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新華社播發溫家寶9月4日在北京35中聽課后的講話,題為《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10月12日溫家寶致信新華社總編室,告知《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文中,巖石的分類“應為沉積巖、巖漿巖(也可稱為火成巖)、變質巖。特此更正,并向廣大讀者致以歉意。”溫總理文責自負的做法受到廣大網友的贊嘆,諸如網友留言:“總理坦誠求實,讓人感動,每個人都要真心學習”。“雖然是一個小的錯誤,但還是可以體現出溫總理的嚴謹、負責的作風,充分反映了對人民負責。這種品行正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等等。
網友對溫總理此舉給予熱情贊揚,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現今為數頗多的報刊采用稿中出現差錯,絕大多數作者想公開更正卻不可得。原因是相關報刊舍不得為此花費版面,怕發更正相關編輯乃至把關主編(總編)受牽連被曝光,報刊形象因此受損失等,對采用稿中出現差錯,報刊社只對造成失責的編輯作內部經濟處罰等,但不愿對外人道。有人將其說成是“編輯失責遮蔽追究處理法”,此法處理不力,報刊上還會出差錯,不了解內情的受眾就誤認為作者不愿更正,報刊也不過問,使作者和報刊聲譽都蒙受了損失。網友們贊嘆總理此舉,隱含希望作者和報刊形成有錯必糾的風氣。基于這種情況,對新華社在溫家寶發更正信過程中的做法,有必要發點議論。據10月13日《北京晚報》載稿披露,10月12日中午一位讀者致電新華社,認為總理講話稿中所說的巖石分類方法,巖漿巖和火山巖是同一概念。按照業務規程,新華社總編室將這位讀者提出的疑問轉告總理辦公室主任。12日晚9點半,溫總理給新華社總編室打電話,新華社值班副總編輯吳錦才接電話。事后吳錦才對向他采訪這件事的記者介紹說,打電話過程中,總理先說明當時的情景,“總理在座談時講話是口語表述,原話是‘老師可以講巖石的分類,比如沉積巖、巖漿巖、火山巖’,這是舉例說明,文字整理的時候把‘比如’去掉了,給人感覺巖石只分成上述三類。”吳錦才當時在電話中對總理說:“我們作為播發稿件的單位,應一字一句核對。當時經手處理這篇講話的也是我,我向總理作了檢討。”但溫總理說:“責任不在你們,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應該文責自負。”于是新華社播發溫家寶更正“巖石分類”并致歉電訊稿時,附發了溫總理寫給新華社總編室信的影印件,大多數報紙在刊發這一“更正”時也發了這封信的影印件。
吳錦才身為新華社值班副總編輯,對經手處理稿中發生差錯理應承擔失責之責,他在與總理通電話中主動作檢討,態度是中肯的,這不是說禮貌性的話。在記者向他采訪這件事時如實將相關情況告訴記者,通過記者的稿子向社會披露,客觀上等于向受眾作了檢討,承擔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做是必要的,不應該被誤解為向受眾作秀。若新華社在播發溫家寶總理對巖石分類更正信時,附發新華社值班副總編輯吳錦才已就處理播發稿中把關不嚴出現失誤,作了自我檢討,新華社將根據社內規定對相關人員作出處理,其效果比“實際上是這樣做的,但不對外公布”要好得多,也就是說比采用“編輯失責隱蔽追究處理法”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各家媒體都來這樣做,就營造出媒體有錯必糾的氛圍了。
要求編輯對經手處理的稿子不出現差錯,差錯一旦見諸媒體就要追究責任,并對外公布,編輯承受的壓力委實是大的,但這樣做又是天經地義的。為了做好這件事,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編輯記者提高業務素質;另一方面則是既嚴肅認真追究編輯失責之責,又對做得好的編輯給予表彰和宣傳,使其受到社會的尊重。美國《紐約時報》曾有過這樣一則佳話:一個叫安德的責任編輯,一次在編審一位教授寫的關于報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某大學作學術報告的稿子時,發現那位教授在稿中抄的愛因斯坦在黑板上的一個公式有錯誤。安德打電話告訴那位教授,說他的稿中抄的公式有錯誤,那位教授說他抄下后與黑板上的公式核對過。安德說肯定錯了。不得已,那位教授打電話問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查了教案,說安德說的是對的,他寫在黑板上的公式確實有錯誤。這件事一經傳出,在美國不僅轟動一時,而且流傳久遠。一位資深評論家說這是“科學的巨人遇到了巨人般的編輯”,《紐約時報》曾因此身價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