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G時代的到來,作為小型迷你型電腦的手機正在成為互聯網的重要終端設備之一,并逐步從人際傳播走向大眾傳播。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手機媒體除了具備互聯網的各種優勢外,還因自身的攜帶方便、互動及時打破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成為真正意義上能隨處接收文字、圖片、聲音的“在場”媒體。
不可否認現階段手機媒體的發展還受技術的不完善、內容缺乏創新等因素的制約。然而同樣應該看到,相對于傳統媒體,以手機為載體的數字化出版具有無與倫比的高效、優質、節能、成本低等優勢。相對傳統出版而言,手機出版已不僅僅只是載體形式上的創新,更是基于自身獨特的功能為傳統出版業的經營模式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透過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特點、功能以及盈利模式上的對比,我們能夠發現正是技術革新造就了低成本的營銷和個性化的創新模式,由此技術在推動新媒體變遷中的作用便可見一斑。
在一個科技成為改造、塑造、創造世界的直接生產力的時代,人類的各種技術行為由于相互聯系而逐步建構起一個共同體。這使得在人類日益建構起的“主體性”面前自然界成為了任意的、被動的任人支配的客體。于是按照人的需要和意圖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組裝便成為可能。如果說古代的技術行為主要是以對自然本身的探秘以及個人生存為主要目標,那么現代的技術活動在更大程度上則是以滿足人們某種欲望為旨歸。技術已經走到了公然蔑視現代政府權力特性這一步。①這直接導致了諸如網絡詐騙、謠言傳播、色情信息等一系列問題的紛紛涌現。由此,在網絡技術帶給社會各領域開拓式發展的背后,構建一個理性、健康的網絡法制秩序便成為技術時代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法律和制度的總稱,法制是一種“硬保障”,它不僅僅是對“依法辦事”原則的秉承,更是通過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將人、技術、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們對于3G時代手機安全問題的思考也正是從技術發展與法制建設的銜接處著力考量,這既是理論思考向手機媒體實踐的延伸,更是試圖搭建新媒體規范與法制秩序之間貫通的橋梁。
3G時代的手機安全問題
從嚴格意義上說,無論是只能通過傳輸語音流量,進行語音通話的1G,還是語音通話保密性較高,支持短信業務的2G,都是停留在人際溝通的階段,未能真正實現向大眾媒介的改變。然而作為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3G不僅涵蓋了歐洲的WCDMA(寬帶CDMA,一種3G蜂窩網絡)標準、美國的CD-MA2000(碼分多址2000,一種先進的無線通信技術)標準以及我國的TD-SCDMA(日扮同步碼分多址,一種第三代無線通信的技術標準),同時由于自身的無線網絡對于不同數據傳輸速度的支持,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便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并逐步演化為全方位的信息處理與內容提供通道。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的三張3G牌照可以視作3G元時代的開啟以及3G網絡建設的完成。從一定程度上說,手機終端與芯片處理能力都將不再成為手機媒體發展的瓶頸。然而值得正視的是,3G時代在為手機媒體帶來技術支撐之外,也會衍生出一系列負面效應。這不僅可以從當下手機攝像功能帶來的偷拍行為對于個人隱私的侵犯,以及由于色情信息傳播對于少年兒童的影響帶來的教育問題中得以印證,同時可以預見在不久的未來還會頻現更新,出現更棘手的安全問題。
在網絡企業的多樣運作下,確實有一種共通的文化符碼。它由許多文化、許多價值、許多計劃組成,穿越了參與網絡的各種成員的心靈,影響了其策略。②然而這又帶來了包括違法不良信息、手機病毒惡意代碼在內的一系列安全隱患,由此也讓我們陷入對于技術與安全二者關系的深深憂思之中。在手機出版的產業鏈條上,擁有最廣大作者隊伍、編輯出版隊伍的出版單位是上游環節,數字出版技術提供商則在其中游扮演著技術推動者的角色,究其技術更新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手機媒體的內容制作、加工、傳遞提供一個更為高效、便捷的平臺。這直接帶來了版權保護的困境。作為網絡出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單位和作者對手機出版的安全性一直存有顧慮。在互聯網上電子書丟失、盜版或被轉載、篡改已是司空見慣。作為網絡出版的一種延伸,手機出版必須依賴于網絡的信息傳輸,于是版權可能受到侵犯的慘淡遭遇自然不可避免。正是基于安全隱患以及對于版權保護的擔憂,再加上作者對電子出版業運作流程不甚了解,直接導致了出版商與作者的成功簽約率較低,手機出版陷入低潮。2009年下半年的谷歌侵權案更是凸顯了網絡出版的困境,并將這一司法實踐與網絡出版實踐緊緊地扣連在一起。要想數字化生存,就必須適應技術時代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是一種徹底理性化的數字文化。正如有學者所說,對于電腦來說,任何信息只有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它才能被識別、理解和處理。這就決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網絡文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既有形態,即變革傳統的非數字化文化形態。③由技術帶來的安全問題在實踐中的凸顯,使得我們有理由從理論上去探討如何將現實語境與實踐困惑扣連在一起,這必須要回歸到當下的特殊社會語境。
對特殊語境下手機安全問題的分析
擁有強大技術支撐的3G時代本身也處在一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逐步轉變的風險社會之中。伴隨著自然一步步走向“人化自然”,社會秩序和道德規范也日漸式微。網絡力量的現實化正讓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一如貝克所言“危險成為超國界的存在,成為帶有一種新型的社會和政治動力的非階級化的全球危險。”④若是將手機安全問題置于這個更為宏觀的風險社會視野之下,我們或許會發現在一個不確定性增強、安全感普遍缺乏的風險社會,掌握技術的專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享有對社會現象賦予權與解釋權的權威,技術崇拜成為風險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手機媒體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正是基于網絡平臺產生,這必須依賴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互動性、主體性等技術條件的保障。當今文化的變遷和發展,特別是文化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正如貝爾納·斯蒂格勒所說:“技術的進化推動著人類的進化,人類的進化同時也就是技術的進化”。⑤從理論上講,技術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技術的變遷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然而現代技術卻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到了野蠻的境地,使技術越來越失去人性和理性。⑥可以說,正是技術的進步催生了以手機媒體為載體的一系列安全問題,從而影響到了社會正常交往的形成和人類價值追求的方向,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我們不得不拿出巨大勇氣去思考如何建立新的傳播秩序,以適應網絡社會信息傳播的新格局,而其根本變化就在于:基于現實考慮為手機媒體提供一個制度化的網絡法制空間。
只要仔細梳理風險社會的手機媒體安全問題便會發現,在城市化進程中,失去合法權益保障的草根階層基于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甚至爭取基本的生存權利以及對社會出現巨大利益分化而表達自己不滿與焦慮之情的下崗工人與無業游民,成為手機安全問題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他們可能會借助向用戶發送詐騙信息、色情信息牟取利益,或是通過更加極端的群體性活動來加以宣泄,以期填補其改革中受到嚴重擠壓的利益空間。特別是在一個存量配置時代,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口數量的增長之間的矛盾加速造就著貧富差距,因此改革的公平性也就成為了存量配置時代資源分配過程中所需著力考量之處。然而,由于缺乏一個健全的制度安排,對轉型期利益進行合理組配,加之風險社會市場機制的不確定性入侵社會機體,資源匱乏帶來的激烈競爭,均損害了弱勢群體相關利益。這是衍生手機安全問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誘因。
手機安全問題的應對舉措
1.結合國際標準,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以及手機媒體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健全,這致使政府或相關執法部門在面對具體的手機安全問題時,往往無法可循,直接導致了手機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網絡法制建設就是當務之急。然而法制建設并非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它的制定必須緊緊抓住手機媒體的特性,并契合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因而,立足國際視野對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和歐盟的一系列互聯網法規的借鑒就顯得極富意義,這不僅有助于我們塑造接納外來文化的寬容心態,更能結合具體國情在揚棄的基礎上完善本國的手機媒體法律制度。
2.加強網絡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法治社會的建立,離不開公民社會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揚和公民意識的塑造。公民責任意識包括公民責任感、法律規則意識、理性意識和道德責任意識等要素,并具有主體性、公共性、民主性和權責統一性等特點。⑦ 這就需要網民善于認清手機媒體的特性并積累一些相關的手機上網知識,特別是在網絡匿名的情況下,不盲目相信任何人的身份,培養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既能做到對虛假信息、色情信息的識別,又能避免因別人情緒性話語蠱惑而卷入罪惡的漩渦。
3.加大監管力度,防患于未然
對于手機媒體安全問題的應對,立法自然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執法的力度大小卻是法律能否順利產生社會效用,以及產生多大效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在“他律”式監管的背后,“自律”也應成為面對手機安全問題著力加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調節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自律屬于個人倫理層面,依賴于個人的良心、信念以及社會的期待,是一種“軟保障”。只有硬保障與軟保障同時發揮作用,才能防患于未然,盡量減少手機安全問題的發生。同時,技術上的監管也是遏制色情、詐騙信息的重要手段。病毒的檢測、預報、屏蔽都成為技術時代應對安全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唯有如此技術與法制,道德與法律才能彼此對接、相得益彰。
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安全問題的產生并非空穴來風,它不能也不可能脫離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因此,穿透手機虛擬世界的帷幔,通過對手機媒體安全問題的考量,以及關于技術與安全關系的探討,積極尋找手機媒體安全問題現實層面的立足之“根”,就成為理解手機媒體安全這一主題的應有之舉。可以說,手機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表現為技術帶來的網絡世界的瘋狂,究其根本原因不過是現實的利益驅動在虛擬世界中的投射。無論是法制法規的建立還是執法力度的加強,或是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都是3G時代解決手機安全問題的正確之道。只有回歸到現實層面,將與手機媒體安全問題相關的一系列措施以具體的法律制度形式確立下來,并配合道德規范的內化與技術的監管,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和諧的手機媒體環境。
注釋
①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范靜曄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40
② 曼紐爾·卡斯特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網絡社會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44
③歐陽友權主編:《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④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譯林出版社,2004:7
⑤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M],.裴松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41
⑥徐國亮,武中哲:《社會變遷中的科學技術及其后現代反思》,《學海》2006,5期
⑦蔣傳光:《公民社會與社會轉型中法治秩序的構建—以公民責任意識為視角》,《求是學刊》,2009,1期
(作者匡文波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新聞自考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權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