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石窟中蒙古族服飾研究之(二)

2010-01-01 00:00:00
敦煌研究 2010年5期

內容摘要:元代蒙古族服飾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飾文化發展的軌跡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互相影響。筆者已在《敦煌石窟中的蒙古族供養人服飾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圖像資料、其他文物資料、文獻資料對蒙古族服飾進行了初步探討。本文筆者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以期揭示蒙元時期漢族對蒙古族服飾的影響。

關鍵詞:蒙元時期;漢族服飾;蒙古族服飾;影響

中圖分類號:K879.41;K87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5-0030-06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后,“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制定了完備的服飾制度。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服飾。而蒙古族傳統服飾在形成的過程中亦受到了漢族服飾的影響。現舉幾例:

1.窄袖右衽袍服。袍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蒙古族不分男女皆穿袍服。即便進入中原之后,袍服仍是蒙古族的主要服飾。大蒙古汗國時,南宋使者彭大雅對蒙古人袍服的形制、原料、服色、紋樣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毳、革,新以聹、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南宋徐霆對蒙古族袍服的形制作了進一步解釋:“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領,一如我朝道服。領所以謂之方領,若四方上領,則亦是漢人為之,韃主及中書向上等人不曾著。腰間密密打作細折,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折多爾。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從記載中可知,蒙古族的袍服“正如古深衣之制”,如像南宋道人所穿的交領右衽長袍。是漢人之服。袍服,古代稱謂“深衣”,是一種上衣下裳連屬的服裝。《禮記·深衣》中記載:其形制“短毋見膚,長毋被土”。孔穎達正義:“所以此稱深衣者,以余服者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渭之深衣。”‘咕今北方民族因地處寒冷,多穿袍服,長可達踝,短能護膝。冬季服皮、毛、棉袍;夏季服綢、麻、布袍。袍服的另一名叫“裘”,裘的形制與袍相同,其特點是裘用動物的皮制做,毛向外翻。《說文解字》云:“裘之制毛在外,故像毛。”古代帝王六冕中的祭服,其規格最高者是大裘。大裘是以黑羊羔皮做的,以示質樸。古代統治者、皇親、貴族、官員們的裘衣多用珍貴的貂、鼠、狐、豹、虎皮制作,一般牧民百姓的裘衣多用狼、犬、羊皮制作。法國傳教士魯爾魯乞也在他所寫的《出使蒙古記》中對蒙古人的皮袍和裘有較詳細的記載:“在冬季,他們總是至少做兩件毛皮長袍。一件毛向里,另一件毛向外,以御風雪。后一種皮袍,通常是用狼皮、狐貍或猴皮做成的。當他們在帳幕里面時,他們穿另一種較為柔軟的皮袍。窮人則用狗皮和山羊皮來做穿在外面的皮袍。”從此可知,13世紀初蒙古族已經普遍使用皮毛做皮袍和裘衣。

袍、裘是古代深衣的繼承和發展。形制是將衣與裳連屬為一體,下垂至踝,或上提至膝。衣領有兩種,最常見的是交領,即衣領直連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領子也隨之相交。另一種是直領,即領子從頸后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垂直下來。衣襟稱謂“衽”,古代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習慣是左襟壓右襟,在右邊系紐扣,稱謂“右衽”,而北方的大多數民族則是右襟壓左襟,在左邊系紐扣,稱謂“左衽”。古代的匈奴、東胡族以及匈奴、東胡的后裔發展而形成的鮮卑、吐谷渾、突厥、回鶻、室韋、契丹、女真等民族。其上衣和袍服皆為“左衽”,被稱為“胡服”。因而右衽和左衽就成為區別漢服或胡服的主要標志之一。

蒙古族的先民是室韋人,據史籍記載室韋人同匈奴、東胡的后裔——鮮卑、吐谷渾、突厥、回鶻、契丹、女真等民族服飾皆為“被發左衽”。《舊唐書·室韋傳》記載:室韋人“畜宜犬豕。豢養而瞰之,其皮用以為韋,男子女子通以為服,被發左衽,其家富者項著五色雜珠。”可見7世紀前,蒙古族的先民室韋人的服飾是“被發左衽”。7-9世紀,室韋人從大興安嶺逐步遷往蒙古高原,由森林射獵民族轉化為草原游牧民族,吸收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服飾文化,穿著以畜牧皮毛產品為主的袍服和裘衣。12世紀前,蒙古族的男女袍服可能還是以“左衽”為主。13世紀蒙古族從蒙古高原崛起,在繼承北方游牧民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古代深衣——袍服制的樣式。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服飾——蒙古族“窄袖右衽袍服”,蒙古族具有特色的質孫服、編線袍皆為右衽,以區別于其他民族。對于蒙古族的右衽袍服。魯爾魯乞也在《出使蒙古記》中也有記載:“這種長袍在前面開口,在右邊扣扣子。在這件事上,韃靼人與突厥人不同,因為突厥人的長袍在左邊扣扣子,而韃靼人總是在右邊扣扣子。”。

入元以后,全面制定服飾制度時以法制規定:百官公服“制以羅,大袖,盤領,俱右衽”。但在蒙元時期的一些壁畫、繪畫藝術作品中。也發現個別蒙古人穿左衽袍服的。這可能是蒙古族先民左衽袍服在蒙元時期的遺存。總之。蒙古族的右衽袍服主要是在中原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

2.大袖長裾袍服。大袖長裾袍服是蒙古族皇后、王妃、貴婦、官員命婦的一種禮服。這種禮服的特點是其袖寬大,袍裾很長,前裾垂地,后裾曳地數尺,行走時有侍女牽曳。南宋、元代文獻對蒙古族貴婦的這種禮服多有記載。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國朝婦人禮服,韃靼日袍,漢人日團衫,南人日大衣,無貴賤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別,惟處子則不得衣焉。”南宋人趙珙《蒙韃備錄》中記載:“又有大袖衣,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行則兩女奴拽之。”元末熊夢祥對蒙古族貴婦的禮服記載更為詳細:“袍多是用大紅織金纏身云龍,袍間有珠翠云龍者,有渾然納石失者,有金翠描繡者,有想其于春夏秋冬繡輕重單夾不等。其制極寬闊,袖口窄,以紫織金爪,袖口才五寸許,窄即大,其袖兩腋摺下,有紫羅帶拴于背,腰上有紫縱系,但行時有女提袍,此袍謂之禮服。”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袍服特點是窄袖、緊身,利于騎馬和勞作。蒙古族貴婦的大袖長裾袍服必然不是本民族的傳統服飾,而是向漢族和其他民族婦女禮服學習而形成的。而這種大袖長裾袍服也是從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演變、發展而來的。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仁智圖》和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出土的《烈女古賢圖》中的女神、烈女、賢婦都穿大袖連衣長裙,其裙裾曳地數尺。飄然若飛。

大袖長裾袍服經漢魏兩晉一直流行到南北朝,不僅是上層貴婦的禮儀之服,也是王公貴族的一種特殊服飾。敦煌壁畫中亦有穿這種服飾的供養人畫像。如莫高窟西魏第288窟東壁門南側第1身男供養人頭戴籠冠,足蹬笏頭履,身穿大袖長裾袍服,其后裾長曳數尺,身后有一侍童雙手提攜,還有兩個侍童打著華蓋、團扇跟隨(圖版18)。這當是西魏時王公貴族的服飾,段文杰先生認為這是漢代曾一度流行的“狐尾單衣”。據《后漢書·梁統列傳附玄孫冀》中記載:梁冀在其妻孫壽的影響下,改革服飾之制,做“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唐代李賢注釋:狐尾單衣是“后裾曳地,若狐尾也”。

敦煌莫高窟北周時期的供養人畫像中也有這種服飾,不過受胡服的影響已有所變化,主要是大袖變為窄袖。如北周第442窟中的女供養人。身穿窄袖短衫,肩搭披巾,下著曳地長裙,身后有兩個侍從,一個侍從雙手牽著長裙,不使裙裾落地。

莫高窟隋代至宋代的大型經變畫中有許多天女,其形象如同顧愷之《洛神賦圖》和《烈女仁智圖》中的神女、列女的形象,身穿大袖長裙,裙裾曳地數尺,只是沒有侍女牽提裙裾。

元人和南宋人把蒙古族婦女的大袖長裾袍服記載為“大衣”、“大袖衣”、“團衫”。大衣是大袖衣的簡稱,大袖衣與團衫可能是形制相同一種服裝,只是名稱不同。團衫是金代女真族婦女的一種上衣。其制多用直領或交領,衣襟左掩,下長曳地。《金史·輿服志下》記載:“(女真)婦人服檐裙,多以黑紫……上衣謂之團衫,用黑紫或皂及紺。直領,左衽,掖縫,兩旁復為雙辟積,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團衫到明代時已成為貴族婦女的常服之袍,交領大袖,衣長至跗。上自皇后,下至命婦,燕居閑處均可著之。只是所繡紋樣貴賤不同。《明史,輿服志二》記載:“皇后常服,洪武三年定,雙鳳翊龍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翡翠。著色團衫,金繡龍鳳文,帶用金玉。”從上述記載中可知,金代女真族和明代貴婦的團衫與蒙古族的大袖長裾袍服相類似,但不是同一種服裝。蒙古族婦女的禮服后裾曳地數尺,女真族婦女和明代貴婦的團衫衣長至跗,后裾曳地只有尺余。

蒙古族貴婦穿大袖長裾禮服時,必戴罟罟冠。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甬道北壁西端下層所畫的第1身蒙古族女供養人,頭戴紅色罟罟冠,身著紅色右衽交領大袖長袍,袍裾非常寬大,身后有一個侍女雙手將其袍服的后裾提起。這身蒙古族女供養人所穿的大袖長裾袍服與莫高窟西魏第288窟東壁門南側第1身男供養人穿的大袖長裾袍服基本相同。可見大袖長裾袍服是魏晉南北朝已形成的一種漢族貴族之服。蒙古族貴婦的大袖長裾禮服是向中原漢族服飾學習而形成(圖版19)。

3.比肩。比肩是蒙元時期蒙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衣服。比肩的形制是有里有面的右衽半袖長袍,其長略短于蒙古長袍,兩側開衩,往往套穿在長袍外面,腰間束帶,佩掛小刀、火鐮、火石、火絨、香袋等飾物。《元史·輿服志》中記載,“天子質孫,冬之服凡十有一等”,其第十一等“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其上并加銀鼠比肩。俗稱襻子答忽”。“襻子答忽”即是“搭護衣”,比肩即是搭護衣,只是名稱叫法不同。南宋遺老鄭思肖《絕句十首》中云:“騣笠氈靴搭護衣,金牌駿馬走如飛。”(自注:搭護,元衣名)蒙古族的比肩——搭護衣,亦源于中國古代的短袖衣。秦漢時期,中原漢族男女的服裝并非全穿長袖,有時為了勞作方便也穿短袖衣。因衣袖之長為長袖的一半。故稱謂“半袖”。漢劉熙《釋名·釋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袂”即衣袖,半袖衣亦稱半袖襦,多為婦女所服。漢代半袖的具體樣式一般是大襟交領。衣長至胯,袖長至肘;袖口寬博,并加以緣飾。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女子穿半袖衣,男子已開始穿半袖衣。隋唐時期,半袖衣已成為一種時尚的服飾。不過隋唐時期已把半袖稱謂“半臂”。宋高承《事物紀原》引《實錄》注釋:“隋大業中,內宮多服半臂,除即(卻)長袖也。唐高宗減其袖,謂之半臂。”《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半袖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此可知,半袖的進一步普及,始自隋唐宮中,先為內宮及女史供奉之服,后流傳于民間,成為普通婦女的時尚常服。敦煌壁畫和陜西永泰公主等唐墓壁畫中有大量穿半袖裙襦的女供養人畫像和侍女形象。

唐代的半臂多為華麗精美的織錦制作,由于半臂的普及,唐代絲織品出現了專門制作半臂的“半臂錦”。《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揚州土貢物中有“蕃客袍錦、被錦、半臂錦、獨窠綾”。《通典·食貨志》中記載:“廣陵都貢蕃客錦袍五十領、錦被五十張、半臂錦百段。”從此記載中可知,唐代時已有專門制造半臂錦的地方。半臂錦不僅用于國內,還當禮品贈送給外國和邊疆民族——蕃客。

由于半袖衣實用、方便,宋、遼、金、元、明時期,繼續在中原漢族男女中流行,形制樣式更多,又出現了新的名稱。如宋代的貉袖、旋襖,即是半袖衣。其形制為對襟、直領,袖長及肘,衣身長至腰間,下擺部分略有長短:兩側較長,前后較短。初用于騎士,衣短為的是便于穿脫,袖短則便于駕馭。宋代曾三異《因話錄》中記載:“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里;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曰貉袖。聞之起于御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馭耳……今之所謂貉袖者,襲于衣上,男女皆然。”

歷代中原漢族的半袖衣多為短衫、短襦、短襖,而蒙古族的比肩是半袖開衩長袍,這是蒙古族在漢族半袖衣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其功能與宋代的貉袖相似。半袖是為了便于駕馭,開衩長袍為了保暖,并且騎在馬上穿脫方便。從圖像資料上看,蒙古族的比肩(搭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半袖至肘,一種是兩袖很短,僅搭肩上。榆林窟第6窟明窗西壁南側元代供養人圖中的男侍從所穿的綠色比肩,半袖掩至肘間。榆林窟第3窟甬道北壁的元代蒙古族男供養人身穿墨綠色比肩,兩袖僅搭肩上。

4.比甲。比甲是一種無袖、有裳、無衽、后倍長于前的衣服。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后所創。《元史,后妃傳》記載:“后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倍長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日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刺氏,創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日比甲。蓋以便弓馬也。流傳至今,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常用服。”比甲即漢族的馬甲。馬甲原為騎士的一種甲衣。后流傳民間成為一種無領、無袖之衣。民國人天笑在《六十年來妝服志》中說:“馬甲,即去其兩袖之謂之也。吳人稱馬甲。又日坎肩、背心。”而背心、坎肩源于裲襠。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云:“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清人王先謙疏正補:“今俗稱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之義也。”最早的裲檔制作比較簡單,通常做成兩片,一片護胸,一片擋背,肩部以襻帶相連,有的腰間系帶。裲襠原為軍事戎服,后來流傳民間,將前后兩片連裁,去其肩部的襻帶,演變為背心的形式。剛開始時,婦女將背心穿在襦裙之內。魏晉以后逐漸穿在衣外。如晉干寶《搜神記》所言:“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裲檔演變為背心外穿以后,又發生了許多變異。首先是背心裝上了領子,有圓領、直領、交領等。其次是背心前面開襟,有對襟、大襟、斜襟、琵琶襟、一字襟等。再次是背心上有了各種花紋、圖案、緣飾。由于領子不同,開襟不同,花紋、圖案、緣飾以及質地、裁剪方法的不同。從魏晉南北朝以后,背心便有了許多名稱:背心、坎肩、馬甲、罩甲、綽子、背搭、搭背、汗搭、夾袂、統統、緊身等。至今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質地的背心仍然是各民族既可內穿又能外穿的衣服之一。

蒙古族的比甲是漢族背心、坎肩基礎上的創新,其特點是“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仔細分析這種衣服,即是背心的變異。“裳”即圍裙。“衽”即衣襟。“前有裳無衽”即是前面有圍裙,不開衣襟。“后長倍于前”即是后面的裙裾比前面的長一倍。“亦無領袖”即是既無領子,也無袖子。“綴以兩襻”即是腋下用兩條帶子或紐襻相系。這種衣服有“裳”,說明它比背心、坎肩的衣身長。但“后長倍于前”的比甲,在圖像和出土實物中尚未見到。

5.龍鳳圖案。龍風紋樣是中原漢族文化長期積淀的一種吉祥圖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人世間不存在真龍,龍是集遠古爬行動物恐龍和現存動物蛇、魚、鱷等動物的形象而想象創作的。傳說中的龍能巨能細,能騰能飛,能明能幽,能騰云駕霧,能興風作雨,能降服妖魔,能消除災難,是勇敢、英明、威武、尊貴的象征。因此,龍被歷代君王所利用,自稱“真龍天子”下凡,以取得國民的信奉。鳳凰在人世間也不真實存在,它是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吉祥神鳥圖騰的崇拜,是集孔雀、錦雞、鸚鵡等美麗飛禽的形象。逐漸完美演化而創作的。鳳凰的形象完美,氣質高貴,歌聲美妙,舞姿優雅,歷代封建王朝亦把鳳凰寓意為皇室高貴的女性——皇后、王妃、公主。皇帝與皇后,公主與駙馬的婚姻被稱為“龍風相配”。鳳凰在民間傳說中又是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美滿、吉祥的瑞鳥。“龍鳳呈祥”被視為人間最幸福、最美滿的婚姻。而龍鳳紋樣圖案在歷代王室、皇親、國戚、貴族、官員、命婦的衣冠服飾上使用最多。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統治者得政權后,在建立服飾制度時都吸收、借鑒了中原漢族服飾文化,在衣冠服飾上使用龍鳳圖案。以此證明他們亦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亦是炎黃之孫,是龍的傳人,是“真龍天子”。如吐蕃、回鶻、契丹、女真、黨項、蒙古、滿族等莫不如此。如敦煌壁畫中的七身回鶻王、王子供養像,幾乎都穿著有團龍圖案的長袍。回鶻王妃、回鶻天公主幾乎都戴金鳳桃形冠。敦煌石窟西夏時期的窟頂藻井圖案,幾乎全是團龍、團風、二龍戲珠、龍鳳相戲等圖案。內蒙古奈曼旗遼代陳國公主墓中出土了完整精美的雙翅鳳形金冠、龍形琥珀珍珠頭飾、魚化龍金耳墜、雙鳳雙魚雙龍戲珠琥珀瓔珞、雙龍雙鳳玉佩、云龍紋金帶銙、對鳳云紋金銙銀蹀躞帶、竹柄雙鳳羅地紈扇,雙鳳紋鏨花鎏金銀靴等。墓中所出土的衣冠服飾、佩件飾品上幾乎都有龍鳳圖案。至于清代皇帝、親王、官員的服裝,無論是祭服、朝服或公服,幾乎全身都繡滿了各種龍紋圖案。太后、皇后、貴妃、貴婦大都頭戴各種鳳冠或上插鳳釵,服裝上印繡各種龍鳳圖案。

古代的蒙古族亦是一個使用龍鳳圖案最多的民族之一。蒙古汗國時期,大汗的坐椅靠背扶手是黃金包的龍頭形狀,大汗的牙帳上有云龍圖案。馬鞍及佩飾上以黃金盤龍為飾,作為神圣、吉祥、尊貴的象征。此時的衣冠服飾上亦有了龍鳳圖案。彭大雅在其《黑韃事略》中記述當時蒙古人的服飾是:“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毳、革,新以苧、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從此記載中可知。蒙古汗國時期,蒙古族的服飾上已有龍、鳳紋樣。并且穿有龍鳳紋飾的衣服“無貴賤等差”。入元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制訂元朝服飾制度時,借鑒、模仿漢、唐、金、宋的服飾制度,規定了天子冕服,太子冠服,皇后、王妃禮服,百官朝服。命婦禮服上所使用龍鳳圖案的數量、位置、樣式、限制。并且明文規定一般平民百姓“不許服龍鳳紋”。《通制條格》卷9《服色》條中載:“大德元年(1299)三月十二日,中書省奏:街市賣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龍,則少一個爪兒,四個爪兒的織著賣有,奏呵,暗都刺丞相、道興尚書連個欽奉圣旨:胸背龍兒的段子織呵,不礙事,教織者。似咱每穿的段子織纏身大龍的,完澤根底說了,隨處遍行文書禁約,休教織者。”相傳大龍為五爪,小龍為四爪。大龍為歷代皇室御用。從此記載中可知,元代只允許民間紡織四爪小龍紋樣的絲織品,而不允許紡織五爪御用大龍紋樣的絲織品。

從上述蒙古族窄袖右衽袍服、大袖長裾袍服、比肩、比甲以及龍鳳圖案等方面的論述,可知蒙古族服飾深受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M]//王國維遺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

[2]道森,出使蒙古記[M],呂浦,譯,周良霄,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18—119

[3]劉啕,等,舊唐書:卷199[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57

[4]宋濂。等,元史:卷78[M],北京:中華書局,1976:1939

[5]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1[M],北京:中華書局,2004:140

[6]趙珙,蒙韃備錄[M]//王國維遺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8

[7]熊夢祥,析津志輯佚·風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06

[8]段文杰,敦煌壁畫中的衣冠服飾[c]//敦煌石窟藝術論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252

[9]范曄,后漢書:卷34[M],北京:中華書局,1965:1180

[10]脫脫,等,金史:卷43[M],北京:中華書局,1975:985

[1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209

[12]鄭思肖,鄭恩肖集·絕句十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劉熙,釋名:卷4[M]//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商務印書館本,1939:81

[14]高承,事物紀原:卷3[M]//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7:107

[15]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24[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3

[16]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41[M],北京:中華書局,975:1051

[17]杜佑,通典:卷6[M],北京:世界書局,1935:35

[18]趙璘,因話錄·說郛:卷19[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19]脫脫,等,元史·后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2872

[20]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14[M],北京:中華書局,1959:366

[21]天笑,六十年來妝服志[J],雜志,1945。15(3、4)

[22]黃時鑒,等,通制條格[M],元代史料叢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韩国福利一区|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高h视频在线| 婷婷成人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69精品久久| 99视频在线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99久久性生片| a国产精品| 伊人AV天堂|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色婷婷综合在线| www.日韩三级|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综合色88|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a视频|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青草热|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久久91精品牛牛|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亚洲另类色| 91青草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站|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