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上常見一些精心編撰的名人逸事,或加別致欄題,或加搶眼花邊,成為版面中一種上檔次、有品位的點綴,往往是錦上添花。所謂逸事,《現代漢語詞典》說是“世人不大知道的關于某人的事跡(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名人逸事既然也屬于名人事跡,有名有事,這名確有其人,這事也該實有其事,雖未見諸正式記載,基本事實也應該準確無誤。但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往往會見到只是為了追求引人矚目的效果,卻不看重相關事實的情形,甚至還有明顯是隨心所欲憑空編造的“趣聞逸事”。
比如,讀者所熟知的《咬文嚼字》開設有“語絲”專欄,專門刊載名人在特定場合妙語連珠、語驚四座的趣聞逸事。在2009年第11期、第12期兩期刊物的“語絲”中,盡管只有有限的幾篇小文,就可以看到如下一些情形。
《“背著愛人游泳”》一文開頭說道:“1937年秋,陶行知先生在重慶附近的合川縣草街鎮古圣寺,為難童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這里所說的“育才學校”,在《辭海》中是出條的:“陶行知創辦的學校。1939年7月在四川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草街子建校。”另據報道:“2009年11月7日,重慶育才中學隆重舉行建校70周年慶典。”引文將時間提前了兩年。
《馮玉祥作詩斥煙害》一文開頭說道:“馮玉祥將軍于1947年出國,旅美考察水利。”有關此事,《辭海》記載:“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在美組織‘旅美中國和平民主同盟’,反對美國援蔣內戰。”引文將時間推遲了一年。
《“此腹負將軍”》一文開頭說道:“宋朝有個將軍,叫黨大尉……”其實此人姓黨名進,北宋初期的一名武將,官至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個大宋朝的禁衛軍司令擁有當時軍界頂級的軍銜——太尉。他并不叫”黨大尉”。 退一步說,史有陶谷、黨進,世傳“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即使以身份職務作稱謂,如今之張總、李董、王經理等,也叫不得“黨大尉”。
《“元宵”為何叫“湯圓”》一文說道:“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當上了中華民國‘總統’。”史載,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被17省代表在南京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袁世凱即以武力威脅孫中山讓位。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孫中山被迫在南京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按當時的政權機構設置,還不是“總統”,而是“臨時大總統”。
《伏爾泰機智脫險》一文開頭說道:“普法戰爭期間,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伏爾泰正好到英國旅行,落在憤怒的英國人手里。”普法戰爭:“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辭海》)無須再加說明,便可以明白,文章所稱普法戰爭期間伏爾泰去英國旅行,竟然到了能把死人給說活的地步。這等名人趣聞逸事,自然就成了《咬文嚼字》編導的2009年版《關公戰秦瓊》了。
《“美中不足”》一文說道:“劇作家沙葉新先生,言語詼諧,善于應變。有一次,他應邀出訪美國,與美國社會各界進行了廣泛的溝通與交流。一次,有人向他突發奇問:‘先生,您認為美國好還是中國好?’……沙葉新先生從容答道:‘美國有美國的優點,中國有中國的好處;不過美國、中國也均有自身的缺陷,這叫‘美中不足’……”眾所周知,美國人不操漢語,美語中的“美中不足”,不會戲說出“美國和中國都有不足”的意思。詼諧是一種智慧,盡管葉先生聰明絕頂,美國人怕也難以理解個中奧妙吧。
還有的小文,如《“美中不足”》《“畏法度者快活”》等,在網上都能找到藍本,這就至少是在炒冷飯了。
總的來說,這類小品,其實是以小見大,以小見奇,寫作起來投入的精力并不見得少。小而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實屬難能可貴。表述名人語出驚人的文字,自然更應該刻意求精、一絲不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