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農業生產面臨著各種經營風險,尤其是頻發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我國農業保險作為一項農業風險管理措施,可有效分散農業風險,補償災害損失。我國農業保險基礎薄弱,農村保險市場需要著力培育,搞好農村保險誠信經營,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直接決定其發展的生命力。
關鍵詞:農業 保險 誠信
農業保險是一種綜合利用集合分散風險機制、從整體上控制農業風險的一種有效管理工具。它既克服了單一管理的不足,對農業穩定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又不會扭曲市場價格,相對于災害救濟措施,也減少了政府財政支出負擔。如今,農業保險是各國普遍采用的農業風險控制方式。國際上農業風險管理措施一般有三種[1]:一是對農業自然風險采用保險方式轉移,一般由政府給予財政和法律支持,由政策性或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或采用農村互助合作社形式;二是災害救濟,事后由國家財政無償救助受災農戶,減緩農民個人損失;三是對于市場風險采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和農產品收購存儲制度,政府根據農產品供求狀況進行價格補貼或收購,穩定農產品供求和價格,從而穩定農民收入。
一、我國農業保險最新統計數據分析
我國農業保險整體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9年上半年,我國農業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0.03億元,同比增長59.81%,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67.14 億元,占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的95.87%;參保農戶6152萬戶,同比增加49.2%;提供風險保障1437億元,同比增加89.9%。種植業保險共承保農作物及林木3.49億畝,參保農戶5221.36萬戶次,原保險保費收入54.59億元,同比增長70.62%。保費收入居前五位的農作物險種分別為水稻、棉花、玉米、小麥、大豆。養殖業保險承保大小牲畜2736.55萬頭(只),家禽3.35億只,參保農戶659.57萬戶次,保費收入15.44億元,同比增長30.59%。
農業保險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農業保險功能作用逐步發揮。目前,全國開展的農村保險險種達160多個,覆蓋了“三農”的各個方面。以深入開展大宗糧油作物保險為重點,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水稻、玉米、小麥、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等重點農作物保險。以地方經濟特色經濟發展為重點,發展煙葉、橡膠、瓜果、林木、蔬菜等農村特色作物類保險。保險理賠支付力度加大:2009年上半年,農業保險向501.72萬農戶支付賠款34.07億元,同比增長63.09%,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因災返貧”的狀況,保障了受災地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正常開展。其中,種植業保險賠款13.88億元,同比增長23.51%;養殖業保險賠款20.19億元,同比增長109.23億元。為提升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保險公司投入資金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與動物疫病防控部門開展數據共享、防疫共建等合作,提高了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切實為農民帶來了實惠。
二、我國農業保險中的誠信危機
當前,盡管我國農業保險獲得了一定程度發展,但誠信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誠信始終處于倫理道德與經濟利益的沖突與摩擦中。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不誠信現象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投保人(被保險人)造成的不誠信,如虛報保險標的的風險狀況、騙取保險金、夸大農業風險損失程度等;二是保險人造成的不誠信,例如理賠不及時、不規范、低費率;財務失真等。誠信危機增加了農業保險的交易成本,使農業保險行為主體難以正常溝通和交往,阻止了農業保險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要作用的發揮。綜合來看,農業保險中出現誠信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我國農業保險誠信危機的關鍵因素。[2]就投保方而言,由于農業保險的產品種類具有特殊性,保險服務參差不齊,農民的保險知識和法律知識又比較欠缺,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投保人事實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難以了解保險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同時,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是保險公司事先擬訂的,投保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或拒絕,絕大多數保單條款在表述上所含專業詞匯過多,致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無法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而且賠付時,一般由保險公司解釋賠付的條件和拒賠的理由,投保人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抗辯的余地很小。所以,在保險合同的制定、履行、賠付等一系列過程中,都存在保險人利用其掌握的優勢信息損害投保人利益的可能。加上農業風險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諸如洪澇災害、旱災等一旦發生,可能會迅速波及多個縣、省區乃至全國。這種高損失率帶來了高賠付額度,使得保險公司利潤大大減少,加大保險公司經營的難度。所以在具體保險理賠的時候,保險公司往往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刪減本應賠付給投保人的條款或賠款,嚴重打擊了投保人或相關的參與人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形成農業保險投保少,經營難,理賠低的惡性循環。
就保險公司方而言,在整個農業保險經營活動中,投保人向保險公司轉嫁的是保險標的未來面臨的特定風險,而非保險標的本身。無論是承保前還是承保后,保險標的始終控制在投保人(被保險人)手中,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及其風險狀況最為了解,雖然保險人在承保時要對保險標的進行審核,但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限制,其對保險標的及其風險狀況的判斷主要依靠投保人的陳述。所以,在開展一系列的承保、理賠業務過程中,投保人存在虛報標的風險狀況、夸大風險損失程度等損害保險人利益行為的可能。加之農民收入本來就低,如付出高額的保險費用之后卻不能給他們帶來災后充裕的彌補,他們還可能尋找政府作為他們更強大的政治資源給保險公司施壓。
其次,保險中介機構在利益驅使下的不規范經營,是造成我國農業保險誠信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實行的是保險區域代理人制度,保險代理人主要靠不斷地招攬保險業務,提高業務成交量才能拿到更高的收益。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代理手續費,保險代理人有可能在利益驅使下,采用不規范的經營手段欺騙保險人與投保人,促成合同當事人業務成交。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保險代理人向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片面夸大保險產品的增值功能,甚至誤導投保人選擇高費率險種,促其投保;另一方面保險代理人阻礙或誘導投保人隱瞞、漏報或誤告部分與投保標的有關的實質性重要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以達到弱化投保標的風險因素與風險程度的目的,使保險人在審核了這些虛假錯誤信息后,將不可保標的誤當作可保標的而同意承保。
最后,我國農業保險領域缺乏專業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或條款也是農業保險出現誠信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今我國仍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沒有專門的“農業保險法”,缺乏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盡管保監會于2009年3月下發了《關于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從市場準入、核保核賠、風險控制以及再保險安排方面,對農業保險做出了近一步規范性要求,但對于農業保險失信成本的懲罰力度仍然不夠大,對相關責任人仍起不到警告、威懾作用。
三、解決我國農業保險誠信危機的措施
在理性人假設條件下,農業保險交易主體是否有失信行為,主要決定于對自己成本、收益的理性判斷[3]。在這種情況下,增加保交易主體的失信成本、減少其失信行為的收益,必將有助于減少保險誠信失真的發生。良好的誠信制度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保險交易主體通過重復多次博弈后得出的普遍共識。誠信與否不只是簡單的道德問題,其核心是一種利益激勵機制。因此,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必須,建立健全誠信秩序規則,增加保險交易雙方主體的不誠信行為的成本,使得無論保險人還是被保險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都會選擇誠信。
1、要大力培育農業保險誠信文化,塑造道德理念。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農業保險市場的黃金守則。針對農業保險投保主體特點,加強并擴大對農民及其他農業經營者的保險思想及文化意識的教育影響,切實推進農業保險文化基礎的建立,加強相關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宣傳,努力營造一種自由、自主、競爭、效率、契約的農業保險文化。作為農業保險主體共同遵守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具有系統性,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參與者誠信或失信的識別機制,形成俱樂部規范,誠信或失信的激勵和懲罰機制,這需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即制度建設,特別是信用制度建設。
2、降低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保費,建立多層次、有彈性的農業保險補貼體系,減輕農民負擔。事實上,實行財政支持型農業保險是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綜合利用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手段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提供各項支持。既補貼投保農戶,又補貼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建立保險費補貼、經營管理費補貼、稅收優惠加再保險支持的多樣化農業保險補貼體系,全方位支持農業保險。而補貼資金也可以借鑒國家現在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模式,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與農戶一起來承擔,至于承擔比例可以在調研試點后把握。
3、加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建設,加大農業保險監管工作力度。應當積極推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發展長效機制。加快農業保險立法進程,完善相關制度,為農業保險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大打擊誠信事件的處罰力度。以法律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質;明確各級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管理責任以及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責任和范圍;對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保險金額、保險費率、條款的核定以及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方式等也應做出相應規定。
4、提高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增加保險公司經營透明度,保險合同條款盡量做到通俗易懂;保險公司及時公開各項統計數據,加大農業保險相關信息以及相關財政補貼政策的宣傳,增強農民的投保積極性;加大保險人才的培訓,他們既能如實地為農民朋友帶來災后的補償,也能指導他們平時的農產品種植種類的選擇、市場的銷售情況、防災、減災等技能。
參考文獻:
[1]吳祥佑.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特殊性及對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l).
[2]范喬希.關于我國保險業誠信現狀成因分析[J].經濟與管理, 2006 (4).
[3]姚旭文,姚旭輝.農業保險誠信問題研究[J]金融與投資,2009(1).
本文系湖南省科技計劃立項項目“非正式制度與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項目編號:2009ZK3099)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