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奮 劉斯翰 金 岱 陳志紅 陳艷冰 徐南鐵 蔣述卓 譚運長
(署名按姓氏筆畫排列)
文風腐敗正在侵蝕民族文化的肌體!
拜金主義正在吞噬知識界的靈魂!
學統崩摧,文脈衰頹,已到了幾難振拔的境地!
我等幾名廣東學人,秉承嶺南先賢“學貴自得”、“學以致用”的精神,向全國思想界、學術界、文學界的有識之士發出強烈呼吁:
挺身而出,端正學風,改造文風,擔負起中華文化復興的使命!
當前文風積弊之深重,可謂怵目寒心,茲舉數端——
一曰以艱深文飾淺陋。一個可以簡捷明白說出的意思,偏要故意弄得隱晦曲折;并無真知灼見,卻滿篇生搬硬套的外來名詞術語,加上顛三倒四的“語法”,讓讀者頭昏目眩,如墮五里霧中。這種“下決心不讓人看懂”的文風,其影響之惡劣,為禍之巨烈,可謂亙古以來所僅見。
二曰以抄襲冒充研究。不去下苦功深入鉆研,只從現成資料或別人的文章中東剪一段,西抄一節,改頭換面,顛倒次序,拼湊起來,便堂而皇之地稱為科研成果。一旦蒙混過關,名利到手,便竊幸得計,樂此不疲。為學如此,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二字。
三曰以繁瑣支撐空洞。將一個常識性的論題放大又放大,分割又分割,疊床架屋,堆砌引文,美其名曰:追根溯源,一網打盡。實則不過是借助大量雜碎材料,以遮掩其判斷力的匱乏和思想的空洞。打腫臉充胖子,借以嚇人。
四曰以模式扼殺創造。把國外自然科學論文的若干規矩,變本加厲、生搬硬套到人文社會科學中來,形成固定格式。其可笑者,如規定論文引用文獻的數量,其中又規定洋文獻土文獻各半,即可見一斑。按照這種模式,只要將一批現成的結論,加上一堆廢話,像機械制造那樣,填充到模具里去,就成了學術成果。在這種模式統制下,獨創之見遭到扼殺,論述簡明反受排斥。其荒謬悖理,較之古代科舉八股文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曰以矯情代替真情,以低俗排擠高尚。明明對生活麻木不仁,遠離老百姓痛癢,了無真情實感,卻偏要故作深沉,發大感慨。不以真善美導乎先路,反以假惡丑顛倒眾生。為吸引眼球,不惜肢解文法,滅裂文字。詞語塵下,意識卑鄙。棄起碼之廉恥,視高尚為仇敵,有如污濁橫流,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上種種流毒深廣的文風,實在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任其泛濫,無數學人文士寶貴的生命和才智,將在偽學術、劣文學怪圈中被消磨殆盡,成為渾渾噩噩的犧牲品!
更有甚者——
將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使中華文化墮入虛妄,空洞,瑣碎,矯飾,卑下的危險境地!
面對嚴重的危機,改造文風刻不容緩!
我們主張——
一、提倡經世致用,反對脫離實際。
二、提倡真知灼見,反對言之無物。
三、提倡真情高尚,反對矯情低俗。
四、提倡簡潔明快,反對晦澀繁瑣。
五、提倡精研獨創,反對蹈襲拼湊。
自古以來,文章分“有用”之文和“無用”之文,我們并不一概反對“無用之文”,但即使“無用之文”,也應該切戒浮靡,作者要有起碼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樣,文章的風骨和作者的自尊才有所依托。總之,為文必須認真、誠敬,決不可茍且、敷衍。
態度決定一切,為文者態度認真、誠敬,文章就必定說真話、說自己的話。有真思想、真性情,文章便內容充實,令人讀之感發興起,如對良師益友。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文當然需要文采,講究修辭。但過分的枝蔓,既遮蔽真情的表達,也妨礙讀者的接受。特別在當前,更有必要提倡簡潔明快,我們甚至寧可“裸奔”——素面朝天,至少真我還在!
當今文風敗壞,根源在于見利忘義。當體制為一種文風提供利益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套可供投機取巧的模式,令大批學人文士身陷其中。
必須徹底打破這種“模式+量化”的評價體制。這一套體制,從根本上混淆了精神創造和物質生產的區別。流弊所及,使文壇混同官場,學術變成“生意”,將泡沫視為繁榮,以數量取代質量。結果為偽學術、劣文學提供“有理合法”的土壤,使腐敗文風得以大行其道。
改造文風,說到底還要從學人文士的人格修養入手。
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提倡“養氣”。我們今天的文風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學人文士們泄了“氣”。
孟子說“養吾浩然之氣”,以達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文明歷千百劫而不斷重生復振的氣脈所系。
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挑戰,自身發生了重大調整,但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氣脈不能斷!知識界的責任與使命、尊嚴和自信不能丟!
噫戲!凡我有志之士,振作,集結,奮起!
以我們的浩然之氣,
支撐起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2010年1月于廣州
(本文由本刊與《羊城晚報》同時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