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是時代的要求,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當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逐年減少,發展低碳經濟就成為一種必然。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戰略行動,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廣新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實證明,21世紀,全球正興起以新能源生態環境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國際發展實力的競賽熱潮,誰能在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中領先,誰就能夠主宰和引領這場綠色潮流的發展。
美國:以立法助推低碳經濟發展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位居世界榜首。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美國采取了包括立法在內的多樣措施。早在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就提出《低碳經濟法案》。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危機、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戰略取向,其長遠目標就是擺脫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促進美國經濟的戰略轉型。奧巴馬上任之后,美國政府提出了在78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當中,將發展新能源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產業。為此,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旨在降低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依賴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一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在發展低碳經濟問題上的舉措對國際社會的努力具有重要影響。在前任總統布什任期內,美國退出了旨在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令國際社會倍感失望。但奧巴馬執政以來,采取了與布什政府迥異的立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奧巴馬選擇以發展新能源作為化“危”為“機”、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政策手段,積極推動國會對氣候問題進行立法。《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的通過將轉變美國生產和利用能源的方式,而在創造清潔能源經濟方面領先的國家也必將領導21世紀的全球經濟。這一法案如果最終成為法律,必將促進美國經濟的戰略轉型,也有利于美國經濟在較長時間內仍繼續領先全球。
歐盟:政策機制保障低碳經濟發展
歐盟一直是氣候變化的倡導者,積極推動國際溫室氣體的減排行動,也是推動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最重要的力量。近些年來,歐盟將低碳經濟看作“新的工業革命”,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進低碳產業發展,以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2005年,歐盟啟動了排放交易機制,按照這一機制,歐盟各成員國應制訂每個交易階段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分配計劃”,為有關企業提出具體的減排目標,并確定如何向企業分配排放權。2006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表了《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提出鼓勵能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發展可替代能源,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投入。2008年底,歐洲議會通過了歐盟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內容,規定歐盟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至少20%,將可再生清潔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將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減少20%。歐盟各國積極響應,如英國的長期目標是實現全歐洲到2020年減少30%。2050年減少60%的減排總體目標;法國考慮創造“零碳經濟”;瑞典大力推行“環保車計劃”;德國將環保技術產業確定為新的主導產業重點培育,計劃在2020年成為第一大產業;丹麥則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綠色能源模式,成為世界低碳經濟發展典范,形成由政府、企業、科研、市場關聯、互動的綠色能源技術開發社會支撐體系。2009年3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地區的“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款項全部用于環保項目以及與其相關的就業項目,其中540億歐元將用于幫助歐盟成員國落實和執行歐盟的環保法規,280億歐元將用于改善水質和提高對廢棄物的處理和管理水平。因此,在發展低碳產業問題上,歐盟不僅提出的口號最響,行動也走在了其他國家和地區之前。從排放指標的制定,到科研經費的投入、碳排放機制的提出、節能與環保標準的制定,再到低碳項目的推廣等,歐盟率先出擊,步步為營,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統領各成員國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日本:以長期目標指導低碳經濟發展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日本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注重與國家能源戰略的協同效應,重視能源的多樣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早在1979年,日本政府頒布實施了《節約能源法》,并對其進行了多次修訂。從1991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關于促進利用再生資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2010年能源供應和需求的長期展望》等法案。2004年4月,日本環境省設立的全球環境研究基金就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2006年,經濟產業省還編制了《新國家能源戰略》,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動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2007年2月,日本環境省全球環境研究基金項目組發表了題為“日本低碳社會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滿足到2050年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時實現比1990年水平減排70%目標是可行的,日本具有相應的技術潛力,即對低碳社會構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2007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制定的《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中指出:為了克服地球變暖等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社會的目標,需要綜合推進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建設,日本中央環境審議會地球環境分會為明確實現低碳社會建設的努力方向,針對其基本理念、具體構想以及實施戰略進行了討論。2007年9月以來,相關部門共召開了12次會議,在聽取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設低碳社會的計劃。2008年3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涼爽地球能源創新技術計劃》,提出可大幅度減排二氧化碳的21項技術,使用這21項技術可實現日本二氧化碳排放減半目標的60%。2008年5月,日本發布了 《面向低碳社會的12大行動》報告,提出建設低碳社會的12大行動及其可實現的減排量,相對于1990年的排放水平到2050年減排70%需要的行、技術選擇、社會改革及政策措施等。2008年7月29日內閣會議通過了《建設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其主要內容:在202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捕捉及封存技術的應用;到21世紀20年代,將目前每噸約4200日元的二氧化碳回收成本降低到2000日元以下:力爭在2020--2030年間,將燃料電池系統的價格降至目前的約十分之一;到2020年將太陽能發電量提高到目前的lO倍,2030年時提高到40倍;利用3至5年時間將發電系統的價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探討能減輕可循環能源成本負擔的理想方式;研究大膽有效的鼓勵政策及新的收費系統;到2020年為止,實現半數新車轉換成電動汽車等新一代汽車的目標;配備約30分鐘即可完成充電的快速充電設備;建立國內排放量交易制度;研究“地球環境稅”等相關課題;對商品從制造到使用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進行標注;采用夏令時制度的效果及成本。這項計劃既是日本新的防止全球變暖對策,也確立了日本減排的長期目標。因此,可以認為,日本的低碳社會計劃,是對其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和技術潛力合理研究判斷后的理性選擇,更是深入分析其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后的現實抉擇。
印度:國家計劃統領低碳經濟發展
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對所有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發展低碳經濟同樣是促進發展中大國印度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印度人口龐大,隨著制造業的大規模發展、城市化建設、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印度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必然大幅度增加。2000年,印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0.543億噸,占世界的4.7%,世界排名第六,在發展中國家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排放大國。但是,印度經濟尚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其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決定了印度與其他大國相比,對溫室氣體的排放相對較小。2008年6月30日,印度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確定到2017年將實施8個國家計劃,內容主要包括太陽能、水資源、提高能效、綠色印度、可持續生活等。這些計劃提出的措施包括:強制關停低效火電廠,支持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和超臨界技術研發;依據2001年的《能源節約法案》,必須對高能耗企業進行能源審核,電器試行節能標志等;依據2003年《電辦法》和2006年《國家關稅政策》,中央和國家電監會必須購買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電量。可見,印度的國家行動計劃是推進印度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綱領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