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1年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以來,我國媒體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能夠起到風險傳遞、輿論監督等作用,但不恰當的報道方式往往引發消費者的恐慌,給無辜企業和相關行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媒體在食品安全報道中到底應該發揮什么樣的功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本文選取《解放日報》和《新民晚報》對冠生園月餅事件、阜陽毒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共141篇報道作為內容分析對象(其中三鹿奶粉事件為2008年9月11日至20日報道高峰的報道),旨在描述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的狀況。
二、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概況
1. 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重要議程
從冠生園月餅事件到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兩份報紙的報道數量分別為8篇、63篇和309篇,呈急劇上升趨勢。且對三次事件的報道放在頭版及第二版的比例也從0、15.9%上升到48.6%。報道所在版面位置說明了該篇報道的重要程度,報道放在頭版或者第二版說明該篇報道重要程度較高。兩份報紙對這3次事件報道數量的增長和位于頭版報道比例的上升,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上海主流報紙的重要議程。
圖1:三次食品安全事件置于頭版及第二版的報道百分比

2. 報道體裁單一,缺乏深度報道
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事件報道中,消息占絕大多數(92.9%),通訊(2.8%)和深度報道(4.3%)數量偏少。由于報道體裁單一,很多新聞其實是對事實的簡單重復,在相同角度和層面上對同一內容進行報道,表面上傳遞給受眾的信息量很大,其實多為冗余信息,缺乏對事件背景、原因、前景的深入發掘,缺乏對事件中反映的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
圖2: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報道體裁分布

3.消息來源多為政府部門和官員,專家和民眾的聲音被忽視
上海主流報紙對三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其消息來源大部分為政府部門或政府官員(71.6%),其次是醫療衛生部門(9.9%),再次是相關企業、行業(7.8%),來自肇事企業(1.4%)、普通民眾(1.4%)和受害者(2.8%)的聲音最少。這印證了某些學者所指出的,在很多情形下,信源的人群與階層分布極為不均,記者習慣于過度依賴“常規信源”而忽略或屏蔽其它消息來源,形成“信源標準化”現象,即媒介傾向于使用相對固定的精英信源——包括政府官員、機構負責人、各界精英人士等。①信源依賴政府表明上海主流報紙重視消息來源的權威性,有助于形成正面輿論和阻止流言傳播。但信源單一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醫療衛生部門等專家信源的缺乏會導致報道缺乏關于食品安全專業、科學的信息。受害者和普通民眾聲音的缺乏,易導致報道缺乏人文關懷。
圖3: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消息來源分布

4.摒棄了負面消息正面報道理念,同時控制負面報道數量
“報喜不報憂”、“正面宣傳為主”曾是我國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主導理念;在冠生園事件以后的食品安全報道熱潮中,媒體又存在炒作、夸大事件負面效果的現象。掌握食品安全事件中正、負面報道的平衡,成為我國媒體面臨的問題。上海主流報紙的食品安全事件報道中,正面報道(39.7%),中性報道(24.8%)和負面報道(35.5%)的數量相對平衡,并未出現正面報道或者負面報道獨唱主角的情況,且從阜陽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負面報道比例略有減少。這表明上海主流報紙拋棄了傳統的報道理念。同時,為了把握輿論導向,避免過多負面消息引發受眾的焦慮恐慌情緒,又適度控制負面消息數量。
圖4: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報道基調分布

5.報道主題重點和盲點都很突出
兩份報紙在食品安全報道中一直最關注的是政府控制補救行為(29.8%)和責任追究(20.6%)主題,其次是相關行業動態(12.8%)、社會危害情況(9.9%)、受害者狀態(9.2%)、預防和應對知識(7.8%)等主題,這表明上海主流報紙一直把維護政府形象作為主要任務。從阜陽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受害者病情與治療主題(0、7.9%、17.1%)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上海主流報紙在食品安全報道中逐漸重視人文關懷。而事故源頭探究(3.5%)和相關制度政策分析(2.8%)主題一直被忽略,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科學性和專業性匱乏。
圖5: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報道主題分布
三、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的進步與固守
1.上海主流報紙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的風險傳遞職能逐步完善
在“負面消息正面報道、報喜不報憂、危機出英雄”②等報道模式下,媒體主要扮演著宣傳工具角色,受眾往往得不到切實可用的風險信息。而有學者認為,社會越公開、透明地面對風險議題,透過媒體、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般民眾的風險信息傳播,風險的門檻將會降低。③全面、深入地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是一種必然趨勢。從冠生園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的數量急劇上升。同時,報道體裁、消息來源、報道主題也變得多樣化,報道不僅關注政府和企業的行動,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社會危害,也開始呈現醫療衛生專家、消費者、受害者的形象,發出他們的聲音,其風險傳遞職能正逐步完善。
2.逐漸重視人文關懷
對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害者生存狀態的關注程度是媒體人文關懷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據前所述,從2001年以來,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中,以受害者狀態為主題的報道數量和比例明顯增多。這些報道以充滿人情味的語句描述了受害者的病情治療情況和生活狀態,有利于把社會輿論引向對受害者的同情和關愛。諸如阜陽奶粉事件中,《新民晚報》一篇《廣州也發現“大頭娃”》的報道對患病嬰兒的描述:“目前住在醫院的小豪臉腫得高高的,兩邊臉頰像顏色發暗的饅頭,小臉蛋枯黃。因為腫得太厲害,小豪的眼睛幾乎睜不開,頭看上去比一般孩子大了三分之一”。
3.重視澄清行業狀況,控制危害范圍
如貝克所說,當信息政策出現較大失誤且媒體的覆蓋面非常廣, 如果突然在媒體上揭穿某種已受到嚴重污染的產品或公布某種產品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的話, 與該產品有關的整個市場就可能立即受到嚴重影響, 與該產品有關的投資效益及投資資本也將立即縮水并迅速貶值。④要想避免這種狀況,就必須及時報道權威部門發布的相關行業動態,清晰區分問題食品和安全食品,并對有質量保證的企業和相關行業的食品安全性進行宣傳,避免受眾產生誤解和混淆。上海主流報紙在食品安全報道中一直較為關注相關行業的動態,以行業動態為主題的報道比例占12.8%,僅次于政府的控制補救行動和責任追究。且這一主題的報道其基調絕大多數都是正面的,內容主要為三個方面:界定問題企業及產品、澄清整個行業狀況、宣傳相關企業預防措施,目的正是為了緩釋受眾的焦慮與恐慌給相關企業、行業帶來的壓力。
4.報道議程以政府行為為主導,報道的科學性、專業性被弱化
在上海主流報紙的食品安全報道中,71.6%的消息來自于政府部門及政府官員,以政府控制補救行動為主題的報道占29.8%,均為該類目的最高比例。可以看出,上海主流報紙一直將傳遞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聲音,呈現充滿責任感、行動迅速有力、危機控制和補救效果卓然的政府形象,作為食品安全報道最重要的責任。這種報道方式固然有利于在危機中及時修復政府形象,集中力量控制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危害。但與此相對,以醫療衛生專家和普通大眾為主體的報道被弱化,來自醫療衛生等專業部門的消息僅占9.9%,事故源頭探究、預防和應對等具有較高專業性的議題比例均未超過10%,報道內容的失衡間接導致了食品安全報道科學性、專業性的缺乏。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要做到科學、準確、全面,就必須關注醫療衛生等專業部門的行動,盡量多傳遞來自一線的專家聲音。否則媒體的報道就難以對危害主體和危害范圍做出科學的界定,導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謬誤。
5.未發揮推動食品安全政策、制度完善的作用
痛定思痛,從食品安全事件中總結出相關政策制度的缺陷,并予以完善,是預防食品安全隱患的重要策略。公共政策形成于政府、專家、大眾等各種社會角色的共同討論。媒體不僅有責任將反思食品安全政策制度缺陷作為重要議題進行呈現,引導政府部門、行業專家和普通民眾參與討論,還要為各種社會角色交流提供渠道,最終形成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合理建議。上海主流報紙在食品安全報道中,以食品安全政策制度分析為主題的報道僅占所有主題的2.8%,而報道中來自民眾和專家的聲音也很少,這種報道方式難以發揮其推動完善相關政策制度的作用。
注釋
①夏倩芳、張明新:《新聞框架與固定成見:1979—2005年中國大陸主流報紙新聞中的黨員形象與精英形象》,《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14卷第2期
②郭小平:《風險傳播研究的范式轉換》,《2006年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I)》,第100頁
③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第211-21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④ [德] 烏爾里希·貝克著、王武龍編譯:《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關于人類生存、社會結構和生態啟蒙等問題的思考( 下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5期
(此文為上海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上海媒體突發事件報道的框架選擇及范式創新》,項目編號為D10-0114-07-002;作者分別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