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NNIC測算,2009年9月30日我國網民已達3.6億人,互聯網普及率27.1%,超過世界平均普及率。截止2009年6月30日,博客用戶達到 1.81億人,其中發表針對“社會現象”言論的博客作者達54.5%。因為網絡的發展,媒介生態在變,新聞傳播方式在變,更重要的是,媒體使用者在變。因此,中國電視新聞在選題與內容等方面需要因應當下媒介環境的變化,重新定位。其實,網絡在新聞選題方面的優勢和網民在新聞報道方面的巨大潛力早已引起各國傳統媒體的重視。
CNN就專門開設了一個半小時欄目叫做“我為CNN報道”(“iReport for CNN”),這個欄目的內容就是網民在CNN網站上傳的報道。同時,CNN還從這些上傳的新聞中挑選重要的內容在其他新聞節目中播出。例如,在2010年1月CNN有關海地的報道中,為數眾多的獨家報道就是來自“我為CNN報道”這個渠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24小時”欄目在傳統電視新聞如何與網絡結合方面也做出過有益的探索。它是一檔“梳理全天新聞的欄目”,每晚23點開始播出,時長一個小時。版塊主要包括 “主播關注”、“數說今天”、“今日面孔”、“聲音”、“現場”、“圖說今天”、“國內”和“國際”等。節目在2009年8月17日開播,此后收視率穩步提升。截至2009年12月30日,該欄目平均收視率相比開播前同時段的0.095提升了47%,達到0.14。相比其他新聞欄目,該欄目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考慮網絡時代人們收看電視新聞的心理和行為特性,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
一、“24小時”在選題方面:關注網絡熱點捕捉網民議題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選題中,受眾的意見通常是不被考慮的。Arnison認定主流媒體新聞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為三類:媒體的隱秘性、媒體對于受眾的態度以及制作過程的不透明性。①所謂對于受眾的態度,就是主流媒體通常會低估受眾的主動性,尤其收集、整理和制作新聞的主動性。但是,網絡恰恰給了受眾一個發揮自己主動性的平臺。近年來,很多熱點新聞事件最早就是見諸于網絡,其后再進入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例如,2007年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最早就是這年2月26日貓撲、天涯等互聯網站上出現重慶市九龍坡區拆遷戶住房成為孤島的帖子和圖片。后來隨著網民關注度的增加,傳統媒體隨后跟進。此兩年,許多熱點事件的媒體報道脈絡也如出一轍,如轟動全國的“黑磚窯”事件、“公務員出國考察門”事件,網絡正在成為電視媒體不可或缺的一個新聞源頭,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通過網絡可以捕捉到很多社會熱點事件;反而言之,如果不重視網絡上網民所關注的事件,那么傳統媒體有可能逐漸扮演起一個“曲高和寡”的角色??梢哉f,對于電視媒體而言,關注大家關心的熱點事件,是媒體的職責所在,也是欄目獲得認可和提升知名度的關鍵?!?4小時”欄目在每天的選題中都會有一部分網絡關注的熱點事件,其中不少成為當天的收視率高峰。
“24小時”在2009年11月14日的收視率為0.2697%,高于同時段年均值(0.0950%),提升幅度184%。其中的峰值出現在當天的“聲音”版塊(見下圖1)。
圖1:“24小時”2009年11月14日收視率曲線

表1:“24小時”2009年11月14日“聲音”版塊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表1的5條新聞中,關于奧巴馬譯名更改、張娜拉“圈錢”都是當時網絡熱議的話題。
“24小時”作為傳統電視新聞欄目,除了從傳統途徑尋找選題,也注意參照網絡上的熱點議題。只有民眾關心的新聞,其傳播才有市場,也才有效果。在網絡世界里,許多網民正在成為了“公民報道者”,在傳統媒體觸須延伸不及的地方,義務為電視記者開展新聞事實調查、資料收集等工作。對于其中引起廣泛關注的話題,“24小時”在確定報道選題時給予了充分考慮,而這也就成為了它較之其他新聞欄目的特色或者說長處。幾乎在每天的新聞選題中,都有網絡的新聞熱點。例如,在2009年12月引起不少電視觀眾關注的內蒙古阿良榮旗“網友曝光內蒙古女檢察長開‘豪車’”、北京“聘請專職‘釘子戶’”新聞和四川遂寧征求“討薪良方”新聞等。正是網民的關注,這些新聞才進入了“24小時”的選題范圍;而也正是網民的關注,“24小時”才能夠確認哪些社會新聞具有影響力和報道價值??梢哉f,“24小時”在選題操作上通過網絡實現了與網民的良性互動。
與此同時,“24小時”利用網絡熱點作為選題參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為網絡的一些熱點問題是“談資”類的話題,或者根據西方新聞價值標準來說是“獵奇性”很強的選題,并不適合國家媒體上的新聞欄目來報道。
二、“24小時”在內容方面:關注網絡輿情 擷取網民觀點
在電視新聞的內容中,網民的觀點或評論如果能得以體現,不僅讓新聞事實本身更豐滿、讓新聞觀點更多元,也可以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彭斯(Burns,1977)等學者認為,傳統媒體的記者并不太關注真正意義上的受眾。實際上,他們腦海中的受眾是他們的同行和編輯——對于那些剛入行的記者而言,更是如此。受眾只能通過發行量和收視率對記者產生間接的影響。②但這種情況在網絡出現以后逐步改變。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編輯或者記者越來越關注民眾的意見和看法,也正是網絡提供或者說促使了他們來關注民眾尤其是網民的觀點、意見。2007年“正龍拍虎”事件在全國引起轟動,雖然后來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力報道,并引起高度關注,但在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中,網絡言論在最初的兩個階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10月12日,陜西省林業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周正龍拍到了野生華南虎的照片。三天后,也就是10月15日,天涯社區的貼圖專區里出現了一個帖子《陜西華南虎又是假新聞?》,闡述了發帖人的六個疑點,并邀請網友一同鑒定。由此在網絡上掀起了討論的高潮。第二個階段是11月15日,網名叫“攀枝花XYDZ”的網友發帖稱,“虎照”中的老虎與一張數年前即已風行的年畫中的老虎“臥姿、眼神甚至紋路都極其相似”,由此引起新一輪的論戰。正是因為網絡上這兩個階段的激烈討論激蕩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探尋,真相才最終在電視報紙等媒體的見證下水落石出。而這段時期網絡的見解、判斷和論據等都被電視報紙等媒體直接引用,成為新聞中鮮活的內容。“24小時”欄目很注重網民言論和觀點的引用,這也是欄目的特色之一。例如,在2009年11月14日新聞中,有關韓國歌手張娜拉“圈錢”的新聞就直接引用了網友的言論(詳見新聞稿):
【導語】接下來的聲音來自韓國歌手張娜拉,最近她自己錄制了視頻,用中文向中國的觀眾道歉。
【同期】大家好,我是張娜拉,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對于最近因為我在韓國一檔娛樂節目中所說的話,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負面報道,我感到很抱歉,真的很對不起大家!
【正文】日前,張娜拉參加韓國某談話節目的視頻片段被廣為傳播,其中一張截圖尤其引人注目,在屏幕上打出諸多韓文字幕的同時,一排綠色字幕為“每次制作經費緊張,都會去中國演出”,下面的字幕為“我就去中國,然后又有什么邀請函就又去中國”。
不少網友認為張娜拉言下之意是把中國市場當成了自己圈錢的地方,對中國的市場不夠尊重,很多人建議她直接回韓國去,網上刮起一片倒張風潮。
對此,張娜拉北京的經紀公司通過她的博客發表聲明說:“張娜拉絕對不是為‘圈錢’才到中國的。張娜拉本人也并沒有說過那樣的話,有些媒體是斷章取義?!?/p>
可以說,網絡言論的引用已經成為“24小時”節目內容的常態構成。例如,在2009年12月備受關注的內蒙古阿良榮旗“女檢察長豪車豪樓”事件報道中,網友言論就在報道中占據了較大的分量。甚至即使是常規新聞,“24小時”也加入了網絡言論和觀點這個元素。例如,在2009年11月1日“24小時”標題為《錢學森靈堂開放 各界冒雪吊唁》的新聞中,正文最后部分就是網友言論:
“在網上,很多網友也自發地用各種方式悼念錢老的離世,有網友建言:‘能不能留一點點錢老的骨灰放在嫦娥二號中,待星箭分離時把錢老的骨灰撒向祖國大地?’”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網絡為電視新聞提供了一個與觀眾互動的平臺,受眾可以為電視新聞提供新聞線索以及多元的觀點和看法;與此同時,帶有網民印跡的電視新聞就要比單純只提供一種信息、一種意見的報道或評論更易為受眾所接受。③
除了觀點和言論,“24小時”的畫面素材也大量直接源自網絡。電視新聞表達中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畫面符號。相比廣播、報紙等媒體,電視除了需要信息、觀點,還需要畫面。這既是電視新聞鮮活生動所在,也是難點、挑戰所在,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發生或者新聞事件發生地較為偏遠的時候?!?4小時”在應對這方面問題的時候也做了有益的嘗試,很多新聞畫面就是網絡文字和圖片另加電話采訪。例如,2009年12月4日“24小時”中標題為《采礦導致萬畝良田下陷》的新聞中,對于這起發生在湖南衡山的事件就是采用“網絡文字、圖片+電話采訪”的方式呈現整條新聞。畫面生動翔實,不乏鮮活,而采制過程則遠比常規方式便捷,這對于追求時效第一的電視新聞節目來說不失為有益嘗試。
三、當電視新聞遭遇網絡世界:機遇與隱憂并存
網絡為電視新聞提供了一個發掘新聞、搜集觀點的渠道和機遇,但同時也帶來魚目混珠和以偏蓋全等隱憂。
首先,網絡上的新聞或消息存在著魚目混珠的現象,真假難辨。網絡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虛擬性,例如網絡媒體上人們發表言論和交流大多是匿名的,而匿名,加上交流者的缺場,使得信息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另外,虛擬性還會導致部分人責任感的缺失,而責任感的匱乏導致毀謗中傷的盛行。記得幾年前,網絡上一則消息稱比爾·蓋茨逝世,結果很多電視媒體差點為了搶發“時效”而將惡作劇當成新聞播發。
其次,網絡上的觀點和意見容易出現以偏蓋全的現象。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人口結構與真實社會的人口結構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他們并不能當作是整個社會公民全體的一個代表或者縮影。在美國,調查發現,在網絡上將近1/3的發言者和超過1/4的潛水者是在校學生,而根據美國的人口普查,15歲以上的美國成年人只有7%目前在大學就讀。很明顯,網絡討論者與普通美國人的職業差別很大。有一大堆社區網民是為成績著急的學生,而不是擁有全職工作的工薪人士。④網絡討論者在一些關鍵的統計學指標上與普通民眾存在很大的差異。換言之,網絡討論所表達的意見來自那些不像普通民眾的個人。有研究就表明,與一般人口相比,網絡討論者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年輕,未婚,更偏向于男性,那些社區中的活躍分子尤其如此。在中國,這種情況也類似,例如新浪網曾就《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負全責”條款征求網民投票,結果顯示:認為不合理和合理的得票比例為懸殊的90.85%和0.45%。那些既無公家車可坐,亦無私家車可開,天天坐著公交車或者騎著自行車甚至只靠兩只腳走在熙熙攘攘的馬路上為生存奔波的最廣大的民眾,會有幾人出現在這90.85%或者0.45%的人中間?⑤正因為如此,網絡言論和輿論是重要的渠道和來源,但絕對需要嚴加甄別。
總而言之,網絡對于電視新聞的采寫和制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央視“24小時”欄目已經率先探索。如何有效、準確地利用網絡資源,讓傳統的電視新聞乘著網絡的翅膀高飛值得更加深入詳盡的研究。
注釋
① [英]卡倫·羅斯,[澳] 弗吉尼亞·奈廷格爾 著:《媒介與受眾:新觀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頁
② [英]格雷姆·伯頓著,史安斌主譯,《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頁
③鄭興東著:《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頁
④胡泳著:《眾聲喧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頁
⑤胡泳著:《眾聲喧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214頁
(本論文系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我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08ZD057;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新聞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