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人類學和民族法學探析

2010-01-01 00:00:00郎維偉
民族學刊 2010年1期

[摘要]藏族農牧民是人權享有的主體,除了反映藏族人權狀況的宏觀研究外,還應選擇對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微觀進行實證研究,以補充宏觀研究之不足。由于微觀研究的對象是以村落為代表的藏族小規模社會,所以適用于人類學和民族法學的理論與方法,以此證明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真實性特征。

[關鍵詞]藏族農牧民;人權;人類學;民族法學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1—0055—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微觀實證研究——來自人類學和民族法學的視野”的部分成果。批準號080BMZ18

作者簡介:郎維偉,滿族,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問題以及藏族歷史與文化。四川 成都610041

國際社會有少數國家為了遏制中國,與達賴集團相互利用,以所謂“西藏人權問題”為論題,混淆視聽,蠱惑人心,企圖控制人權話語權,陷中國于不利。①實際上中國政府自1992年以來已發表一系列關于西藏人權狀況的白皮書,以正視聽②為了從學理上進一步證明藏族人權享有的真實性,筆者試從人類學和民族法學的視野,考察藏族農牧民的人權狀況,這篇論文僅就藏族農牧民人權研究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內容做出探討。

一、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主體地位和客體內容

1. 農牧民是藏族人權享有的主體

藏族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以現在的行政區劃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古代的許多部落或族群演變和融合而成,由于藏族來源多元,分布區域的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藏族經濟活動的類型觀察,藏區傳統生產方式的文化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另一種是以畜牧為主的生產方式,從事兩種生產方式的人群也就自然地區分為農民和牧民。本文僅以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藏族分布區的藏族農牧民進行分析,據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西藏自治區的農牧民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84.03%,[1]四川省藏族主要分布區的農牧民人口占藏族總人口的83%左右,構成藏區人口絕大多數的是農牧民,他們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具備人權享有的主體地位,是藏區人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農牧民是人權享有的主體,在微觀研究中選取農牧社會的自然村落作為實證研究的空間,這種小規模社會不論是在藏區宏觀背景下,還是在微觀的村落中,就農牧兩種生產方式的類型而言各自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同質性。而且,農牧社會相對于城鎮社區或工業社會其社會關系更具原生性,對研究者而言便于掌控和觀察,一旦進入便可與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聯系與互動,獲取真實的質性和量性資料。所以,通過對藏區小規模社會的人權狀況調查,不僅可以看到藏族農牧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人權享有狀況的一個完整的切片,而且也是對中國藏區人權事業宏觀研究的必要補充。以人類學和民族法學的視野實證人權狀況,就是要提供一種可靠的情況,它可以幫助讀者以這個可靠的情況為依據,對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真實情況做出比較準確的常識性判斷。同時微觀實證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作為與其他藏區進行調查時的比較資料和長期追蹤調查的資料。

2. 藏族農牧民享有的人權客體

藏族農牧民作為人權享有的主體,他們在村落社會中究竟享有那些最能反映生活真實狀況的人權客體,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村民的人權享有經歷了怎樣的變遷過程,無疑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內容。筆者擬從人類學的分析框架去觀察和研究藏族農牧民人權變遷和享有的生活場景,從民族法學的角度分析和界定藏族農牧民享有權利的內容。

根據世界范圍內對人權客體的分類和中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范,以及藏族社會人權變遷的歷史和現實,我們將藏族人權享有的客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藏族特征和認同的權利。民族是以共同的文化為認同基礎的群體,民族文化就是他的群體特征。因此,民族是文化權利的主體,構成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是民族權利的客體。就民族文化客體的構成而言,則包括了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民族物質和精神文化為其成員所習得和傳承,并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的保護,這就是民族權利享有的真實表現。由于民族的特征是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內容表現出來,文化構成了民族的特征和認同要素,因此民族享有這些特征的權利既是一種文化權利,也是一種民族權利。③通過對村落藏族家庭的實地調查,實證民族權利的實現狀況,他們如何習得、傳承和共享本民族文化,以及在主流文化下傳統文化的保持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變遷過程。這類權利涉及藏族的客觀認同和主觀心理歸屬,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如何尊重藏族文化的差異性,通過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描述和分析國家制定和實施的法律和政策所呈現的積極保障義務。

第二類是藏族農牧民享有的政治權利。這類權利可分解為公民權和政治權,但是兩者的行使往往聯系在一起。在藏族村落社會中的農牧民政治權利演變是與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分不開的。藏區社會在民主改革前的政治權利特征表現為極少數人享有特權和統治地位,西藏三大領主約占總人口的5%,卻擁有西藏幾乎全部耕地、牧場、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的牲畜和農具的所有權,并完全掌握和控制著政權機器;在四川藏區土司、頭人和寺廟上層占總人口的5%左右,卻占有主要生產資料和大部分生活資料,并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牧民人身依附于三大領主、土司、頭人,由于廣大農牧民基本上不享有賴以生存的基本經濟條件,因此政治權利也就無從談起。處在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舊西藏和四川藏區,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社會地位是按社會等級來劃分,因此沒有平等的公民概念,倍受役屬的廣大農牧民更無現代社會的公民權利可言。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農牧民獲得了新生,他們擁有了生產、生活資料,擺脫了對農奴主的依附,人身獲得了自由,享有了自己管理生產和生活的權利。應該說這時藏區農村自治局面的出現,表明農牧民開始享有了基本的政治和公民權利。但是,這個經歷非常短暫,隨之而來的集體所有制使農牧民變成了沒有自主權的國家農民,他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只能是有限的存在。直到改革開放后,藏族農民獲得了土地的永久使用權,牧民獲得了牲畜的私人占有權,牧場的使用權歸集體(自然村)和牧民所有,農牧民享有了經濟上的自主權,由國家農民轉變成了社會農民。但是,在村民經濟自治的過程中村落社會管理機制一度缺失,使農牧民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失衡,這時以村民自治為載體的農牧民政治權利機制應運而生,在村民自治中農牧民享有了民主選舉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如果說藏族農牧民獲得了生產資料的永久使用權,同時也獲得了生產經營權和分配自主權,也就意味著他們享有了經濟自由權的同時,村民自治也體現了農牧民的政治自由權。經濟和政治的自由奠定了人權發展的基礎,如今藏族農牧民的人權主體地位得到確立,他們享有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也因此真正成為現實。

第三類是藏族農牧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經濟權利是一切權利的基礎,人權是一定經濟要求的反映,并受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的制約。經濟權利包括了財產權、工作權和保障權。經濟權利中的財產權最能表現它的雙重作用,有了財產,才能保證實現適當的生活水準,才能使每個人建立起獨立和自由的基礎。舊中國,藏區在農奴制經濟秩序下,決定人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其他資源是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之上的,一切生產資料為極少數人所有,這種制度導致社會的極度不平等和人身依附關系的出現,廣大農牧民基本上處在經濟上無權的地位。

就人權的普世性價值而言,財產權是平等的,但并不等于說每個人都能平等的占有財產,因為人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創造財富的能力不盡相同。但是,為了使民眾都能實現財富的占有,至少有兩項權利需要給予補充:一是工作權利,它可以帶來收入,確保適當的生活水準。二是社會保障權利,由于財產或工作的原因造成的收入不足以解決基本的生存,社會保障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如今藏區村落社會中的農牧民都享有了自己的財產,而且財產的種類和數量在增多,價值在增大,真正是藏富于民。他們享有在村落勞動的良好條件和環境,也享有外出求職的選擇權。并享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直接或間接的生產、生活保障。這些在村落社會的實地調查中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社會權利的核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沒有生存權,其它一切權利無從談起。新中國的建立,藏區民主改革的完成,奠定了農牧民享有生存權的制度性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經濟,使藏族農牧民享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具體而言,藏族農牧民在獲得了物質生產資料后,才能生產出為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而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擁有就構成了法律上的財產權。所以,享受社會權利的前提條件是享有一定的經濟權利,經濟權利的實現又以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基礎。

文化權利的享有者包括個人和群體,民族作為其成員的集合體是文化權利的主體,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屬于文化權利的內容,我們已將其放在第一類權利客體中論述,此不贅述。但是,由于文化的多樣性,每個民族除了享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外,還應享有自由接受和吸收一切外來文化的權利。

受教育權可以看作是一種社會權利,但通常也被視為文化權利,因為教育是獲得文化的過程,這里教育中傳授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它包括人類生存的技能,以及民族和社會的宗教、哲學觀念等意識形態領域的知識和價值觀。教育權中傳授的民族傳統文化則與前面的民族權利相一致。這里所說的教育是現代國家誕生后納入社會公共事業的現代教育,而且教育被視為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現代社會把教育看作是實現人權的前提條件,受教育權得不到實現,其它相關權利無從享有。舊中國,西藏的現代教育幾乎是空白,四川藏區也為數甚少,藏族廣大農牧民的教育權利是在新中國建立后逐步實現的。通過調查實證村民享有教育權的歷程和教育權實現的具體指標情況,例如:村落中農牧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同年齡段人口的文盲率、所在縣鄉村義務教育普及率、升學率,以及教育帶來的生產、生活變化。同時還要考察政府對村民享有受教育權所承擔的職責和效果。

除以上權利客體外,從社會性別的角度還應將藏族農牧民婦女人權列入調查研究。婦女人權既是個人權利,又是群體權利。婦女人權具有雙重屬性,她既有人類不分性別所共享的權利,如:生存權、自由權、平等權、發展權等;又有婦女專享的特殊權利,如:婦女生殖的權利、婚姻家庭的權利、特殊勞動保護的權利等。本題將首先研究分析村落中農牧民人口的變遷狀況,包括人口的年齡構成、性別構成,藏區新舊社會的人口變動規律,例如:舊中國藏族傳統農牧社會的人口變動規律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或負增長率。”新中國藏族人口變動規律呈現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通過村落數據實證這一變化,并反映出與之相關聯的權利享有狀況。再以村落社會中的農牧民婦女為研究樣本,揭示藏族農牧民婦女地位的歷史變遷,包括她們在民主改革前的地位與作用,在藏族宗教信仰中的地位與作用,在傳統社會兩性觀念中的地位與作用,在民主改革后至今婦女政治地位的巨大變化。其次記錄和分析村民的婚姻文化,包括婚姻的形態變遷,在婚姻的功能與作用中婦女所扮演的角色,婚姻中所反映的傳統觀念,村落中的婚姻習俗,這些反映婦女的婚姻文化與她們所享有的權利變遷歷程結合起來分析研究。最后將村落中作為藏族生產生活單位的家庭形態、結構、規模、類型、習俗等文化記錄分析,從中看出藏族農牧民家庭的變遷和人權的享有。在上述研究中將藏族農牧民婦女實際生活的場景與國家政策和法律對實現婦女人權的保障重點結合起來,實證婦女的人權狀況。

再就是藏族農牧民的健康權利。如果說人口智力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教育權利的實現,那么人口身體素質的提高則有賴于健康權利的享有。舊中國,藏區的醫療衛生狀況極其落后有若干的事實和數據可以證明,新中國建立后的60年藏區農牧民醫療衛生狀況的提高和改善也有若干事實和指標數據可以證明。例如:新舊藏區一些流行性疾病對人口生存狀況的直接危害對比,農牧區縣鄉村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形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村落中農牧民人口的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預期壽命,把這樣一些指標的變化放在一個微型的村落中考察,能幫助增強宏觀認知的可信度。

二、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權利

產生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以來的人權思想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包含了豐富的人權理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法拒絕人權,我國的人民民主憲政包涵了人權、民主、法制三大原則,國家對少數民族人權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國內外都十分關注中國藏族的人權狀況,除了對藏族人權的宏觀研究外,還應選擇對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微觀實證研究,由于微觀研究是以村落為代表的小規模社會,所以適用于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人權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應享有的權利。從人類學視角看,人的自然屬性包含兩方面:一是生物性繼承即種的繁衍和生存延續,對每個人而言繁衍與生存是基本的權利;二是文化的習得和傳承,通俗的講就是學習和教育,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人們在享有物質和精神文化過程中的相互依存關系就是人的社會屬性。④人類學解釋人權有其普適性價值,該學科也以研究異質文化見長,對傳統藏族農牧民村落社會的人權享有狀況,采用人類學跨文化理解和溝通的角度來描述,可看到一個真實和廣泛的人權狀況,也能彌補僅將民族權利限制在法律規定和確認的范圍所帶來的局限。

根據聯合國具有國際人權憲章之稱的國際人權公約之一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規定:“在那些存在著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差別的少數人的國家中,不得否認這種少數人同他們的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以及根據國際社會對少數人的界定,中國的少數民族作為權利主體屬于少數人群體的范疇。⑤構成少數民族特征的要素就是公約中所指出的民族權利的要素,少數民族享有根據自己的傳統而生活的權利,換言之,民族作為權利主體其特征要素就是他們的權利客體。

從人類學的視角看,民族構成的特征是文化、宗教、語言、歷史淵源、習俗、道德、價值觀等要素,民族是在一個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備自身文化特質的群體,他們的特征是以自己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內容表現出來,民族成員以這些特質和內容為民族認同的基礎,形成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而民族的有形文化是他們的客觀認同要素,通過客觀認同產生了民族的主觀心理歸屬。然而,民族的認同要素正是體現出每個民族所獨有的一種文化,民族文化被視為民族構成的最基本特征,民族享有這些特征的權利既是一種文化權利,也是一種民族權利。承認不同民族的存在,就是承認和維護他們的文化特征和享有這些特征的權利。

不過人權客體中的文化權利的概念,一直有不同的理解。

一種觀點認為,文化是整個人類或特定群體積累的全部物質遺產,其中包括了歷史遺產和手工藝品。根據這一觀點,文化權利意味著個人平等使用這種積累起來的文化資本的權利。[2]這里把文化局限在物質形態和物質遺產的范圍內,顯然忽略了人類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這也是任何民族都不可或缺的文化。由這個觀點還延伸出文化發展權,文化發展又意味著要有“更多的文化”和更多的人易于接觸文化,于是就要出版更多的書、建立更多的圖書館、發行更多的報刊、建設更多的博物館、讓人們擁有和得到電視機等,應該說從獲得文化設施來體現人們享有文化權利的標準或水平,這本身是沒有錯的認識。但是,這僅僅反映的是一種現代文化生活的豐富,而非反映以民族為載體所創造的人類多元文化,因此也就沒有體現出每個民族認同的文化或民族的特征。

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藝術和科學的過程,因此文化權利意味著個人毫無限制地創作文化作品的權利。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理應提高文化創作者在社會中的地位,文化創造者能自由表達文化的權利是當代最受珍視的人權之一。[3]應該說這個觀點本身也沒有錯,人類文化直接得益于文化的創造者,創造者表達文化的權利不應受限理所當然,但是,這僅僅是作為創造力的文化,局限于少數“精英”的文化權利,他畢竟是每個民族中的少數,而非以民族群體為載體反映民族特征的文化。

引起我們關注和采納的觀點是源于人類學的視野,這種觀點認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群體區別于其他類似群體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及產品的總和。”[4]這樣一來,文化是特定群體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比較完備的價值觀、符號以及習俗的體系,并且這一體系在日常生活中為個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提供了必須的標志和意義。承載這種文化的群體就是民族,因此世界上的各個民族是數千種不同文化的載體。如今,在全球化下只有一種民族成員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擁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國家或領土之內是再普遍不過的事實。民族是自己整個生活方式的文化的當然擁有者,他們都有權利維持和發展自己特定的文化,不論少數民族文化是如何產生的,也不論少數民族文化與更廣泛環境中的其他文化有何關系。因此,每個民族都享有保持自己的文化和特征的權利,民族成員享有參與和發展所屬群體和社會的文化生活的權利,這就是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權利,也是人類學話語中的文化權利。

明確了民族權利的概念,再看民族權利有那些特點。首先民族權利是一種存異權。世界上現存3000多個民族分屬在近200個國家,因此世界由文化上各不相同的群體和民族所構成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簡言之,世界文化的多元,證明了各民族文化的存異。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的文化為認同基礎,這就意味著民族群體和其成員的文化價值觀應得到其他人的尊重,盡管尊重他們的人可以不認同這些價值觀,但是每個民族都享有這種存異權。應該說這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和而不同”的觀念,也是一種和諧的人權觀。存異既是對多元文化的承認,又是對多元文化的保護。尊重每個人享有自己民族的權利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個人出生時所在群體的文化;二是個人生活環境的文化;三是個人認同的文化。

其二,民族權利是一種習得、共享和傳承的權利。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其成員養成自己的文化是與生俱來的濡化過程,從小耳濡目染的習得造就了民族的性格。民族特征以文化為基礎,文化則是以符號為基礎,那些來自原文化的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又是民族群體成員共享的文化。在這里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價值和行為準則。[5]世界上的眾多群體之所以能在生活中區分出局內人和局外人,根本的在于民族成員一代代習得和傳承了他們的文化。通俗的講,就是民族文化的學習和教育,文化的習得通過民族社會和家庭的濡化來實現,不是生物學上的遺傳,而是社會遺傳的過程。促進和保護每個民族習得、共享和傳承自己文化的權利,屬于一種民族權利是確定無疑的。

其三,民族權利是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的統一。民族有共同的特征,是群體認同的集合體。民族文化的享有者可以是個人,但是民族文化權利屬于那些生活在特定文化中并受其影響的人們,他們往往產生一種群體的行為,有共同的價值觀。個人離開了群體和群體的集體權利,他的民族權利也隨之消失。他只有與所屬群體的其他成員站在一起時才能成為共同價值觀的擁有者。所以,不論是民族權利或文化權利,一方面它既是個人的一種普遍權利,另一方面又需要用集體權利觀來加以考察其享有的程度,它表現的是群體與個人權利相聯系的特征,是群體與個體的統一。

其四,民族權利是民族的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的統一。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民族的物質文化是其生存的基礎,享有社會權利的前提是享有一定的經濟權利,經濟權利的直接體現就是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的擁有。盡管民族離不開有形文化,同樣也離不開無形文化,例如每個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支配著他們的有形文化。在藏族社會中,人們看待善惡、榮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時,必然受其傳統的觀念和習慣的影響去支配他們的行為、規范他們的社會,這就是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人權從它的原意看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權利和義務,法律從來都不是人權的淵源,而是對權利主體的保障。所以民族社會的基本倫理和傳統價值體系屬于無形文化,其中所表達出來的真善美的觀念和行為,正是兩種文化的統一,而不能將無形文化排斥在民族文化權利客體之外。

其五,國家對民族權利的實現不僅有消極義務,還有積極的義務。國家的消極義務是指國家無論什么情況都不能侵犯個人或群體的權利,對少數民族文化不得利用國家權力實施歧視、排斥和同化。國家的積極義務是指國家要積極作為,創造和提供民族權利得以實現的各種條件,即“國家在有所不為的同時,還必須有所作為。”[6]正如聯合國及其成員國通過的《少數人權利宣言》第4條第2款所要求世界各國應采取措施,創造條件,使少數民族“得以表達其特征和發揚其文化、語言、宗教、傳統和風俗,但違反國家法律和不符合國際標準的特殊習俗除外”。這項條款從國家義務的角度強調了保護這些權利的責任,至于后一句話的限定,是尊重各國國情按照相關的法律或政策自主決定風俗習慣改革的權利。例如,在中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承認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時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堅持尊重客觀規律、群眾自愿、循序漸進的原則,反對一切強制和不顧客觀實際的習俗改革。

從以上民族權利的概念和特點可以看出人權也是一種社會人文現象,尤其是反映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文化更脫離不了人文特征。因此,對民族文化的人文關懷就是人權實現的體現。國家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保障民族權利,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民族權利不單純是法學意義上的權利問題。多民族國家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存在,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人文關懷和保護,這就是民族平等權利的表現。

當我們從人類學的視角厘清民族權利的概念和特點后,民族權利的內容和范圍當屬概念中所表述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從文化的不同層面塑造了民族成員的人格,表現出民族的尊嚴和道德觀。

三、民族法學視野下的民族權利

人類學從微觀的視角分析小規模社會的民族成員對民族文化特征和認同權利是否存在和享有,是出于一種文化平等的道德視角,是從生活場景去研究和描述。僅以這樣的視角還不夠,畢竟對權利的種類、特點和內容的規范和界定不是人類學的任務。因此,研究以村落為載體的藏族農牧民人權還應引入民族法學的理論,以便明確民族權利客體的范圍和界限,把兩種視野結合起來考察藏族農牧民人權,將獲得一個真實完整的狀況。

民族法學對民族權利的界定是指“由法律規定和確認并體現在民族法律關系中的,我國各民族為實現和滿足民族利益而擁有或采取的,以其他人的法定義務為保障的法律手段”。[7]應該說它與人類學意義上的民族權利的區分在于:民族法學所指的民族權利是由法律規范所規定和確認的權利,人類學視野的民族權利則包括了現代法律所規定的權利之外的道德權利。從形式上看人類學意義的民族權利基本限定在反映民族特征的文化和認同的范圍,這里的文化包含了物質和精神的總和。民族法學的民族權利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法定權利。兩者表述不一樣,但所追求的人權目的都相同。

民族法學意義上的民族權利有一些基本特征:(1)它是由法律規定和確認的權利,由國家保障其實現。(2)它所指的權利主體是中國境內的各民族。(3)它是一種集體權利,為民族成員所共享。(4)它是法律所規定的權利,顯然權利和義務要相統一。(5)民族權利的內容是確定民族權利主體從事法律所允許的行為范圍。(6)它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⑥

我們將構成民族法學上的藏族民族權利的內容分為三類:

一是享有藏族文化的權利。它與人類學意義上反映藏族特征和認同的權利相近似。具體指藏族農牧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對本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認同本民族歷史淵源的權利,以及對本民族生計、聚落、服飾、飲食等物質文化享有的權利。這些權利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二是享有公民的政治權利。根據藏區村落社會的歷史和現實特點,這項權利主要表現在村民自治權和民族區域自治權兩方面。作為村落社會的成員——藏族農牧民的政治權利更突出的表現在村民自治權如何形成和享有。藏族農牧民的政治權利是在民主改革后才出現的,民改后藏區從等級社會逐漸走向公民社會,改革開放后興起的村民自治是建立在國家法律制度基礎之上的自治。然而藏區鄉村社會秩序的和諧運轉仍然需要提供國家法之外的非制度性供給,這就是村民生活中形成的法俗文化,屬于“準法規范”的民間法范疇。表現于禁忌、習慣法、村規民約和基本道德操守等形式,以調解、仲裁或能人決斷的非訴訟解決糾紛的方法機制,存在于村落社會通行的“小傳統”之中。這種傳統是村落成員的行為模式,由于“內化”為村民間社會關系的制約、調整和平衡機制,顯示出非正式(小傳統)規范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調適,自我裁決功能。村民的這種“準法規范”以不違背國家法和藏區社會進步為前提,村民推選出來的人民調解員得到基層政府的授權,采用非訴訟機制化解民間矛盾糾紛,符合社會效益和社會和諧的理念,建立起國家法和民間法相互補充的藏區村落社會的法治秩序,對藏族農牧民而言真正體現了村民自治權的享有。

藏區村落社區作為一個自主整體的自我管理,從人權的角度來看就是村民自治框架下的農牧民人權實現的過程。這種自治與舊西藏部落和農奴主莊園的自我管理存在根本區別:在自治主體上,舊的自治主體是具有特權的頭人和農奴主階層,廣大農牧民處于被統治的狀態,現代的自治主體是廣大農牧民自身,主體呈現主動性、平等性和普遍性。在自治方式上,舊的自治是在嚴酷而且有等級區分的偏重于習慣法下的人治,殘暴而隨意,現代的自治則是在現代民主、法律秩序下的因俗而治,既尊重農牧民權利又嚴格遵循程序。在自治的內容上,舊的自治以攤派差稅徭役為主,現代的自治則是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保障農牧民各種權利享有。總之,村民自治下的農牧民人權享有就是按民主的秩序來組織村民,在國家制度和地方法俗文化并存下協調好兩者關系,對外適應,對內整合,自主管理村里各種事務,力求村民公民權、政治權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等權利享有的最佳化。

農牧民的政治權利還表現在新中國建立后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法律賦予包括藏族在內的所有聚居少數民族的一項政治權利,嚴格說也是一項綜合性權利。宏觀而言,新中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則是民族平等的制度安排,藏區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權的行使標明藏族獲得了民族平等的自治權;微觀而言,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藏族村民享有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權利。

三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權利。經濟權利包括了經濟自由、平等權,財產權,勞動權,社會保障權,藏族享有獲得國家幫助的權利;社會權利包括了生存權,休息權,婦女權利、健康權利;這里的文化權利是從文化發展的視角,藏族農牧民除了享有傳統文化的權利外,還應享有自由接受和吸收一切現代文化的權利,同時受教育權也屬于文化權利的范圍,此外他們還擁有開發、利用和保護藏族文化的權利。

綜上所述,采用人類學的視野分析和記錄藏族農牧民人權享有的真實場景,同時采用民族法學對人權客體做出相應的界定,這樣跨學科研究藏族人權無疑是一種嘗試。⑦盡管我們搭建了研究的框架和思路,但沒有同樣的范本和模式可供參考,所以難免所論不足,筆者期待讀者指教。

注釋:

① 關于“西藏人權問題”的議論始于1959年10月2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關于西藏問題的1353號決議,妄加指責“西藏人民的基本人權和自由已被強行剝奪”,從此炮制出所謂“西藏人權問題”。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于拉攏中國牽制蘇聯的戰略考慮,西藏人權問題的議論趨冷。蘇聯解體后,美國把“人權外交”轉向中國,加之1987年達賴訪美,雙方相互利用,達成默契,再次企圖將“西藏人權問題”炒作為熱門話題,例如美國眾議員沃爾夫1997年8月9日至13日改名換姓以游客身份潛入拉薩,回國后在華盛頓全國新聞俱樂部記者招待會上竟然編造說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差不多一百萬藏人被殺、挨餓或虐待。”稍有常識的人都會判斷這顯然是拙劣的謊言。

②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已發表8個關于西藏人權的白皮書:《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1992)、《西藏自治區人權事業的新進展》(1998)、《西藏文化的發展》(2000)、《西藏的現代化發展》(2001)、《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2003)、《西藏的民族區域自治》(2004)、《西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2008)、《西藏民主改革50年》(2009)。

③ 筆者認為從人類學的視角界定民族權利客體是指表現民族特征的文化和認同,人權的意義在于給予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平等和尊重。

④ 人類學家解釋社會是指分享共同文化,并相互依賴的群體。參見威廉#8226;A#8226;哈維蘭著:《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6-37頁,瞿鐵鵬、張鈺譯。筆者認為,相互依賴是群體特征,文化共享基礎上的相互依賴是人類社會特征。共同文化是每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民族分享共同文化,是對民族特征的認同,既體現民族成員個體的權利,也體現群體的權利。

⑤ 觀點參見郎維偉、王允武:《中國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人權保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9頁。

⑥ 此處參考了吳宗金、張曉輝主編的《中國民族法學》一書。

⑦ 當前在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一般是將人權研究納入法學領域中的憲法學學科、國際問題研究領域中的世界人權問題研究學科和民族問題領域中的民族理論研究學科。從人類學和民族法學的視角研究人權顯然是跨學科的嘗試,而人類學對文化、傳統和民族特征以及權利的理解是以實地考察為基礎,這是一種真實的場景,因此筆者認為采用人類學的視野研究人權真實恰當。

參考文獻:

[1]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65.

[2]艾德等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1.

[3]艾德等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3.

[4]艾德等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3.

[5]威廉#8226;A#8226;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6.

[6]周勇.少數人權利的法理[M].北京: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43.

[7]吳宗金、張曉輝編.中國民族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0.

收稿日期:2010-03-02責任編輯 陳恩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久久| 久久黄色影院|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性视频久久|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成人第一页|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先锋资源久久|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欧美亚洲欧美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无码aaa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麻豆a级片| 99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九九视频|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日韩二区三区无|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在线观看av永久|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五月激情综合网| www.国产福利|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www.狠狠| 污视频日本| www.狠狠|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欧美日韩va|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