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28日雜志社與陜西瑞發科工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簽訂發布廣告合同“西安:灞柳風雪園”,費用4萬元,2004年4月雜志如期履行合同。但該開發有限公司一直拖欠廣告費不給。人尋不見,電話換了號,公司大門緊鎖,老虎吃天沒處下爪,面臨4萬元廣告費將泡湯。2007年9月12日雜志社向灞橋區法院遞交了訴狀,立案受理。我便接手了這一項棘手的任務。
在編輯記者圈子里生活,從來沒遇到過言而無信的人,彼此都是怎么說就怎么做,一五一十地處事,今天要和這些不守信用的人對簿公堂還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宣讀完《起訴書》,開始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我們拿出2004年第2期雜志上的拉頁廣告當庭出示。對方卻說:那是灞橋區政府的項目,找灞橋區政府要錢去,與我們無關。竟不顧事實真相胡說。
接著一會兒對方說,廣告合同書上寫的價款4萬元,還可以優惠成兩萬元,又說4萬元價款是雜志社自己加上去的等等。還當庭出示了公司的印章是橢圓形的驗印。說合同上蓋的“灞柳風雪園籌建處”。章子是圓形的,不是本公司印章。寫有法人代表名字的欠款條不是本人手寫,是炮制出來的,本公司不負責任。一件清楚不過的廣告款被攪混水,搞得面目全非。難怪幾年不付4萬元廣告費,看來提前就沒安好心。
法庭傳喚證人當庭作證,證人是區政府招商局的一位副局長,當年就是代表區政府方面負責灞柳風雪園籌備工作的主任,公司也邀請他負責公司的對外宣傳,聯系發布廣告。他證明發布廣告是法人代表委托他聯系的,價款4萬元也是商定好的。說好廣告發布后付4萬元廣告費,一直未付。雜志刊登廣告后幾個月要不到廣告費,招商局長就把公司法人代表叫來專門談。因先前是口頭約定,雜志社提出補簽合同。2005年5月份的一天,在灞橋區招商局辦公室,雜志社代表、公司法人代表、招商局副局長三方補簽了《合同書》。后來公司法人代表寫下了承諾在2007年元月10日前付清廣告款的欠條。
這時被告方又狡辯,欠款承諾還款的條子雖是公司法人代表所寫,但并未寫清欠款數字,不能認定是4萬元欠款。
被告方代表當庭拒不認賬,法官宣布休庭。傳公司法人代表出庭,當庭簽發傳票,并指定下次開庭的日期。
半個月后又繼續開庭,公司法人代表現了身,在法官的追問下和證據、證人的指證,才承認先簽合同、價款、章子、欠條均是真實的。庭審審清問明閉庭。
10天后領到《判決書》,等到15天后判決書生效,在灞橋法院執行庭立了執行案子,等待執行。
拿到《判決書》,廣告費仍沒影子。2007年12月份,雜志社拿到了灞橋法院(2007)灞民初字第1590號判決書,判令該公司在判決生效10日內給付雜志社廣告費4萬元。我們在15日向灞橋法院執行局立了執行案。法律規定執行期限半年。從此以后再也找不見公司一個人影,打電話空響,找到公司辦公地址,大門緊閉。找辦公室旁邊的人問,他們答復已很久沒見這門開過。一個在法庭上百般抵賴的公司法人代表從人間蒸發了。去找灞柳庭院執行局催案,執行局的人說:我們也找過幾次,連人影也沒見到,捎話去也沒回音,你們如果發現他的蹤跡就報告,我們執行局法警立即出動抓他。
拿到法院《判決書》,勝訴的錢只寫在紙上,當真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筆者喬裝打扮、深入摸底查找被告蹤跡。轉眼又一年過去了,到了2008年底,2009年元旦過了。筆者在這一年中從夏季炎熱的酷暑,無數次到灞橋尋訪公司法人代表,在冬季雪花飄飄的嚴寒季節,調查他的行蹤,到其老家席王街辦北中寺村,村里人反映此人兩年多都沒回村里來。筆者找到他原先的材料庫,那里的人說:他欠的材料款十幾萬元都沒給。我們也尋他,見到他非砍掉一條胳膊不可。筆者又找到部分干活的民工。民工說:欠我們的工錢不給,跑得沒人影,恨不得吃了他!筆者又在他的朋友圈子里找,這些人說:不講信用,我們都不和他打交道了。
筆者所到之處沒有聽到一句好口碑。
筆者繼續調查摸排,毫不氣餒,追蹤不放。無數次空手而歸,毫無所獲。一天,筆者查到了兩輛銀灰色轎車,記下了車牌號,準備扣押這兩輛汽車。可在交管部門查后不是這位公司法人代表名下登記的,也不是公司名下登記的,無法扣押。
2009年春節前的十幾天,筆者在灞橋區的街上有了發現。因為出庭時他與記者對簿公堂,互相認識,若一出現怕驚擾,記者戴大口罩、墨鏡、帽子一直跟蹤他,在摸清規律后與法院執行局取得聯系。法警立即趕到將其人攔截縛住,帶往執行局。
在執行局辦公室,筆者對著他卸下口罩,此時他認出是對簿公堂的雜志社的人,沉默一會兒說:“我今天是招了你的禍。”筆者回敬他:“你把錢還了事就完了。”執行法官說:“你還錢就走人,不還錢就蹲拘留所。表態吧!沒啥商量的。”他對法官說:“我能打幾個電話嗎?”法官同意:“可以,你打。”一會兒來了兩個人,都是在法庭上與筆者對簿公堂、滿嘴胡攪蠻纏的那兩個人。一見到筆者就滿臉是笑:“咱都是熟人嘛,何必這樣!把人弄到這里干啥?不就是幾萬元嗎?我倆作保,先放人走。”
法官說:“由于你們沒誠信,今天交了錢放你走,不交錢蹲拘留所,看著辦。”他們經過一陣商討,同意法院扣押轎車,并寫下五天還錢的條子。
第五天后是春節前的臘月26日,他們向法院繳了執行款。雜志社依靠法律要回了幾年要不到的廣告費,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