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生化指標研究優秀散打運動員運動訓練后機體對訓練負荷的適應規律,并對運動員機能狀態和訓練效果進行評定,為運動訓練的測試評定提供參考意見。以國家散打隊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在備戰多哈亞運會的賽前訓練階段,應用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機能狀態進行監控。結果:男運動員的RBC值在賽前7周、6周、5周、3周、2周顯著低于賽后2周的結果(P<0.05)。Hb在賽前有一定波動,但與賽后2周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男運動員WBC值在各階段都處于正常值范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比賽前與賽后2周結果之間比較沒有顯著性變化。T值在賽前4 d明顯低于賽后2周結果(P<0.05),BUN值在賽前與賽后2周結果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CK值在賽前4周明顯高于賽后2周的結果(P<0.05)。結論:1)國家散打隊男運動員在亞運會賽前訓練安排比較合理,使運動員保持了較好的競技狀態,賽前各項生化、免疫指標也處于良好的水平,為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運動員睪酮值與其機能狀態并是不完全同步的,必須綜合Hb、RBC、BUN以及免疫學等指標,結合訓練實際情況,對運動員個體進行縱向比較,才能較全面了解運動員機能狀況。
關鍵詞: 多哈亞運會;散打運動員;生化指標;機能;訓練監控
中圖分類號: G 852.4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60-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biochemical index changes of the China Sanda male Athletes preparing for Doha Asian Games.Methods:Eight athletes of Sand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China Sanda team preparing for 2007 Doha Asian games by biochemical indexes in order to know their physical function.Results:The Male Athlete’s RBC in the 7 weeks,6 weeks,5 weeks,3 weeks,2 weeks of pre-competi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esults after the 2 weeks of competition (P<0.05).Hb,IgA,IgG,IgM had a certain fluctuation pre-competition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competition and after the 2 weeks of competition.WBC was in the normal range.T value in the four days before the gam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wo weeks after the match results (P<0.05),BUN values in the two weeks before the game and after the gam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K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4 weeks before the game results in 2 weeks after the game (P<0.0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China Sanda team’s training arrangements was reasonable before Asian Games so that the athletes have maintained a good competitive state,the 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indexes of athletes were in a good level.2.Athletes’ T value was not fully reflected the state of the athletes’ function,the necessary combination of Hb,RBC,BUN,immunology and training exhibition,other indicators of individual athlete’s longitudinal comparison,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athletes can be made.
Key words:Doha Asian Games;Sanda athletes;biochemical indexes;function;training control
賽前訓練的目的是使運動員能夠在比賽時達到最佳競技狀態,發揮最佳競技水平,并創造優異成績。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與科學合理的賽前訓練不可分,賽前訓練的末期實際上就是賽前競技狀態的最高階段[1];因此,賽前訓練是不同于一般訓練的特殊階段,在競技體育中備受重視。
為了備戰多哈亞運會散打比賽,國家隊于2006年10月在陜西省武術運動訓練基地進行了賽前集訓,目的是在全面技術的基礎上,加強重點技術訓練,強化運動員戰術整體能力和比賽中發揮的能力,爭取在亞運會取得優異成績。
本研究對國家散打隊運動員在備戰多哈亞運會賽前訓練進行跟蹤,對運動員在賽前訓練的準備期以及賽后調整期中的部分生化、免疫指標進行檢測,通過對各項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并結合運動員訓練計劃、運動員實際訓練狀態,以了解運動員賽前備戰階段中生化指標的變化規律,對運動負荷的適應和恢復情況,對運動員機能進行評定,幫助教練員能夠更好地了解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并能及時調整訓練計劃,為運動員能在多哈亞運會奪取優異成績提供保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國家散打隊8名男運動員為研究對象(4名為參加多哈亞運會比賽運動員,4名為同級別陪練運動員)。其中,國際健將2名,健將6名(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測試時間安排
中國散打隊備戰亞運會賽前訓練時間階段劃分與訓練內容安排見表2。
本研究在運動員賽前2~7周中的每周一(10月16日、10月23日、10月30日、11月6日、11月13日、11月20日)、賽前4 d(12月4日)以及賽后2周(12月28日)的生化和免疫指標進行了檢測,共8次。其中,賽前7、6、5周為準備后期,賽前4、3、2周為比賽前期,賽前4 d為比賽準備期,賽后2周為賽后過渡期。
1.2.2 測試儀器和方法(見表3)
1.2.3 測試方法
在周一07:00—07:30分別取肘靜脈血4 mL,其中,1 mL全血EDTA抗凝送檢測血常規,其余3 mL血靜置2 h后離心,取血清1.5 mL以上送檢,分別測IgG、IgA、IgM、T、CK、BUN等指標(賽前6、5、3周未測T、IgG、IgM、IgA)。
1.3 數據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理統計,所有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獨立樣本t檢驗(Independent-Samples Test),并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性水平。
2 研究結果
2.1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生化和免疫指標的變化趨勢
2.1.1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中RBC、Hb、Hct值變化趨勢
本次備戰多哈亞運會的訓練是從2006年8月開始的,由于在準備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所以賽前7周的結果不宜作為基礎值,在本研究中,主要是為了對散打運動員備戰重大比賽前運動員的生化指標變化規律進行研究,所以將賽后恢復2周后結果作為參照,并將賽前各階段的結果與之進行比較,以說明運動員對運動訓練負荷產生適應的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男運動員的RBC值在賽前7周、6周、5周、3周、2周顯著低于賽后2周的結果(P<0.05)。Hb在賽前有一定波動,但與賽后2周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Hct變化幅度不明顯,在賽前7周、5周明顯低于賽后2周(P<0.05)。
2.1.2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免疫指標的變化趨勢
由表4可見,男運動員WBC值在賽前6周、5周明顯低于賽后2周的結果(P<0.05),但是,在各階段都處于正常值范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比賽前與賽后2周結果之間比較沒有顯著性變化。
從表5可見,男子散打運動員免疫球蛋白超出正常值范圍人數為:賽前7周2人,賽前4周1人,賽前2周3人,賽后2周3人。
3.1.3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T、BUN、CK值變化趨勢
由表4可看出:男運動員的T值在賽前4 d明顯低于賽后2周結果(P<0.05),BUN值在賽前與賽后2周結果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CK值在賽前4周明顯高于賽后2周的結果(P<0.05)。
3.2 亞運會參賽和未參賽運動員各指標的比較
從表6可見,在備戰多哈亞運會散打比賽的各階段中,4名參賽運動員與4名同級別陪練的未參賽運動員相比,Hb、RBC、T、CK、BUN等指標都沒有顯著性差異。參賽運動員賽前2周、4 d的Hb值明顯高于賽后2周結果;賽前7、5、3、2周及4 d的RBC數目顯著低于賽后2周結果。賽前4 d的T值明顯低于賽后2周結果,賽前4周CK值明顯高于賽后2周結果(P<0.05)。未參賽運動員在比賽前后各指標變化無顯著性差異。
4 分析與討論
4.1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生化和免疫指標的變化情況
4.1.1 男子散打運動員賽前不同階段中RBC、Hb、Hct值變化情況
在血液指標中,RBC、Hct及Hb 3項指標是客觀反映運動員血液的攜氧能力和蛋白質營養狀況的指標,一般來說,該3項指標越高越好,說明運動員的攜氧能力與蛋白質營養狀況越好,有助于增強代謝過程和提高運動水平,但Hb與Hct和血液的粘稠度呈正相關,如果兩者增加過多,也不利于血液循環,因此,也不能認為Hb越高越好,對于不同運動項目以及運動員個體,應該有一個最佳的范圍,這一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2-3]。
本研究中(見圖1,表4),男運動員的RBC在賽前7周、6周、5周、3周、2周顯著低于賽后2周(P<0.05),Hb在賽前有一定波動,但與賽后2周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賽前7周、5周Hct明顯低于賽后2周(P<0.05)。一方面,可能原因是準備后期訓練中,無氧訓練比例較高,訓練強度和運動量增加,導致紅細胞破壞、消耗有所增多,但Hb下降并不顯著;另一方面,RBC偏低也伴隨著Hct偏低,可能是由于有隊員在早上抽血前,飲用了水或飲料,導致血液稀釋,對測試結果造成了一些影響。另外,在賽前訓練階段,教練員根據運動員訓練情況也會及時調整訓練負荷,強化了運動員的膳食營養,并采取補充運動營養補劑等措施,保障了運動員體能的快速恢復,使運動員競技能力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同時,運動員在賽前2周和4 d的Hb也達到相對較高值,這也說明前期強化訓練后又導致Hb下降的趨勢,但通過賽前調整措施使得運動員總體上Hb值維持于一個較穩定的狀況,這也是運動員保持良好競技能力的基礎之一。
4.1.2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免疫指標的變化情況
運動員的免疫能力與體能狀態關系密切,大運動量訓練和比賽可導致運動員免疫功能損害,造成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運動員免疫能力下降是當前競技體育中影響運動員競技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了解運動員訓練期的免疫機能狀況也是早期發現過度訓練的一個指標。有研究認為[4]27,導致運動員免疫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首先是神經內分泌機能失調。另外,體內酸性物質堆積,使PH值下降及免疫系統物質供應不足,同樣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對免疫系統進行評定,通常采用IgG、IgA、IgM和白細胞等指標。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能從體液免疫的角度粗略地反映免疫狀況。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值[5]為:IgG,7.6~16.6 g/L,IgA,0.71~3.35 g/L,IgM,0.48~2.21 g/L。如果運動員免疫球蛋白,特別是IgG、IgA低于參考值或在參考范圍內較低,說明免疫機能可能下降;如果高于參考值上限,提示運動員可能患有疾病。
白細胞是一種含有多種免疫功能活性的細胞,保護機體免受病原體的侵害,是機體實施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6]。WBC常作為觀察運動員免疫作用的有效指標,正常值為40億~110億個/L。當WBC低于40億個/L時,表明免疫功能低下,應注意預防疾病;當持續高于110億個/L時,運動員個體可能出現炎癥,有感染的可能,應注意觀察和積極治療[4]28。
本研究中(見圖2,表4),男子散打運動員總體上WBC在賽前各階段都處于正常值范疇,但就個體而言(見表5),男子散打運動員免疫球蛋白超出正常值范圍人數為:賽前7周2人,賽前4周1人,賽前2周3人,賽后2周3人。在整個賽前備戰過程中,有少數運動員出現感染疾病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現象,其中,參賽運動員在賽前2周、賽后2周各有1人。可能是冬季訓練時,室內外溫差較大,天氣寒冷,運動員容易出現感染疾病的情況,同時,對參賽運動員而言,比賽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上較長時期的大強度、大運動量訓練,也容易導致運動員出現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提示要根據運動員個體情況,必須要進行針對性訓練,并及時根據運動員體能、健康狀況進行運動負荷的調整,還要做好營養補充和日常衛生保健工作,以保障運動員免疫機能正常,促使疲勞可以及時恢復,積極預防感染疾病。
4.1.3 男子散打運動員不同階段T、BUN、CK值的變化情況
有研究認為,身體機能良好時,血清睪酮變化不大,且有體能增強伴有血睪酮增強的趨勢,而在運動疲勞、過度訓練、機能水平不佳時,血睪酮水平則會下降,高水平的血睪酮值可促進紅血球的生成和血紅蛋白的增加,從而長時間表現出良好的競技狀態,延緩疲勞的出現,因此,相同大強度負荷下睪酮值的高低作為運動機能評定的重要因素[7-8]。
本研究中(如圖3,表4),男運動員的T在賽前4 d明顯低于賽后2周(P<0.05),說明運動員在整個賽前訓練過程中還是積累了一定的疲勞,到賽前4 d時T已經出現明顯的下降,如果運動員T持續下降時間較長,就有可能影響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運動員在賽后經過2周的調整,機體得到了較為充分的休息和恢復,T得以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變化可作為評定肌肉承受刺激和骨骼肌微細損傷及其適應與恢復的敏感的生化指標[9]。CK一般在運動后5~6 h升高,8~24 h達到高峰,48 h后逐漸降低,恢復到原來水平[10]。CK無晝夜生物節律變化,運動后升高幅度大,能較好地反映運動負荷的大小及運動后的恢復過程,是一個靈敏度較高,便于運動實踐中應用的有效指標[11-12]。
本研究中,與賽后2周CK相比,男運動員在賽前4周明顯增高(P<0.05),CK在賽前7周、3周也稍高,在賽前2周4 d相對較低。CK的變化和運動員訓練負荷的安排有密切的關系,在準備后期與比賽前期,運動員進行了一些大強度訓練,提高運動員比賽對抗能力,以適應比賽的需要。而在比賽準備期,考慮到臨近亞運會,則突出了技術和速度的訓練,適當減少了力量訓練的比例,使運動員肌肉處于良好的代謝水平和工作狀態,有利于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
我國正常人安靜時的尿素氮值在4.65~6.64 mmol/L[13] 。運動員BUN值高于普通人,且因項目不同有較大的差異。有研究表明[14],技能格斗類項目運動員BUN值最高,運動可使 BUN值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多種因素有關。通常狀況下,身體狀況良好時,負荷后14~20 h BUN值基本恢復至運動前水平。周期性大負荷訓練后,BUN水平的完全恢復需 5~7 d。此外,BUN的恢復還與訓練水平和身體的適應性有關,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BUN的恢復較訓練水平低的運動員快[15]。本研究中,男運動員的BUN值的變化均在正常范圍內,說明訓練負荷安排合適,運動員總體上沒有出現明顯的過度疲勞。
4.2 亞運會參賽和未參賽運動員各指標的比較
由表6可見,在備戰多哈亞運會散打比賽的各階段中,4名參賽運動員與4名同級別陪練的未參賽運動員相比,Hb、RBC、T、CK、BUN等指標都沒有顯著性差異。主要是由于未參賽運動員也都是高水平運動員,作為參賽運動員的陪練,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均較為接近,而且具體訓練內容安排、要求也與參賽運動員接近,訓練負荷對2組運動員機體造成的影響和生化指標變化的趨勢也較相似。所以,參賽運動員與未參賽運動員的生化指標結果在2組間比較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
表6中可見,參賽運動員賽后2周的Hb明顯低于賽前2周、4 d的結果(P<0.05),但是賽后2周的RBC又顯著高于賽前7、5、3、2周及4 d的結果。可能是由于賽前通過訓練調整等措施,使運動員在賽前4 d時Hb達到相對較高值,但經過連續多日的比賽,較大運動負荷的刺激,導致紅細胞破壞較多,經過賽后2周的恢復和調整性,RBC數目相對增加較快,但Hb值恢復則相對較慢。賽前4 d的T明顯低于賽后2周,雖然Hb較高,CK、BUN以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但是,在賽后2周出現的Hb下降、多位運動員免疫球蛋白結果超出正常范圍,說明運動員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疲勞累積,如果繼續發展,有可能會導致運動員過度疲勞。賽前散打運動員機能狀態較好時,T值相對偏低,賽后T值恢復到較好水平時,參賽運動員的Hb還相對較低,提示運動員T值與其機能狀態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所以,不能單純依靠運動員T結果來判斷運動員機能狀態,必須結合Hb、RBC、BUN、免疫學指標,并考慮運動員訓練的實際狀態、主觀感覺等結果,對運動員個體進行縱向比較,才能較全面地了解運動員機能狀況。
在2006年12月的多哈亞運會中,國家散打隊派出4名選手參加亞運會散打比賽,全部獲得金牌,圓滿完成了比賽任務。
5 結論
1)國家散打隊男運動員在亞運會賽前訓練安排比較合理,使運動員保持了較好的競技狀態,賽前各項生化、免疫指標也處于良好的水平,為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運動員睪酮值與其機能狀態并不完全同步,必須綜合Hb、RBC、BUN以及免疫學等指標,結合訓練實際情況,對運動員個體進行縱向比較,才能較全面地了解運動員機能狀況。
參考文獻:
[1]趙光圣.散打運動賽前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7):82-95.
[2]朱旦,劉北忠,鄧一平,等.重競技運動員賽前RBC、Hct、Hb、CK及SOD的動態監測[J].實用臨床醫學,2003,4(4):21-23.
[3]惠小陽,李聞捷,徐玉蓮,等.中長跑有氧與無氧訓練對血細胞的影響[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3,9(6):505-506.
[4]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5]馮連世,李開剛.運動員機能評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標測試方法及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2-23.
[6]沙繼斌,趙亮.運動、白細胞、免疫調節[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13(3):8-13.
[7]敬繼紅,田振軍.散手運動員血清睪酮變化及其與訓練水平的關系[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2):204-206.
[8]金麗,顧麗燕.不同強度訓練對男子皮劃艇運動員血清睪酮水平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2):46-48.
[9]梁錫華,溫莊,肖小邦,等.優秀散打運動員專項訓練課前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變化[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5):588-590.
[10]王建芳,陳吉棣.運動對血清酶和肌紅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8,7(1):46-47.
[11]郭子淵,洪雷,蔣華社,等.應用血清酶監控散打運動員賽前訓練[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1):103-105.
[12]劉振玉.運動訓練與肌酸激酶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1):30-32.
[13]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52-255.
[14]郭玉成,趙光圣,邱丕相.血色素與血尿素評定散打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應用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4):26-29.
[15]梁波,于愛軍.血尿素對運動應答的變化規律[J].科技資訊,2006,(3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