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1988—2006年國內公開發表的有關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在論文的刊發量及其分布的中文刊名、論文作者的基本情況、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量化研究與分析。旨在對中國武術文化科研現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并對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對未來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國;武術文化;量化分析;發文量;作者群
中圖分類號: G 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21-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made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published thesis in China relat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research opened on formal periodical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s of 1988~2006 from aspects of particulars of authors,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names of periodicals issued,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etc.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the authors hav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research situation,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 order to offer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Key words:China;Wushu culture;quantitativefication analysis;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anthors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 “文化熱”及“國學熱”[1],武術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人們開始從武術“術法”的研究,逐漸深入到對武術文化內涵及相關學科的探討,使武術從單純的技藝傳承,進入到科學研究的高層次范疇。在此之后,一些與武術文化有關的學術會議相繼舉行,直接地推動了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興起。進入21世紀后,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初步繁榮期,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武術文化研究的著作和論文問諸于世。武術文化涵容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載體[2],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如何發展、中國武術如何大眾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如何為人類提供有益的倫理品質和人生理念,武術文化如何體現這一重要價值功能,其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近20年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量化分析,旨在從文獻角度了解當前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現狀,這對于未來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及中國武術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并且可以使武術在當今“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背景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以“題名或關鍵詞”為檢索項,以“武術文化”為檢索詞,選定時間為1988—2006年,設置查詢范圍為“全部期刊”,匹配為“模糊”,點擊確定,檢索得到的關于武術文化研究的文章作為本文分析的樣本。獲得第1次檢索結果,共有論文318篇。再對檢索所得的論文進行排查,以發表時間為準,去掉一文多發的論文,保留最先發表的論文,剩余302篇。為了確保所選取論文的可靠性和樣本信息的穩定性,作者分別于2006年5月25日、2006年9月20日和2007年2月1日,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重新進行檢索,保證文本抽樣的質量。最終確定302篇關于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即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分析樣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上述302篇關于武術文化研究的文章,同時查閱了相關書籍和文章,為本文研究提供資料保證。
1.2.2 數理統計法
對302篇論文所分布的中文刊名,論文作者的基本情況,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情況進行相關的數理統計分析。
1.2.3 邏輯分析法
根據量化結果闡釋有關武術文化研究的現狀,指出當前中國武術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論文的刊發量、基金課題量及其分布的中文刊名
從圖1可以看出,1988—2006年19年間,有關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除了1990年有一個研究小高潮外,2000年之前的論文數量一直處于平穩增加趨勢;2000年以后,增勢明顯。說明在2000年以前關于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研究相對滯后。其主要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社會政治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沖突,人們對文化研究陷入“熱潮”之后的“冷卻”,武術文化研究也呈現出比較蕭條的景象。并且這種蕭條景象一直持續到90年代末,這一時期武術文化研究的著作也比較少,主要著作有曠文楠主編的《中國武術文化概論》,1991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劉峻驤主編的《中國武術文化與藝術》,199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武術文化知識手冊》等書籍。這些學者們站在學科的高度,將武術文化作為一個系統的科學,從多角度、多學科方向探討武術自身內部深層次的本質以及武術文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為后來的武術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后,有關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迅速增加,并依托90年代武術文化研究之底蘊,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有關武術文化的書籍和學術論文問諸于世。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其中不少論文在研究的領域、范圍、對象等方面都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使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初步繁榮期。
據統計,抽樣分析所選定的全部302篇樣本共涉及98種期刊,分為非體育類期刊和體育類期刊。其中,非體育類的62種期刊中共有相關文章67篇,占樣本總數的22.2%;體育類期刊36種,共有相關文章235篇,占樣本總數的77.8%。其中出現5篇及5篇以上樣本文章的期刊共14種,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刊發關于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最多的前3位是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體育文化導刊(原《體育文史》)和中華武術。其余的22種體育類期刊有18種刊登過2~4篇樣本文章,分別是: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北體育科技、山東體育科技、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浙江體育科學、中國科技信息、四川體育科學、體育成人教育學刊、體育學刊、體育世界(學術版)、中國體育科技、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精武、吉林體育學院學報、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安徽體育科技、體育科學研究。還有4種體育類期刊只刊登過1篇樣本文章,分別是:沈陽體育學院學報、遼寧體育科技、體育科技文獻通報、福建體育科技。可見,體育類期刊的發表頻率較高,非體育類期刊的發表極為分散,62種期刊共刊登了67篇相關文章,其中只有4種期刊在19年期間刊登過2~3篇樣本文章,其余58種期刊雜志在19年期間都平均只刊登過1篇樣本文章,說明有關武術文化的話題在體育研究的范圍以外很難形成熱點。
2.2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論文的作者基本情況
2.2.1 作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和職稱
由于有些刊物未說明作者的基本情況,根據現有的統計結果顯示,從性別上看,男性作者多于女性作者。男性作者有137人,占總數的76.1%;女性作者有43人,占總數的23.9%。從年齡上看,主要集中在35~45歲年齡段,有81人,占所統計人數的47.1%;其次是在25~35歲年齡段,有58人,占統計人數的33.7%;在45~55歲這個年齡段的有28人,占統計人數的16.3%;55歲以上的有5人,占統計人數的2.9%。從學歷來看,大部分是碩士研究生,占所統計人數的56.3%;其次是博士研究生,占所統計人數的35.2%。從職稱來看,主要是講師,有58人,占統計人數的40.3%;其次是副教授,有52人,占統計人數的36.1%;教授占統計人數的16%;助教占統計人數的7.6%。可以看出對中國武術文化進行研究的作者主要是35~45歲的男性作者,學歷主要是碩士研究生學歷,從職稱來看主要是講師。
2.2.2 作者的發文量以及合著量
通過對樣本文章作者的統計,302篇樣本文章共涉及234名第一署名的作者,表2為這些作者所發表的文章數量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發文量僅為1篇的作者占了作者總數的84.6%,共198人。根據美國學者洛特卡(Lotka)定律[3]145,發一篇論文的作者占作者總數的比例大約是60%,84.6%遠遠高于這一比例,表明當前研究中國武術文化的作者還不是很穩定。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科研難度不斷加大,合作研究趨勢日益明顯,已成為當代科研的一大特征。尤其是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可以取長補短,群策群力,提高科研成果水平。論文的共同署名是科研合作的一種表現,根據論文共同署名作者的數量,可間接估計論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合著論文量是指具有兩個以上作者的論文數,表2給出了不同發文量的作者數量統計,關于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合著論文有104篇,合著率是34.4%,這一比率相對來說比較低,而一般來說,合著率越高,學科發展水平就越高[4]。說明在當前武術文化的研究中合作意識較差。并且進一步對合著論文作者的專業狀況和研究方向統計發現,研究中國武術文化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體育專業工作者,研究方向大部分都是武術理論與方法,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成果也有,但數量很少。因此,要提高武術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就必須考慮與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合作。
2.2.3 活躍作者群的分布
所謂作者群的分布是指在某一刊物發表的論文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活躍作者群的作者也稱為核心作者。根據美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普賴斯(Price)教授的理論,發表論文數為N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3]164。計算公式如下:
N=0.749(n1/2max)(1)
式中,nmax為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根據表2的統計發表中國武術文化的論文最多的一位為9篇,從而得出N=0.749(9)1/2=0.749×3=2.247≈2,即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由統計結果得出核心作者數為36人,他們占作者總數的15.4%,36位核心作者共發表論文104篇,占論文總數的34.4%,這同普賴斯理論中所說的核心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應為論文總數的50%還有較大差距。說明武術文化研究核心作者人數還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論文平均產出率有待提高。
2.3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方法
據統計,近20年來發表的關于武術文化研究的論文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專家訪談法、歷史資料考察法、綜合分析法、比較法、現場體驗法、田野調查法等。從統計結果看,采用文獻資料法的文章最多。目前,中國文化的研究在努力改變先前的純理論化、思辨化的研究,追求實證化、社會化乃至量化的方式,突破學理層面的反復論爭,將自然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社會科學[5]。從目前武術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看,還沒有將自然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武術文化研究。
2.4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對樣本文章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整體概況,了解近20年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關注熱點和薄弱點,并以此推斷今后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方向和應關注的熱點。通過閱讀分析樣本文章,我們對中國武術文化的主要研究領域有了大致的了解,具體情況見表3。
由表3統計顯示:武術文化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研究議題包括:武術文化的內涵、結構和特征,武術文化的功能和價值,武術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的研究,區域武術文化的研究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文化的研究。在對武術文化的內涵、結構和特征的研究中,內涵的研究共6篇相對于結構和特征的研究24篇偏少。當然,內涵、結構和特征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的,弄清武術文化的結構和特征對于明確武術文化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和價值主要包括武術文化的教育作用、歷史作用和社會作用這3個方面。近2年,武術文化的教育價值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共有22篇論文的研究是關于武術文化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大部分論文認為武術文化能夠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其余的22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武術文化的社會效用和歷史價值。這些足以說明武術文化的功能與價值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但在具體的措施方面研究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文化教育作用的發揮,收效不大。隨著研究者對武術文化的日益關注,武術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極大程度的關注,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有78篇,占樣本文章總量的25.8%,主要包括傳播與傳承的障礙和方式,傳播、傳承與發展的趨勢和對策。針對各少數民族及不同區域的武術文化的研究有35篇,占樣本文章總量的11.6%,表明區域武術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較大的關注。從研究的具體內容看,對單一民族與單一地域的研究較多,對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對回族、哈尼族、維吾爾族這幾個少數民族以及少林武術文化的研究較多,相對我國56個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域而言,有很多少數民族和地域的研究還是空白。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不少研究者從文化學的角度對武術文化的淵源,武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根據表3的統計,共有相關研究54篇,占樣本文章總量的17.9%,說明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較大程度的關注。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武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構成組成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下的子系統。但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靜態文化,武術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動態的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動和超越。這些都是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得出的結論,不同的觀點必將促進人們對武術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從而促進武術文化的發展。
3 結論與建議
1)在2000年以前關于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后,中國武術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初步繁榮期,不少論文在研究的領域、范圍、對象等方面都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
2)中國武術文化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體育專業的工作者,研究方向大部分都是武術理論與方法。在性別上,男性作者遠遠多于女性作者。在年齡上,主要集中在35~45歲這個年齡段。在學歷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歷占了將近90%。在職稱上,主要是講師和副教授。武術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隊伍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核心作者人數還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論文產出率也應進一步提高。
3)在研究方法上,文獻資料法使用頻率較高,比較法、數理統計法、現場體驗法、田野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較少。建議采用多樣化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別是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武術文化的研究中來,增加實證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4)目前,我國武術文化的研究內容涉及面較廣,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武術文化的內涵、結構和特征,武術文化的功能和價值,武術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區域武術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文化。其中,武術文化的功能和價值,武術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區域武術文化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建議武術專業的工作者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研究者合作,從多角度、多學科方向探討武術自身內部深層次的本質以及武術文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提高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加強武術文化的概念、武術文化的功能和價值、武術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等理論體系的研究,增加有關武術文化的專著和出版物,健全武術文化研究的學科體系,豐富研究內容,開闊研究視角,并在研究實踐中注重科學研究的規范性、專業性與持續性。
5)部分武術文化研究者存在盲從和浮躁心態。在論文的量化統計過程中,發現有論文存在一稿多發的現象,不少屬于同一議題的文章中缺乏創新性的觀點,存在觀點與闡述的雷同現象。因此,武術文化研究需要樹立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堅決抵制學術腐敗。這樣才能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張岱年.中國文化與文化中國:為《中國文化研究20年》序[J].社會科學戰線,2003(5):275-276.
[2]周之華,周紹軍.中國武術文化的內涵[J].體育文史,2000(2):43-45.
[3]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安秀芬,王景文,黃曉鸝.《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0—2002年的載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64-266.
[5]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