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貫重視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從資金、人才、科研體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著力,建立起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并不斷加以完善,有效推動了科技進步,確立了美國在全球高新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
增加研發投入,調整資金投向
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資金支持
二戰后,美國政府開始大規模支持研發活動,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從1947年的5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38億美元,所占GDP比重過去十年里一直保持在2.6--2.8%。奧巴馬政府上臺后將2009財年研發預算增加到1471億美元,將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的約1200億美元投向科技領域,并宣布將把美國GDP的3%投入研究和創新,成倍增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3家國家主要科研機構的經費。
在資金投向上,政府不斷加大對周期長、風險大、應用范圍廣的基礎研究的投入,投入金額占聯邦政府研發投入比例從20世紀50年代不足10%提高至2008年的37.9%。同時,政府增加了對民用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的投入,并重點扶持關鍵技術,如克林頓政府時期大力投入信息技術研發,投入4000億美元實施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奧巴馬政府優先投資開發新能源,表示政府將在未來5年里投入1500億美元促進新能源技術研發。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科研運作機制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加強科研合作。國會加強相關立法,政府推出一系列計劃,如1980年的《史蒂文森一威德勒技術創新法》明確了政府在推動產業創新中的作用,促使技術從聯邦實驗室向產業界轉移;1982年出臺《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小企業技術創新計劃”應運而生,所有研發預算超過一億美元的聯邦機構必須撥出一定比例經費參與該計劃,鼓勵小企業技術創新;1986年《聯邦技術轉讓法》及1989年修正案允許聯邦實驗室與其他政府機構、企業、高校等簽訂研發合作協議;1990年啟動“先進技術計劃”,政府向企業或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體提供啟動資金,進行高技術研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在科技園資助建立創新中心,通過提供開發經費、實驗室服務、相關咨詢等鼓勵企業進行高技術研發。
另外,政府對企業投入研發給予稅收優惠。規定凡企業用于技術更新改造的設備投資超過前3年平均值的,均可按超過部分的25%抵免所得稅,且該項抵免可以向前結轉3年,向后結轉15年;企業用于科研和試驗設計的費用,以及向高校和從事科研的非營利機構捐贈科技新儀器、設備的支出,可在計稅時從利潤中扣除;將科研設備的折舊年限由5年縮短至3年,使每年的折舊金額超過企業所增資本額。這些舉措使聯邦機構和高校的科研成果更貼近企業需求,同時鼓勵企業增加對高技術研發的投入。1982年以來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總投入一半以上,2008年達到67%,企業已成為美國科技研發主體。
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和激發科技創新積極性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知識產權法律和制度的國家之一,憲法第1條第8款對保護知識產權作出明文規定,國會制定了《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需要,美國不斷完善國內知識產權政策,包括針對新技術頒布相關法律,將計算機軟件、生物技術、數據庫等新客體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如1997年制定《反電子盜竊法》,加強網上信息安全;1998年國會通過《數字千年版權法》,加強互聯網上的版權保護;出臺“臨時專利”,保護已完成基礎理論階段研究、具有潛在商業價值,但短期內無法申請專利的成果;支持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如1980年通過《貝赫一多爾法案》,規定聯邦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專利權歸屬課題承擔方。美國還注重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合理平衡,建立反壟斷體系以限制知識產權權利濫用,并通過最高法院的一系列重要判決制止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作出過寬的解釋。同時,美國積極實施對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通過《貿易法》中的“特殊301條款”和《關稅法》中的“337條款”,對其認為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國家和企業進行威脅和制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成員國簽訂和實施《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對知識產權保護作出周詳、嚴格的規定;與相關國家簽訂雙邊協議,使對方在知識產權保護上遵循比世貿組織協議更嚴格的要求。
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為科技創新儲備豐富人力資源
美國采取一系列措施培養科技人才。第一,將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基地。美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現有高校3400多所,其中國家級大學220多所,擁有全國60%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第二,選擇一批大學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不同學科的工程技術人才得以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重點課題。企業代表直接參與研究中心的活動,協助調整學術研究方向。第三,設立各種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特別計劃如美國海軍設立“青年研究員計劃”,專門在一些大學和私人研究機構設立基金,以培養最近五年內獲得博士學位或相當于這一學位的青年研究人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了“總統青年研究獎”,每年頒發200個,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國家最需要的科學和工程領域研究;第四,加強科技人才的繼續教育。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每年都有大批科技人才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建立了由45所著名大學聯合組成的國家技術大學,通過網絡技術供在職專業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并提供350多門短期課程。
同時,政府十分重視科技人才引進。第一,實施技術移民政策。早在1924年,美國便出臺《移民配額法》,為吸引外來人才提供法律依據,之后又多次對技術移民政策進行修改和調整。1990年《新移民法案》規定杰出人才、具有高學歷或特殊能力的專業人士、技術勞工專業人員和美境內緊缺勞工分別享有一、二、三類職業移民優先權。在每年獲得永久簽證的移民中,科學工程領域的專業人才居多。1990--2001年美國通過科技移民吸收了約20.3萬國外科技人才。第二,通過工作類簽證吸收外國科技人才。1990年啟動專門吸收外國專業技術人才的H-1B簽證,并不斷放寬對簽證數額的限制。H-1B簽證申請者80%以上從事科技、工程和教育類職業,成為美國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第三,吸引外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美國為留學生發放有效期長達8年的F1學生簽證,并提供豐厚獎學金,75%的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能夠以“研究助理”或“助教”身份獲得全額獎學金。大批留學生畢業后留在美國工作,大大充實了美國科技人員隊伍。此外,美國還廣泛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吸引各國訪問學者來美,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對美國科研產生直接促進作用。第四,通過國際科技合作和直接設在別國的研究機構利用別國科技人才。美國已與70多個國家簽署了800多項科技合作協議,利用別國資源合作進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通過自身主導地位獲得最大收益,如與日本、歐洲和俄羅斯共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等。美國還通過跨國公司在其他國家設立研究機構,利用當地科技人員為本國企業科技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