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電視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一些電視節目,卻在誤導觀眾。
其一是文字的誤導。錯別字上了熒屏屢見不鮮。比如,電視連續劇《西藏風云》的主題詞《吉祥的云彩》中,將“崛起”錯寫成了“掘起”;電視連續劇《突出重圍》中,將“團長那個厲害呀”錯寫成了“團長那個利害呀”;有次在“新聞聯播”中,將“簽證費”錯寫成了“鑒證費”;有次在“今日說法”中,將“伸張正義”錯寫成“申張正義”;有次在“東方時空”春節特別節目中,將“平民百姓”錯寫成“貧民百姓”……如此種種例子,多不勝舉,應當引起電視人的足夠重視。
其二是愛情的誤導。愛情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在熒屏上恰到好處地表現愛情當無可厚非。然而,表現在熒屏上的愛情生活,卻是語言單調,多以“我愛你”、“我想你”、“你真好”、“你真美”、“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等膚淺的表白,很難聽到含蓄、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行為之粗俗,則表現在長時間的親吻、擁抱、撫摸等,甚至還有些不堪入目的“床上戲”,令人唾棄,尤其是一家老少三代人觀看時,會讓人尷尬得不知如何是好。難道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方式來表達愛情嗎?也是有的。比如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長達數十集,可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卻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將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并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污染觀眾視覺”的東西,這其中的技巧,難道不值得去研究和借鑒嗎?
其三是法治類案例的誤導。人們為什么愛看偵破之類的電視劇和資料片,就是想通過觀看,學習有關知識,一睹辦案人員智勇雙全的風采。然而,令觀眾感到遺憾的是,在一些法治類電視劇中,案例情節表達過于精細,比如吸毒、搶劫、搶奪、強奸,甚至殺人碎尸之類,都通通搬上了熒屏。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會如獲至寶,潛心研究,伺機作案。特別是一些未成年人,也盲目對其情節進行模仿,看了《紅處方》,就有一些未成年人模仿其劇的情節,進行吸毒;看了《少年犯》,就有一些未成年人模仿其劇的情節,進行吞食刀片;看了《鍘美案》,就有一些未成年人模仿其劇的情節,進行“鍘美”……甚至就連《每周質量報告》中的制假售假手段,都有人在跟著去效仿。由此看來,對于那些案情細節,還是內部掌握為好,以免全都暴露出來,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其四是明星的誤導。有的“明星”為了賺錢,不惜吹牛、說謊去替別人做廣告,誤導觀眾去購買藥物等;有的裝腔作勢搞假唱,結果壞了自己的名聲。某些娛樂節目,題材粗糙,構思簡單,演技低俗,簡直是浪費觀眾的時間。此類所謂的東拼西湊,胡編亂造的“作品”,大都是“××故事新編”《 ××歌曲新唱》《××明星絕活》……于是,留小胡須、蓬頭垢面的男人,袒胸露背、濃妝艷抹的女人,紛紛應邀上場,玩命折騰。節目主持人便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對“明星”進行發問:“你最愛誰”、“你最恨誰”、“你覺得自己最美的亮點是哪個部位”、“你覺得自己最差的部位在哪里”、“你初戀的感覺怎么樣”、“我可以擁抱你嗎?”……一連串的提問,讓“明星”們眉飛色舞,一一進行回答。可是,作為熒屏前的觀眾,又能從中得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