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排球專選課程教學理念存在著重競技輕綜合能力、教學內容缺少實用性、教學方式過分依賴課堂式授課而輕實踐操作環節等問題。為適應社會多樣化、全面化的要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在成都體育學院排球專選課程中建立與社會相關領域對體育從業人員要求相適應的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和校內第一、二課堂、校外各種社會體育工作參與的多層次技能實踐教學框架。通過實驗教學、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方法證明:1)立體式教學模式所構建的多元性知識技能體系適應了社會發展要求;2)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提高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拓寬了就業、擇業路子;3)新模式的教學概念體現出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學性;4)新的培養模式可實現專項知識技能向社會實際工作能力的有效轉換;5)形成了本學科課程教學新理念,為今后排球專選課新大綱制定及教材編寫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關鍵詞: 排球專選課;立體式教學模式;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多層次實踐系統
中圖分類號: G 807.04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85-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volleyball specific selected course tends to emphasiz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gnor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The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over-reliance on classroom-styl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nd the neglect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re the main problems.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iversity,comprehensive demand-oriented,and make students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capacity,this paper,in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leyball specific selected courses in related fields,creates a sports and social practitioner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verse systems and schools teaching content first,second class,school sports work the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social skills of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practice teaching.Through teaching experiments,surveys,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the result shows that:1)The diversity of knowledge and skill system built by three-dimensional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2)Multi-level integrated skill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es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students to broaden employment and career path;3)The new model reflects the reasonable,practicable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concept;4)New training model makes effective conversion from the special knowledge,skills and ability to work to the social reality;5)It forms a new teaching idea of this subject and la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future volleyball selective course materials.
Key words:volleyball specific selected courses;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multipl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practice of multi-level system
排球專選課程是學生在大學4年中知識技能掌握積累的一個重要時期,對畢業后就業走向和今后事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應該說傳統的教學理念所建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式在過去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1],然而,近10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學校體育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使得本專項畢業生在知識技能等方面面臨著社會多樣化、全面化的要求。另外,面對擇業就業壓力,社會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為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新的要求,需要將專選課程教學目標及時轉向培養復合型體育人才。教育職能部門近年來又進一步具體提出教學內容的改革要圍繞“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而且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專門人才要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新的教學目標的建立和教育改革方針雖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門學科教學改革的進程,但排球專選課程教學在適應上述要求方面表現卻仍較為滯后:教學理念存在重競技,輕綜合能力;重視課堂學習環節,輕實踐操作環節;教學內容缺少實用性;教學方式也過分依賴課堂式授課,教學技能及綜合能力實踐培養內容與形式單薄;就業走向單一等。
為改變這一現狀,設想為排球專選課程建立起與社會要求緊密相連的和與新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的立體式教學模式,并加以理論和實踐探討。該設想在成都體育學院體育系2001級排球專選班作實驗性研究;2002級擴大實驗對象研究,并建立新的教學大綱和進度計劃;在2003、2004級對實驗研究教學成果作推廣運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排球專選班2001級一組學生20人作為研究對象,時間設為4個學期,同時將該年級與另一組18人作為對比研究對象,以同期技術理論考試成績、綜合能力、知識容量、實踐參與數量和畢業走向作為對比研究內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及在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了與教學模式構建和排球專選課程教學有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理論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3套,分別為:中小學體育教育對排球專選班學生未來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問卷;有關構建立體式教學模式理念思路及內容結構的問卷;有關全民健身領域對本項目專選班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通過問卷反饋,對立體式教學模式提供依據。
1.2.3 教學實驗法
對教學對象按新的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和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進行教學實驗,獲取相關數據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
1.2.4 調查走訪法
在本模式構建及實驗教學期間,走訪調查了與本研究有關的部分專家學者,這為本研究開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1.2.5 數據統計分析法
對調查獲得的數據有效性進行科學分析,采用EXCEL、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2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2.1 概念界定
立體式教學模式是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理念所構建的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和多層次技能實踐教學框架的教學系統,該系統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上體現出縱橫延伸的特點。
在這里多元教學內容體系是根據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對體育師資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新的要求和全民健身領域對體育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及未來學生擇業或自主創業必須具備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需要,在教學中增設與以上3個層面上相關的教學內容。
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是與多元教學內容相適應,建立起校內課堂式教學、校內第二課堂實踐操作活動和校外社會多種體育工作參與的處于不同時空的3個教學環節。
2.2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設計理念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設計理念可以概括為“四結合”,具體是:以社會調查為基礎使教學內容體系的設置與社會相關領域的需要和要求相結合;知識技能傳授與多層次實踐教學相結合[2];削減實用性差的技戰術教學內容與加強核心技戰術和實用性內容教學相結合;擇業、就業能力培養與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相結合。
2.3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內容框架構建
依據構建新模式的設計理念,立體式教學模式內容主要包括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和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兩大部分。多元教學內容體系主要包括:排球實用性基本理論和基本技戰術;排球運動與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排球運動與全民健身等5部分。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主要包括:校內第一課堂式授課;校內第二課堂技能實踐操作培養;校外社會實踐操作課堂等4部分(具體框架如圖1所示)。
2.4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
校內第一課堂主要以教師傳授—學生學習—實踐操作—教師講評為主,理論課程主要是理論講授實習、完成各種設計方案,技術課程主要是各類技能的實踐操作方案設計和課堂實踐操作;校內第二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活動規模和學生特點安排學生分別參與—教師提出要求,學生擬定工作計劃—教師督導學生完成工作總結[3];校外社會各類體育工作實踐課堂教學中,根據校外教學資源要求和學生特點安排學生參與—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擬定相應工作計劃和總結—用人單位指導并給出評語,教師靈活監控。
2.5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
立體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評價標準內容主要有:各類方案文件的內容設計評價、教學技能實踐評價兩大部分構成。具體評價指標如下所述。
各類方案文件的內容設計評價指標有:1)社區、中小學、體育學院及各系各年級競技性、娛樂性排球競賽規程制定;2)中小學排球業余訓練計劃制定;3)排球基本技戰術分析講稿;4)科研開題報告;5)娛樂排球比賽活動策劃方案;6)排球技術教學教案;7)各類排球游戲設計方案;8)社會實踐工作計劃與總結;9)排球專項游戲準備活動設計;10)排球專項身體訓練計劃。
教學技能實踐評價中,第一課堂評價指標有:1)專項準備活動及游戲準備活動;2)講解示范;3)組織教法;4)隊伍的調動;5)教師主導作用;6)氣質姿態;7)各項基本技戰術游戲教學;8)教學準備工作;9)各種教學原則的運用;10)帶練技能。第二課堂評價指標有:1)責任心及工作態度;2)組織能力;3)專項知識技能運用效果;4)團隊精神;5)工作協調溝通能力;6)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7)獨立工作能力;8)工作效果及表現反饋信息。社會實踐課堂評價指標有:1)責任心及工作態度;2)組織能力;3)應變能力;4)社交能力;5)團隊精神;6)工作協調溝通能力;7)獨立工作能力;8)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9)創新能力;10)工作效果及表現反饋信息。
2.6 排球專選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實施
2.6.1 第一課堂實施
1)教學內容:對照組學生按傳統教學大綱內容授課,實驗組學生按新模式教學內容體系制定各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在第一課堂削減實用性差的、較為陳舊的技戰術教材內容,如三差戰術等。相應增設實現新課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類教材。例如:實現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相關的教材內容、服務于全民健身類的教材內容;排球活動的組織管理與策劃等。
2)教學方式:如圖2所示。
3)教學目標:①初步掌握新大綱和教學進度計劃規定的各類知識與技術技能;②通過實踐操作,培養知識與技術技能的運用能力,鞏固所學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4]。
4)評價方式:依據評價體系標準評分,并計入考核成績。
2.6.2 第二課堂的實施
1)教學內容:學院冬夏兩季排球錦標賽的競賽組織及裁判工作,課外實踐活動,例如參加各系、年級和班級排球比賽的組織與裁判及興趣小組的輔導活動。
2)組織方式:①教師根據活動規模要求、學生特點安排學生分別參與;②教師提出要求,學生擬定工作計劃;③教師督察學生交出工作總結。
3)教學目標:①培養專項競賽組織工作的綜合能力,例如
制定競賽規程、裁判工作競賽的組織與管理,了解各級別競賽工作的各個細節;②培養排球教學和業余訓練技能。
4)評價方式:依據評價體系標準評分,并計入考核成績。
2.6.3 校外社會各類體育工作實踐
1)教學內容:①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代課教師和業余排球訓練助理教練;②企事業體育活動的組織;③社區娛樂健身排球的開展推廣;④省市排協每年各類大中型賽事的組織及裁判工作。
2)組織形式:①根據校外教學資源要求和學生特點安排學生參與;②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擬定相應工作計劃和總結[5];③用人單位指導并給出評語,教師靈活監控。
3)教學目標:①了解相關領域對體育從業人員的具體要求;②培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與能力;③了解熟悉社會、適應社會,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④設計自我、尋求擇業就業渠道。
4)評價方式:依據評價體系標準評分,并計入考核成績。
以上3層次實踐活動均通過教師跟蹤監控與講評完成。
3 研究結果
3.1 調查走訪結果
社會調查36人次,對構建新的培養模式的理念及多元教學內容體系、多層次實踐操作教學方式進行走訪。認同率分別為100%,部分專家還對培養模式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發放3套調查問卷100份,回收89份,回收率89%。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信度r值分別為0.81,0.83,0.86>0.08,這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3.2 考核成績結果
新教學模式由于在第一課堂削減了一些競技程度過高且實用性較差的內容,增大了新的實用性教材內容和學時比重,就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專項技術技巧及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但對2組研究對象技術和理論考核成績對照,2組學生成績并無顯著差異(P>0.05),而從教學技能實踐活動參與及知識容量對照看,實驗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容量、實踐經歷則是對照組學生無法相比的。詳見表1、表2。
3.3 就業走向對比結果
通過表3、表4分析可知,實驗組學生和推廣運用組學生就業呈多元走向趨勢。
3.4 社會參與反饋
凡參與社會體育工作實踐的學生,教師均得到對單位指導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評價反饋。從反饋信息看,學生在所從事的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一定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基本可勝任所安排的工作。說明:通過立體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基本掌握了與體育和排球運動相關社會領域內工作的知識與技能。
上述研究結果證明:立體式教學模式實驗獲得成功。
4 分析與討論
4.1 突出與精練核心技戰術,確保了實用性多元教學內容的實施
新模式中多元教學內容體系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知識面以及技能較過去有很大拓展,在教學時數不變的條件下,看似難以完成和保證質量,但由于貫徹了制定教學內容體系指導思想,即削減實用差的技戰術教學內容以及較陳舊的理論課教學內容,強調突出精教精練基礎核心技戰術。于是既確保了專選班學生較好的競技水平,又為新增實用性知識技能教學留出了教學空間和時間,使多元教學內容教學得以按進度實施。
4.2 體現了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知識技能教學與實踐操作相吻合的新理念
試驗結果證明,新教學模式使學生知識技能較好符合了社會要求,體現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因而擇業就業路子體現出多元趨勢。究其原因是由于新模式中多元教學內容體系融入了以排球運動為手段,完成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社會大眾體育工作所需的新知識技能,同時又將這些知識技能的培養與多層次技能實踐操作相結合,因而使學生對體育相關的社會各領域就體育人才的規格、要求等有了親身感受和體驗,做到心中有數[6]。這就對日后接受社會選擇和挑戰增添了勝算。
4.3 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拓展了教學資源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局限在課內進行,學生接受培養的時間和空間狹小,手段和內容單薄且所獲得的教學技能與實踐的要求甚遠,社會實踐適應期較長[7],而新的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則將社會對體育人才的多種中短期需求有機結合,例如省市排協每年多達10次以上的大中型競賽活動對競賽組織的管理人員、裁判人員的需求;企事業各類群體活動對組織策劃人員的需求;中小學排球業余訓練對輔導員的需求等。在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下,讓學生以不同角色和形式參與其中,從而大大豐富了技能培養內容手段,有效擴展了教學時間和空間。
4.4 縮短了知識與能力轉化的周期
新培養模式由于將課堂培養、課外社會實踐培養有機結合,為學生模擬了一個真實的學習與實踐課堂。這使學生能從書本理論學習,課內實踐結合運用到接近真實的校內第二課堂實踐,鞏固形成基本的技能,再將其帶到真實生動具體的社會實踐課堂加以運用驗證、鞏固、校正和強化。這種立體化的培養模式就為學生在校內所形成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轉化為一種靈動的、觸類旁通的、獨立的實際工作能力,提供了一條快捷的通道。這一過程又由于始終在教師的控制下運行,其質量、效率遠高于學生自由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于是就有效縮短書本知識、課堂技能轉化為獨立的社會工作能力的周期,使學生在踏入學校進入社會前,便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技能和社會工作經驗。
4.5 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和發現教學的現代教育思想
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每一次面對的實踐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皆不一樣,書本上也難以找到答案,原來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化為了以學生學習和實踐為中心,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型學習成分大增。同時,這一過程還明顯體現在真實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質疑、調查、探索發現、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去進行學習,去鞏固、強化和靈活運用已有知識技能的特點。這完全符合發現教學,即主張學生在學習中去發現學習的內容和如何增加獨立操作應變各種事態的能力的現代教育思想[8]。
4.6 構筑了學生跨入社會前的心理過渡期和準備期
目前,體育院系學生從學校直接進入社會尋求工作或在用人單位實習試用似乎過于直接,許多學生由于短期內難以面對社會的選擇造成心理壓力,無法很好展示自我才能而最終痛失機會。立體式教學模式強化了社會實踐操作教學環節,從而為學生對自己可能選擇的職業、社會的具體要求有更真實的了解,還可從中發現自身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于是會自覺借助社會實踐操作這一平臺有針對性地就綜合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進行彌補和準備。
5 結論
1)立體式教學模式所構建的多元性知識技能體系適應了社會發展要求。
2)多層次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系統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拓寬了就業、擇業路子。
3)新模式的教學概念體現出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學性。
4)新的培養模式可實現專項知識技能向社會實際工作能力的有效轉換。
5)形成了本學科課程教學新的理念,為今后排球專選課新大綱制定及教材編寫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寧.論高等教育的改革對高等體育學院發展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 (5):6-10.
[2]袁莉萍.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7):109-110.
[3]王永平,樊臨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體育教學模式探討[J].首
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9):95-97.
[4]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34-36.
[5]樊臨虎.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32-240.
[6]匡永進,張恒波.中國普通高校體育學教育態勢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9):94-96.
[7]張瑩,謝惠松.高校體育課程創意教學模式理論構建與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9):68-71.
[8]茍定邦,董林,聶東風,等.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5):67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