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訂了武術的定義,確立了“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這對現行的武術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如何在教育環節中體現出武術文化符號、載體象征,如何體現武術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武術教育必須由單純的武術技能傳習轉向更重要的武術文化傳承。采用文獻綜述,專家訪問等研究方法,針對當前武術教育存在的弊端與武術文化傳承的現實狀況進行了闡述分析。對未來武術教學教育方式、重心的轉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面對全球化的文化侵略與爭奪,我們只能選擇自救,把武術文化精華加以傳承、發展、創新,并期望由此推動武術教育方式的轉變,進而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武術教育;技能習練;轉變;文化傳承;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 G 807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89-03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National Martial Arts Management Centre has revised the definition of martial arts in 2009.The martial art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sport which is theoretically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basic contents is attacking method,and the main forms of it are routine,grapple and excises.This has promoted higher goals for the current way of teaching martial art.How to represent the symbols and signs of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how to represent the plenty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hilosophy of the martial art? The education of martial art must transform from pure skill impartation to culture inheritance which is more important.This paper,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transform skill learning to culture heritage in future education.Facing the globalized culture aggression and scramble,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is to rescue ourselves.We should inherit,develop and create the essence of the martial art culture,and hop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of martial art education,and further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and in the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teaching;skill learning and practice;transformation;culture inheriting;culture creation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蘊含濃厚的文化內涵、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但當前武術教育存在著不少與“教武育人”相違背的現象,誤導了武術文化的傳播方式,許多的武術訓練基地、培養部門以及相關的一些教育機構,單純注重對學生武術技能的訓練,忽略了武術文化的傳承與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教育。例如:當前各省隊武術運動員的培養體制基本為雙跨制,但通常在大學里只是掛名,真正用于文化學習方面的時間很少[1];目前央視“武林大會”這個節目在相當一些場次中,運動員在相當場次中均不能表現出文化與道德方面的修養,因此,武術教學存在過分職業化、競技化與教條化的現象。這種單一的強調武術技能的傳習而缺乏對學生的人格、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很容易使習武者擁有一技之長而誤入歧途,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中心思想;因此,應改變武術項目教學為武術項目教育,由單純的武術技能傳習向多元的武術文化傳承轉變,使武術教育達到向更高的社會文明層次延伸的教育成果。
1 傳承武術文化的必要性
1.1 對中華武術文化的界定
對中華武術文化進行界定,必須思考武術文化在演進過程中的進取性、連續性,而不只是對歷史源流簡單地加以重新描述,應進一步省思,從而形成對中華武術文化在精神特質、功能及整體變遷和演進的理性認知[2]。中華武術文化是長期浸潤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深受中國儒、道、釋3種核心哲學文化之影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具有著自身獨特體系的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
1.2 繼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國家界限逐漸模糊,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時代。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產生、發展,自然地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倫理、兵法、中醫、養生等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形成了武術技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合二為一的武術體系——武術文化;因此,武術教育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學習武術技能,而是要向技能傳習與文化傳承并重轉變。也只有在教育中倡導以武術文化為核心的技能傳習,才能使武術教育不流于虛浮,真正地把這一傳統文化繼承下去[3]。
1.3 強化民族精神的需要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積極人生態度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古今中外,個人的成才成功與民族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自強不息的精神。尚武能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武術一招一式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武術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內化了人的人格,使之自立、自強、自尊、自愛。
1.4 道德與和諧的需要
尚武崇德與和諧是武術文化的重要內涵,“文以評心,武以觀德”說明了武德在中國武術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術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并以傳統崇德揚善觀來協調習武者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和諧是中國文化的一貫追求,過去講“天人和一”,今天講“和諧社會”,武術文化同樣追求和諧,講究剛柔相濟,既表現出寬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道德與和諧”2個層面達到“德”與“和”的統一,從而與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相呼應[4]。
2 單純的武術技能傳習存在著諸多消極因素
2.1 文化教學內容的缺乏致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武術教學內容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理論現象,以至于學生缺乏對武術文化理論的掌握與了解,而教學中,單純的技術訓練很容易使人產生枯燥與厭倦心理,此時,在文化方面的教學具有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正好與技術教學具有很好的互補性,而缺乏這方面的內容,直接導致學生由于枯燥而對武術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另外,在技術課教學中僅以武術套路為中心,缺乏攻防格斗和健身養生方面的內容,過分強調對套路完整性的傳授,而忽略了武術的文化內涵。在理論教學內容中又缺乏武術與傳統文化、武術健身養生方面的關聯知識,從使而學生陷入只練不學的境地,不能在更深層次上加深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學而不解,只能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2.2 教學方法過于傳統,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
單純的技能傳習,教師授課方式很難從傳授訓練方法中轉變過來,具體教學也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而由于缺少了文化層面的調劑,造成學生對長年累月老一套的教學方面產生厭倦,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而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更是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模仿重復,沒有參與到學習中,互動很少,漠視學生武術學習的情感體驗,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抑制了學習的積極性。
2.3 教學思想重技術輕文化,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不足
武術教學指導思想突出強調學生技能的傳習與體質的增強,更多地關注運動技能的傳授和提高,而忽視了“教武育人”作為武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能把武術技能與知識的學習、教法的掌握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貫穿整個教學過程[5]。單純的武術技能傳習只能讓學生學會模仿,而不能啟發學生“教”的思維,從而限制了學生從“學”到“教”的過度,達不到教與學的互通互溶。教學的過程是讓學生擁有一種能力后去學以致用,而當前的武術教育模式更類似于培養運動員,存在武術教學競技化的現象。
3 武術技能傳習向武術文化傳承轉變的對策
3.1 必須加強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
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下發展起來的傳統體育項目,它吸收和滲透了中華民族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和風俗等多種文化形態,在某種意義上,武術又代表傳統文化優秀特質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所以,武術教育更能起到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6]。在武術教育中要充分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納入武術教育的全過程,不斷加強學生集體榮譽感與民族責任感,使學生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中全面獲得武術知識與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武術文化,為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服務。
3.2 必須建立“文化傳承與技能傳習”并重的教育指導思想
喬曉光先生認為:“一種文化的興衰,往往依賴于擁有這種文化的人數。”就武術文化繼承和發展而言,最重要最關鍵的是武術教育問題。傳統的以技能傳習為中心的武術教學模式已完全不能滿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的需要,所以,在武術教育中要樹立“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在具體的教學中應提倡“文化傳承與技能傳習”并重的指導思想,教學中必須摒棄競技武術的教學觀念,淡化競技的教學方法,無論是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的采用,都應該以文化傳承為核心,以此達到武術育人、樹人的功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這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
3.3 必須建立“文化與人文”相融合的教學理念
武術文化傳承與技能訓練是整體武術教學的知識體系,人文是滿足人的終極關懷,前者求真,后者求善,武術教學本身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和科學價值;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科學與人文相融合,才能達到教學與育人的目的。要實現這個理念,就必須將知識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把科學的教學方法與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相滲透,也就是讓學生探究武術文化的同時,在傳統文化中領悟汲取做人的道理,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讓人學會做人處世;科學教育是成才的教育,讓人學會創新突出。只有把正確的武術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 3.4 必須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交流與互動關系
現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性的發展,這是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因此,武術教學要改變以往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單純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參與武術的能力,武術教學同樣要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模式,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由于武術文化的廣泛性,教師完全可以成為學生文化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重視學生自主選擇套路內容與方法,鼓勵他們在訓練中主動探究、主動創造以及進行自我評價,才能更好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開展武術教育,使學生更好地傳承武術文化。
3.5 必須建立“文明+文化”的課堂氛圍
當前的武術教師群體,相當一部分是在舊有的競技武術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存在著訓練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現象,因此,加強武術教師的傳統文化修為刻不容緩。而對于武術文化的廣博性與趣味性,教師只要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啟發式、引導式等),完全有條件使師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產生互動,共同探究武術文化,從而真正把武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引入到“對文明的討論與文化的傳承”上來;因此,作為武術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教學過程中隱含的各種機會,善于運用好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形式,最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3.6 必須建立武術文化傳承與技能傳習的終生體育意識
武術文化的魅力是獨一無二的,其歷史淵源與廣博基本覆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領域;因此,極具趣味性,武術教育以趣味性作為教學切入點,極利于培養學生體育效益的長期性、延續性,從而為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奠定基礎[7]。武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現代生活的人,通過合理的武術教學和科學的自我鍛煉過程,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自我鍛煉習慣;所以,教師應注重學生武術意識與鍛煉習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走入歷史”,在文化與技能2方面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愉快的情緒,才能使其保持對武術鍛煉擁有穩定的興趣并堅持不懈。
3.7 必須建立一種無形的武術文化交流氛圍
武術文化的傳承在于“參與、溝通、交流”,因此學校須啟動一定的運行機制來為武術教育服務[8],例如,適當舉行一些關于武術理論知識的演講或知識競賽、套路創編大賽等,讓大部分學生都參與進來,感受參與過程所帶來的收獲。適當讓學生聽一些專家講座,了解傳統武術文化的精髓,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武術,傳承武術文化。學校還應選擇經典的功夫電影在課余時間放映,在放松之余引導學生展開對武術文化與人性的思考,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和傳播武術文化。
4 小結
1)在武術教育中傳承武術文化勢在必行,武術的教育價值更大的在于它的文化教育功能,通過武術教育,武術文化得到普及與發展,不但啟迪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他們的人格,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民族精神。
2)武術文化由于其傳統與民族的特點,必將在未來愈加彰顯其重要性,在開展武術教育中重視武術文化傳承,亦是正確的辦學理念,必將推動優秀的傳統文化保持本色,創新發展。
3)從文化戰略的角度來看,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武術教育模式,面對國際上的文化爭奪,我們只能選擇自救,把武術文化精華加以傳承、發展、創新,只有國人眾志成城,全面傳承武術文化,才能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進而在國際文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周偉良.行健放歌:傳統武術訓練的文化詮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24-40.
[2]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7.
[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92-295.
[4]姚國華.文化立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80.
[5]張濤.體育專業武術教學改革實驗研究[J].武術科學,2008,5(2):69-70.
[6]程大力,黃靜.關于中國武術繼承、改革與發展的思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24(1):16-19.
[7]邱丕相,王震.中國武術在世界體育中的地位透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3):61-64.
[8]徐才.徐才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