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觀是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如何使新聞報道客觀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原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偏差,筆者認為要注意新聞報道的全面性;避免使用模糊詞語;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關鍵詞】新聞報道 客觀性 偏差
一、新聞的客觀性
新聞的客觀性這一概念由西方學者提出,是指新聞報道要忠實于容觀事實,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反映它。
美國報業編輯協會在1923年發布的《新聞規范》對新聞的客觀性作了原則性規定。它的第五條寫道:“中立——清楚區分新聞與意見的報道方式。新聞報道絕對不應摻雜任何形式的意見或偏頗。”

我國學者認為新聞具有客觀性,但同時認為新聞也具有傾向性,并認為新聞的傾向性與客觀性并不矛盾,因為傾向性是記者通過新聞事實,暴露出來的思想趨向,而不是隨便作主觀的解釋和議論。新聞是單純的記事;意見必須與新聞明確的分開。
鄭保衛教授認為,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包括兩方面:報道內容的客觀和報道形式的客觀。前者是指新聞報道必須是客觀事實的報道,不能有虛夸、夸張、更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編造;后者是指新聞報道者在報道新聞時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傾向,而是將自己對新聞事實的觀點和意見寓于報道的事實當中,通過事實的邏輯力量來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讓讀者明白事實的情況。作者通過對事件的實地了解,再通過各種形式將事情的真實情況傳達給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溝通。在這一個過程中,作者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使讀者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這就要求作者與讀者的溝通,要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與讀者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
二、新聞報道偏差產生的原因
一方面,來自于社會各種因素的限制,使新聞工作難以做到客觀;另一方面,從人類的認知能力來說,由于人類的認知存在的局限性,也很難做到完全客觀,由此會產生客觀性上的偏差。對于人類的認知能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的不完全,造成對事實理解的偏差
對事實報道的不完整或片面,報道只側重某一方面造成了讀者對事實真相的錯誤理解。由于報道的只是某一個方面,這樣就不能如實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或對積極方面的報道加大,或對消極方面的報道加大,都會使得讀者對事實的理解產生片面性。
2、帶有感情色彩詞語的使用
在新聞報道中,不經意加入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從而影響了讀者對于事實真相的判斷,所以在報道新聞事件時要盡量使用中性詞語。
3、受眾心理因素的影響
新聞報道不僅要考慮報道過程的客觀性,還要認識到讀者的心理因素,由于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讀者會產生刻板印象,對于某一類事件或者人產生思維定勢,因而對于事實的評判也會產生偏差。
三、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特別對于一些復雜和事關重大的新聞事件的報道。筆者認為,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新聞報道的全面性
在確定主題后,要用事實變動的結果說話。對于事實的描述也要全面,不能顧此失彼。要注意用知情者或第三方來說明事實,借用他們之口來表達記者的觀點,不夾帶個人意見;盡量提供直接引語;交代事實出處和消息來源。
2、避免使用模糊詞語
雖然模糊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對客觀真實性構成威脅,但由于語言的有限性,記者在采寫稿件時,不得不利用模糊語言,且通過研究發現,有時模糊語言也無法用精確語言代替。由于受客觀性的制約,我們必須盡量注意避免模糊詞語的使用。同時在報道中,不要加入自己的態度,或帶有褒貶意義的詞語。褒貶意義的詞語會影響讀者對于事實的理解和判斷,從而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3、加強職業道德的建設
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其意義在于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真相有完整全面的了解,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的檢驗。新聞工作者應該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堅持客觀性的前提下,做好與讀者之間的溝通。■
參考文獻
①單渡,《重建新聞客觀性原理》[J].《現代傳播》,1999年1月,第28—35頁
②羅伯特·哈克特,沈薈、周雨譯:《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③彭家發:《新聞客觀性原理》[M].臺北:三民書局,1994
④陳力丹,《再談新聞真實與客觀形式的統一》[J].《新聞界》,2000
⑤鄭保衛,《對新聞真實理論中兩組概念的解讀》[J].《新聞戰線》,2007(6)
(作者單位:安慶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