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體育院系籃球專修學生罰球感知能力進行罰球技術的教學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通過罰球專門性訓練在罰球準確性和優勢手肌肉用力感和手動穩定性罰球感知能力指標上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性的差異。說明罰球專門性訓練手段在提高罰球準確性和加速專門化感知覺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優勢手肌肉用力感和手動穩定性所設計的練習方法可以避免罰球教學訓練過程中的盲目性,從而有效地提高罰球準確性。
關鍵詞: 感知能力;罰球準確性;肌肉用力感;手動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G 84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25-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It is proved by teaching experiment,which is carried out to discuss training of intrinsic percep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specialized in basketball in the sports colleges,that the key indexes-muscle strength perception and hand stabi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every sphere comparing with control group,which means that specialized training method enhances free throw in a great deal.Hence,designing the practice way pointing muscle strength perception and hand stability to avoid blindness of process of free throw teaching and training,free throw accuracy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specialized perception;accuracy of free throw;muscle strength perception;hand stability
根據美國學者馬#8226;布恩的研究,在由幾分決定勝負的比賽中,大約有1/4的勝負結果是由罰球決定的,因而罰球準確性往往可能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一項重要因素[1-2]。影響罰球準確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技術動作、心理生理因素,運動訓練和生物力學因素等[3-4];但是,比較全面地、系統地研究罰球命中率與某些感知覺相關關系的研究卻較少[5-6]。本研究為探討提高體育院系籃球專修學生罰球感知能力的訓練手段與評價方法進行罰球準確性的實驗研究,從改善籃球專修學生的優勢手肌肉用力感和手動穩定性方面突破,尋找提高罰球命中率的有效方法,力求為傳統的訓練方法增添心理訓練的可操作內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4級隨機抽取2個專修隊中的32名籃球專修學生為實驗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通過對實驗對象的身高、年齡、體重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顯著性差異P值均大于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的身體條件基本一致。
1.2 實驗內容和方法
1.2.1 實驗內容選擇的科學依據
影響罰球準確性的要素有持球方法、瞄準點、協調用力、出手角度和速度、球的旋轉及投籃弧線和入籃角。整個罰球動作的完成都是以肩、肘、腕、指關節的活動來實現的。在球出手的一瞬間,手對最后作用于球體的力值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等決定著球的出手角度、速度和旋轉[5,7];因而,伸臂舉球時作用于球的力量大小和方向是罰球發力的關鍵,是功能性動作。優勢手手動穩定性和用力是最后作用于球體的環節,直接影響罰球效果;因此,優勢手罰球用力大小、方向和穩定性成為罰球命中與否的關鍵因素,而相應的影響罰球準確性的關鍵指標在認知心理學上便確定為優勢手肌肉用力感和手動穩定性。同時,結合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的相關文獻,用以上2個指標來反映罰球專項感知能力。
1.2.2 實驗內容
1.2.2.1 優勢手肌肉用力感測試——握力練習
實驗器材:國家體委科研所科技開發服務中心生產的CWL-I型握力計。
測試方法:在握力計上以全力握1次,然后,要求被試調節力量到最大用力的1/2,并提醒被試,最后要求被試復制1/2的最大用力,即在無反饋的條件下使這次用力的感覺盡量和上次用力的感覺相等,主試記錄下復制的結果,然后被試放松10 s,再做1次。用平均用力感的誤差相對值(見下列公式)來表示用力感辨別能力的水平,誤差相對值越小,用力感辨別能力越高。
用力感平均誤差(相對值)=
12X1-最大力2+
X2-最大力2最大力
式中X1、X2分別為第1次和第2次復制用力的結果。
1.2.2.2 手動穩定性實驗
實驗器材:北京大學儀器廠生產的九洞儀。
測試方法:被試按從大洞到小洞的順序插入,1次通過后即可換插下一個洞,若不通過,可再插2次。3次都不通過,就不再繼續做下去。用通過的洞的直徑的倒數乘2表示手動作的穩定程度,最后通過的洞直徑越小,穩定性越好。
1.2.2.3 罰球命中率測定
優勢手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按照空心球—命中但非空心—觸籃圈、籃網或籃圈上小方形區域—其他的次序分別賦予3-2-1-0的成績,每個被試罰球10次,加總后得出成績。
1.3 罰球感知能力訓練方法
提高籃球專修學生專項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與手段為固定反饋性罰球練習和部分或全部剝奪視覺、下肢有針對性地對罰球過程中影響籃球專修學生罰球感知能力的關鍵身體部位進行專門性訓練[8-10](見表2)。
1)優勢手的坐地互投練習:排除或部分排除下肢動作練習,更有利于專修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技術動作的最重要環節——手臂和腕指上。
2)優勢手的盲投練習:剝奪視覺參與下,著眼于培養籃球專修學生全身特別是優勢手手臂、手動穩定性在罰球過程中的特殊動覺。
3)對墻單手罰球:模擬真實的罰球條件,在固定距離和高度下,要求盡可能的使投出去的球到達一小區域后與墻平行下落,即到達這一區域后水平速度為零(如圖1所示)。
4)固定反饋性罰球練習:受試者站在罰球線上,正對球籃進
行罰球練習。命中的反饋信息可促使學生對上次罰球的用
力形式感受加深;而失誤的反饋信息也能促使對上次罰球動作和用力形式,如出手用力大小、出手方向和角度等進行糾正,并分析球不中的原因。首先分析落點是偏前后還是左右,然后重新調整用力大小和出手角度,并在下一次罰球時加以糾正,反復練習。
1)一般性球性練習2)優勢手互投練習3)一般罰球練習4)限時罰球練習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相關指標的差異性檢驗
2.1.1 教學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罰球成績的比較
經過16周的罰球技術訓練,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罰球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表3中看到,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罰球平均成績分別從實驗前的17.69和18.38提高到22.56和20.00,但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提高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如圖2所示)。同時,教學實驗前罰球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的2組在教學實驗后卻存在顯著性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04,<0.05),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罰球情況在實驗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經過16周的罰球感知覺專門訓練,教學實驗后實驗組罰球成績從17.69提高到22.56,而且對實驗組罰球成績實驗前后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05,說明實驗組經專門的訓練后較實驗前有顯著差異。此外,對照組雖然沒有進行專門訓練,但其罰球成績在實驗前后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2 495,<0.05) 。只是與沒有進行專門訓練的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罰球成績提高的幅度更為明顯(如圖2、圖3、圖4所示)。
2.1.2 肌肉用力感知覺訓練的結果分析
經過16周的罰球教學訓練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優勢手肌肉用力感知覺進行再次測試,發現教學實驗前肌肉用力感誤差上并無顯著性差別的2組在教學實驗后卻有很大的差別。 實驗后實驗組的學生用力知覺的平均誤差值為0.024 kg,而對照組學生的用力知覺平均誤差值為0.052 kg,訓練后教學實驗組的肌肉用力感知覺誤差明顯低于對照組;表4的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實驗后在肌肉用力感誤差的單因素方差的P值為0,<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在用力感知覺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表明教學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在用力大小的分辨程度比對照組精細。
經過16周的訓練所得實驗數據的統計圖顯示,實驗組籃球專修學生經訓練后優勢手肌肉用力誤差明顯下降,從實驗前的0.102 kg下降為0.024 kg,而且實驗組在教學實驗前后在肌肉用力誤差方面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05,實驗前后差異顯著,說明選取的訓練方法和手段有很好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2.1.3 手動穩定性訓練的結果分析
從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手動穩定性的平均值為0.83,而對照組學生的手動穩定性平均值約為0.74,說明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手動穩定性好于對照組。表3的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實驗后在手動穩定性方面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14,在0.10的顯著性水平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16周的專門化感知覺訓練后,實驗組學生的手動穩定性大體上優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的運動員在經過手動穩定性的專門訓練后,罰球時的手動穩定性比對照組精細。
對于經過16周專項感知覺訓練后實驗組學生的手動穩定性較教學實驗前相比有明顯的改善,而且實驗組在教學實驗前后手動穩定性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22,<0.05,表明實驗組實驗前后手動穩定性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所提出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具有較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2 罰球感知覺教學訓練與罰球命中率的關系
2.2.1 優勢手肌肉用力感訓練對罰球命中率的影響
教學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專項感知能力與罰球成績的相關系數見表5。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用力知覺誤差與罰球成績都呈現出一定的相關關系,說明用力知覺誤差與罰球成績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經過16周后,實驗組優勢手肌肉用力感誤差與罰球成績的相關系數從實驗前的-0.172變動為-0.337,二者的相關性顯著增強,而對照組只從-0.143變動為-0.246(見表5)。說明優勢手肌肉用力感誤差的大小與罰球成績顯著相關,用力感誤差越大,相應的罰球成績越低;反過來,用力感誤差越小,罰球命中率越高。
2.2.2 手動穩定性訓練對罰球命中率的影響
表5的統計結果顯示,無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的籃球專修學生,手動穩定性與罰球成績均呈顯著相關關系。實驗組和對照組經不同的手動穩定性訓練后,其手動穩定性均與罰球命中率顯著相關,但實驗組經過16周的手動穩定性專門訓練后,這一感知能力指標與罰球成績的相關系數從實驗前的0.313顯著提高到0.417,而對照組的相應值只從0.291提高到0.332;因此,手動穩定性越穩定,完成罰球動作的質量就越高,效果就越好,罰球成績也越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籃球專修學生專項感知能力的優劣對其罰球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影響籃球專修學生罰球專項感知能力的重要指標為優勢手肌肉用力知覺
和手動穩定性。
2)固定反饋性罰球練習、部分或全部剝奪視覺及下肢有針對性地對影響罰球感知能力的關鍵身體部位進行專門性訓練,是提高籃球專修學生罰球命中率的有效訓練方法和手段。
3)實驗結果顯示:與實驗前相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罰球準確性的測試和自身的罰球感知能力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無論是常規訓練手段還是專門性訓練手段對罰球準確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實驗組通過專門性訓練在罰球準確性和專項感知能力指標上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性的差異,說明專門性訓練手段在提高罰球準確性和加速專門化感知覺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 建議
1)專項感知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應注意身體素質訓練和罰球技術與罰球命中率之間的協調和正遷移效果,建議從多角度、多方位促進籃球專修學生專門化感知能力的提高。
2)罰球教學訓練中,把提高籃球專修學生的罰球感知能力作為提高罰球準確性的一項重要指標。有針對性地采用對肌肉用力感和手動穩定性所設計的練習方法,可以避免罰球教學訓練過程中的盲目性,從而有效地提高罰球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馬毅.關于罰球在現代籃球比賽中的作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0(4):23-25.
[2]張霖,樊金東.罰球在比賽中的重要性及影響命中率的主要因素[J].體育科學研究,1997(3):30-34.
[3]Richard A.Magill.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M].張忠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90.
[4]黃希庭.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Janet L.Starkes K.Anders Ericsson.Expert Performance In Sports[M].Edwards Brothers,2003:69.
[6]張奕.淺析籃球運動員視覺定向能力與投籃命中率的關系[J].湖北體育科技,2000(3):46-48.
[7]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4.
[8]程利群.“加重球”在投籃技術訓練中的作用[J].湖北體育科技,2003(12):519-523.
[9]Ayres A J.Manual:Southern California motor accuracy test[J].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64(3):98-109.
[10]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