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使用現狀
1.網絡使用現狀
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CNNIC)顯示,截止2009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較2008年增長28.9%,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從22.6%提升到28.9%,互聯網普及率穩步上升。目前,全國互聯網普及率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同時,中國手機網民呈現迅速增長態勢,占了網民整體的8%。截至2009年12月底,手機網民規模2.33億,占網民總體的60.8%,移動網絡、手機終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中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2]。
2.手機使用現狀
1987年,中國移動通信運營業引進了第一套移動通信設備,用戶數僅有700戶。1999年1月,中國手機用戶數為2448.1萬戶;2005年1月,中國手機用戶數為33979.6萬戶,增長了13.87倍[3]。截止2009年,中國的手機用戶從2005年的4億戶增長到5.48億戶。目前,中國手機用戶仍以每月約500萬戶的速度激增[4]。
此外,我國已成為短信使用量增長最快的國家,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年9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用戶在2009年前8個月共發送短信5095億條,相對前年同期增長11%,8月份發送640億條,平均每個移動用戶發送短信90條[5]。這意味著,短短幾年間,我國手機短信發送量增長了數百倍,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大國。
二、網絡發展狀態下的人際關系
1.網絡人際傳播的特點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它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6]。而網絡人際傳播是一種區別于現實世界人際傳播的一種新型人際交往方式,具有快速性、超時空性、超鏈接、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給人際傳播中的網民帶來了全新的刺激和體驗。傳媒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際傳播方式的改變,互聯網的延時傳播、電子傳播等技術打破了傳統人際傳播中的時空限制,跨越了傳統的面對面人際傳播的局限。
2.網絡人際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①從“看客”型受眾到“投入”型網眾的轉變
由于大眾傳播媒介與身俱來的優點與缺陷,致使大眾傳媒注重信息的單向灌輸,而忽略了受眾的即時反饋。久而久之,受眾對撲面而來的巨量信息變得冷漠,日漸形成了受眾的看客心理,并進一步演化成為“集體的無意識”。但在網絡人際傳播中,受眾的地位得到提升。網絡為傳受雙方搭建了一個信息交換平臺,信息傳播的控制權從傳播者手中得以釋放,受眾獲得了同等的“話語權”。網絡用戶不僅可以主動地選擇信息,還可以積極地發布信息和意見[7]。在網絡人際傳播中,傳受雙方互動交流,加速了人際關系的緊密發展,更重要的是消解了受眾的“看客”心理,因為受眾身處網絡傳播環境中,由被動閱讀的“看客”型受眾轉向主動搜索的“投入”型網眾,他們開始關注熱點議題,投入到焦點話題的討論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受眾從“看客型”向“投入型”轉變,改變了“集體無意識”的冷漠現實,激發了社會成員的熱情,并促進了社會人際關系的團結。筆者認為,這種人際關系的轉變在近來的幾次熱點事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當“5·12”地震災難不幸降臨,網民時刻心系汶川,關注網絡上不斷刷新的傷亡人數、家園成為廢墟的圖片、救援隊搜救生還者的視頻……此刻,仿佛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汶川人”,我們共同承受著生離死別的苦與痛,悲痛過后,中國人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網民的投入與激情,正是網絡人際傳播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才促成了傳受雙方的即時互動,使得社會人際關系呈現出空前團結和健康和平的前景。
②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
網絡的出現,使人際傳播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先進的網絡傳播技術打破了傳統人際傳播的時空界限,使個人獨坐一室卻可以聯絡全世界。然而,早期的網絡人際傳播只是單純地擴大了虛擬世界的人際關系范圍,至于現實世界中的人際傳播范圍,反而日漸縮小。這主要歸因于,人們長期沉浸在自己所鐘情的網絡世界,正如能向群博士所說的那樣,現代化的發展使人類鎖進了各自的“盒子”,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成為現代都市人的常態[8]。但是,隨著傳播的發展,新型網絡人際傳播模式逐步打開了封鎖人類的“盒子”,使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并日漸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通。
筆者認為,眼下流行的校內網、博客、播客……新型網絡人際傳播就是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的實證。用戶在校內網上實名注冊后,通過搜索引擎,可以找到自己現在和以前的同班同學、校友、老鄉等,并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加入音樂、繪畫、寫作等群組;同樣,博友、播友們也有自己的“圈子”,文學愛好、職業等相似的博友們會鏈接各自的博客地址,鐘情于攝像、攝影的播友們樂于共享彼此的視頻文件、照片……這樣一來,在新型的網絡人際傳播活動中,就形成了如同以共同的學校、職業、經歷等為紐帶的不同部落,從而使得人際關系重新部落化。
三、手機發展狀態下的人際關系
1.手機人際傳播的特點
與網絡人際傳播相似,手機人際傳播也具有機器性特征,是一種借助某種有形的物質媒介的傳播。但這一物質媒介的首要功能是通信工具,也由此決定了其參與人際傳播活動的主要形式,即為人際間的語音通話和短信息[9]。
手機人際傳播融文本與口語方式為一體,傳受雙方互動傳播,交互性強,由于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手機人際傳播的隨意性大,短信傳播的獨特交流方式有利于傳受雙方情感的投入。同時,手機攜帶方便,因此傳播活動不受環境、時空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此外,手機號碼的實名制保證了手機人際傳播的安全性、私密性等特點。
2.手機人際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①從“羞澀的表達者”走向“情感表達的巨人”
利用短信進行人際傳播、人際交往是符合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選擇[10]。由于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熏陶,中國人比較含蓄和內斂,在人際傳播中也疏于情感的表達。在人際傳播過程中,中國人通常都會仔細斟酌后才表達,而手機短信正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傳播者在編寫短信息的同時,擁有充足的時間選擇恰當的表達詞匯。此外,短信人際傳播同樣跨越了面對面人際傳播的障礙,非面對面的傳播特性有效避免了傳播者被拒絕的尷尬,給傳受雙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這也完全符合了中國人“愛面子”的性格。
由于上述特性,加之手機短信人際傳播的私密性、安全性等,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依賴短信來實現情感的表達與傳遞,在“信”生活世界里,人們心靈深處的“本我”成功地從現實生活的禁錮中釋放出來,并開始嘗試去表達掩藏于內心的情感。比如說,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羞于表達自己的愛意,諸如“愛你一萬年”、“天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這類瓊瑤劇中經典情話的表達權似乎永遠是演員們的專利,銀幕下的真實情侶反而會難以啟齒。然而,當現代人通過編寫短信間接地來表達情感時,卻又顯得那般得心應手。
②從冷漠的“容器人”到熱情的“公民”
長久地置身于虛擬世界,成天的面對電腦,會讓人神情恍惚、目光呆滯、甚至思維滯后,網絡人際傳播的匿名性、偶然性在帶來信任危機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徹底地滿足。在虛擬網絡中,縱使網民們擁有了“全世界”,卻仍然感到現實生活的疏離與淡漠。這種缺乏親身與人接觸、與自然接觸的交流,有可能使人面對龐大而神秘的媒介機器而無法滿足其真實的對話欲望時,那么就將進一步加劇現代人的孤立心理,所謂的“容器人”便是在這樣一種情感需求缺失下的產物[11]。手機人際傳播點對點的傳播方式,語音、視頻兼備的交流途徑,降低了人際交往中的不確定性,滿足了人與人之間進行真實對話的需求,進而拉近了現實人群之間的距離,彌補了現代人情感上的缺失,實現了人們從冷漠的“容器人”到熱情的“公民”的轉變。
手機讓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下實現了同一時間上的近似同步信息互動,這無疑是一場人際關系的變革[12]。手機可以貼身攜帶的特性,打破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我們隨時隨地進行通話、信息發送與接受,保證了人際傳播活動的有序進行,也使得即時反饋成為可能。這種新型人際傳播方式,如同麥克盧漢所描述的冷媒介,在人們的高度注意和參與之下,通過點對點的通話表述、點對眾的信息傳遞,將人們從孤獨、冷漠的容器中抽離出來,搭建了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加緊人們之間的聯系,并使得人們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進而以熱情的姿態投身到社會人際交往之中。
網絡、手機等新型人際傳播方式的出現,顛覆了傳統人際傳播的固有模式,新技術的運用吸引了人們更多的注意力,進而提高了人們的參與度,有效地改變了人們被動、無意識地接受信息的看客心理,激發了人們主動傳遞信息、表達意見的欲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因此實現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新型人際傳播方式也給社會人際交往帶來了諸多問題:虛擬網絡世界中的多重身份演繹,導致人們在回歸現實社會時無法適應,造成了對自我認知的模糊與困惑,甚至產生了人格分裂的病態;連環信息的出現和循環發送,不但抹殺了短信祝福的作用,反而導致了人際關系的惡化;網絡和手機人際傳播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給了欺騙性生存的空間,導致人際交往中充斥著懷疑,并引發了信任危機……所以說,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的同時,也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必須有一定制度供應量的保證與控制,否則,科學技術就會演變成第一破壞力……[13]”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新的傳播技術,并科學地運用先進科技,改進網絡、手機等新型人際傳播方式,以提高人際傳播的效果。
注釋
[1]http://b2b.toocle.com/detail--4961603.html
[2]http://b2b.toocle.com/detail——4961603.html
[3]2007年中國移動搜索研究報告:1999-2006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量 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Graph.asp?id=9382
[4]2009年中國手機用戶增長空間轉向低端[ J ] 郵苑之聲http://www.bupt.edu.cn/news/lou1/view2.asp?id=17150
[5]2009年8月我國手機用戶共發送短信640億條,http://www.ccidreport.com/market/article/content/404/200909/209584.html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第81頁
[7]戴元光:《傳播學通論》[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3,第172頁
[8]能向群:《SNS:網絡人際傳播的現實化回歸》[ 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04.第131頁
[9]趙芮:《試論手機媒體下的人際傳播》[ J ],《社科從橫》,2007, 06, 第228頁
[10]郝曉云:《短信在人際傳播中的優勢與缺陷》[ J ],《今傳媒》,2007, 05,第60頁
[11]江西、項國雄、黃曉慧、張芬芳:《新媒體與人際傳播》[ J ],《傳媒觀察》,2006, 04, P33
[12]倪桓:《手機短信傳播中的新型人際關系》[ J ],《第五屆全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討會暨中國心理學會新聞與傳播心理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2005,第82頁
[13]戴元光:《科學技術是第一破壞力》,《上海大學學術講座演講報告》
(作者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學200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