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吉新村村民是從扎囊、錯那兩縣集中搬遷而來的,此前這些村民生活在偏遠的山溝里,耕地面積不足、基本口糧難以解決。政府民主決策,實施了朗賽嶺扶貧綜合開發建設工程以解決耕地和住房問題,并且,進行了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設。工程建設是基礎,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標。從2002年開始,農戶的生產扶持也納入了政府的發展計劃。自村民搬遷至德吉新村,他們的基本生存條件發生了根本性改善,政府也初步實現了其“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預期目標。
[關鍵詞]西藏;村莊遷移;社區重建;德吉新村;扎囊縣拉其鄉
中圖分類號:D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1—0071—16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編號:06JJD850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政治—生態-軍事敏感區村莊公共品供給效率評價與改進方法研究:以西藏為例”和四川大學“985工程“南亞與中國藏區創新基地和資助。
作者簡介:楊明洪(1968-),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兼中國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 成都610064
緩解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緩解和消除貧困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伴隨國家制定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1994年大規模的扶貧計劃在西藏開始實施,農區人均純收入低于600元、牧區人均純收入低于700元、半農半牧區人均純收入低于650元的48萬貧困人口被作為扶貧對象,并且5個國定貧困縣、13個區定貧困縣被圈定,4個“給實不掛名”的縣作為扶持重點也被圈定(張明,2001)。國家和西藏自治區共投入了16億元扶貧資金,使得西藏的絕對貧困人口由48萬人,減至7萬人。從2001年開始,“把西藏作為一個特殊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給予重點扶持”,圈定了34個縣、393個鄉鎮和148萬人均純收入低于1300 元的農牧民群眾作為重點扶持的對象。[1]2005年開始,“一次規劃,整村推進”作為重要的扶貧方式又被提上日程。從2006年起,把年人均純收入1700元以下的農牧民列入幫扶的目標。2001-2007年,扶貧投入17245萬元增加到30800萬元,年均增幅超過13%。[2]同時,惠及農牧民的“一江兩河”(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農業綜合開發,也與扶貧戰略結合在一起,共同推動化解西藏農牧民的貧困。[3]
德吉新村地處西藏自治區扎囊縣扎其鄉,是一個新建的移民村。“德吉”是藏語發音,意即“幸福之村”。這個新的村莊距離扎其鄉不到10公里,距離扎囊縣縣城和山南行署所在地澤當均不到20公里,在101省道旁邊。1998年西藏自治區政府開始規劃建設德吉新村,作為西藏自治區政府重點建設的扶貧開發新村,這個新村選址在朗賽嶺開發區進行,并同時實施“一江兩河、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三大開發建設的重點項目以具體落實規劃建設。政府對搬入這個村莊的居民從生產到生活各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建設,包括耕地、住房、教育設施、文化設施以及村莊治理關系。2001年底,德吉新村“硬件”建設宣告完成。政府啟動貧困戶的整體搬遷工作。其中,60戶從邊境縣錯那縣搬遷進入德吉新村;同時,88戶從扎囊縣扎其鄉、吉如鄉等地搬遷進入德吉新村。當時共搬遷148戶、712人。在此基礎上,組建一個新的社區實體,包括新的黨群系統(村黨支部、村共青團、村婦聯等)、村行政組織(德吉新村村民委員會和8個村民小組)以及相應的經濟組織。148戶、712人分別編入新的村民小組。以后人口有所繁衍,家庭分置,到2006年底,德吉新村現有村民167戶、743人。
一、遷前村民的窘境與農戶搬遷的期望
德吉新村村民是從扎囊、錯那兩縣集中搬遷而來。遷前這些村民生活在偏遠的山溝里,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是政府和外界對遷前這些村民生存環境的一種描述,也成為政府實施扶貧搬遷工程的絕對理由。拿政府的話講,德吉新村扶貧搬遷建設的初衷是,解決部分貧困戶耕地面積不足、基本口糧都難以解決的現狀。因此,了解遷前村民的生存條件與真實期望,成為我們研究的邏輯起點。
表1報告了德吉新村搬遷前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總體特征。從表1來看,搬遷項目實施以前,各搬遷農戶生活在偏遠的山溝里,搬遷群眾的貧困是由生產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造成的。調查組回訪了作為德吉新村來源之一的扎囊縣扎其鄉民主村,對移民搬遷前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進行考察。結果發現,那里的情況與多吉②的描述比較吻合。
德吉新村搬遷村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差,特別是30歲以上的這部分成年搬遷群眾幾乎都是文盲,其比例占受訪人數的30%。從實際調研情況得知,即使有極少數搬遷農民接受過小學教育,也沒有上完全部課程,再考慮到大多數村民以前生活在偏遠的山溝里,與外地接觸少、信息相對閉塞的客觀現實,搬遷農民的整體素質也是比較低的。
我們在德吉新村隨機調查了30戶(占總農戶數的近20%),并回到搬遷前的扎囊縣扎其鄉民主村調查當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其情況如下:
1.村民的耕地占有量
德吉新村現有居民在搬遷前全部以農業為謀生手段,耕地成為謀生的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由表2看來,搬遷前,德吉新村居民在原來所在地方擁有的耕地缺乏,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農戶每人僅為0.44畝,人均耕地面積最多農戶的每人也才2.0畝。我們將表2的人均耕地進行分組統計,占有耕地0.44-0.80畝為13戶,占調查總戶數的36.7%;0.81-1.00畝為5戶,占19.9%;1.01-1.50畝7戶,占23.1%;1.51-2.0畝4戶,占13.2%,也就是說,被調查的搬遷戶有近三分之二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0畝。由此可見,這些村民在搬遷前連最基本的口糧問題都難以解決。
2. 村民的居住條件
由表2可以看出,5平方米以下的農戶5戶,占被調查30戶的13.3%,其中有部分農戶在搬遷前沒有自己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積5.01—8平方米(含8平方米)的農戶占調查總戶數的63.3%,8.01-13.00平方米和大于13.00分別是5戶,分別占20%和16.6%。住房面積最大的農戶人均住房面積也不過21平方米。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二的農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足8平方米。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也更不可能解決牲畜的棚圈問題,人畜混居現象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的。
3.村民面臨的主要困難
表2也報告了被訪問農戶搬遷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從表2還可以看出,有9戶面臨著住房問題,有5戶面臨著糧食缺乏問題,有15戶既面臨著住房問題又面臨著糧食短缺問題。究竟是住房還是糧食問題,歸根到底,是這部分人群處于一種基本生存條件比較缺乏的環境中。
概括起來,據我們調查,這些被搬遷的人群都屬于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現金收入不足300元的特困人群。貧困成為政府實施搬遷的理由。正如世界銀行在其年度報告《1981年世界發展報告》所指出的:“當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他們那個社會公認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飲食、生活條件、舒適和參加某些活動的機會,就是處于貧困狀態。”[4]這些情況展示了政府對他們實施整體搬遷具有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由于對于農民來講舉家搬遷實質上就是選擇新的生存空間,不象強制性的“賈烏瑪運動”,政府從開始就要求,搬遷要能體現自愿性原則,所以,村民是否作出搬遷的決定主要取決于村民對他們原先生活的地方條件與將要去的地方條件的比較。當然,對于絕大多數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民來講,宗教文化等因素可能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雖然這些居住的地方是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地方,但對于要遷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來講,確實是一件痛苦的事。“起初搞‘扶貧搬遷’時,沒有人樂意來此居住”是2007年8月記者訪問德吉新村留下的記錄。[5]我們推測,對厭惡風險的小農戶來講,搬遷到新地方,使得這些農民可能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斯科特所謂的“農村地方性知識”和“生存智慧”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農民的所謂的“生存邏輯”也遇到麻煩。
在這個背景下,動員和宣傳成為政府實施該工程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們重訪德吉新村部分搬遷農戶原生活居住地即扎囊縣扎其鄉民主村,該村支部書記貢堆說“扎囊縣縣委、縣政府對扶貧搬遷政策宣傳到位,調查實事求是”。政府宣傳和動員喚醒了村民的生存意識,2007年4月7日,我們重訪德吉新村部分搬遷農戶原生活居住地即扎囊縣扎其鄉民主村,該村支部書記貢堆:“……對于我們村已經搬遷出去的部分群眾,民主村95%以上的村民是不存在什么疑慮與問題的。當然,如果國家政策允許的話,我想我們村余下的所有農牧民群眾可能都愿意搬遷出去。余下的群眾不是不愿意搬遷出去,而是我們村同等經濟條件較差的農牧民群眾還比較多,國家經濟實力畢竟有限,暫時還不能完全實現這個愿望。現在我們村還有30戶左右較為貧窮的農牧民群眾希望國家繼續推進扶貧搬遷建設,能夠象已經搬遷到德吉新村的8戶群眾一樣,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說明,農戶對搬遷是認可的,政府實施的工程目標與村民的搬遷期望是重合的。
但是,要使農戶的搬遷合意性真正得到滿足,最終還必須充分尊重其意愿。據村主任講,搬遷的原則是自愿報名,由原住地村委會民主選舉,鄉(鎮)蹲點調查,經村民小組、村委會、鄉政府逐級篩選后報扎囊縣朗賽嶺扶貧搬遷領導小組,再由扶貧搬遷領導小組做出是否搬遷的決定。但搬遷對象主要是以貧困戶為主。對于搬遷決策是否民主問題,由于村民自治是西藏農村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們無法確知當時搬遷的民主決策程度,一次筆者在調查期間,也正好遇到一次村委會開會,從開會的程序和對事項的決定來看,還是非常民主的。所以,我們可以反推那時的決策可能是民主的。
二、扶貧搬遷機制化項目的運作與村民基本生存條件的改善
在河灘荒土上新建一個村莊,包括村民生產和生活的所有細節都要納入考慮:入住農戶的條件、住房的修建、耕地的提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生產扶持項目的設計等。“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成為政府實施這項工程的理想,也與農戶的期望有機契合。政府希望將其機制化并內在于新的村莊建設之中。
1.保障搬遷的主體工程建設
作為整體搬遷的主體工程,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耕地問題,是農民基本的生產問題,二是農民的住房問題,是農民基本的生活問題。為此,政府實施了朗賽嶺扶貧綜合開發建設工程,該工程包括“扶貧開發”、“一江兩河”和“農業綜合開發”三大建設,總投入資金5219.85萬元。
(1)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住房問題。德吉新村農戶的住房分配原則是,按照搬遷農戶現有家庭人口多少而進行分配。搬遷戶1—3人150平方米,4—7人240平方米,8人及以上340平方米的標準進行分配。農戶免費入住。政府為德吉新村生活小區建設總投入資金1532.34萬元,其中,為扎囊縣88戶搬遷投入資金1289.04萬元,為錯那縣60戶搬遷投入資金243.30萬元。資金來源于西藏自治區扶貧開發建設專項資金。德吉新村共建住房148套,住房建設共投入資金561萬元,其中扎囊縣88套住房建設投入資金351萬元,錯那縣60套住房建設投入資金210萬元。除了搬遷住房建設外,還同時配套完成了一系列搬遷附屬工程建設。山南地區扶貧辦安排完成148戶搬遷戶房屋的內外墻裝修工程,如水泥砂漿抹外墻面、涂料粉刷房屋內墻面等,完成搬遷房屋裝修總面積為6.8萬平方米,此項工程總投資104.34萬元。政府在村級修筑道路1.1公里,修建農道橋6座,人行橋3座。
(2)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解決耕地問題。朗賽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是西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辦公室批準的項目,項目批準的總規模為:中低產田改造6000畝,草場建設2500畝,生態林建設6100畝,治沙1100畝,土地平整4000畝;防滲支渠31.93公里,排洪渠6.60公里,防洪堤7.20公里,農機具購置和人才培訓及其他配套設施也納入了該項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總投資為19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834萬元,山南地區、扎囊縣配套投資20萬元,銀行貸款16萬元,社會集資30萬元。經過兩年的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德吉新村完成新增耕地1700畝,林地6000畝,草場2500畝,治沙110畝,為搬遷居民提供了耕地等生產資料。扎囊縣朗賽嶺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是在朗賽嶺提灌站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為順利完成扶貧搬遷工作而立項建設的,是“三大開發”相互配合的重要環節。
(3)“一江兩河”工程項目:解決水源問題。朗賽嶺提灌站工程是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③五大項目之一,1996年由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察設計院設計,1996年9月至2000年11月由山南地區水電開發公司與山南地區電力總公司承建完成。朗賽嶺提灌站工程建設項目主要由輸電線路、變電站、引水渠以及一、二級泵站和四條輸水干渠組成。其中35千伏輸電線路4公里,35千伏變電站二座;一級泵站裝機450千瓦,揚程17.06米,提水1.15米/秒;二級泵站裝機375千瓦,揚程29.25米,提水0.37米/秒;總干渠全長4.8公里,二級西干渠全長2.6公里。四條干渠總控灌面積1.92萬畝。朗賽嶺提灌站工程建設總投資為1787.51萬元。朗賽嶺“一江兩河”工程建設主要是解決朗賽嶺開發區的農田水利灌溉問題。
2.生活配套工程及設施建設
居民整體搬遷的基本問題解決只是整體工程的開始,或者是主體工程,需要若干配套工程,才能使居民到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于是,政府開始配套建設教育、衛生、文化和其他基礎設施。
(1)學校。按照規劃,將始建于1968年、并于1994年擴建成的郎色林完小(1997年郎色林鄉合并到扎其鄉之后,該小學改名為扎其鄉第二小學)遷至德吉新村。該工程于2001年動工,2003年建成,總投入資金21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80萬元,扎囊投入36萬余元),新學校扎其鄉第二小學位于拉澤公路僅十幾米遠的德吉新村西邊。這個學校占地面積32,480平方米,建筑面積2154平方米,現有17名專職教師(其中1名本科學歷,9名大專學歷,7名中專學歷),在校學生278人(來自包括德吉新村在內的四個行政村)。
(2)衛生所。朗賽嶺衛生所位于村內主干道與101省道旁,處于扎其二小與村委會之間,地處德吉新村中央位置,非常方便當地群眾就醫。朗賽嶺衛生所還配備了一個專業醫生——布瓊,他曾經接受正式的中等專業教育,從1986年起就開始從事醫療衛生工作,1986-1996年期間在扎囊縣人民醫院工作過,有著較強的醫務工作經驗,2006年底,布瓊被扎囊縣政府派往朗賽嶺衛生所工作。此外,2007年4月5日上午,我們現場觀察發現,朗賽嶺衛生所三間病房都住滿了病人,基本上都是因感冒原因到衛生所輸液。
(3)朗賽嶺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完成飲水管道安裝8450米,進水池1座,接水臺148座的工程任務,國家總投資86萬元。
(4)農用輸電線路改造工程,完成10千伏輸電線路10.85公里,低壓線路300米,50千瓦變壓器1臺,30千瓦變壓器5臺,148戶入戶線路及電表,燈泡安裝等,總投資130萬元。
(5)朗賽嶺截潛流工程,其中,截水墻210米,輸水暗渠551米,砼渠道2945米,分水口62座,農道橋6座,人行橋3座,鑄鐵閘門1座。總投資290萬元。
(6)沼氣工程。2006年8月,扎囊縣政府在德吉新村實施了沼氣工程建設項目,2006年年底,德吉新村就已經完成135戶農戶家庭的沼氣安裝,另外13戶準備在2007年上年安裝。安裝沼氣的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出資,大約每農戶3500元, 村民只需出勞動力。
(7)文化設施。政府在德吉新村建立了一個文化活動室,但文化活動室的書籍不多,而且還很陳舊。此外,政府還為德吉新村農牧民安裝了電視光纖。
3.對農戶的生產扶持
德吉新村不僅僅是把房子修好就完事,村民“富得起”成為政府追求的目標。用政府的話講,德吉新村是西藏自治區政府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而建的一個扶貧搬遷新村,政府希望增加一些農業發展項目,通過發展農業致富項目,兌現搬遷農戶致富的承諾。從2002年開始,農戶的生產扶持也納入了政府的發展計劃。主要有以下項目:
(1)養豬場基地建設。2005年3月,在山南地區團委的資助下,德吉新村副村主任羅布隨巴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在村委會附近建立了一個養豬場,即扎囊縣德吉新村青年示范養殖基地。該養豬場基本上具備規模養殖條件,如修建了兩個飼料儲藏室、兩個大棚蔬菜溫室、十二間豬圈等,其養殖規模最大時也養殖了30多頭豬。
(2)奶牛飼養項目。在入住新村之初,政府擬在德吉新村建立一個奶牛飼養基地。其目的是,一方面政府希望通過建立奶牛飼養基地,實施規模經營取得規模效應,以增加搬遷群眾家庭現金收入,另一方面政府還希望通過建立奶牛飼養基地,可以自給當地搬遷群眾一部分酥油,減輕搬遷農戶的經濟負擔。為此,按照每戶有一頭奶牛標準,政府全額出資購買了148頭奶牛。
(3)經濟林果園基地建設。最初種植了蘋果、核桃、梨樹、桃樹等。在德吉新村建立之初,政府曾經在德吉新村西邊新開墾的耕地上,專門留置了一塊大約300畝耕地,擬在該耕地上建立一個經濟林果園。
(4)大棚蔬菜基地建設。政府投資在德吉新村修建了蔬菜大棚,也引入了一些蔬菜品種。
(5)農業機械。德吉新村農業機械發展較快,農業生產進入了半機械化。2001年底,只有7臺手扶拖拉機,到2007年4月我們調查時已經發展到19臺手扶拖拉機,六輪(P180型)拖拉機32臺。其中有8臺是政府免費配備的,每一個小組一臺,用于搬遷群眾農田耕作和收割。此外,政府還免費發放了播種犁17部、柴油機9臺、揚場機8部、脫粒機8部等。措那縣政府解決5萬元幫助搬遷群眾用來購置農機具等。扎囊縣政府解決農機具等生產工具共8臺(套),折資11萬元。
(6)面粉廠與榨油廠。據說是縣民政局投資興建,現在已經承包給個人,現場觀察,實際上是一個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廠。
4.社會對農戶的幫扶
政府職能部門提供一些幫助,例如,2002年以來,山南地區民政局解決搬遷群眾柜子、桌子、床等生活用品共折資10萬余元。山南地區扶貧辦為搬遷群眾解決太陽灶148臺,折資7.40萬元,解決農牧業生產流動資金5萬元。除此之外,社會的幫助必不可少。據說,德吉新村是自治區扶貧搬遷的樣本項目,社會關注程度較高,從而獲得的社會幫助超過一般的項目,表3報告了德吉新村8個村民小組得到的生活幫扶情況。
村民搬遷至德吉新村后,媒體報道說,一片片貧瘠的土地變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穩高產田,也使一個個生態退化區綠色重染。[6]換句話說,村民的基本生存條件發生根本性改變。
1.耕地占有量的變化。遷后,土地分配原則是按照搬遷群眾家中現有人口數在平均分配土地,平均每人都能夠分到2畝耕地。以搬遷前人均耕地0.5畝計算,搬遷后人均耕地2畝計算,人均耕地面積同比增加了3倍。從表4還可以看出,搬遷后,隨著人均耕地面積增加,德吉新村糧食產量也同比增加了110%;同時,搬遷后,搬遷村民還分到了一些林地、草地,人均林、草地面積達6畝,這樣基本能夠保證村民飼養一些牲畜,從而增加村民現金收入。德吉新村村委會也相應作出一些決定,對土壤改良項目按農戶投入勞動時間進行分配,參加土壤改良項目的農戶予以物質獎勵,沒有參加改良項目的農戶,進行適當經濟懲罰,如組織義務勞動。
2. 住房條件的變化。
由表4可以看出,2001年底,搬遷到德吉新村后,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一是居住面積擴大了。搬遷前,大多數搬遷群眾住房面積人均不足8平方米,在這里我們暫以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計算;搬遷后,表4顯示,人均占有60平方米的家庭有16戶,有2戶為人均住房面積50平方米,有9戶人均住房面積在40-48平方米,僅有3農戶人均住房面積在3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可以達到52平方米,比搬遷前增加了6.4倍。二是“人畜混居”、“人畜混飲”現象得到根本改變,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新的房屋,均單獨修建牲畜圈舍,與人居住的房間有一定的距離。人畜飲水工程項目的完成,每家使用干凈衛生的自來水,結束了“人畜混飲”的歷史。隨著農用輸電線路工程的完成,每家都使用穩定充足的電。 三是居民小區環境得到改善。居住小區建有道路、地下水道、垃圾收集點等配套設施,居住小區的社會治安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沼氣的使用,既解決了能源問題,有利于凈化環境。
3.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
德吉新村農牧民絕大部分參與新型合作醫療,總共有24人沒有參與。有8位當地農牧民沒有參與,其原因是常年在外務工,只是在藏歷年或春節回家呆上幾天,他們感覺參與本村的新型合作醫療,報銷不方便。況且這些打工者都比較年輕,身體素質還比較好,得病的概率也比較低。此外,對于其余16名經濟特別困難者政府代為繳納,除了與其它已繳集資款農牧民同樣享受報銷政策,即享受免費報銷政策外,還可以享受特殊的醫療救助。德吉新村村民已經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人每年只需繳納10元錢,政府財政補貼90元,每人平均每年就有100元的醫療基金費用。
4. 學校教育條件的改善。
德吉新村學校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搬遷前,由于學校距離村民較遠,上學比較困難。搬遷到德吉新村,學校距離搬遷農戶的住所較近,方便了村民兒童上學。調查顯示,德吉新村村民對政府的現行教育政策特別是“三包”優惠政策最為滿意。扎其二小是德吉新村依托學生,村民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個學校學習。德吉新村基本上還沒有適齡兒童輟學現象發生。唯一例外的是,一戶村民由于父母相繼死亡,只剩下三姊妹,18歲大女兒在家料理家務,另外兩個妹妹在讀小學。根據“三包”政策規定,在2公里之內,不能享受“三包”的“包吃住”政策。由于家庭較為貧窮,不得不把其中一個妹妹送到鄰鄉親戚家讀書。搬遷到德吉新村后,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加優質的學校教育,讀完初中、高中人數明顯比以前增加。而且,尤為值得稱贊的是,村民在搬遷前還沒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2001年底搬遷到德吉新村后,村里就有4個孩子相繼考上大學,這是德吉新村搬遷農戶中以前沒有的事。
三、遷后村民生計經濟的跳躍與村莊社會生活的變遷
當那些貧困戶搬遷到德吉新村后,所有的條件都逐步得到了改善,搬遷農戶選擇的合意性得到進一步證實。顯示出這項由“國家親自導演”的大型社會工程向著斯科特理論預示作反方向運動。遷后村民生計經濟的跳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業生產的變化。
在政府的支持下,遷后德吉新村的農業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生產結構上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顯示出德吉新村農業邁向現代化的道路。
就農業生產來講,生產方式出現較大的變化。一是化肥的施用。遷前村民很少施用化肥。遷后的德吉新村,土壤較為貧瘠,需要更多的肥料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現在村民改變了以前不使用有機肥的習慣,非常重視使用化肥,以提高糧食單產。國家對西藏自治區的化肥實施低價政策。政府對農牧民在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化肥都有一定補貼,減輕了農牧民群眾農業生產成本,同時,各鄉鎮還充分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動員農牧民大力推廣高溫堆肥技術,自己積造農家肥,僅2006年積造農家肥197024萬斤,平均每畝達到了4000斤以上,這樣既可以減輕農戶家庭經濟開支,又可以增強土地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二是農藥的施放。近幾年來,德吉新村農作物除了遭受旱災等自然災害影響外,也還逐漸面臨著蟲災、鼠害等自然災害,而且這些自然災害對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嚴重影響并不亞于旱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為了及時預防和防治病、蟲、草害的發生,扎囊縣農牧局及時給各鄉鎮發放了殺菌劑、滅草劑、殺蟲劑等共4.5噸農藥。農藥購置費按自治區財政補貼45%、地區財政補貼25%、縣財政補貼15%、群眾自籌15%的辦法。④三是德吉新村農業機械發展較快,農業生產進入了半機械化。2001年底,只有7臺手扶拖拉機,到2007年4月我們調查時已經發展到19臺手扶拖拉機,六輪(P180型)拖拉機32臺。其中有8臺是政府免費配備的,每一個小組一臺,用于搬遷農戶農田耕作和收割。此外,政府還免費發放了播種犁17部、柴油機9臺、揚場機8部、脫粒機8部等。
就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來講,目前德吉新村的居民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農業生產主要種植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蠶豆、豌豆、土豆、蘿卜、白菜、油菜等農作物;畜牧業生產主要飼養牦牛、黃牛、綿羊、山羊、犏牛、馬等。由表5看來,2004年德吉新村農業種植結構為:冬季播種農作物有,肥麥240畝、山冬1號100畝;春季播種農作物有,藏青320號650畝、喜馬拉雅19號50畝;經濟作物有,油菜210畝、蔬菜100畝、玉米50畝。由此看來,德吉新村在2004年農業生產仍然是以種植青稞、小麥等農作物為主,糧食播種面積為104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74.29%;盡管也適當種植了經濟作物油菜,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36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25.71%,在整個農業生產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由表6可以看出,2005年,德吉新村農業生產結構有所變化,農業生產種植結構逐漸優化。2005年德吉新村糧食播種面積為950畝,其中,冬季播種農作物有肥麥200畝、山冬6號100畝;春季播種農作物有喜馬拉雅19號650畝。糧食播種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67.86%,比2004年減少6.43%。2005年德吉新村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450畝,其中,播種油菜350畝、蔬菜100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的32.1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2004年提高了6.43%。⑤如果按照這個發展思路與發展進度繼續發展下去,德吉新村農業生產結構是會逐漸優化的,特別是隨著德吉新村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擴大,對增加搬遷群眾家庭現金收入,特別是對搬遷群眾迅速脫貧致富是極有幫助的。
2006年5月,德吉新村朗賽嶺提灌站全面報廢,給德吉新村搬遷群眾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加上2006年德吉新村又遇到了嚴重旱災,400畝耕地糧食絕收,700畝耕地糧食收成嚴重減產,所以,2006年德吉新村搬遷群眾農業收入較差。由表7看來,以德吉新村全村耕地1400畝計算,其中,冬小麥播種面積500畝,收獲了25,448公斤,平均單產只有102斤;青稞播種面積679畝,只收獲了1017公斤,平均畝產只有3斤左右,幾乎沒有收成;油菜播種面積150畝,收獲油菜籽1392公斤,平均單產還不足20斤;土豆播種面積71畝,收獲土豆1770公斤,平均單產接近50斤。僅從上面農業收入情況就可以看出,2006年,德吉新村農牧民群眾是根本無法解決自身的口糧問題的。當年該村靠政府提供糧食救濟的農戶就占全村農戶總數的60%左右,剩余的部分農戶有的是靠往年的糧食節余來度日,也還有部分農戶靠從事其它行業所得收入來解決當年的口糧問題。
2.非農業經濟活動的出現。
搬遷前,除了極個別農戶從事氆氌生產外,所有農戶從事農業,家庭經濟來源非常單一。 搬遷到德吉新村后,由于德吉新村地處101省道邊,同時德吉新村又位于扎囊縣城與山南地區行署中間地段,因此,有部分搬遷群眾開始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從事運輸行業。同時,便利的交通,使德吉新村搬遷農戶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頻繁,信息接收渠道也日益寬敞。非農業經濟活動的出現是最值得稱道的,是克服貧困的自由釋放和生存空間的拓展。表8可以看出,德吉新村現有65.47%的搬遷群眾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實,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是基礎,多半兼業從事非農經濟活動。
——個體商業。遷前,一個村有1戶在經營商業,遷后,部分居民充分利用德吉新村優越的地理位置從事商業經營,有6戶開始兼業從事個體商業,其中5戶經營零售商店,1家經營大型批發兼零售商店。據商務部的消息,這家大型批發兼零售商店,已經納入商務部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命名為“扎其鄉德吉新村農家店”。這家批發商店系德吉新村村副主任羅布隨巴開辦的,每天營業額還比較高,有時一天的營業總額最高達1,000多元,純利潤也在200元左右,2006年家庭總收入達到6萬元。在扎囊縣零售商業發展規模來看,已經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商品銷售中心。同時,在德吉新村這個人口并不多的小村莊,就有2家農戶經營臺球,2家農戶經營公用電話,2家農戶經營甜茶館(藏式茶館),1家農戶經營藏餐館。這些情況與扎其鄉政府所在地的商業發展狀況相比,德吉新村似乎要好得多。
——外出務工。德吉新村一般家庭中都有人常年外出務工。據調研發現,德吉新村現有40戶村民沒有在本村從事農業生產,把自己的耕地轉包給親戚或者朋友,自己一家人全部外出務工,其中,又主要以年輕夫婦居多,其比例已經占到全村總戶數的23.81%。據多吉講,這個比例還會增加,因為德吉新村搬遷的群眾也會對外出務工收入與農業生產收入作對比,如果一家人外出務工收入高于農業生產收入,當然,他們就會選擇外出務工行業。不過,由于一般在農忙時都會回家幫助收割,所以,他們外出務工范圍較小。如村民次旺旺堆,盡管他在外面建筑工地代班,在農忙時還是會回家幫助妻子收割糧食。
表10報告了2006年部分農民自報外出務工收入情況。從表10可以看出,這個村的農牧民外出務工多在建筑行業工作,有3個建筑包工頭常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并主動帶領本村部分青年外出務工。不過,從收入情況來看,除了次旺旺堆的收入較高外(因為他從事的是建筑行業管理工作),其它農牧民群眾務工收入都普遍偏低。在建筑行業工作,1年最高收入者可達5000元左右;而一年最低收入者還不足1000元。外出務工的又一個選擇是挖蟲草,總體看來,挖蟲草的收入普遍較高,一般可達10000元左右,但是,挖蟲草不僅需要一定體力,更需要憑借經驗與技術,因此,這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的農牧民挖蟲草一年收入可以達到上萬元,然而有的農牧民群眾才1000元左右,二者間懸殊還是比較大的。德吉新村有少數農牧民群眾外出從事運輸行業,并且收入還比較高。此外,也有少數從事藏畫制作,收入相對較高,但從事該行業對文化與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要高些。
——從事個體運輸業。基于德吉新村便利的交通條件,這個村現有4戶農民貸款購買了小汽車或微型貨車,開始從事運輸行業,其比例已經占全村總戶數的2.38%。據調查,從事運輸業的收入還挺不錯,這4戶村民早已經還清銀行貸款,2006年家庭總現金收入均超過1萬元,相比較從事其它行業而言,如從事農業、外出務工等收入情況來看,從事運輸業的現金收入還是比較高的。村民格桑卓嘎從事運輸業,家庭現金收入高達2萬元左右。
——手工業及其它行業。德吉新村村民還從事民族手工業,如從事輕紡、制香業等,德吉新村大多數搬遷群眾都會編織氆氌、邦典、藏毯等,特別是從扎囊縣搬遷而來的部分村民紡織技術還非常好。此外,德吉新村現有農戶中,還有8戶從事其它行業,如在本縣范圍內從事修補、廢舊物品收購等行業,其比例已占到全村總戶數的4.77%。不過,這個行業發展態勢可能會逐漸縮小。
3.村民收入增長與貧困緩解。
遷前,除1農戶屬于政府用來作為致富的示范戶外,其余都是屬于貧困戶。遷后,有50%的農戶摘去了“貧困戶”的帽子,搬遷村民的家庭收入在逐年提高,表12的分析結果表明,2006年德吉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含1000元)的農戶占調查總戶數的50%,1000-2000元的占6.7%,2001-3000元的占9.9%,3001-4000元的占9.9%,4001-10000元的占9.9%,10000元以上的占6.6%。也就是說,以在德吉新村被調查30戶居民的實際收入為例進行推測,德吉新村仍有50%左右的村民家庭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僅為16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的卻高達15000元,后者幾乎是前者的94倍。據調查,德吉新村還有部分村民依然處于貧困狀態。據扎其鄉政府2006年統計結果表明,2006年德吉新村還有31戶重點貧困戶,貧困人口還有161人,占總人口的21.6%。由此可以看出,貧困人口在德吉新村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從這部分搬遷群眾家庭收入情況來看,還是處于較低水平狀態。
在遷后村民生計經濟出現跳躍的同時,德吉新村的村莊社會生活方式也出現了若干變遷,其中很多是遷前所未曾預料的。據我們的觀察,村莊社會生活方式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生活的世俗化。
德吉新村村民全部藏族,沒有一戶漢族與其它民族農戶入住德吉新村,全民族信仰藏傳佛教。我們發現村民的宗教生活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即在村民保持濃厚的西藏傳統文化的同時,他們生活世俗化趨勢很明顯。該村至今沒有寺廟。而且,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80%以上的村民認為,他們現實生活中暫時還沒有這個需要,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對寺廟需求更加偏少。他們說,扎其鄉范圍內就有敏竹林寺與充堆寺,著名的桑耶寺距離德吉新村也非常近,他們非常方便去那里。沒有村民將自己的孩子送寺廟去做喇嘛或者尼姑的。以前村民常常長途跋涉到寺廟燒香拜佛,并進行布施,而現在村民只在自家搭建一個香爐、建一個佛堂,以完成一系列宗教活動。而且,對于大多數村民而言,其主要宗教活動就是一年一度的敏竹林寺“次就”節,平常很少參加宗教活動,一般都由家庭專門負責宗教活動的成員進行宗教活動,如村民早上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燒香,但不是家庭所有成員都要到香爐旁邊去燒香,大多是由家庭主婦在負責。世俗化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色。[7]村民反映他們普遍感到文化生活缺乏。我們訪問的30戶中,18戶(即占60%)村民感到文化生活缺乏,即世俗化的文化活動較少,他們特別希望政府能夠出資組建一個藏戲隊,這樣使村民能夠在節日期間看看藏戲,同時,希望政府至少應該在德吉新村安裝一個廣播站,使村民能夠適時聽到中央與西藏地方新聞、文娛節目。而對于村文化室有的圖書,他們覺得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大多數都不識字或者水平較低。此外,如前所述,面對蟲災和鼠害,大部分村民也逐漸改變了以前的“惜生觀”,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
德吉新村村民生活世俗化給了我們強烈的印象,這也許是遷前沒有估計到后果。這種情形與洲塔、陳列嘉措、楊文法在四川藏區和甘南藏區的發現相似。他們寫道,“由于受到現代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強烈影響,藏族群眾逐步改變“重來世,輕現實”的傳統觀念,不再把有限的精力和資金僅僅放在宗教活動上。”他們舉例說,“壤塘縣有一位老人告訴我們,當她到附近的天葬臺去看天葬儀式時,她就感到了內心的極度恐懼,這個時候她覺得自己需要活佛,就不斷地開始念經,但當她回家之后,她又得想著怎么樣養家糊口,因為當地屬于農區,已經退耕還林,她不得不到縣城里的工地上去找一些雜活做,以填補家用,這個時候她對宗教的依賴感又會稍稍降低”。“肅南地區一些裕固族和藏族群眾信教的熱情與以前相比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現象,信眾再也不把大批的金錢財物奉獻寺廟或活佛而是做一些象征性的打點或表示。”[8]生活的世俗化對于迷漫宗教文化的社會來講,絕非“好事”與“壞事”的價值判斷,正如《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傾向》所言:“從一定意義上說,世俗化與現代化是相同的,只是現代化強調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變化,世俗化注重的是宗教層面上的改變。
2.教育與生育觀念的變化。
德吉新村對教育重視達到空前的程度。對于村民孩子輟學,村委會還特別作出了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搬遷群眾家庭有一個孩子輟學,便罰款15-20元,并強制學生家長到學校進行義務勞動,以懲罰監督機制來保障德吉新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村民外出務工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村民教育觀念的轉變。當地村民通過自身經歷使他們感受到教育對獲得工作機會和獲得較好收入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外出務工者認為,由于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而給他們帶來了諸多困難,比如,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很多困難。由于他們現在主要是在西藏本地務工,語言交流不是困難,但他們認為在西藏本地務工的收入并不高,希望到內地其它省區務工以增加收入,他們也就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能夠走出西藏,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基于此種考慮,他們非常重視正規學校教育。此外,那些外出務工者認為,由于所接受教育水平低,對于接受新鮮事物及掌握新技能的速度較慢,現在他們主要作勞動強度較大的建筑工人,從事技能型工作的人數極少,后者收入明顯高。基于自身的實際經歷,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像他們一樣,再繼續從事體力型勞動工作,必須提高孩子學校教育水平。
國家在西藏實施了特殊的計劃生育政策,內地“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政策變為鼓勵村民少生孩子的政策。根據1992年的西藏自治區計劃生育管理暫行辦法(試行),規定“在腹心農牧區,堅持教育為主、自愿為主、提供服務為主的原則,提倡少生、優生和有間隔地生育,提倡已有三個孩子的夫婦不再生育”。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生育觀念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根據村婦女主任央宗講,相比以前而言,自己在宣傳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方面所費的力氣沒有以前那么大了。其原因在于很多農牧民群眾自身就不愿意多生孩子,據我們的調查,德吉新村一般家庭只生育了2個孩子。
3.現代型耐用生活品進入村民生活。
2001年底,農戶搬遷進德吉新村時,全村只有4戶居民有電視機,現在每家每戶都有電視機,而且大多數農戶購買的還是彩色電視機。這些家庭的電視通過光纖電纜連接,不僅收視效果好,而且電視節目也多。村民都驕傲地說,德吉新村的電視收視效果比扎其鄉政府鄉鎮干部還要好些,因為那里至今還沒有安裝電視光纖,目前主要靠戶外接收器傳輸信息。對于經濟比較困難的貧困村民,2003年政府為他們免費配送電視機。
目前村民70%安裝了電話,村民不用付安裝費,只需要每月繳納一定的月租費。此外,還有部分搬遷群眾購買了手機,如多吉書記、羅布隨巴主任以及其它幾位從事運輸業、經商行業等群眾,據初步統計,德吉新村大概有20人購買了手機,約占全村農牧民人口總數4%。
四、遷后發展項目的功能性缺省與“主人翁”參與過程的位缺
調查顯示,一方面,政府為德吉新村提供了一系列致富項目,比如經濟林果、生豬規模化養殖、奶牛養殖、大棚蔬菜生產等,以實現作為扶貧搬遷之一的“富得起”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大約70%的農戶抱怨他們沒有“致富的項目”,并希望政府增加一些能夠致富的項目。就后者而言,首先,政府在確定農戶名單時就作了充分的考慮。政府對擬搬遷的農戶作一些門檻條件:搬遷戶必須是貧困戶,但是在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后,又有能力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現狀的農戶。也就是說,短期內沒有能力實現脫貧的農戶被排除在外。⑥同時,為了實現村民“富得起”的政府目標,在搬遷中設計了利用富裕戶的示范作用。德吉新村村委會副主任羅布隨巴是致富能人,政府動員他家搬遷是以他作為扶貧搬遷的示范。2007年4月1日,我們對他進行訪談,羅布隨巴的訪談記錄如下:
“搬遷前,在我還沒有結婚時,與本地其它農牧民群眾一樣,農忙時就回家幫助父母干些農活,農閑時就外出打工。隨著我與外界接觸范圍的擴大,我的思想觀念及經營理念便逐漸開始轉變,從一般的體力打工者逐漸轉化為從事生意買賣的中間商。從1999年起,我就開始在本地從事氆氌收購,先自己墊支從本地農戶手中收購一些氆氌存放在家中,等收購量達到一車后,我就包車把氆氌送往拉薩等地的大買主,從中賺取一些利潤。隨著利潤的增加與周轉資金的擴大,我的生意規模也越做越大,后來我就干脆在拉薩租了兩間鋪面,由我的弟弟在那里專門從事批發與零售業務,我就在山南地區所轄縣專門從事氆氌收購業務。這樣,一年下來我從事氆氌生意的收入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當然,購買一些糧食及支付基本的生活開支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說實在的,2001年底,我的家庭在本地已經不算是貧困戶了,相對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了,按理說,我家不屬于貧困戶搬遷之列,但是,政府動員我搬遷到德吉新村,是希望我在搬遷后能夠對搬遷群眾起致富帶頭作用。”
因此,進入德吉新村的農戶分別由兩部分農戶組織:一部分是貧困戶,占總農戶的90%以上,但他們一般不是原居住地最沒有能力短期內實現脫貧的農戶;另一部分是原居住社區的致富能手,政府選擇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這些富裕戶搬遷到德吉新村后能夠起帶頭作用,帶領大多數還處于貧困狀態的搬遷群眾脫貧致富。應該說,政府的考慮是合情合理的,但面對高達70%以上的村民對于致富項目的抱怨,政府官員應該是心知肚明的。
實際上,問題就出在村民作為德吉新村經濟活動的主人,經濟發展項目規劃設計之初就缺乏必要的參與。搬遷進入德吉新村的村民,德吉新村項目本身的建設并沒有參與進去,當地參與程度非常低,當我們調查時,德吉新村的村民對此還有一定意見,我們感到驚訝。至于項目決策等問題,似乎更顯薄弱!從朗賽嶺提灌站修建也可以窺見一般。據當地縣政府反映,該工程上馬決策是由上級政府作出的,扎囊縣政府工作處于被動狀態。為切實解決好德吉新村朗賽嶺提灌站的維修,扎囊縣政府也曾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協商解決。但由于朗賽嶺提灌站是由上級政府組織建設,自身缺乏必要的資金,⑦積極爭取資金維修朗賽嶺提灌站成為其應有的責任。扎囊縣政府《關于解決朗色嶺提灌站維修資金的報告》寫道:
“扎囊縣朗賽嶺提灌站,2000年由農發項目建設并投入使用,工程主要擔負著德吉新村1400畝耕地和2620畝林草地灌溉,運行六年來為德吉新村農業綜合開發與扶貧搬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底,朗賽嶺提灌站5臺機組全部因長期磨損損壞。為盡快解決好德吉新村1400畝農田灌溉問題,在山南地區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共計籌措10萬元,于2006年6月19日在現有的廠房外臨時重新安裝2臺離心泵,解決了當年該村農牧業生產燃眉之急。德吉新村是扎囊縣乃至西藏自治區扶貧搬遷和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該村主要依靠朗賽嶺提灌站灌溉,加之土壤沙性強、風沙嚴重,灌溉次數多,需水量大,如果不徹底解決好該村灌溉問題,將直接造成因水返貧現象。為此,我縣決定對朗賽嶺提灌站進行全面維修,更換5臺離心泵及管道改造安裝的資金,共計50萬元。由于我縣財政十分困難,請求上級有關部門給予解決50萬元維修朗賽嶺提灌站。”⑧
我們從當地鄉鎮干部與農牧民口中得知,朗賽嶺提灌站工程不僅耗資巨大,⑨而且在整個工程建設既沒有完全征詢當地農牧民的意見,更沒有充分考慮當地農牧民群眾實際需求與德吉新村扶貧綜合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按照當地村民的設想,修建三個機井、一個蓄水池,就可以徹底解決農牧民農田生產灌溉問題。⑩機井的初建成本并不高,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多大的資金,而且機井運營及維修成本也不高。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本村富余的勞動力資源,節約建設資金,緩解資金不足壓力。最為關鍵的是能夠隨時滿足當地農戶生產與生活用水需要。這或許應該從《中國水利報》的文章《小水利、大效益》從一個側面道出其中的原委:
“扎囊縣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利用率極低,加之生態脆弱,長期以來‘少雨則旱、多雨則澇’的現象十分突出。2004年,扎塘鎮吉林村的個體戶旺堆帶領當地的20戶貧困戶,開發了500畝撂荒地,主要以種植優質大蒜為主。但由于缺乏灌溉水源,當年只種了100余畝。為改善生產條件,旺堆自籌資金7萬余元,在縣政府解決3萬元和縣水利局籌措5萬元資金的幫助下,新打了一眼機井,配套放滲水渠1公里,解決了灌溉問題,擴大了種植面積。2005年,實現收入54萬元,成為了全縣農牧民致富的領頭羊,激發了全縣農牧民群眾自發投資興建小型水源工程的熱情。”[9]
其他項目也反映了類似的問題。比如,經濟林果園基地建設,在德吉新村建立之初,上級政府曾在該村西邊新開墾的耕地上,專門留置了一塊大約300畝耕地,在該耕地上建立一個經濟林果園。我們從多吉口中獲悉,當時政府也的確在該塊耕地上種植了蘋果樹、核桃樹、梨樹、桃樹等果樹。后來由于管理不善,特別是最近幾年連續自然災害,使得大部分果樹苗在生長期間陸陸續續死掉,加上這塊耕地上鼠害較為嚴重,即使成活下來的果樹也逐漸被老鼠踐踏致死。2006年初,扎囊縣政府決定不再把該地發展成經濟林,把該地重新規劃了一下,計劃把該地改造成德吉新村飼草基地,并種植了優質飼草。因此,德吉新村經濟林果園在還沒有任何經濟產出的情況下就破產了。
再如,牲畜養殖基地建設。在遷入住新村之后不久,上級政府在該村建立一個奶牛飼養基地。一方面政府希望通過建立奶牛飼養基地,實施規模經營取得規模效應,以增加搬遷群眾家庭現金收入,另一方面政府還希望通過建立奶牛飼養基地,可以自給當地搬遷群眾一部分酥油,減輕搬遷群眾經濟負擔。為此,政府全額出資購買了148頭奶牛。可是,奶牛基地最終還是沒有正式建立,就宣告破產。原因之一是搬遷農民習慣了傳統的家庭經營生產生活方式,對這一新生事物似乎并不積極,后來政府只得把奶牛折價處理給搬遷群眾,一般農戶每頭奶牛400元。對于一些特別貧困的搬遷群眾,政府沒有收取一分錢。養豬場也幾乎是同樣的命運,我們現場觀察,該養豬場基本上具備規模養殖條件,如修建了兩個飼料儲藏室、兩個大棚蔬菜溫室、十二間豬圈等。據說其養殖規模最大時為30多頭豬,而我們的現場觀察到的只有2頭母豬、4頭豬,被扎西達娃承包人經營。據扎西達娃講,在養豬場開辦的近兩年時間內,養豬場完全處于虧損狀態,包括他們當初投入的資金現在仍然沒有收回來。
還如,2002年,扎囊縣政府也曾經在德吉新村引進玉米種植,當初把玉米是作為經濟作物而引進生產種植的,試圖改良德吉新村農業生產結構,增加搬遷群眾家庭收入。單就生產來講,玉米耐旱,單產量高,德吉新村玉米種植取得了初步成功。不過,對當地農牧民來說,玉米基本上沒有什么用處,既不喜歡食用,又缺乏相關加工技術。村民說,沒法象青稞一樣可以很方便地釀酒,由于基本沒有養豬的習慣,也無法用來喂豬。因此,后來德吉新村現在就沒有種植玉米了。
由于沒有農民自身的參與,農民遠離項目的決策者,反過來,決策者也就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識,對農民的需求知之甚少。最為嚴重的知識缺乏是對農民面臨的技術缺乏問題認識不足。我們的調查顯示,盡管當地搬遷農戶也認識到“良種工程”可以大大提高糧食單產,基于搬遷農戶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視線,也不是很愿意出資購買良種,認為自己農田生產出來的青稞、小麥等照常可以作種籽使用,照常能夠生產出糧食。政府對于農民的技術培訓沒有象做“硬”的項目那么高的熱情。我們所的30戶調查顯示有28戶在這方面有強烈的愿望,占受訪農戶的93.3%。大力推廣農業科技種田項目,提高農業科技生產含量,從而迅速增加搬遷群眾收入。事實上,據調查得知,德吉新村很多搬遷群眾不懂農業科學技術,甚至連農業生產中基本的化肥、農藥使用都不會,也沒有意愿使用單產更高的優良農業種籽。德吉新村全村700多人,僅有一個科技人員,對農業科技推廣示范效應不大,對帶領當地群眾科技致富作用甚微。對于蔬菜基地建設就反映出技術缺乏的限制性作用。扎囊縣農發辦介紹,當初政府擬在德吉新村建立幾個大棚蔬菜基地,實施農業規模經營。當筆者問及大棚蔬菜基地為何沒有成功的原因時,農發辦主任告知是農業開發資金不足。后來筆者調研得知,不僅僅是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是扎囊縣農發辦擔心搬遷群眾缺乏蔬菜種植技術,加上德吉新村蔬菜基地灌溉問題也的確難以解決,因而,就長期擱置下來。該村農牧民群眾生活中所需蔬菜,大部分是從內地轉運而來。綿羊短育項目也遭遇了同樣的情形。由于搬遷村民缺乏養殖技術,在綿羊短育養殖過程中,綿羊生病死亡的較多,故綿羊短育的經濟效益不太明顯。事實上,我們的調查也發現,當地飼養綿羊的農戶并不多,即使飼養綿羊,數量也較少,農戶飼養綿羊最多的也不過30來只。(11)此外,70%的農戶也希望政府加強對外出務工的村民勞動技能進行培訓以增加家庭現金收入得到反映。
由于缺乏農民的前期參與,發展新項目沒有考慮其受到的現實限制條件。比如,玉米、油菜和蔬菜等項目就是明顯的例證。2002年,政府就曾經在德吉新村試引進油菜和玉米種植,不但種植取得初步成功,而且收成也還不錯。但是,我們調查發現,德吉新村現在很少有人從事油菜及玉米種植。油菜是經濟作物,通過種植油菜可以改變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適當增加農牧民的收入,但經濟作物的種植與糧食生產之間爭地成為主要矛盾,因為土壤貧瘠,糧食單產不高,如果再把有限的土地分一部分種植油菜,那么糧食總收成無疑又會大大減少,農牧民的“肚子問題”自然也就成為一個現實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于大棚蔬菜來講,在當初扎囊縣農發辦看來,似乎是由于德吉新村水源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而擱置下來。而村民認為是,扎囊縣農發辦擔心德吉新村農戶缺乏蔬菜種植技術,怕投入資金而不見成效。此外,扎囊縣農發辦還準備在德吉新村建立大蒜基地、早熟土豆基地等種植基地的計劃,由于在2003年后扎囊縣農發辦已經把農業綜合開發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桑耶鎮(2007至2008年都在桑耶鎮)而擱淺。另一方面更在于擔心德吉新村村民農業種植技術不高,也怕投入不見成效。(12)2003年起,扎囊縣農發辦也先后在德吉新村實施過黃牛改良項目,不過,從德吉新村黃牛改良實施效果來看,黃牛改良項目進展非常緩慢。據扎囊縣農發辦楊主任講,由于大多數村民只是看重眼前暫時利益,當時小牛犢市場價格高達800元一只,故很多農牧民群眾把黃牛改良的母本都賣掉了,根本不能保留住優良品種。
總之,作為德吉新村的主人翁應該參與經濟發展項目的選擇和實施,但正如前文我們看到的,德吉新村規劃設計本身沒有給他們留有參與的位置。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回到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總背景下進行。政府實施工程就向居民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比較獨特,其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主要不是由鄉、村社區內部的需求決定,而是由社區外部的指令決定,[10]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級”的偏好,由“上級”決定公共產品供給的品種和數量。[11]這種方式忽視了廣大農民對公共產品的實際需求。[12]所以,我們對政府的這種方式并不驚奇,因為這是中國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的問題,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有賴于中國經濟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
西南民族大學鄭洲、綿陽師范學院孫繼瓊、重慶三峽學院范遠江駐村做了該項調查,特此致謝。
注釋:
① 課題組:《當代中國邊疆地區典型百村社會與經濟發展調研報告―西藏自治區扎囊縣德吉新村調研報告》[R],(課題組總負責人倪邦貴,調查負責人楊明洪),楊明洪、鄭洲、孫繼瓊、范遠江調查,鄭洲執筆,2007年10月28日。
② 多吉為德吉新村黨支部書記,特此說明。
③ 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一江兩河”中部流域開發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18個縣,面積6.57萬平方公里,區域人口約占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36%。綜合開發建設的目標是,用10年左右時間,投資10億元人民幣,把這里建設成為商品糧基地、畜產品基地、輕工和食品加了基地及科學技術示范推廣基地。這項目,有80萬藏民參與,計劃修建40項工程,其中水利18項,農業7項,牧業10項,林業5項。工程建成后,受益耕地面積10萬公頃,約占西藏自治區現有耕地的45.6%,草場450萬公頃,造林28.7萬公頃,發電總裝機達到25萬千瓦。
④ 但由于受到“惜生觀”的影響,村民不愿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藥。我們的現場調查發現,政府給村民的農藥一直堆放在扎其鄉政府辦公室大門外,扎其鄉政府也曾多次催促德吉新村搬遷群眾前來領取,可就是遲遲沒有人來領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德吉新村搬遷群眾沒有使用農藥。實際上,2006年遭受蟲災和鼠害時,為了減輕農作物損失,德吉新村大部分搬遷群眾也逐漸改變了以前的“惜生觀”,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
⑤ 德吉新村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步履維艱,因此,目前德吉新村仍然種植的是傳統農作物:青稞、小麥、土豆等。
⑥ 當時政府在對待農民搬遷問題,并沒有運用斯科特的理論,但居民的選擇權得到很大的尊重。
⑦ 朗賽嶺提灌站的維修,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而且還有技術方面的問題。我們2007年4月2日下午在與扎囊縣一位縣長交談時也獲悉,如果繼續采用原有的機械設備,幾乎每5年就得更換一次,每一次更換費用就高達50萬元。該縣長也還談到,幸好以前5臺機組及2006年臨時安裝的2臺水泵所耗用的電費還沒有向農牧民收取,由政府代為繳納。不過,他也在猜測,說不定有一天這個優惠政策被取消了,那么當地群眾的生產與生活負擔肯定還會加重。2007年8月4日,我們再一次與德吉新村仁朗杰村長交談,他告知,2006年臨時安裝的2臺機組由于超負荷運轉,其中1臺又已經報廢。由此看來,朗賽嶺提灌站的維修與否問題,不得不再次從“成本”與“費用”的角度慎重考慮。
⑧ 課題組保存有該文件。
⑨ 該工程總耗資達1800萬元,其運行時間不到6年就全面報廢,每年灌溉費用達到300萬元,每人每年平均 灌溉費用5000元,可以購買3000公斤原糧。如果從“成本”與“費用”的角度考察,朗賽嶺提灌站工程建設成效便值得進一步考察。
⑩ 德吉新村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水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盡管年均降雨量只有420毫米左右,但地下水資源特別豐富,并且地下水埋藏較淺,而德吉新村幾乎與雅魯藏布江處于同一海拔高度,只有部分農田比雅魯藏布江面略高出20米左右。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在年季時空分布上不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因此,地下水應該成為德吉新村農田灌溉、人畜飲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11) 據村民講,主要是村民擔心綿羊生病等自然風險而不愿意多養殖,加上搬遷群眾自家林草地面積有限也不能多養。
(12) 據扎囊縣農發辦的一位副主任講,扎囊縣農發辦希望先在桑耶鎮種植西瓜及哈密瓜等經濟作物,擬通過桑耶鎮種植成功的示范效應,然后再擴展到德吉新村。
參考文獻:
[1]西藏改革開放30年扶貧開發成就展[J]. 中國扶貧,2008(5).
[2]西藏扶貧辦. 廣大農牧民始終是西藏發展受益主體[EB/OL]. http://www. gov. cn/jrzg/2008-05/09/content_965257. htm.
[3]http://www. fmprc. gov. cn/ce/cebn/chn/zt/zgxz/t187748. htm.
[4]轉引自青連斌. 貧困的概念與類型[EB/OL].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GB/49154/49156/4444654. html.
[5]http://www. gxi. gov. cn/xbkf/xbkf_kfdt/200708/t20070828_5167. htm.
[6]http://www. gxi. gov. cn/xbkf/xbkf_kfdt/200708/t20070828_5167. htm.
[7]http://www. tibet-web. com/whyj/zongjiao/t20050523_31474. htm.
[8]洲塔,陳列嘉措,楊文法. 論藏族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宗教世俗化問題[J]. 中國藏學,2007(2).
[9]小水利,大效益[N]. 中國水利報,2006-12-22.
[10]葉興慶. 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改革[J]. 經濟研究,1997(6).
[11]孫開.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相關體制安排[J]. 財貿經濟,2005(6).
[12]郭平等. 需求偏好表達機制和村級公共產品供給研究[J]. 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
收稿日期:2010-03-15責任編輯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