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略論民俗的形成與演變

2010-01-01 00:00:00劉世哲
民族學刊 2010年1期

[摘要]民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斗爭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形成的歷史久遠,而且,早在先秦時代就開始了有關民俗的記錄和搜集整理,歷代志書也非常重視民俗方面的內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復雜,除了歷史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氣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語言因素等,都對風俗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恒定不變的風俗是沒有的,這些因素的變化必然導致風俗的變遷,風俗流行過程就是其本身的變化過程。鑒于以上認識,對待民俗文化,我們要持既傳承又保護的態度。一方面,傳承有價值、有意義的民俗文化,賦予其新的內容、新的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廣泛收集,著力保護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關鍵詞]民俗;宗教;民族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1—0120—07

作者簡介:劉世哲,男,《民族研究》常務副主編、編審。北京100081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地區,在民間創造并世代相傳的事項,這種事項是由行為和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活動、心態。因為它是集體的,也是傳承的,所以它應該是一種模式,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這種傳承有縱向傳承和橫向傳承。縱向傳承是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它由于通過代際之間的口耳相傳而相延不絕。橫向傳承,主要是傳承平面的擴展。當然,有了一定地域的傳承,也就相對有了下傳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橫向傳承促進了縱向傳承,是縱向傳承的保證。

民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斗爭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作為人類歷史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歷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體現了多種多樣的生活關系,屬于一種歷史的文化現象。另外,它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與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密切相關,并構成了民眾生活文化史的主體與核心。

一、對民俗資料的整理

1. 秦漢時期對民俗資料的整理

應該說,有關民俗的記錄、對于民俗資料的搜集和對民俗教化功能的認識,早在先秦時代就開始了。先秦時期,是中國民俗學的奠基和起步階段,資料廣雜、內容豐富、典籍甚多。禮俗、風俗二字早已有之,《周禮#8226;天官#8226;太宰》云:“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取其神;六曰禮俗,以取其民……”。《荀子#8226;強國》云“入境,觀其風俗”。《禮記#8226;緇衣》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文中的“民俗”即指民間風俗。《禮記#8226;王制》云:“歲二月東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此“民風”也即民俗。《管子#8226;正世》中有“料事務察民俗”的記載。總之,在先秦文獻里,禮俗、風俗、民俗等詞匯已較常見,并被較廣泛使用。

在較早的古籍中,有很多文獻記載了具體的民俗。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尚書》、《易經》、《禹貢》、《國語》、《左傳》、《莊子》、《韓非子》、《穆天子傳》、《竹書紀年》、《楚辭》、《山海經》、《詩經》等。如《尚書》中《召誥》、《洛誥》記述了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十三經》中的《周禮》、《儀禮》、《禮記》等都有專門關于禮俗內容的記載。《禮記#8226;月令》記載了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左傳》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漢書#8226;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

2. 歷代志書關于民俗的記載

民俗的內容也是歷代修志者十分重視的內容,歷代志書都特別重視記載某一地方的地理、歷史、風俗、教育、物產、人物等情況,其中對于當地的風土人情記載尤為詳備,無疑這是研究風俗的必備資料。如家族、親族的民俗、鄉俗、禮儀等社會民俗,服裝款式、質料、飾配,以及功能、審美、年齡、性別民族、工藝特點等服飾習俗,食品、制作、飲食結構、飲食方式飲食習慣、飲食禁忌等飲食習俗,居住形式、住宅結構、建筑材料、以及安全、通風、采光照明、取暖、節能等居住習俗,婚喪嫁娶、人生壽誕、宗教信仰、歲時節令等等,都有記錄。

我國的志書數量浩大,有的代代續修,成為了民俗最集中的資料。據朱士嘉統計,“清代編成的地方志有四千六百五十五種,康熙年間完成一千二百八十四種,乾隆年間又有一千零二十四種。直隸最多,有四百零三種,四川、江西、山東、河南、陜西、浙江皆各有三百種以上。他在1930年統計中國方志便有四千九百一十二種,1935年統計總數為五千八百三十二種,九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卷。1938年又查知七百五十種,1958年再查知七百種,這樣總數就達七千二百六十二種”[1]。這些志書無疑是我們研究民俗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二、民俗形成、演變的因素

民俗形成的歷史久遠,其形成的因素復雜、多樣,除了歷史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氣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語言因素等,都對風俗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 自然生態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如果說,一個大致相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理環境是某種文化的大背景,那么,在此背景下就會有些相近的風俗習慣,也許居住在如此環境的居民不一定是同一村落或同一行政區;相反,自然的背景差異很大,那么形成的風俗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平原和山區,水鄉和沙漠、沿海和內陸、森林和草原,由于地理和環境有較大差異,其生活習俗和信仰等方面就自然會有很大區別。例如,生活在環湖流域的居民,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捕魚為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而形成了共有的神衹信仰和祭祀節日以及一些相同的禁忌和習俗。

氣候因素有的表現直接,有的表現為間接。如日照、溫度、風、降水等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居住、飲食和服飾等,同時也會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各種經濟活動。如在高溫雨沛的熱帶地區,屋頂多呈人字形,這樣能有效地減少受熱面積,使房間熱量集聚房屋上方,可以保持屋內涼爽,屋頂也能夠使雨水迅速排流。而在西北地區,由于氣候干燥少雨,晝夜四季溫差大,多風沙,便形成了墻體厚的平頂屋。干欄式民居也是適應南方雨多濕熱地區的一種發明。一般以木為柱,竹、木為架,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圍墻,下層敞開,屋頂覆瓦或石片。這種房子,具有很好的通風、透光、排濕、防雨作用。

氣候對服飾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從大的方面講,和民族、歷史、文化關系并不是很大,只是在相同的氣候環境下,各民族才會根據各自的文化而采取有自己特點的服飾。比如,在東北,冬季寒冷,而且持續時間長,所以當地的居民普遍著棉衣、皮衣、毛皮衣。在農業地區,多穿棉衣,而在以狩獵為生的地區,多穿皮毛衣帽。在同樣寒冷的地區,如內蒙古和西藏,以棉、皮為料,但因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穿式樣不同的袍子。可在南方,服裝則取輕薄簡單,男子多著對襟短上衣,下身穿褲腿肥大長褲,婦女多著裙衣,衣服比較寬松。南方多雨日曬,因此遮陽擋雨的草帽、蓑衣、斗笠、草鞋等自然多見。

氣候條件也對交通工具產生影響。如雪橇、爬犁等冰雪上的交通工具也只有在氣候寒冷冰天雪地的東北地區才能使用。地理地貌也直接影響交通工具的產生和應用。如在平原地區,由于地勢廣平,便以輪車為主,獨輪車、兩輪車、三輪車、四輪車等等。山區交通不便,道路崎嶇坡陡,車船無通,就只能以馬馱運,所以自古就有“馬幫”。此外,還有背簍、背架、滑桿等。

2. 宗教對民俗的影響

宗教,無論是本土的原始宗教還是道教,其起源都很早,即使是外來宗教,如佛教傳入歷史也相當長,對我國早期民俗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如伊斯蘭教、天主教等,雖然傳入時間相對晚些,但這些宗教由于在民間流布較廣,對我國的風俗影響也相當大,有的產生了獨特的習俗。如伊斯蘭教的飲食習俗、服飾習俗和獨特的禮儀就非常有特點。不管穆斯林生活在哪個地區,不管穆斯林從事什么職業,在這些方面基本都遵守有共同的習俗。

關于道教對民俗的影響,瑤族的例子比較典型。瑤族分布較廣,但道教信仰在整個瑤族中已起到支配性的作用。瑤族信仰的神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老君、玉皇、張天師、玄天真武上帝、灶君、土地、魯班放狗二郎和府縣城隍等等。除跳舞以外的儀式,不少都與道教儀式相仿,其咒語則更具有濃厚的道教味道。廣西瑤族,信奉道教的人家,家中懸掛三清神像。其還愿法事也與道教法事極為相似。可見,道教的影響已深入到了日常生活。

原始宗教也滲透到了日常生活,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巫術、占卜、祭祀、禁忌等。可以說,原始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習俗,有些甚至與道教交織在一起,并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一些特殊的習慣,影響著民眾的社會生活。如建房、修墳看風水,出行、聚會、搬遷求簽、測字看黃歷等。

3. 民族性對風俗的影響

中國有眾多的民族,雖然在起源的歷史上,不少民族都有密切的聯系,甚至有些民族還有同宗同源關系,但在后來發展的歷史上,各民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體,有了自我認同。而各個民族之間或由于生產方式,或由于生活方式不同,產生了區別和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漢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以農業為生,夏商以來,在中原一帶一直從事農業經濟。而許多少數民族則不同,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黨項、蒙古、女真等,或從事游牧經濟,或從事漁獵、采集經濟。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習俗,在此基礎上,又產生出更多的不同的習俗。所以,民族性對風俗的產生和形成也是重要因素。

4. 語言對風俗的影響

語言也一樣,不同的語系、不同的語族、甚至不同的語支、不同的方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產生。如吳方言、閩方言、湘方言等,由于各自具有一定的較穩定的語言區域,在此區域內就有許多共性的習俗。

三、風俗的分類

中華文化禮俗,亦即風俗,所涉及的方面極為廣泛,所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起居飲食、服裝服飾、生育壽誕、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歲節時令、游藝禁忌、農業生產、社會交際等等。不管涉及有多廣,種類怎樣多,當中既有漢族的風俗,也有5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既有歷史上形成并延續至今的風俗,也有歷經時代變遷發生變化或衍生新的風俗,既有各民族共有或相近的風俗,也有各民族獨特的風俗。

由于風俗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以在分類上,根據不同的視角和劃分標準,當有不同的分類。事實上,各個出版物以及各個學者的論著都有不盡相同的分類。但不管如何分類,很多基本內容是必須包括其中的。

歲時和節日。歲時和節日是指一年中的節氣、節令和固定的慶祝乃至祭祀的日子。歲時既可是節氣節令,也可是節日,有的節日也是節氣節令。歲時一般多和歷法、農事、傳說相關,而不少節日則在此基礎上,還和許多事件有關。二十四節氣,是流行最廣的歲時節令之一。早在春秋時,已有節氣的發端,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正式確立,成為民間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當然,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節氣的氣候變化會有一些不等的差別,但這一習俗卻一直流傳至今。

節日,雖然最初的起源都是有區域性、民族性的,但有的節日隨著人員的遷移,文化的交流,已為越來越多的人群和民族所接受,如春節,流行全國各地,漢、蒙古、壯、布依、朝鮮、滿、侗、瑤族白族、黎族、畬族、納西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等少數民族等同過這個節日。但也有很多節日是某個民族固有并只有本民族才過的。如護青保苗節,就是廣西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初六清早,人們帶酒、豆腐、豬肉等到秧田邊,點香上供焚紙錢,祈求消災滅蟲和豐收。

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生存的必備條件,因而在衣食住行中體現的習俗不僅更有特色,也更為豐富多彩,而且不僅每個民族有自己民族特點,不同的地區也能反映出地區的特點。

應該說,服飾是“衣”的內涵。既指衣服,也包括衣飾、鞋帽等。很顯然,服飾是風俗的直觀的特征。一看見藏袍就立刻能判斷這是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藏族的服飾。看到魚皮衣,就知道這是流行東北地區赫哲族和早期滿族的服裝。就像社會處于變化之中一樣,服裝也是處于變化之中的。有的服裝曾是某個民族的特有服裝,經過風俗的改變,它會變成很多民族,甚至普遍人群的服裝。如滿族的旗袍就是這樣。旗袍,原為清代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長服。其式樣是呈直統,腰部寬松,下擺和袖口較大,下擺不開叉。民國以后,旗袍在漢族婦女中漸漸流行,雖有些改動,但總體上不改。到后來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飲食習俗的形成,主要是受物產、氣候、習慣影響。南方水鄉,主產水稻,其食品和習慣就和米難解難分。如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米線,廣西、湖南、云南等地漢族、壯族、回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族的米粉。北方主產谷黍,因而也就多食面食,如饅頭、餅、面條、餃子、糕等。農區多食豬雞等家禽畜,沿海食魚,牧區食牛羊肉。南方濕熱,喜吃辣味,而正因為炎熱,肉類難以保存,便發明了臘肉。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都和氣候相關。北方冬季無收,沒有青菜,就把秋菜挖窖貯藏,或積腌酸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就形成了一方的習俗。

住房的差異有地理的原因、氣候的原因、社會經濟原因、歷史文化的原因和民族的原因。東北的火炕完全由于冬季寒冷發明的,南方壯族、傣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民居的干欄,上下兩層,上面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存放雜物,一舉兩得。另有竹樓、木樓、稻草房、麥草房等,都和氣候、經濟、物產有關。

客家人的圓形土樓既是文化原因,也是社會原因。這種土樓,年代很久,源于遷徙聚居的客家人為了防范外來入侵而設計的民居。它用夯土壓實,墻厚堅硬,便于防守,也適于聚落而居。吊腳樓則是生活在廣西、貴州一帶的侗族、壯族、布依族、水族的傳統民居,因地勢傾斜或一側面水,便將房子的一側,向前臨空探出,并在其下一柱支立。而在干旱而又缺少林木資源的陜西、隴東、豫西、晉中黃土高原地區,卻因地制宜發明了窯洞,這種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在草原地區,又有蒙古包、哈薩克氈包、藏族的牦牛帳篷等。

作為人們出行的工具,交通內容似相對簡單一些。大致是走河用船,走山的用馬,在沙漠的用駱駝,在北方草原用勒勒車,在東北的冬天用雪橇和爬犁。只是各民族和各地區的船、排(木排、竹排)、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車各有不同。

婚喪嫁娶。婚喪嫁娶基本是以家庭或家族為表現單位的社會習俗。人類的繁殖發展和代謝都是通過婚喪嫁娶實現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婚喪嫁娶是所有民俗的核心與基礎,它更能反映出習俗的本質和特色。

實際上,嫁娶就是結婚,是結婚的兩個方面,女方是嫁,男方是娶。娶和嫁各有各的習俗。當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娶嫁習俗,但一般都是反映在自說親、相親、定親、娶親等幾個階段和整個的過程之中。這當中很多都是舊時的婚俗,有的今天已經有了大的改變,甚至基本看不到了,有的習俗還在延續,但其中有些內容已成為一種形式和象征了。如舊時流行于南方和西南地區漢族就一些少數民族的不落夫家(也稱坐家、坐娘家),后來就逐漸少了,有些地區已經絕跡。過去流行于達斡爾族地區的指肚婚、舊時流行于漢族、滿族地區的指腹為婚習俗也屬類似情況。另外,在我國很多地區,搶婚、搶親、掠奪婚、搶劫婚、搶新娘等習俗比較流行。《周易#8226;屯》記載:“屯如邅如,乘馬斑如,匪寇婚媾”。《北史》有記載古代室韋、靺鞨也有此俗。在當代保留這種習俗還有不少民族,但基本上所謂的搶只是種形式,只具有象征意義。如云南景頗族的拉婚、偷婚、搶婚,云南德宏傣族和瑤族的迎親、壯族的夜婚,以及分布于湖南、貴州、廣西的侗族搶婚都有類似之處。這一習俗在傈僳族、彝族、蒙古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黎族、高山族等也有或曾有過。

喪葬習俗,一方面反映在喪葬儀式上,一方面反映在埋葬的方式上。關于喪葬儀式,各民族由于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異,有很大的不同,但所不同的也大都屬于形式上的,其宗旨、動機或目的都有相似之處,很多都不外乎為了已故人的安息、在另一個世界得享平安富貴、庇護家人,等等。在埋葬方式上,差異也很大,形式多種多樣,有土葬、火葬、水葬、石棺葬、掛葬、天葬(鳥葬)、風葬、甕棺葬、草灰葬、樹葬、拾骨葬、崖葬、懸棺葬等等。

祭祀禁忌。祭祀禁忌大多和宗教相關。除了對外來的幾個宗教有大致相近的崇拜祭祀之外,更多的恐怕還是本土宗教、民間傳說、民間習俗、民間宗教的崇拜和祭祀。崇拜祭祀有具體的形式,但反映的本質是意識形態和觀念問題。其中很多的崇拜祭祀都是代代相傳下來的。崇拜和祭祀既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人們的精神枷鎖。因為,作為民間信仰除了原始宗教和傳統道教以及流傳地域有限的民間宗教外,還有不少是封建迷信的內容,即便是民間宗教中也不同程度摻雜了迷信的東西。但不管怎么說,很多崇拜祭祀還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如舊時滿族祭祖宗板就是滿族薩滿教習俗。在吉林、愛琿一帶,以黑色公豬為犧牲,將煮熟的豬肉供于板前。祭祀時,薩滿在板前禱告并跳神。祭敖包是信仰喇嘛教的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祭祀習俗。流行于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大型祭祀每年在春秋兩個季節舉行。蒙古族祭敖包時,男女老幼攜帶哈達、羊肉、奶酒和奶制品,到敖包處供祭,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并懸掛新的五色綢布條和經幡等。舊時彝族也有祭太陽菩薩、太陰菩薩等習俗。

禁忌是指在觀念和做法上,對一種行為和活動的約束和限制,一般是通過口頭傳承和行為規范加以禁止的。很多禁忌產生久遠而又流傳甚廣。如忌踩門檻,在東北地區甚為流行,而且起源很早,據文獻記載春秋時已有此俗。當地人認為門檻是戶主的脖子,踩門檻就是踩戶主的脖子,因此嚴禁踩門檻。此俗今天的年輕人雖然不那么講究了,但在老人觀念里還是有禁忌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參觀寺廟時,很多導游都會告訴游客,進入大殿不要踩門檻。有的禁忌只是一二個民族的習慣,如佤族禁忌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認為這是冒犯自己的尊嚴,其他民族就不太在意。瑤族和滿族都禁食狗肉,而這種禁忌都來自各自的傳說。瑤族傳說是在遠古時代,有一只龍犬槃瓠,因咬殺敵人首領有功,得與公主為妻,保持了姓氏,成為十二姓槃瓠的來源。滿族則傳說狗救過太祖努爾哈赤的命。總之,所有的禁忌都有緣故,盡管有的緣故今天已無從知曉了。

人生壽誕。人生壽誕包括了人的出生到年老的習俗。前者是入世之初,大喜大慶,習俗中的許多規矩,都是為了使新的生命能有一個平安和富貴的前程;后者是出世之前,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大半人生,特別希望通過一些儀式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這當中還有一些屬于各個重要階段的生日。

關于人生壽誕,不同的民族在人生壽誕的風俗方面有不同的表達,但其寓意則都有相近之處。如漢族有給嬰兒穿百家衣的習俗。嬰兒出生后,其祖母要到左鄰右舍索取各色各樣的布塊布頭,剪成各種形狀,然后拼在一起做成衣褲,穿在嬰兒身上,意在托百家福,可消災避難。漢族的抓周習俗也很有特點。在小孩一周歲時,父母擺出文具、玩具等象征各種用途的小物件,讓小孩任意抓取,用此來預測小孩的性情、志趣和前程。有些民族的習俗因出生嬰兒性別而有不同的做法。舊時在東北滿族地區,各家在祖宗板旁供吊著一個黃布口袋,稱媽媽口袋,內放子孫繩、長命繩。生男孩時,在繩上系一紅布條和小弓箭,生女孩時,系一藍布條,這就是滿族的掛鎖習俗。回族習俗,當生育時請阿訇念喜經,并按伊斯蘭教派的主張,做“阿給格”,即生下男孩宰兩只羊,生下女孩宰一只羊。第七天或滿月后,給嬰兒剃頭時,還要依其頭發的重量施散同等的金銀。土家族的“望月”習俗中,生男孩由丈夫抱一只公雞去岳家報信,生女孩則抱母雞報信。

北方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比較重視十二歲生日。此生日在遼代的契丹族被稱為“再生儀”。據《遼史#8226;禮志#8226;歲時雜儀》記載:凡十有二歲,皇帝行再生儀,禁門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輿、有童子、產醫嫗陪伴,三過岐木之下,太巫奉襁褓、彩結等物贊祝,并宴請群臣。舊時內蒙古東部和一些漢族地區也有此風俗。男孩年滿十二歲時,男孩家里為其“扎紅”(讓孩童穿紅背心、紅褲衩,大人多系紅腰帶)、剃“跳姑圈”(將頭頂剃光,四周留一圈頭發)、辦酒,鄰里前來道喜喝酒,慶祝男孩生日。畬族有飲上十酒習俗,凡五十歲以上者,稱上壽,每逢十即六十、七十歲等,請親友給老人祝壽。朝鮮族有“還甲”(也稱換甲、回甲、周甲、還歷、華甲、花甲等)習俗,在六十周歲的生日那天,舉行隆重的慶壽儀式,即“還甲宴”。

總體講,有關人生壽誕習俗,在漢族地區較為流行,而且形式多樣,名目繁多,相比而言,少數民族不是很多,內容也相對簡單一些。比如同樣的做壽習俗,漢族就更加復雜。其禮品就有壽桃、壽聯、壽幛、壽面等,隆重者還要設壽堂、燃壽燭、結壽彩,壽星著新衣,坐中堂,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和叩拜。

除了以上所說,有關風俗的內容和種類還有很多,如民間工藝習俗、民間醫藥習俗、社會及宗族習俗、交際習俗、娛樂習俗、器用習俗、生產習俗、商業習俗、職業習俗等等,不一而足。

1990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把風俗分為19類,即總類、歲時#8226;節日、婚姻、生育、壽誕、民間醫藥、喪葬、交際#8226;禮儀、服飾、飲食、居住、器用、交通、生產#8226;職業、民間工藝、宗族#8226;社會、娛樂、信仰#8226;祭祀、巫卜#8226;禁忌。這是一種較全面的分類方法,從類別看,相當明晰。而本卷的分類基本上是將19個禮俗方面置于9個大的框架內。這樣的分類,也基本囊括了禮俗的所有大的方面,可備一說。

四、風俗的變化和發展

應該說,和其他事物一樣,風俗自它產生、出現起就始終處于變化之中,換句話說,風俗流行過程就是其變化的過程,沒有變化的風俗是沒有的。當然,風俗變化的原因很多,不同的風俗變化的原因也會有所不同。有的風俗是因為國家政體的改變而改變,如辛亥革命一舉推翻清政權,人們剪掉了頭上延續了二百多年的辮子,進而脫掉了長袍馬褂,換上了便裝、西服、中山裝;有的是因為社會變了、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有了改變,有的是因為生活環境變了,有的因為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以及人群的全方面的交流和往來,習俗也有了變異。總之,歷朝歷代,民俗都在變化和發展之中。

如流傳至今的春節、端午、中秋、冬至等歲時節日實際上在先秦時代就已基本形成,到了漢代又有除夕、元宵、七夕、重陽等節日。唐宋時期,這些節日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豐富,元宵節添加了游藝觀燈活動,中秋節在祭月同時,還要賞月,重陽節逐漸演變為秋游賞菊。這之后,歲時節日的內容越加豐富多彩。

而立春的習俗,在清代時官方和民間都很重視,并有一定的迎春禮儀,舉行重大慶祝活動。但辛亥革命之后,立春的官方禮儀,隨著社會變革而消失了,雖然民間習俗仍然保持,但也在不斷弱化,節日氣氛也大不如前,直至最后這些習俗只余下形式和記憶,而過去的節日也變成了一個單純的節令了。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男女婚姻均由父母包辦,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約”。到了民國以后,婚姻逐漸自主。在婚俗上也是一樣,文明婚禮、新式婚禮日見風行。清代的社交禮儀多行跪拜、相揖、拱手、請安等舊式見面禮,民國之后,無論民見官,還是平民相見,均為脫帽鞠躬,凸現平等之風。

多個民族都有“搶婚”習俗,經過年代久遠的發展,直至今天還保存在一些民族習俗當中。搶婚,是種十分古老的婚俗,是通過搶劫婦女締結的婚姻關系。這個習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對偶婚的轉變時期,此俗一直延續至今,但內容和本質都已發生了改變。據調查,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彝族、傈僳族、景頗族、瑤族、傣族等還保留搶婚習俗,只是有些已漸漸向形式方面發展了。如彝族的搶婚是在男女事先商定的結婚日子新郎持刀執棒去岳家搶親。新娘家也找人護持新娘,雙方見面要真的打斗一番,可一旦新郎一方進入女家,雙方即刻停戰,女家用酒肉招待搶親者,然后新娘由親友護送至新郎家。這種搶婚,顯然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搶”了,只是保留了一種古老的搶婚形式,從中可以看出婚俗的變化。

居室文化是生存環境的產物,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拉祜族的居室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變遷過程。從中既可看出習俗的變化也可以看到變化的原因。早期的拉祜人以遷徙游獵為生,“不葺廬舍,崖居野處”[2]。隨著從游獵轉向游耕生產,拉祜人開始有了居室,但最初的居室甚為簡陋,尚屬“以葉構棚”、“結茅而居”的狀態。解放后,拉祜族逐漸走向定居生活,才開始建造傳統的落地式茅屋。這種茅屋也相當簡單,只用木樁承梁,上覆茅草,不砌墻,四周圍以竹笆或木板。由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拉祜族終于用“樁上竹樓”替代了簡陋的茅屋。而今天的拉祜族又在此基礎上,建起了磚瓦房和現代鋼筋水泥建筑。拉祜族居室變化折射出歷史、社會的變化。

發生在近代以來的風俗變遷,其總體原因在于中國近代社會的劇變極其社會轉型。落后的封建統治遭遇了近代工業文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政體有了改變,社會也隨之轉變。隨著西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大舉進入,我們歷經久遠的傳統習俗便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和變異。

當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近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的民俗又有了極大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與之相應的是表現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民俗,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無論內地還是邊區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正處于從農業文明向都市文明、科技文明、信息文明、商業文明過渡的又一次重大轉型時期。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禮俗也正經歷著變遷和洗禮。我們既要適應時代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使有價值、有意義的民俗文化賦予新的內容、新的生機和活力,并得以繼續傳承、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深入研究,廣泛收集,著力保護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即使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也要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留在我們的心里,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血脈,是我們的文明之根,是我們文明的源泉與河流。

注釋:

① 本文為未刊詞典《中華文化大典#8226;文化禮俗卷》序言。

參考文獻:

[1]何光漠. 中國方志叢書導言[M]. 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

[2]云南通志(卷二十四)[M].

收稿日期:2010-03-05責任編輯 王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99激情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人人干|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熟妇无码人妻|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a亚洲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丝袜亚洲综合|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中文字幕1区2区| 亚洲无码37.|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一级爆乳无码av|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精品粉嫩| 91麻豆国产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免费a级毛片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天堂成人在线|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激情福利|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免费不卡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正在播放|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免费黄|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