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不但是中國政治經濟領域的盛事,而且是中外媒體的焦點,各大媒體紛紛開足馬力,搶占輿論高地,其中,主流媒體的報道尤其值得關注。由于主流媒體的地位、資源優勢,其報道往往全面、權威,能給受眾一個清晰的政策風向標,幫助受眾做出正確決策。
然而,主流媒體的報道卻時常不盡如人意,報道過于嚴肅,與受眾有一定的距離,導致受眾偏離,轉向以娛樂化信息傳播見長的商業媒體,而后者缺乏足夠的宏觀把握能力,對時政新聞的解讀難免存在偏見,弄不好容易誤導受眾。
今年全國“兩會”,國內最大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巧借“微博”興盛的東風,在國內最大的商業門戶網站新浪網開設“微博”,取名“新華視點兩會微博”,利用時尚的傳播手段第一時間將各種信息“分段輸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華視點兩會微博”簡介
“新華視點兩會微博”(下文簡稱“兩會微博”)是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從2010年3月1日起在新浪網開通的專題微博,專門用于發布上會記者采集的現場報道和短小精悍的新聞評論,“為廣大網民記錄報道兩會上的精彩點滴”[1]。
“兩會微博”分為“兩會微讀”、“現場微報”、“代表委員一言”、“兩會微照”、“兩會微評”等常規微欄目,既公布類似于兩會議程、會議文件精華等硬新聞,也發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精彩言論,還爆料會場內外的名人趣聞,上傳有意思的照片,同時,前方記者抑或是后方編輯還就會議新聞撰寫小評論,不乏尖銳與犀利。
除了常規微欄目,“兩會微博”還動態地開設即時性小欄目,諸如“代表委員侃房”、“代表委員論醫”、“關注三農”、高校“去行政化”等,就一些敏感問題搜羅會場內外的只言片語,展開爭鳴架勢,讓“兩會微博”不時地火上一把。
“兩會微博”開設后,網絡人氣堪比新華網,每一條“微博”之后都會有網友跟帖,數目多少不等,熱點話題人氣尤高,不少網民干脆轉發到自己的微博,擴散到自己的人際交流圈,當起了“意見領袖”,助推大眾傳播效果“水漲船高”。截至3月14日兩會閉幕,“兩會微博”共發表893篇微博,攬聚了234640個粉絲。
二、案例剖析:“兩會微博”如何活躍“兩會”報道?
“兩會微博”究竟存在哪些優勢,能夠突破傳統主流媒體報道兩會的僵局?跟蹤“兩會”期間“新華視點兩會微博”,可以發現微博報道存在四個方面、三大層次的傳播優點,即動態報道、生動細節、精辟解讀和互動參與四個方面,同時還可以將其劃歸為傳播時效、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三大層次。
1.新聞時時更新,熱點隨時跟蹤
根據陸定一的經典新聞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近’是指該新聞事件總是在離發布時間或離當下盡可能近的時刻‘發生’。對于電子媒體來說,及時通常意味著在剛才、當天、不久以前”[2]。簡言之,如果條件允許,新聞應該在第一時間得到報道,有學者于是提出網絡新聞時代的新聞時效性理念——全時性(timelessness),要求業界在操作時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到受眾對新聞時效的需求,盡可能地做到實時報道。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手段,發布便捷(既可以通過計算機終端發布,又可以通過手機等掌媒發布)、內容精練(一般不超過140字),有利于傳播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分段信息”,即時跟蹤事態發展,真正做到“當下新聞當下報”,將新聞理念由“TNT”(Today’s News ,report Today)轉變為“NNN”(Now’s News, report Now)。
微博“通過限制信息字數、即時抵達、用戶自主收發和鑒別真偽的方式,實現了一種自主、互動、簡潔、快速的信息傳播”[3]。
舉例來說,3月14日兩會閉幕,溫家寶出席記者見面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見面會定在早上十點以后,“新華視點兩會微博”專設的即時性欄目“總理記者會”,從9點14分發布第一條該話題的微博、報道記者入場開始,就不斷更新關于見面會的消息。
見面會開始前,“兩會微博”陸陸續續報道會場布置、請柬內容、出席見面會記者的有意思打扮和行動,各路記者為獲得提問機會,真可謂煞費苦心——參加總理記者會的記者們想方設法讓自己更加“醒目”一些:女記者穿著紅色、黃色、粉色的正裝,一些男記者也穿上西裝、打著領帶。更有攝影、攝像記者以最快的速度架設好“長槍短炮”,有記者用大衣、照相機、書包“搶占”有利地形。
見面會開始后,“兩會微博”基本是不間斷地發布總理和記者之間的精彩問答,時間間隔差不多控制在5秒鐘以內,最快的是在12:21,一秒鐘內發布了3條信息,每一條都在120個字左右。如此密集的發布頻率,跟隨整個見面會的節奏,將重要信息滾動呈現,不單單跟蹤了最新的熱點,記錄了相對完整的事件過程,更重要的是,將見面會上記者與總理之間一問一答的陣勢通過報道形式的創新得到了最真實最方便的展示,給受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兩會微博”通過對時間變量的控制,很好地發揮出自身優勢,開創了網絡新聞報道新路徑。
2.細節彰顯人文情懷,“微博”演繹“微言大義”
新聞有硬新聞和軟新聞之分,“兩會”新聞也不例外。以往,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在報道“兩會”時,就只瞄準“硬新聞”,枯燥的政策解讀、嚴肅的時政評論,固然符合媒體的身份,按常規出牌,但疏離了受眾,傳播效果不甚理想。其實,軟新聞同樣具有新聞價值,按照國際通行的新聞價值標準,軟新聞具有人情味,受眾喜聞樂見,做好軟新聞同樣是記者的職責。況且,一些軟新聞其實頗能揭示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由于一些細節或者故事瑣碎,采用傳統的傳播方式難以在主流媒體上發布,主流媒體在兩會“軟新聞”的報道上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通過“微博”,就能很好地解決該問題。茲舉例說明。
今年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設立100周年,又恰逢“兩會”,婦女委員代表成為這一天“兩會”的關注點,一些趣事就發生了。記者譚晶晶就爆料:全國政協委員姜昆在政協文化藝術界別小組討論會開始前,向包括女記者在內的會場里所有女性鞠躬表達節日祝福,引來全場一片叫好。錯過這一場面的宋春麗委員悄悄給姜昆支聲,“等會兒得給我補上一個!”小爆料,卻有戲劇色彩,仿佛“萬綠叢中一點紅”,讓受眾在閱讀了大量的嚴肅新聞之后,大腦得到緩沖,一張一弛,反而能起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還有一些軟新聞,看過之后笑不起來。3月13日12點,記者任芳通過手機短信發布一條“微博”:河南大廈五層服務員程微:第一次做“兩會”服務,真長見識。會快結束,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不用每天在電梯口站8小時了,那比打掃房間還累。擔心的是,會開完后,實習期也結束了,馬上拿到新聞專業的大專文憑了,不知能不能在北京找個文員工作。百來字,卻反映出百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受眾讀完“微博”,想必會有思考,與其長篇累牘做一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綜述,“微博”短小段落卻一針見血,給受眾講故事而不是講道理,恰似細雨,“潤物細無聲”。
這樣的小細節通常發布在“現場微報”中,即時性小欄目也會有精彩點滴呈現。“兩會微照”欄目則會不時地發布一些有意思的照片,從中可以讀到之前主流媒體兩會報道中經常忽視的細節、小故事,有感動、有反思、有歡喜、有悲嘆,給凝重單色的兩會報道增添了幾許亮色。
關于“兩會微博”加強生動細節的報道這一點,“新華視點兩會微博”編輯組負責人賈奮勇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就坦誠地說過,“圍繞‘兩會’微博,我們也提出了專門的采寫要求,比如一定要抓現場、抓鮮活、抓實質,在寫法、表述上契合網絡時代的閱讀需要。”[4]
3.犀利評論直擊問題本質,精辟解讀勇立輿論潮頭
“互聯網讀者已經由早期瀏覽的時代,進入了全新的‘價值閱讀’時代,觀點,其實最能體現這種‘價值’。”[5]因此,除了發布新聞信息,“新華視點兩會微博”還通過常規性欄目“兩會微評”、“代表委員一言”發布短小精悍的評論,給“價值閱讀”時代的受眾有“價值”的“觀點”信息。
房價問題毫無懸念成為本次兩會的一個焦點,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或是跑會記者,抑或是普通網民,都相當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談到房價上漲的原因時,坦誠房地產業利潤偏高,“兩會微博”就通過“微評”欄目發布了一條小評論,借贊房地產商之名,行吐民眾心聲之實,不僅一語中的,點出“民生之艱辛”,而且用語之犀利,解讀之深刻,著實令人佩服。原文如下:
“向王健林委員致敬!作為房地產商,他能直言‘房地產利潤偏高’而不是一味推脫于土地財政、剛性需求等,難能可貴!其實,把房價降下來并不是要房地產商不掙錢,而是說有個民生底線,稍微讓讓利,這樣也好可持續發展,否則把群眾血汗榨干了,那些子承父業的‘房二代’們怎么辦呢?”
有人把當今社會稱作“微社會”,無論是高科技產品的日趨迷你化,還是文化商品的短平快,都反映喧鬧塵囂里人們浮躁不安的心理,微博集兩者大成,應運而生,一出現就受到追捧,除卻小消息的瑣碎繁雜,微博里獨具個性的“只言片語”確實令人刮目。
“人們輕點鼠標在電腦跟前快速瀏覽,太過一本正經的文字,只會讓人望而生厭,而一些生動詼諧、入木三分的‘網言網語’卻極受網友的喜愛。有的時候,評論的文字不在多而在精,即便三言兩語,只要足夠精當就堪稱點睛之筆。”[6]“新華視點兩會微博”是主流媒體依托商業網站服務平臺而建的一個新傳播渠道,整合了主流媒體的人才優勢和商業平臺的技術資源,通過微博開拓了網絡評論新的價值領域,再次展現了主流媒體引領輿論風向的氣場。
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維度,“兩會微博”都發出了擲地有聲的話語,“兩會微評”是一個方式,即時性小欄目更是活躍,像“關注輿論監督”、“會診經適房”、“關注收入分配”、“高校去行政化”等等,莫不是就時下新聞熱點展開探討,代表委員的發言、新聞記者的點評,都在小小的140字的空間里得到及時呈現,并且通過與網民互動,激蕩起層層輿論潮,使社會問題得到透徹分析,有助于健康輿論氣候的形成。
4.互動參與盡顯網絡優勢,“微博問政”表達平民心聲
“微博問政”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個熱門詞匯,就是普通網民通過微博與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乃至跑會記者交流,針對當前國計民生熱點、難點闡述見解,發表建議,是今年兩會的一道獨特輿論風景。
其實,此前網絡問政已風生水起:在2010年的安徽省“兩會”上,“網絡問政”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重慶對官員啟動網絡問責;湖北武漢市長要求各單位工作計劃上網公開,接受市民監督;湖南也將“網絡民意”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新年伊始,從在紅網岳陽論壇上收集民意,向政府建言,到被增補為岳陽縣政協委員參加政協第十一屆第三次會議并遞交提案,網友‘錯愛的我’完成了從一個‘草根網民代表’向縣政協委員的轉變。這是湖南首次從網民中‘特招’政協委員,不但在湖南開創先例,也是繼河南洛陽之后,中國公民以網友身份參政議政的又一突破。”[7]
“微博問政”繼承了此前“網絡問政”的傳播優勢(互動性)和言論風格(大膽犀利),同時又發揚了自身短小便捷的優勢,吸引更多普通民眾參與“網絡輿論場”的建設,將更多的“民聲”籠括進來,發揮出“網絡輿論”的強大影響力。
“新華視點兩會微博”自開通以來,網民就以跟帖的形式不斷地對現實社會問題做出個性化卻不乏見地的點評。如關于植樹節,先是“兩會微博”以“兩會微評”的形式,發布了記者關于“低碳”與“綠色”泛濫時代,人們對“形式植樹”的反思,“植樹”變成“植樹秀”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跟帖評論,盡管有言辭過激者,但初衷是好的,更何況確實存在相當理性、經過深思熟慮發表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相信通過新一輪的透徹探討,對“植樹節”,人們會有真誠的認識,各地政府部門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改善“綠化”,增加“低碳”。
主流媒體與“微博”佳偶天成,兩者的結合明顯地取得了“1+1>2”的效果,想必隨著傳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將合作得更默契,將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不斷地將新聞傳播實踐推向新高度。
此次“新華視點兩會微博”無疑是一個成功案例,不僅讓新華社和“微博”互利共贏,而且開創出一種全新的新聞實踐模式,產生的后續效應絕不局限于國內新聞界,還為國內政治民主進程的推動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微博問政”盡管尚存爭議,但社會進步從來都是從爭議聲中一點點走出來的。
參考文獻
[1]《“新華視點兩會微博”上線 兩會記者織“圍脖”》[EB/OL].( 2010-03-01)[ 2010-03-16].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3/01/content_13072674.htm
[2] 杜駿飛:《論網絡時代的全時化新聞理念》[J],《國際新聞界》,2001,(5):45
[3] 劉暉:《Twitter:微博客時代的到來》[J],《傳媒》,2009,(10):56
[4] 高明勇:《兩會微博是新聞報道的進步》[N],《新京報》,2010-03-13(B04)版
[5] 高偉:《網絡評論繁榮原因初探》[J],《今傳媒》,2009,(2):75
[6] 楊波:《網絡評論在重大主題宣傳中的領航作用》[J],《傳媒觀察》,2009,(3):46
[7] 《“微博問政”中國政治舞臺新星》[EB/OL].( 2010-01-28)[ 2010-03-16],http://news.stnn.cc/china/201001/t20100128_1261762_3.html
(作者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2009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