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進,但是,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發達地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繼續全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處理好經濟追趕和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努力實現經濟高速持續增長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通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與其他發展機會,特別強調發展機會的平等,實現和諧發展和共享型發展。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諧發展;共享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1—0063—09
基金項目: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9ZD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鄭長德(1962-),男,四川廣元人,經濟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金融理論。四川 成都610041
1999年啟動的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重大的發展機遇。實際上,考慮到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地區,因此西部大開發本質上是民族地區的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年來,民族地區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和國家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不斷提高自生能力,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一、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
1999年以來,民族地區國民經濟不僅增長速度快,而且持續的時間長、穩定性好。據統計,1999年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不到8000億元,到2009年超過340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超過11%,遠高于同期全國9.86%的增長率。表1列出了各民族省區1978—2009、1978—1999和1998—2009年三個時期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可以看出除新疆外,西部大開發以來,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都大大加快。尤其是內蒙古,1999—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16.83%,且自2002年以來內蒙古連續八年增速居全國第一。圖1繪出了民族地區作為一個整體1978年以來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與全國的比較,明顯可以看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顯著快于全國水平。表2列出了民族地區各省區1999—2009年各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不僅是持續的,而且增長的波動性不大,平穩性好。圖2繪出了民族八省區和全國生產總值增長率在不同時段的變異系數,顯然,1999—2009年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異系數均大大小于其他兩個時期,這說明最近10年里,民族地區的增長起伏不大,增長是平穩的。
經濟的快速平穩增長,其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均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各地區經濟規模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例如內蒙古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1300多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9000多億元,2010年肯定會突破10000億元,成為民族地區第一個經濟總量破萬億元的省區;西藏從1999年的100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30多億元,貴州省從1999年不到1000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近4000億元,其他地區經濟規模增長情況如表3。
從人均生產總值看,各地區人均生產總值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民族地區整體步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如表4所示,1999年內蒙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低于全國水平,2008年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0000元。2008年與1999年相較,廣西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凈增10000多元,貴州凈增6000多元,云南凈增8000多元,西藏凈增9600多元,青海、寧夏和新疆凈增13000多元。
二、經濟結構優化邁出重要的步伐
經濟發展不僅反映產出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演進。而基本的經濟結構變化是生產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1999年以來,隨著中央確定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到位,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
首先,從地區生產總值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看,1998年民族地區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為26.55:37.99:35.46,到2008年變化為16.02:47.29:36.69。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進一步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較快,第三產業相對穩定(如圖4)。歷史地看,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初是一個很重要的分界線,自那以后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穩定地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目前民族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近85%的生產總值。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份額看,進入21世紀以來的近10年中,民族地區的生產結構正處于一新的大規模變化時期。
其次,隨著生產結構的變化,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的地位的下降,必然會導致勞動力在部門間的重新配置,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基本趨勢是,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逐漸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領域。民族地區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是符合這一基本趨勢的(圖5)。1978年以前主要是向第二產業即工業部門轉移,1978年后主要向第三產業轉移,1978年民族地區各產業勞動力份額為79.41:11.41:9.17,1998年為66.89:13.26:19.85,到2007年各產業就業份額比例為56.03:15.18:28.80。不過,今天民族地區大多數勞動力仍然集中于農業部門,農業勞動力占的比重仍高達50%以上,個別地區60%以上,其比重遠大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沿海地區高許多。
第三,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就業結構的變化,帶來民族地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如表5所示,2008年與2000年比較,內蒙古、廣西、云南、寧夏等地城市化水平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
三、自我發展能力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發展成果通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終反映在政府、企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上。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民族地區政府、企業、居民的收入均有了快速的增長。
(一)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階段,各部門按要素分配,通過分析初次分配可以得到要素分配關系。所以,國民經濟核算的初次分配探討的內容包含要素分配。本節利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及《中國統計年鑒》中提供的各地區收入法生產總值構成項目數據,分析民族地區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結構。
表6顯示了1993-2007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的要素收入結構。可以看出,勞動者報酬比例在下降,由1993年的55.19%下降到2007年的42.70%,固定資產折舊變化不大,大體維持14%的水平,生產稅凈額由1993年的10.87%增加到14.11%,營業盈余由1993年的19.06%上升到2007年的29.07%。因此,勞動收入份額自1993年以來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而資本收入份額則處于不斷上升的態勢。
如果不考慮生產稅金額,把營業盈余和固定資產折舊合并,就得到國民收入在勞動和資本間的分配關系。如圖6,可以看到,2003年以后,民族地區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趨勢顯著,到2007年低于50%。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這樣的判斷,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社會各部門、各階層都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但這種成果的分享是不平衡的,資本所有者、政府部門是改革發展紅利的主要分享者,勞動者、城鄉居民所分享的改革發展成果盡管絕對量在增加,但相對比重卻在下降。
(二)地方財政收支增速快,自我發展能力增強
西部大開發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民族地區地方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1998年八個民族省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30.47億元,2008年達到2685.4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60%,大大快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特別是內蒙古增長最快,2008年比1998年凈增加7.38倍;而且財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增長出現螺旋上升之勢,其中2007年增長最快,比2006年增長了33.62%。同期民族地區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由1110.3億元增加到7385.0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0.86%。各地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情況如圖7所示。
民族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快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因此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上升,1998年民族地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05%,到2008年該比重上升到8.77%(圖8)。
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提高了地方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后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
(三)城鄉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
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步入了增長的快車道。圖9繪出了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以城鄉人口為權重計算的民族地區居民加權人均收入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出,1998—2008年與以前時期比較,民族地區各項收入指標增長明顯加速。圖10給出了各民族地區相關收入指標在1998—2008年間的年均名義增長率比較,基本規律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高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
(四)反貧困取得顯著成效
民族地區是中國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據統計,新時期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廣西28個,貴州50個,云南73個,青海15個,寧夏8個,新疆27個,這幾個省市區合計201個,占全國的34%。另外,西藏原列有5個國定貧困縣,《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結束后,國務院將西藏的74個縣整體納入扶貧計劃進行區域整體扶持,不再列入國家扶貧重點縣名單[1]。因此,民族地區始終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2001年國家頒布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后,不斷加大扶貧投入和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到2008年底,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已減少到770多萬人。僅2008年,廣西全年減少農村絕對貧困人口13萬人,貴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0萬人,西藏重點扶持人口又減少3.9萬人。
四、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科技教育等重點任務,通過規劃指導、政策扶持、項目安排等加大了對西部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據統計,2000—2009年,國家累計安排新開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120項,總投資超過2.2萬億元,其中,有96項涉及民族地區,占重點工程總數的80%。這些重點工程的開工建設,對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表7列出了2000—2009年各年新開工的重點工程數、總投資及涉及民族地區的項目。
縱觀這些重點工程,可以看出,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這也是這一階段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
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些重點工程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占了很大比例,特別是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國道主干線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樞紐等一批重點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到“十一五”末,西部民族地區的國道主干線和省際干線公路網將形成,它們與鐵路、民用航空運輸一道,構成西部民族地區的交通運輸網絡的基礎結構。水利設施建設成績斐然,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寧夏沙坡頭、內蒙古尼爾基等大型水利樞紐相繼建成發揮效益。除了這些重點工程外,國家還實施了油路到縣、送電到鄉,使得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2000年以來,國家在西部民族地區相繼啟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成效明顯。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減輕,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等重點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截至2008年底,累計營造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占同期全國造林總面積的52%,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工程累計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5.97億畝,其中禁牧2.87億畝、休牧2.97億畝,配套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補播改良任務1.22億畝。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水質保持穩定,黃河中上游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滇池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重點污染源治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試點建設積極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
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西部大開發,調整產業結構是關鍵。目前,這一地區已初步形成能源、有色金屬等生產基地。商品糧、優質棉、糖料、煙草、名酒、瓜果、畜牧產品等產品的生產加工正在全國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此外,高新技術和旅游文化產業也已漸成規模。
基本公共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西部民族地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兩基”攻堅計劃如期完成,全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兩免一補”政策率先在西部地區推行,約5000萬學生受益。雙語教學在新疆、西藏全面展開,少數民族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重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步伐加快,重點地區科技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迅速發展,服務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建成。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鄉鎮衛生院16,440個,村衛生室近18萬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中央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全面推進,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96%,電視覆蓋率達到97%,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改革有序開展。
五、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完善方向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發達地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
(一)發展不足,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
目前,民族地區的經濟依然是發展中大國內部的欠發達經濟,發展不足,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一方面,目前民族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高,按世界銀行的標準看,民族地區的經濟依然是低收入經濟。例如,2008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93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68美元),更低于沿海發達地區(5358美元)。2007年,在120個自治縣中,200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于1000美元的有54個,66個自治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1000美元。另一方面,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及制度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民族地區由于稅基弱,地方財政長期入不敷出,同時區內的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有限,加之資本外流,促動發展的區內資本供給不足,對外依賴程度高;從勞動力供給看,民族地區勞動力平均技能水平偏低,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民族地區內部的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因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動力不足。因此,民族地區的內源發展動力不足,目前民族地區的發展總體上,是由外部投資驅動的發展。
(二)與全國尤其是東部地區發展差距快速擴大的趨勢雖有所扭轉,但“擴大中的缺口”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民族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8.74%,人口占全國的14.37%,而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例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雖有所提高,2008年為10.19%,但與1990年的10.27%相比,依然有所下降。又如,1981年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平均為477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5.35%,到2008年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276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0.86%;1981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1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8.23%,而到了2008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3,458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2.64%。
(三)高資源消耗、外源推動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
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方式方面是高資源消耗、外源推動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如下特征[2]:
就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而言,從產業結構看,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特征以低端初級工業特別是資源型工業為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
從需求結構看,民族地區的總需求特征為以國有經濟投資需求拉動為主,目前民族地區的經濟基本上屬于內向型經濟,經濟增長主要是內需推動的,其中尤以投資和消費的推動作用最大。而從消費需求看,政府消費的作用總體上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2007年已經超過了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從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的作用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小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作用。從投資看,民族地區實際上是“投資主導型的低效率經濟增長”。
從要素投入與要素生產率看,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的要素投入特征以自然物質資源和低成本勞動投入為主,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積累完成的,要素生產率低,技術進步不足。
從資源消耗看,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總體上還相當粗放,尤其是能耗高、水耗高。而且今后一個時期內,很大程度上仍將沿襲擴大資源投入的傳統發展模式。
(四)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分享和補償問題
民族地區水、水能、礦藏資源豐富,其開發具有國家能源戰略意義。開發這些資源,實施“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重大而深遠。這對于民族地區更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是,在民族地區資源大規模開發過程中,對資源所在地居民利益不考慮或者考慮很少,以及資源開發中對民族文化產生的消極影響,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民族關系緊張,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同時,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注重環境保護,所謂的“環境影響評價”,或者是“事后的”,或者是“事中的”,即使是“事前的”,很多也只是應付性的和表面上的,結果是邊開發,邊破壞,甚至是未開發,先破壞。
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的各種資源,既是各族人民世代生息和維持生計的私人產品,同時由于其特殊的生態區位,所提供的生態產品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在主體功能區的建設和民族地區發展過程中,如何構建起生態環境和資源開發的補償機制,是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問題。
(五)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扶貧難度大是民族地區發展的難點所在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貧困問題。經過不懈努力,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4000多萬人減少到2008年的770多萬人。當前,盡管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善。但由于民族地區大部分處于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程度較低的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依然嚴峻。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面廣、程度深、返貧率高。而且,在空間分布上,少數民族人口、貧困人口和生態脆弱地區形成地域的耦合和疊加。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問題,既是國民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又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因此,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顯著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顯著加快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3]。
在國家層面,要進一步健全政策扶持機制,繼續保持中央財政支持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財政體系,同時中央政府投資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繼續堅持每年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和綜合效益,同時堅持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以及資源節約工作,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沙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鞏固和發展生態建設成果。要優先發展教育,確保西部地區“兩基”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提高;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大力扶持老少邊窮地區、三峽庫區以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等區域加快發展。繼續健全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機制,健全礦產資源有償占用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完善土地管理體制,規范發展土地市場;由國家投資或需要國家批準或核準的重點產業項目,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在西部地區。進一步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擴大西部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對外開放的新模式[4]。
民族地區各省區要進一步處理好經濟追趕和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根據各地區的發展稟賦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努力實現經濟高速持續增長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通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與其他發展機會,特別強調發展機會的平等,實現和諧發展和共享型發展(Inclusive Growth)[5]。
注釋:
① 本文的數據和圖表是作者根據《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新中國60年》、《中國統計年鑒》(2006—2009)及各地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計算繪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扶貧辦,http://www. cpad. gov. cn/[EB/OL],2006-11-19.
[2]鄭長德.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R].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2009.
[3]胡錦濤. 在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 人民出版社,2009.
[4]新華社. 改革開放的新西部——西部大開發戰略成就與展望[EB/OL].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 gov. cn,2008-10-13.
[5]COMMISSI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The Growth Report: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www. growthcommission. org.
收稿日期:2010-03-21責任編輯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