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等教育一直扮演著儲備人才資源、推動韓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近年來,韓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顯現出諸多新特點,但是,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也存在著隱患。
韓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
韓國高等教育以韓國經濟發展走勢為基礎,以韓國的整體教育背景為依托,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目標。在傳統儒家思想和現代教育理念的共同作用下,韓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呈現出質與量相結合、多樣化與專門化相結合、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等主要特點。
一、質與量相結合 歷史地看,韓國高等教育的質與量是“兩步走”發展模式。1948年韓國成立以后,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通過了一項教育法案。這項法案為韓國的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韓國教育發展初期,在人均收入比較低的情況下,韓國選擇的教育發展路線是教育數量的擴充,而不是急于改善教育條件。直到八十年代,韓國教育才開始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特別是1999年,教育部開始啟動一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項目,稱為“21世紀韓國腦計劃”。韓國政府開始用7年的時間投入12億美元發展世界一流的研究生院和一流的本國大學,強化研究生院的研究能力,建造學術研究的基礎設施政府還于1999年啟動了另外一個項目——用7年時間投入2.85億美元培育地區性大學以滿足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這兩大項目,極大地提高了韓國高等教育質的水平,質與量相結合的趨勢開始形成。
近幾年來,韓國高等教育十分重視質與量相結合發展。韓國高校在數量上,從2005年的419所到2008年的405所(不包括研究生院),縮減14所;在研究生院的數量上從2005年的1017所到2008年的1018三年只增加1所。同時,高校學生人數卻從2005年的3270104人持續減少到2008年的3267441人,減少了0.08%;研究生的數量卻從2005年的278624人到2008年的295403人,增幅為6.02%。這說明韓國高等教育向高學歷發展趨勢明顯,在逐步控制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和學生人數的同時,特別增強了對研究生教育等高學歷教育的發展力度。另外,韓國高校教師總數從2005年的66862人增加到了2008年的73072人,增加了9.29%。其中,研究生院的教師數量則從2005年的1294人跨越式的增加到了2008年的2536人,增幅將近一倍。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承擔著對受教育者進行知識、技能等方面教育的重要職責,直接關系到受教育者的知識層次和文化程度,因此,韓國高校研究生院教師的大幅增加必將有助于韓同高校教學質量的飛速提升。種種數據表明,韓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擴大培養學生數量的同時,重視提升學生的教育質量,質與量相結合發展已經成為韓國高等教育現時代的重要特征。
二、多樣化與專門化相結合
第一,高等教育機構的多樣化與專門化相結合。韓國高等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初級學院、大學和研究生院三大部分。這三部分中,特別是初級學院和大學所包含的種類眾多。初級學院授予大學專科學歷。對于初級學院來講,一般都是綜合性初級學院,包含各類科系。另外,它還包括很多專業性比較強的專門性初級學院。近幾年,初級學院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形式,其中包括網絡學院和企業學院。網絡學院的產生是基于韓國高速發展的科技,特別是IT產業的迅猛發展。通過網絡進行普及型的遠程教育則變得直接、便利,極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企業學院則是以韓國高校為依托而興起的類似于中國校辦企業性質的學院,這種辦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教育專門性和實用性強,在創辦教育的同時創造利潤,以教育發展企業,以企業推動教育,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大學則授予大學本科學歷。大學除了綜合性大學外,其設立的專門性大學,主要包括教育大學和工業大學,其余的則是在專門初級學院的基礎之上設立的高校,只是在教育層次上有所區別。對于研究生院來講,包括獨立研究生院和研究生院兩種。二者的主要區別就是有無本科教學部分,獨立研究生院僅設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教育。由此可見,當前韓國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置更加充分地滿足了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需求,并盡最大可能實現“人盡其才”和“因材施教”。
第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多樣化與專門化相結合。2008年,韓國高校畢業生有558964人,就業率為76.7%,與2005年的74.1%相比,有了小幅的提升。其中,就業類型主要分為永久性就業、臨時就業以及自主創業。在韓國,就業性質主要是由其國情決定的,韓國經濟的80%都要靠“會社”來實現,因此,“會社”是所有畢業生的首選,工作待遇也是相對較好的。其次就是公務員類。再次就是自主創業。從就業類型和就業性質來看,韓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呈多樣化發展。
與此同時,韓國初級學院、教育大學以及研究生院等專門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就業形勢格外搶眼。特別是初級學院這種專科類院校,近些年的就業率一直遙遙領先于高校平均就業率,以2008年為例,綜合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為68.9%,高校平均就業率為76.7%,而初級學院的就業率為85.6%,比高校平均就業率高出近10個百分點,比綜合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高出近17個百分點。這些初級學院的學生在知識層次上雖與大學有所差距,但在技術技能方面卻又有所專長,這對于韓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制造業)等經濟領域來講,正好滿足了其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另外,研究生畢業生的良好就業形勢也補充了社會對高知識層次、高學歷水平勞動力的需求,使韓國的人才資源趨于平衡。
三、國際化趨勢顯著
在全球化背景下,韓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以韓國本土高等教育為基礎,與韓國跨國教育相結合的發展。1991年11月17日,金泳三總統提出全球化的國家發展戰略,韓國的全球化步伐開始加快,跨國教育則被納入韓國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開放被看成是進一步加強國際競爭力,加速經濟發展,加快國際化人才成長的催化劑。隨后,韓國相繼于1995年通過《531教育改革案》、于2004年通過《有關在經濟自由區域及濟州國際自由城市設立并經營外國教育機構的特別法案》等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極大地推動著韓國跨國教育的提升與加大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這就為韓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幾年來,韓國的國際留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變得更加密切,直接加快著韓國跨國教育的向前邁進的步伐。其次,韓國高校外籍教師人數也有了明顯提高,外籍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另外,韓國高校的外籍高級訪問學者也不斷增加。最后,韓國跨國教育形式多樣。以韓國東亞大學為例,目前它已與海外98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簽署交流協定,僅中國范圍內從1993年開始便與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南大學等23所大學及研究機構開展了交流活動。交流項目主要包括雙學位、交換學生、學期互派、海外實習、語言進修等10余種。此外,韓國跨國教育還主要包括外國大學在韓國設立分校,研究生院合作辦院和網絡教育等形式。由此可見,韓國跨國教育種類十分豐富,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并促進了韓國跨國教育的良性發展。綜而觀之,韓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交流日趨頻繁,國際化趨勢日益凸顯。
韓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
其一,重視教育結果,淡化教育過程。中國儒家思想對韓國的歷史傳統和韓國人的文化心理有著深遠影響——“尊師重教”和“師道尊嚴”是人們秉承的文化傳統,每個家庭都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所受教育的多與少、好與壞、高與低外顯為學歷的高與低。因此,在人們心目中,“高地位”=“高學歷”,“高學歷”=“高實力”。正是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追求高學歷成為了眾多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首要目的,從而忽視了教育真正的全面育人功能,出現了不斷擴大的“高學歷形式下低教育質量”的反常現象。總體看來,相對于教育過程,更重視以高學歷為表現形式的教育結果成為了韓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另外,隨著近些年教育普及力度的不斷增強,本科學歷畢業生比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很多本科畢業生出于逃避就業競爭和追求高學歷的“雙重動力”,最終選擇繼續學業,進而爭取更大的競爭“籌碼”。當然,這種類型的研究生不會將研究的濃厚興趣和探索科學真理作為從事學習研究的內在動力和向往目標,這樣的功利化趨向的教育現實壓抑著價值人文教育,勢必導致研究生質量不斷下滑。由此可見,韓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功利化取向所導致的重視教育結果,淡化教育過程的問題已經顯現。
其二,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韓國教育資源過分集中,地方高等教育資源匱乏。以韓國高校數量為例,2008年405所高等教育機構中,首爾地區就有77所,作為第二大城市的釜山僅有23所,其他地區的高校數量甚至連首爾地區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最少的是蔚山地區,僅3所;1018所研究生院,首爾占據了326所,排在第二位的京畿道也僅有152所,釜山地區67所。再以韓國高校教師數量為例,2008年教師總數為73072人,首爾地區為17756人;京畿道排在第二位,共10526人;第三位的釜山地區則為6113人,僅為首爾地區的34.4%,基本達到了首爾三分之一的水平。不難看出,首爾地區集中了韓國絕大多數優秀的高等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就使得考生和家長在選擇高校時首選首爾地區,有些社會熱門學科報考率甚至出現了幾百個人爭一個錄取名額的現象。與之相比,地方性高等院校招生情況則每況愈下,有的甚至完成不了招生計劃,這使許多地方高校改變招生策略,降低標準錄取學生,嚴重影響了教育的質量。如此循環往復,首爾地區教育資源不斷積聚,地方性高等院校教育資源累積閑置,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現象將變得更為
其三,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據資料顯示,2008年韓國高校畢業生有558964人,就業率為76.7%,與2005年的74.1%相比,雖然有小幅提升,但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金融危機的來臨,對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韓國的支柱產業沖擊巨大,經濟的相對萎縮、內需停滯、高油價與高匯率,導致失業人數劇增。另外,就業形勢的嚴峻不可豁免地波及到高學歷人才,相同崗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碩士、博士以及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高學歷人才的都將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
其四,跨國教育質量讓人擔憂。韓國跨國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盲目追求數量,追求高學歷,必將使跨國教育質量下滑。在韓國教育資源失衡的狀態下,國外許多留學生發現基于韓國地方性大學生源不足的現實情況,單純利用經濟手段追求高學歷,即便自身知識文化層次沒有達到相應水平,地方性大學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以及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生源數量,則會采用降低入學標準、減少入學程序等做法來迎合此類留學生,如此“雙贏”的局面,必將使在韓留學生的培養質量下降。此外,部分學者指出,韓國跨國教育的種種弊端,也不排除會出現直接買賣學歷的現象。
雖然韓國高等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是,韓國高等教育長期為韓國經濟提供著充足的高質量人才資源的“儲才庫”角色不能忽視,其發展空間也是難以估量的。為了使韓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盡可能減少誤區、回歸常態,韓國需要在總結自身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及時調整本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路線和政策以實現人才培養、國家振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