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注重創新重大題材報道,使黨報“第一主流媒體”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實現了上級首長和普通讀者的雙滿意。
他堅持新聞改革,組織實施了報紙的一輪輪改版,使自己所領導的報紙辦報質量、版式版容連上新臺階,發行量和廣告收入雙雙列國內省級黨報第一方陣。
他從自己當初最不愿干的體育記者做起,一步步跋涉在新聞之路上,直至走上中國新聞界的最高領獎臺——榮獲第九屆長江韜奮獎。
這就是新華日報社總編輯周躍敏。
在不擅長的領域干出大名堂
對周躍敏來說,生活似乎也曾“忽悠”過自己。
1982年,周躍敏大學畢業后被分配進新華日報社。當時尚沒理清頭緒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有一點很清楚:不能讓自己當體育記者。因為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路走來,文化課還說的過去,就是體育成績老是勉勉強強及格,他是既不喜歡體育更不擅長體育。
生活有時候總是讓人哭笑不得,你越不想干、越怕干的事偏偏就讓你碰上。“你跟老巴跑體育吧”,周躍敏到報社科教處報到后,處長一句話就讓他“哪壺不開偏提了哪壺”。還沒來得及申辯,處長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說了聲“好好干”就忙別的去了。理由只一條:當時周躍敏是處里最年輕的。
又一個令周躍敏沒想到的是:第一次采訪就給了自己一個“下馬威”。那天晚上江蘇男籃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對陣波多黎各男籃,老巴家里有事,就讓他一個人去采訪。領到任務,周躍敏的感覺就是頭皮似乎要炸了:報社這頭版版面在等著,不容有絲毫閃失,而自己對籃球一竅不通,也從沒采訪過任何體育賽事。情急之下,他就把其它報紙有關籃球比賽的報道找出來,稀里糊涂看完比賽,回到辦公室依葫蘆畫瓢炮制了一條300字的消息。就是這篇讓他急出一身汗、前后花了近5個小時才完成的小豆腐干式的處女作,至今他還珍藏著。
現實逼著周躍敏去研究、去琢磨各種體育賽事、各類體育報道。這個體育記者慢慢地讓周躍敏干得風生水起。四年后,已調到新創辦的《揚子晚報》擔任文體部副主任的周躍敏,在報道世界杯足球賽時讓人確實刮目相看了一把。這一年,世界杯足球賽在墨西哥打響。當時內地還沒有實況轉播國外賽事這一說,更不可能出國采訪。報社便派他去廣州收看香港電視對世界杯的實況轉播,據此發回報道。整整半個多月時間,在前后方共同努力下,《揚子晚報》世界杯專版一炮打響,發行量猛增4萬份。當時,周躍敏的同學不相信他能寫出如此活靈活現的報道,不認識他的讀者以為他是個足球專家。至今,省內一些40歲以上的體育迷看到周躍敏的名片,還會興奮地問:你就是那個體育記者呵?
采訪中,周躍敏不無感慨地說,要善于在不同時段給自己確定不同的目標,腳踏實地地去追、去趕、去超,這一辦法很管用。借用籃球比賽的一個術語,叫“人盯人戰術”。這就是:盯住同城媒體同一條口的記者,奮力追趕超,力爭成為他們中間的佼佼者。這樣的路徑和策略比較現實又可操作。同城媒體本來就數得過來,跑一個條口的記者也不會太多。即使起步比別人遲,條件也不算太好,只要做一個有心人,咬住目標不放松,盡最大努力,下最大功夫,一個一個地追,一個一個地趕,就完全有希望有可能“一個一個地超”。
周躍敏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標,并最終得到大家認可。當了7年體育記者,在全省報紙好新聞、全國體育好新聞、全國晚報好新聞評比中,他的作品都拿到了一等獎。后來,他又主動向領導提出調換口子的申請,退出自己已經駕輕就熟的體育圈子,進入一個并不了解更不熟悉的全新報道領域。1989年,周躍敏由《揚子晚報》文體部副主任調任第一新聞部(后更名為經濟部)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揚子晚報》的經濟報道也屢屢在全省報紙和全國晚報好新聞評比中獲獎,常常成為同城媒體和圈內同行關注并研究的對象。
推進新聞創新塑造黨報品牌
有強勢而無強效,是當前各級黨報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面對網絡、手機等媒體能夠實時傳播的競爭,報紙尤其是黨報怎樣主動作為,爭取受眾。對此,周躍敏有著自己的思考,任新華日報社總編輯后,他提出“高度、貼近、開放”的辦報理念,堅持不懈地推動黨報新聞改革。
積極創新重大題材宣傳。周躍敏認為,黨報重大題材宣傳的創新難度較大,但越是有難度,就越有挑戰性,創新一旦取得突破,就具有樣本意義。他組織指揮的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道,被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同志稱贊為近年來重大會議報道中“形式最新穎、報道最深入、影響最廣泛”的一次。在迎接十七大的宣傳中,在他的倡議和組織下,《新華日報》與省內13家市級黨報聯手,同步推出“省市黨報聯動喜迎十七大”大型系列報道。十七大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參加江蘇團討論后,他帶領編委會一班人精心籌劃,推出每天一期的“聚焦十七大”特刊,在省級黨報中獨樹一幟。中宣部對《新華日報》重大題材宣傳的創新給予充分肯定,僅在2007年下半年就發出三期《新聞閱評》,分別介紹“《新華日報》節能減排”的報道、“省市黨報聯動喜迎十七大”的報道以及“從新聞視角看十七大報告新表述”的報道。
抓住重大突發事件的發言權。周躍敏認為應在公共突發事件中追求“首因效應”,抓“第一落點”,主動出擊、及時準確報道,充分發揮黨報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功能。2008年1月下旬,江蘇遭遇雨雪冰凍災害的襲擊。《新華日報》緊急組織記者投入抗擊雪災的報道,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了江蘇干部群眾和駐蘇部隊抗災搶險、保證交通和供應的情況。這期間,以超常方式連續四天、每天四個版,精心設置了“抗擊雪災·保暢通”“抗擊雪災·保供應”“抗擊雪災·保安全”“抗擊雪災·保穩定”專版。由于第一時間傳遞了權威資訊、以“高分貝”發出了主流媒體聲音,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新華日報》立即組織策劃,第二天就推出了四個整版的抗震救災報道,把報道重點放在軍隊、武警、消防官兵、社會各界和江蘇干群對地震受害群眾的救援上,著力反映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風尚和人間真情。有評論認為,報道為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發展“雙勝利”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表現了較好的新聞策劃應變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注重解讀好事關百姓生計的重要政策。每逢江蘇有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出臺,《新華日報》講究重大政策信息來源的獨特性,搶占好消息發布的第一時間落點。2007年江蘇省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正式出臺,這意味著江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覆蓋范圍以外的1200萬居民,意味著江蘇將做到全省居民醫療保險的“無縫隙覆蓋”,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惠民政策。《新華日報》獲悉后,除在頭版發消息外,還在二版特邀省勞動保障廳和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士對這一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和權威解釋。《情系1200萬城鎮居民的大實事》刊出后,得到了江蘇省領導的首肯和眾多讀者的表揚,后來江蘇許多生活類報紙也跟進報道,并參照《新華日報》的辦法進行了解讀式報道。讀者認為黨報及時站在民生角度對重大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解讀,信息源獨特,時效性強,釋疑解惑,可信可用。
黨報應當好老百姓的“出謀劃策”人。2008年9月以后,蘇北地區不少地市有上萬名民工提前返鄉。農民工返鄉帶來什么?他們有何打算?地方政府怎樣幫助民工再擇“飯碗”?效果又如何?周躍敏安排記者帶著疑問對蘇北勞務輸出地區進行調查,針對民工返鄉成“潮”問題,《新華日報》發表了《返鄉農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財富》的報道,指出當務之急,是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更具體更有力的扶持和激勵政策,真正將農民工返鄉的壓力轉化為新農村建設的推力。《新華日報》還對農民工就業問題進行了持續的調查與思考,相繼刊發了《從“跑腿110”看農民工就業》等系列報道,將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就業、創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大事重點關注,體現了黨報民生為大、就業為本的人文精神,是黨報對科學發展觀的最好詮釋。
完善內容體系建構黨報新優勢。周躍敏任總編輯后,提出《新華日報》不但要鞏固時政新聞、財經報道、政策解讀等既有的優勢,還要通過增加文化的含量、強化思想的張力,讓讀者自覺自愿地把讀黨報的時間和場所從辦公室、路途中,延伸進家庭。《新華日報》開設了每天一個版的“焦點新聞”和每周一個版的“講壇”、“人文”、“網眼”三個專刊,注重以鮮活的歷史、深厚的學養、靈巧的形式吸引讀者。這些專版、專刊完善了報紙內容結構,提升了報紙品位,有些專刊已形成品牌效應。
《新華日報》自2007年3月進行新一輪改版以來,努力辦一張與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地位相適應的全國一流的省級黨報。江蘇省委和廣大讀者對《新華日報》的改版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中宣部當年就發出5期“新聞閱評”對改版后的《新華日報》新聞宣傳進行介紹。目前,《新華日報》的發行量和廣告收入雙雙列全國省級黨報第一方陣。
為黨報可持續發展注入時代因子
媒體擁有持久影響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一靠制度,二靠人才。周躍敏擔任總編輯后,除了堅持長期值夜班當好第一把關人外,在對日常采編工作的指導上也付出大量心血,并和團隊同仁們共同探索、建立、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編、評報紙運作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
除出差和其他特殊事由外,周躍敏堅持每天上午11點和下午5點召集兩次編委和各部門主任參加的采編工作會議,以保證編輯部的高效運轉。通過流程改革,加強了對稿件的組織調度和編輯整合的力度。實行“三級策劃”機制,包括采訪部本部門的策劃、幾個部門合作策劃和編委會層面的策劃等。尤其是跨部門建立了虛擬策劃中心,從相關采訪部輪流抽調年輕骨干記者,每次5到6人,每月輪換一次。策劃中心直接對總編輯和值班編委負責。策劃中心每天碰頭一次,策劃選題,經采前會(編前會)通過后,由策劃中心負責實施,相關條口和駐站記者參與或配合。實行策劃成果公布制度,每周在采前會上公布各部門和策劃中心上周策劃的情況,并累積排名列入部主任考核。他還創立了“隱身人”書面評報(投影)、部主任輪流評報、同城媒體比較研究、兄弟省報動向研究、網上輿情分類研究、網上評報等一系列制度,在編輯部營造出研究業務的濃烈氛圍,年輕的記者編輯從中受益匪淺。
周躍敏十分重視對記者采寫工作的指導和幫助,經常性地為記者出謀劃策,從新聞主題、報道視角到采訪方式、寫作技巧,一一細心點撥。幾年來,由他出題、經他指導完成的新聞稿件,有不少在省級以上好新聞評選中獲獎。2007年度《新華日報》好新聞一等獎作品中,有七成是在他的指導策劃下采寫完成的。
為改進黨委機關報的機關化辦報作風,周躍敏著力打造一支充滿活力的黨報采編隊伍,從根本上提升黨報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自2006年6月開始,周躍敏組織在新華日報社編輯記者中進行大規模的“畫像”式的工作作風調查。在此基礎上,他們實行了業務練兵三年計劃,即連續三年每年圍繞一個主題,推出一套方案,打造一個載體,扎實有效地推進思想業務作風建設。第一年2006年,以“角色互換”為載體,組織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角色互換、13個省轄市的駐站記者南北交流易地采訪、部主任當半個月值班總編輯。第二年2007年,以建立記者基層聯系點為載體,組織采寫部門112名記者每人確定一個縣(市、區)作為自己的聯系點,全省106 個縣(市、區)全覆蓋。第三年2008年,組織記者分期分批赴省外國外采訪,推出的“科技創新域外行”系列報道,刊發的關于韓國與以色列在科技創新經驗方面的深度報道,得到了江蘇省委的高度重視,省委書記梁保華專門作了批示。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也給予充分肯定。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