晰的目標受眾,并對其進行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弄清楚受眾觀看節目的動機和意圖,根據受眾需求制定出詳細的節目策劃。其次,要在節目形式上多下功夫,要創造出獨具一格、新穎奇特的環節,在內容豐富的前提下,用形式來吸引受眾。節目內容和話題一定要符合現代人的心理訴求,娛樂性和互動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節目的制作、推廣發行上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共同打造資源共享的制作平臺。訪談類節目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它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所以只要能夠合理、充分地去挖掘其中的潛力,訪談類節目還是大有可為的。
總之,如果把訪談類節目制作當作生產一件商品,就一定要準備好原料(好的選題),定下工序(調整節目的結構),再給它一個精美的包裝(好的標題、包裝和后期),這樣就會有好的回報和效果。■
參考文獻
①姚喜雙、郭龍生、邢欣,《電視綜藝訪談節目的現狀與發展態勢探討》,《現代傳播》,2005.4
②世界媒體實驗室,《<魯豫有約>節目的成功原因探討》,2008
③《<魯豫有約>的品牌擴張之路》,《青年記者》,2009
(作者單位:馬鞍山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