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再過些時日就要開始了,現在學生們都在緊張地搜集、整理材料。我在接觸的幾個大學的大學生中聽到一種說法:不求冒尖得優秀,有個良好就心滿意足,合格也行了。只求“過關”的想法在一些指導老師中也存在。
國家培養傳媒研究生一是為了給業界輸送實用型人才,而且是有別于本科的創新能力更強的人才;二是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研究能力強的高層次人才。如果每年都能有一批研究生做些超前研究,取得新的成果,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來看,對傳媒新聞改革和傳媒事業的發展,都大有裨益。但學生有學生的想法,怕新的觀點有人接受不了,指導老師也有顧慮。答辯前先有盲評,即將其中一定比例的論文隱去導師和研究生姓名讓外校老師評審,盲評結果作為研究生答辯資格的依據,然后由本校、本學院組織老師進行答辯。學生最為擔心的是,與盲評老師或答辯老師的觀點不同,會不會被淘汰?
我曾受聘參加某校的論文答辯,就聽到有的答辯老師斬釘截鐵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一下弄得考生不知所措。如果是日常交談甚至學術討論會,當屬正常。答辯時把觀點擺出來探討,也無可非議。然而,“斬釘截鐵”的態度,似乎決定一個學生的論文能否過關,此言一出讓學子緊張得不知下來如何回答問題了。如果不只是態度和方法問題,而確是想以自己的觀點作為答辯的“標準”,那就大謬不然了。問題在于,在論文評審和答辯中,我們審視的標準是什么,是以自己好惡為標準,還是允許多元的聲音。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贊同“媒體審判”的說法,并與人爭論過,我至今乃堅持自己的看法。后來我看到了一篇論文中談到贊同“媒體審判”的說法,盡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也坦誠談了自己的看法與其交換意見,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分析條理清晰,文章邏輯結構嚴謹,因此我還是肯定地說:“盡管我們的觀點不同,但你的論文論述還是符合要求的”。假如論文表述得不好,我們也只能對表述存在的不規范等方面的問題予以指正。如果客氣一點還可以指出:“我們之間的觀點雖不同,但這是允許的,可惜你的論述存在問題......”由答辯老師就論文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當面回答,有“問”有“答”,還可以有“辯”,進行不同觀點磋商,是必要的。但觀點的交鋒,主要是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潛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簡單地、籠而統之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學子肯定會認為自己碰到的是“不同觀點”的對手了,這下沒戲了!而在現場觀摩的低年級的學生勢必“吸取教訓”,來年作論文時寧可“一般化”,決不搞“特殊化”。如此下去,平庸的論文越來越多,有創意的越來越少。
文科不像理工科有較固定的公式、定律,文科的觀點、理念變化非常大。有些看法并非那么容易弄清楚,你認為自己觀點正確并非一定正確,今天似乎正確,明天也有可能不正確了。所以,我們在評審答辯論文時決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政治錯誤,不能輕易以“反駁”的強硬態勢出現,決不能以自己的觀點作為標準,輕易否定別人的研究成果。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使學子及指導老師能勇于創新。果如此,我們的新聞學術研究才能大大推進。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