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運動員的年齡特征是比賽制勝規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分析我國高水平運動員的年齡結構變化,有助于各項目的梯隊建設和隊員調配與補充,對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有積極作用。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和數理統計法,對北京奧運會639名高水平運動員的年齡變化,并結合各自的運動項目和性別差異進行統計分析。研究表明:高水平運動員平均年齡只有24.4歲,不過多數運動員處于各自項目最佳成績的峰值年齡,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會存在風險,例如舉重、體操,傳統優勢項目的多數運動員目前已經達到最佳成績峰值年齡,羽毛球、乒乓球面臨眾多老將退役,進入新老交替階段,當務之急是發掘有潛力的組合,以備戰倫敦奧運會;非優勢項目成績有望突破,許多項目平均年齡不足22歲,例如蹦床、沙排、摔跤、賽艇等項目提升潛力巨大。
關鍵詞: 高水平運動員;成績;年齡;奧運會
中圖分類號: G 811.3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3-0043-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Age characteristic of athlet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match winning,and analysis of age structure change of our elite athlete had a good effect on team construction in each events and preparation for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paper studied the age change of 639 elite athletes from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mad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gender difference combining with the each even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ge of elite athlete was only 24.4.However,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in the best age,at risk for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In traditional strong events,such as weightlifting and gymnastics,most athletes have reached the best age.A lot of athletes in badminton and table tennis will face the retirement and in the phase of new replacing old.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potential combinations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Non-edge sports can be breakthrough,many under the age of 22 years old,as trampoline,beach volleyball,wrestling,rowing and other projects have great potential.
Key words:elite athlete;performance;age;sports;Olympics
研究運動員的年齡特征是比賽制勝規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我國競技體育是以奧運戰略為最高目標;然而4年一屆的奧運會,使我國的很多優勢項目受到年齡變化的嚴重沖擊,例如:體操項目訓練成才時間長,運動壽命短暫;柔道高水平隊員年齡偏大,面臨新老交替問題;羽毛球遇到眾多優秀隊員退役情況;跳水隊員在青春期體型變化對技術動作產生嚴重影響等。因此,在肯定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同時,要保持一種危機意識,雖然“奧運金牌”在數量上極高,但是在厚度和質量上仍任重道遠。展望2012年倫敦奧運會,如何保持和發展我國現有的競技水平,需要我們科學分析與規劃,研究高水平運動員的年齡結構變化,有助于各項目針對性的梯隊建設和補充,對保持運動隊的競技水平提供有利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參賽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共計639人。
1.2 研究方法
主要通過文獻資料和數理統計法,對研究對象的運動項目、年齡分布、性別差異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各項目本身的年齡特征變化,對發展形勢進行分析,以期為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提供參考意見。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水平運動員年齡結構基本情況
我國競技體育項目可劃分為3類,一是優勢項目,二是潛優勢項目,三是落后或薄弱項目。傳統優勢項目在以往的奧運會比賽中屢建奇功,但其中有些項目奪金點接近飽和,要想突破原有的成績,除了全力鞏固現有的優勢外,必須培養新的金牌或獎牌增長點。此外,當今世界國家和地區競技體育的實力,不能單算金牌數,還要看獎牌數和進前8名等總體實力。北京奧運會我國共獲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的驕人成績,這些高水平運動員是我國競技體育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重要人才保證,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運動年齡與4年一屆奧運會二者的沖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批代表我們國內高水平的運動員年齡同其自身項目的身體要求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正確評價,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
中國競技體育實力仍然表現在傳統體育強項上,舉重、體操、羽毛球、乒乓球、跳水、射擊等都顯示出了雄厚的競技水平,不過在北京奧運會上很多非優勢項目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跆拳道小級別、擊劍、沙排、花樣游泳、藝術體操、拳擊、蹦床等項目都有金牌或獎牌的突破,這批高水平運動員將在一個階段的調整期后開始為下一個奧運周期準備。對于目前許多高水平運動員來說,參加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雖然在比賽經驗、心理穩定性更加成熟,但是年齡增長,會出現體能、形態等生理性指標的變化,同樣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表1示出對北京奧運會100枚獎牌進行的年齡分析統計,表明25歲及以下運動員共獲得70枚獎牌(團體項目按平均年齡計算),占總數的70%,其中20歲以下的運動員占到15%,很多是首次參加比賽,發展潛力巨大。像2009年剛滿20歲的劉子歌,保持著世界200 m蝶泳的世界記錄,17歲的陳若琳已擁有2項跳水奧運金牌。21~25歲一般被視為黃金運動年齡,占獎牌總數的55%,展望2012年倫敦奧運會他(她)們中很多人仍會出現在奧運賽場,豐富的比賽經驗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將成為比賽的優勢點。但是,統計顯示,26歲以上運動員獎牌的占有率為30%(18金、8銀、4銅),多數運動員將不會參加下屆奧運會;因此,從運動員年齡發展角度(忽略各項目對年齡的不同指標)來看,北京奧運獎牌在下一個奧運周期可持續率約占70%。
從集體項目分析,賽艇(4人雙槳)、花樣游泳、曲棍球、藝術體操、擊劍(女子佩劍)、射箭(男女團體)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許多項目獲得首金。女子佩劍(23歲)、花樣游泳(23.6歲)、藝術體操(21.2歲)從各自項目對年齡要求上分析,仍然具有很高的潛力。不過這些成績卻無法在田徑、游泳基礎大項和足球、籃球這些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還沒有在國際流行的項目上找到有效的提升辦法,表明中國“奧運金牌第一”的質地還不夠優秀,“含金量”成色不足。此外,一些優秀運動員的激流勇退,很多隊伍面臨新老更替,比如女曲、女排、男乒、體操的部分隊員。后備力量的選拔和培養,能否在下屆奧運會到來以前快速融入到集體當中還需要驗證,因此,我們既要看到現有的優勢成績,也要意識到在下個奧運周期中存在的隱憂,認真總結教訓,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
2.2 優勢項目運動員年齡特征變化對備戰倫敦奧運會的影響分析
1)舉重。我國的舉重隊在世界競技體壇上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2007年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得15枚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在所有參賽級別上都獲得了獎牌,共獲8金1銀,平均年齡25歲(年齡計算至2009年)。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男子舉重運動員出現最高運動成績的年齡平均為22.32歲,區間為21~24歲。25歲以后,取得優異成績的可能性為12.2%[1]。我國女子舉重運動員11~13歲為全面訓練基礎期,從14歲開始為運動員成績突增期,17歲為達到或接近最高成績的年齡期,最高成績的峰值年齡期為20~25歲[2]。表3對9名取得奧運獎牌的運動員進行了年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水平舉重運動員的年齡結構趨向26~30歲。多數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達到自己的最佳成績峰值年齡,能否保持和突破現有運動成績堅持到2012年還存在一定問題。不過我國舉重整體培養水平較高,后備力量充足,如讓廖輝(22歲),龍清泉(19歲),陸永(23歲)頂替袁愛等一批老將參加北京奧運會實際上是在為2012年倫敦奧運做準備。從各項目級別上來看中國的女子舉重霸主地位依然難以動搖,個別級別上不具備優勢,例如75 kg以上級別。男隊面臨傳統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家的強烈沖擊,從年齡分析上看,目前男隊平均年齡為23.8歲,主力陣容的年齡結構年輕,還有很強的成績提升空間。
2)羽毛球。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賽對運動員心肺功能和抗疲勞能力要求很高,一場羽毛球單打,一般需要30~100 min,揮拍800次以上,再加上蹬、跨、跳、揮拍、擊球、扣殺等,運動員要在高強度的比賽中,保持最佳的移動速度和穩定的技術動作,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耐力素質。研究[3]表明,10~14歲是羽毛球運動員直覺性運動決策能力發展的快速增長期,14~20歲為平臺期,20歲以后為緩慢發展期,大約增長5%左右。由于項目特點要求,年齡增長,體能下降是阻礙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4],表4對參加北京奧運會的19名運動員年齡進行了統計(年齡計算至2009年),目前隊員的平均年齡為26.3歲,從年齡分布上看表現為以老帶新的格局,正值當打年齡。放眼2012年,我們不能忽視一些項目的年齡偏大問題,在速度、力量打法的威力上會有所減弱,一批老將像張寧、高峻、楊維、謝杏芳、張潔雯、魏軼力等已經退役或有退役計劃,目前這批有退役計劃的隊員中最小年齡為27歲,倫敦奧運會將以30歲老將出戰;因此,大多數隊員很難再繼續備戰倫敦奧運會,這樣大批退役,勢必會對羽毛球隊產生影響。此外,像雙打比賽,隨著個別運動員的退役,我國的羽毛球隊員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進行大規模的試配訓練,當務之急是發掘有潛力的組合,以備戰倫敦奧運會。
3)體操。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很少有超過20歲,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男子接近24歲,女子超過18歲,世界體操的發展不再“年輕”,男子已經進入 “成年化”,女子也進入到“青年化”的發展階段[5]。根據男女項目差異對身體素質的不同指標要求,對男女運動員的年齡分開統計分析,見表5(年齡計算至2009年),體操隊的12名隊員平均年齡為22歲,男隊的平均年齡在26歲,其中3名老將平均年齡為29歲,征戰2012年倫敦奧運希望渺茫,退役在所難免。女隊年齡目前集中在17歲,可謂前途無量,但是從世界體操發展看,雖然女子項目的壽命也在延長,不過倫敦奧運會上這批隊員的年齡都將達到或超過20歲,都出現在賽場上的幾率很小。此外,國際體聯已經宣布,各隊參賽選手從6人減到5人,團體決賽也從6-3-3改為5-3-3,即5人參賽,每個項目3人上場,計3個人的成績。新規則的實施對每個參賽隊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現有隊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過去女子團體比賽是6人比4個項目,新規則變化后是5人比4個項目,對教練員的排兵布陣和隊員自身綜合能力都是棘手的考驗。
4)射擊。我國在射擊項目上整體年齡偏大,這主要是由于射擊項目自身對心理素質要求比較高,而對體能需求對較低的緣故,一些“大齡”優秀運動員經常出現在賽場上,并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6]。王義夫曾6次參加奧運會比賽,不過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在射擊項目上后繼乏人。表6統計了北京奧運會獲得獎牌運動員的年齡情況(年齡計算至2009年),中國隊員平均年齡為29.4歲,一半的隊員年齡在30歲以下,就射擊項目自身而言仍然算是一只年輕的隊伍,中國射擊軍團呈現年輕化發展態勢,超過半數金牌來自青年小將,郭文珺(25歲)2006年底入選國家隊,2008年獲得奧運金牌,龐偉(23歲)已經是世錦賽和奧運會冠軍,像杜麗、朱啟南比賽經驗豐富、心理穩定性更加成熟,倫敦奧運會上仍處于射擊的“黃金年齡”,他們將肩負起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重任。此外,從后備人才選拔上看,射擊隊始終堅持“一切以成績說話”,后備人才當中,已經不乏世界冠軍。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部分項目上的軟肋,例如,飛碟項目,老齡化嚴重,后備人才嚴重不足,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年齡均超過30歲,僅獲得1枚銅牌。因此,射擊項目出現“兩頭”發展態勢,一面表現為步手槍的人才充足,一面表現出飛碟類項目上的人才窘境。要保持和突破現有水平,對飛碟項目上的選拔和培訓投入顯得尤為重要。
5)跳水。跳水項目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性項群,對運動員的各項生理指標、身體形態均有嚴格且特殊的要求。中國優秀跳水運動員平均身高為:女子(156.84±2.098)cm;男子(160.68±2.401)cm[7]。此外對身體形態,肢體比例(身高、體重、盆骨寬、肩寬、肩角等)都有嚴格要求。從世界跳水技術發展情況看,優秀運動員成才時間逐漸縮短,世界冠軍的年齡也越來越小[8]。我國資深的跳水專家成爾恒認為我國跳水選手參加奧運會的最佳年齡是:女臺16歲,女板19歲,男臺17歲,男板22歲[9]。從統計的數據分析看,雖然我國跳水奪得了8枚金牌中的7枚擁有絕對優勢,但是奧運隊員的平均年齡為22歲(年齡計算至2009年),與最佳跳水年齡存在一定出入,考慮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仍然存在隱患,并且年齡過20歲的隊員超過半數占60%。北京奧運冠軍王峰已30歲,肯定不會參加下屆奧運會。郭晶晶一代成名老將也已經28歲,繼續保持高強度的訓練和參加高密度的比賽已經有些力不從心。雖然我國跳水隊后備人才比較雄厚,但是水平和狀態還不穩定,很多項目上年輕隊員跟不上來,有些項目雖然成績也非常好,但是遇到身體發育問題的困擾,這對技術動作影響非常大,競賽成績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困擾,這也就不難理解一些老隊員仍然堅持在賽場上的原因。展望倫敦奧運會,國家跳水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困難,尤其是在老隊員退役,新隊員的選拔上面臨身體發育、技術動作變形的影響,跳水隊必須摸索出應對的辦法,積極改變個人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雙人組合的選配問題,以確保運動員的高水平發揮。
6)乒乓球。對6位前世界冠軍(莊則棟、郗恩庭、江加良、藤義、瓦爾德內爾、玄靜和)年齡做了統計分析,發現乒乓球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的年齡一般在20~2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3.3歲。同時,有研究表明乒乓球運動員“運動生涯”持續的時間大致為10~20年[10-11]。表8對國內12名高水平運動員年齡情況進行了分析(包括6名北京奧運會冠軍),老將王楠已經3戰奧運會,北京奧運會后已經正式宣布退役,王勵勤、馬琳平均年齡達30歲,早已經走過了自己競賽的最佳期,不過中國乒乓球后備人才極為雄厚,張怡寧的技術水平難有人觸及,年齡只有21歲的郭躍和李曉霞,也都有很強的自身優勢,擁有了稱霸世界乒壇的基礎。男隊方面王浩26歲,目前世界排名第一,而且直拍技術領先世界,21歲的馬龍被視為中國男乒未來的領軍人物,此外還有一大批像陳玘、張繼科等優秀運動人才,未來3、4年將有更大提升空間。總體來看,我國的乒乓球隊伍后備力量充足,無論是整體水平還是個人作戰都強于世界其他國家,國家乒乓球隊面向2012年倫敦奧運會需要解決好2個問題:一是如何保持住北京奧運會的競賽成績,因為目前的成績已經處于巔峰,不可能超越;二是需要盡快適應膠水的改革,北京奧運會后國際乒聯對競賽規則進行了改革,開始全面使用無機膠水,這也是我國乒乓球隊員迫切要解決和適應的新變化。
2.3 非優勢項目運動員年齡特征變化對備戰倫敦奧運會的影響分析
我國除了在傳統項目上保持著較高的整體實力外,在其他項目上也有很多突破,北京奧運會的100枚金牌分布在25個項目上。從論文統計運動員年齡分布情況看,蹦床、游泳、摔跤3項平均年齡不足22歲(年齡統計至2009年),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最有潛力的生力軍團。此外,法國籍教練加盟中國擊劍隊,帶來先進的訓練手段,改變了以往大負荷的訓練方式,仲滿24歲已經獲得北京奧運會冠軍。沙灘排球最近幾年加大了培訓力度,頻繁參加世界巡回賽水平不斷提高,薛晨和張希組合年齡只有22歲,發展潛力巨大。賽艇項目整體年齡只有24歲,北京奧運會除獲得一金一銀外,還有多項年青組合獲得第4名,3年后的倫敦奧運會,動作技術更加穩定,比賽成績會進一步提升。帆船項目小將徐莉22歲(銅牌)、跆拳道小將朱國24歲(金牌)、女子佩劍倪紅23歲(銅牌)、鏈球張文秀23歲(銅牌)等一批年青隊員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會有更大突破。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很多項目在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女子曲棍球目前有6名隊員年齡超過30歲,隊伍嚴重老化。拳擊項目48 kg級冠軍鄒市明,有意進入職業拳壇,這樣將不會代表中國出戰倫敦奧運會。射箭隊雖然歷史性地獲得金牌,分析原因雖然有運動員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不排除有新規則的變化,比賽時間縮短,增加了對抗性和偶然性的結果,展望2012年張娟娟將過30歲,此外,射箭隊老隊員成績下滑,年輕隊員成績提升幅度不大,前景堪憂。中國田徑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雖然跨欄項目更強調技術而非速度,我國以劉翔為代表的運動員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總體相對落后,下屆要想提高田徑成績,還要看這些年的訓練和比賽時的心理、身體狀態的調整情況。
3 結論
1)我國競技體育整體實力突出,年齡結構較合理,調查的639名高水平運動員,平均年齡只有24.4歲,25歲以下運動員獲得70%的奧運獎牌。花樣游泳、曲棍球、藝術體操、賽艇、擊劍等項目競賽成績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田徑、游泳基礎大項和足球、籃球這些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提升辦法,未能在國際流行項目、尖端項目、品牌項目上取得突破,表明我國的“奧運金牌”,在質量和厚度上仍任重道遠。
2)我國在傳統強項上優勢明顯,運動員平均年齡只有24.6歲,獎牌貢獻率卻占到58%。不過舉重、體操等項目,多數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達到自己的最佳成績峰值年齡,能否保持和突破現有運動成績堅持到2012年還存在一定問題。羽毛球、乒乓球將面臨眾多老將退役,進入新老交替階段,多人項目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試配訓練的情況,當務之急是發掘有潛力的組合,以備戰倫敦奧運會。
3)我國的非優勢項目有望突破現有成績,女子鏈球、女子佩劍、女子摔跤72 kg級、女子200 m蝶泳,這些項目中的年輕小將還沒有達到各自的最佳“黃金年齡”。此外,蹦床、沙排、摔跤、賽艇平均年齡不足22歲(年齡統計至2009年),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最有潛力的生力軍團。
4)我國運動員整體運動年齡壽命偏小,主要原因有2個方面:一是大多數運動員收入不高,不像國外運動員很多依托俱樂部,收入可觀,退役后很長一段時間衣食無憂。此外,很多業余運動員也有自己的職業或專長,退役后可以繼續從事本行業工作。我國運動員基本是傳統的三級訓練網發展模式,缺乏其他行業技能。二是國內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沒有健全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使運動員擔心今后的基本生活來源,這也是很多運動員提早結束自己運動生涯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提高運動員待遇,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有效延長運動員壽命、合理補充新運動員進行新老交替,穩定競賽成績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胡賢豪,毛傳俊,強偉,等.我國男子舉重運動員年齡、體重及運動成績之關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12):27-28.
[2]胡賢豪,毛傳俊,強偉,等.對我國女子舉重運動員年齡、體重變化與成績變化的探討[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1(1):18-19.
[3]程勇民.運動水平、知識表征及其年齡對羽毛球競賽情景中直覺性運動決策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6,26(1):76-94.
[4]金廣江,王淮勘,李忠廣.我國羽毛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追蹤調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67-68.
[5]孫衡.關于世界體操運動員年齡結構變化趨勢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7,29(4):29-33.
[6]石巖.我國射擊與射箭運動發展中的熱點問題[J].體育與科學,2004,25(4):52-55.
[7]王榮輝.我國跳水項目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與選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8]王榮輝.我國跳水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與素質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055-1056.
[9]王榮輝.我國跳水運動員成才的年齡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3):114-115.
[10]劉豐德,李強.我國乒乓球運動員的群體特征對后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2):1705-1706.
[11]彭杰.優秀運動員“運動壽命”概念的解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