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是“權力”內涵的延伸,即國際關系行為體(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在海洋上的延伸和拓展。
美國海權之路以1898年的美西戰爭為轉折點。美西戰爭之前,美國致力于西部拓殖,海權發展緩慢。戰后,隨著海軍實力的不斷增長,美國逐步發展為全球性海權大國。
美國外交與海權
歷史上,美國外交為其全球海權的實現起到了鋪路石的作用。反過來,不斷拓展的海權又為美國外交提供了實力保障。
一、外交為海權鋪路
美國外交對其海權的發展功不可沒。美國選擇了太平洋方向拓展其海權,實際上就是出于避免與英國對抗的外交考慮。如果美國發展海權選取大西洋方向,必將會與英國的海權發生重疊,從而引發英國的激烈對抗。相反,“如果與英國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就沒有任何歐陸強國能夠越過大西洋,給美國造成嚴重的損失”。有鑒于此,美國外交承認英國的既得海權利益,避開了英國的鋒芒,選擇在太平洋方向拓展海權。
早在1843年7月,美國就趁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新敗,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1854年美國強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即《神奈川條約》)。1867年,美國通過外交途徑,從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同年還兼并了中途島。1882年,美國與朝鮮簽訂貿易條約。1887年1月,美國與夏威夷訂立條約,取得了在珍珠港建設海軍基地的權利。1899年,美國與德國達成協議,以西經171度為界瓜分了位于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美國得到了東薩摩亞。十九世紀后半期,美國在太平洋的外交活動之頻繁,以至于“太平洋被當成了美國的內湖”。
這些外交活動既打通了貿易往來,又獲取了海外領地,為美國商船隊和海軍打了前站。
美西戰爭之后,美國相繼在夏威夷、東薩摩亞的帕果帕果、菲律賓和關島創建了殖民地和海軍基地。
在外交的引領下,一戰后,由美國海軍、商船隊、殖民地和海軍基地構成的海權體系基本覆蓋了太平洋。二戰后,美國又通過外交手段促使英國接受民族自決的原則,將其寫入《聯合國憲章》。隨著英國全球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英國的全球海權不復存在。繼承了英國海權衣缽的美國,憑借外交與他國訂立多個針對蘇聯的聯盟條約,借機將其海權輻射到全球海域。
二、海權為外交護航
海權為美國外交提供了實力支持。在當今航母時代,了解美國派駐世界各地的航母的動態,就能洞悉美國外交的關切所在。有了海權大棒的支持,美國才能在外交談判桌上占到上風。
1898年美西戰爭中,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擊敗西班牙海軍,實際控制了菲律賓。憑借海軍在美西戰爭的勝利,美國國務卿約翰·M·海遂于1899年提出了針對中國的“門戶開放”的外交政策。
日俄戰爭之后,戰勝的日本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1908年10月,羅斯福總統派遣的“大白色艦隊”適時地達到了日本橫濱。美國向日本彰顯海權,炫耀海軍大棒,以實力支持其“門戶開放”的外交政策。
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將世界拖向了核戰爭的邊緣。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各種可能的決策預案中選擇對古巴進行海軍封鎖。既發揮了美國在加勒比海上相對于蘇聯的海權優勢,還規避了一觸即發的美蘇核對抗,為外交解決危機提供了可能。而且當前,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危機和歷次的臺海危機都有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的身影。
實際上,海權對于美國外交的支持力度之大,以至于一旦有外交危機發生。美國決策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派遣最近的航母趕往出事地區實施威懾。由是觀之,海權為美國的外交提供了實力支持。
在二百多年的海權發展中,美國外交不斷地引領其海權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為海權鋪路。反過來,不斷延伸的海權又增加了美國外交談判桌上的籌碼。外交與海權形成了良性的互動。
美國海權之路給中國的啟示
美國發展海權的一些經驗,對中國發展海權不無啟示意義。
首先,中國應從戰略的高度制定海權發展的規劃,走外交主導的海權發展道路。中國在東海、南海與海上鄰國存在著復雜的劃界和主權爭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海權發展進入了一個戰略機遇期。海權的諸要素之中,海軍的力量尤為薄弱。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建造航空母艦實乃發展海權的關鍵性戰略決策。中國有了航空母艦,不僅可以震懾侵犯中國海上權益的行為,海軍遠洋兵力投送問題也將迎刃而解,中國海權才真正有了延伸和拓展的可能。
其次,中國海權的發展應優先選擇印度洋方向。當前,中國已經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到2030年,中國每天消費的石油將達到1200萬桶,其中990萬桶依賴進口。中國在該地區的海軍力量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確保石油運輸線的安全和暢通,另一方面還可以在海上對反華情緒強烈、與中國存有領土爭端的南亞強國形成強有力的牽制。為此,中國應對友好國家(如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緬甸)展開積極有效的外交活動,本著互利的原則,促請這些國家為中國海軍提供駐泊權。
外交對于發展海權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消除誤解,中國應通過外交(包括軍事外交)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展開全方位的交流,增進互信,打消它們的疑慮。
再次,中國發展海權應與海權大國尋找利益的共同點,避免與海權大國發生對抗。中國發展海權,尤其應當謹慎地處理與美國的關系,毋庸置疑,在當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下,美國超群的實力,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挑戰的。實際上,弱國選擇不與強國對抗,原因并不在于弱國認可強國霸權的合法性,而不過是因為弱國與強國相爭,引發本可規避的對抗,實非明智之舉。
在拓展海權的道路上。中國應與美國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如維護石油通道的暢通,打擊海盜、構建和諧海洋等,以共同利益為基礎,與美國展開合作,增進互信,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第四,中國發展海權應保持大國心態,不必過于在意西方的過激反應。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的崛起至少有兩大特征。其一是中國發展的速度之快,令世界震驚。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走完了西方幾百年才完成的發展之路。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崛起是以一種西方不愿認可的方式進行的,即中國的崛起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西方的恐慌,恰恰解釋了“中國威脅論”在西方甚囂塵上、大有市場的原因。同樣,中國發展海權,很自然會引起西方的警惕、大肆渲染甚至強烈反彈。對此,中國要泰然處之,不必做出過度的反應。
最后,中國拓展海權應著眼于國內經濟的發展,循序漸進。走防御性的道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賴于良好的外部環境。毋庸置疑,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發展海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鑒于此,中國外交應大力宣揚中國海權的防御性本質。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分步走的戰略決定了海權的發展也應是逐步拓展的過程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拓展了中國的海外利益,海軍防御的主體也勢必要增添新的內容。但是海軍的防御性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使將來中國強大了,也不會像美國那樣稱霸海洋,但是中國也決不能在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的問題上仰人鼻息。
美國海權之路對中國發展海權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美國海權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外交的引領和鋪路,尤為值得中國外交借鑒。中國六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為發展海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外經濟聯系的增多使中國海上權益處于亟待捍衛的境地。在這樣的形勢下,2006年和2008年,胡錦濤主席曾兩次強調,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有必要推動海軍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胡主席的指示必將會對今后中國海權的發展產生重大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