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作者長期從事民族問題研究,先后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社科基金民族問題研究項目,并長期擔任國家、省部級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本文所論及的民族研究學術機構、學術隊伍、學術建設的新發展及社科基金項目等方面信息均來自作者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價值極高,尤其是有關社科基金項目的論述,為廣大從事民族問題研究的人員提供了一個極富建設性和參考價值的導向。
[摘要]“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民族問題”研究工作者和民族工作戰線的廣大工作人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學術機構、學術隊伍和學科建設的新發展以及社科基金項目大幅攀升等方面。這些成就為“十二五”期間“民族問題”研究的發展躍上一個新臺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國家社科基金側重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事實上削弱了基本理論的研究,“體”與“用”出現失衡,從長遠而言,不利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理論研究的失誤和缺失勢必帶來政策與工作的失誤。實事求是地總結近60年來我們民族工作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評估我們當前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狀況,改進我們下一步的民族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民族問題;四川?。弧笆晃濉保簧缈苹?/p>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1—0024—07
作者簡介:陳玉屏,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 成都610041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的學者和民族工作戰線的廣大工作人員,密切結合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和四川省民族工作的實際,更加廣泛、深入地推動“民族問題”研究、建沒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十二五”期間“民族問題”研究的發展躍上一個新臺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一、學術機構、學術隊伍和學科建設的新發展
1. 專職學術機構和學術隊伍的新發展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的專職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術隊伍與“十五”期間相比較有長足發展,而且一般都注意圍繞自身優長學科和特色學科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都重視制訂較為規范的發展規劃和研究規劃。
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單位之一的西南民族大學,按照學校的“十一五”發展規劃,“民族問題”研究作為重點、特色學科發展,專職研究機構除原有的民族研究所、民族經濟研究所、旅游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民族法學研究所、民族博物館、藏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研究所、少數民族藥物研究所、藏學文獻中心、彝學文獻中心等機構得到不斷充實外,學校還整合力量,提出了構建“民族文化藝術創新實踐研發基地”的戰略構想。基地將包含“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獻中心”,“民族信息中心”,“民族藝術中心”和“民族文博中心”。西南民族研究院已成為下一步建構“研發基地”的堅實基礎和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問題”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力量,并成為凝聚校內外“民族問題”研究力量的中心。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笆晃濉逼陂g,川大藏學所已擁有一支綜合研究能力強、梯隊層次健全、對外交流廣泛、學科專業涵蓋面廣的研究隊伍。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是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的主要研究單位之一,且主要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需要、針對四川民族地區的實際開展民族問題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康藏研究中心”通過充實、整合人員,研究力量進一步加強,組建了重點學科領導小組和11個專職研究人員組成的學術團隊。
四川省委統戰部所屬的四川藏學研究所有專職研究人員8人,主要針對四川藏區情況從事決策研究。
四川省級以下的民族研究機構主要有新成立的四川民族學院和甘孜、阿壩、涼山三州的其他高等??茖W校、州級黨校、州級民族研究所、方志辦等單位。
除上述正式設立的專門研究機構之外,四川省民工委、四川省民委以及各地市州民委和民宗局,作為四川省各級具體從事民族工作的職能部門,均密切結合本職工作廣泛開展民族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省人大、省政協的民宗委,也積極主持和參與民族問題的調研活動。這些民族工作部門身處民族工作一線,針對四川省民族工作的熱點問題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決策參考。
四川省民族學會、四川省民族理論學會、四川省民族法學研究會、四川省民族語言學會、四川省民族教育學會、四川省少數民族藝術學會、四川省藏學會、四川省彝學會、四川省羌學會等學術團體,“十一五”期間除少數活動開展不太理想外,多數學會均開展得比較成功。
2. 更多的學者參與“民族問題”研究
“十一五”期間,四川“民族問題”研究中一個十分引人矚目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原本屬其他領域的研究工作者積極參與“民族問題”研究。由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問題以及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不少長期從事其他學科研究的學者將他們相當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調整到“民族問題”研究的方向上。他們挾他學科之專長,與“民族問題”研究相結合,很好地發揮了不同學科相互滲透的優勢,更新了視角,拓寬了視野,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問題”研究的發展與創新,成為“民族問題”研究的一支生力軍。如四川師范大學民族學科研究曾有著良好的傳統,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削弱,九十年代末以來逐步復蘇,2001年學校重建“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下設“巴蜀民族語言文化研究室”,巴蜀地區民族語言、文化的研究是其重要內容。“十一五”期間川師大民族研究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10年1月,川師大成立了“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從事西南地區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發展研究。
3. 學科建設的新發展
“十一五”期間,各個“民族問題”研究單位都十分注重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帶動民族問題研究工作的全面發展。
西南民族大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努力將“民族學”這一重點學科做強。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科碩士點中的4個、民族學博士授權點在“十五”期間就設立在西南民族研究院,“十一五”期間新設立的民族經濟博士授權點和民族學碩士一級學科均設在西南民族研究院,形成了民族學一級學科涵蓋下的民族經濟、民族藝術、民族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藏學、彝學、民俗學全面發展的格局,其中有的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民族文獻是“民族問題”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撐,西南民族大學十分重視民族文獻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十五”末初步建成“藏學文獻中心”、“彝學文獻中心”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大大擴建了“藏學文獻中心”和“彝學文獻中心”,并新組建收集、整理、研究其他民族文獻的“綜合文獻中心”。正是因為西南民族大學具有民族文獻的豐富收藏資料和雄厚的研究實力,在“十一五”期間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委屬“少數民族古籍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目前,藏、彝文獻中心均大力開展數字化建設,努力將其建成國內第一流的民族文獻中心。
四川大學藏學所十分注重組合校內外研究力量、加強學科建設,凝煉研究方向,“十一五”期間精心制訂科研發展規劃。根據“以基礎研究為中心,努力發展和開拓應用研究”的思路,按照業已形成的穩定而具有特色的“藏區現狀與社會發展”、“藏族宗教與歷史”、“西藏考古與藝術”等三個研究方向,選擇以“藏彝走廊”這一具有廣泛時空范圍的東部藏區歷史與現狀為研究立足點和中心,帶動與幅射周邊藏區的相關研究,形成了“送魂習俗、遷徙傳說與彝語支民族源流研究”、“藏彝走廊地區民族支系(族群)的演變及認同研究”、“明清以來藏彝走廊地區的漢、藏文化互動研究”、“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態恢復與建設的人類學考察——以生態移民為重點”、“全國‘援藏’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藏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國藏區旅游產業開發研究”、“橫斷山區‘藏彝走廊’的考古學文化研究”、“西藏西部佛教史跡綜合研究”、“西藏歷史文化遺產應用數據庫建設”等十個重大課題,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2006年,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985”工程二期“南亞與中國藏區研究創新平臺”在川大藏學所啟動,創新平臺在中國藏區研究方面共設“中國藏區歷史文化研究”、“西藏考古與藝術研究”、“喜馬拉雅周邊區域研究”、“中國藏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研究”等四個方向。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積極探索在民族地區建立穩定的研究基地的途徑。他們與平武、石棉等地合作,在平武建立“中山大學、四川民族研究所民族學、人類學科研教學基地”,在石棉建立了“爾蘇木雅藏族研究中心”,還在金川、九龍建立了兩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科院努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進展。2008年將“康藏研究”選定為院重點學科,確定“康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四川藏區社會穩定與發展研究”為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擬訂出學科建設規劃,制定了培養科研骨干的具體措施和學科建設的獎勵、資助辦法,確定了“根據藏學特點和省委要求,立足基礎研究,著力于應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使康藏研究服務于藏區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需要,使康藏研究在促進四川長治久安和科學發展方面凸顯智庫作用”的總體發展目標。
四川師范大學在“民族問題”研究建設中注意發展自己的傳統優勢,比如對藏區和藏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研究,特別針對一些學者“重藏輕康”的傾向,在“西康”研究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岸嘣幕芯恐行摹背闪⒑?,擬發揮師范大學的固有優勢,對西南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教育發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4. 交流合作的進一步加強
“十一五”期間,各個“民族問題”研究單位都十分重視和加強交流與合作。交流合作的方式十分廣泛,除高等院校、省級科研單位加強與國外和港、臺的學術交流合作外,各高校和科研單位之間,高校、省屬科研單位與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學術團體也大量交流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如合作科研、召開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資料互贈和共享、共同申報國家和省級課題、共建研究基地、共建資訊網絡等等。西南民族大學最近申報成功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就是與 西藏社科院和內蒙古大學 等單位聯合申報成功的。西南民族大學“藏學文獻中心”已經成為國內外藏文獻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心研究人員先后前往美、法、匈牙利等國參加藏文文獻研討會,接待了200人次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訪問交流。2007年美國知名的藏學專家金#8226;史密斯先生經過多番考察,將自己四十多年經營的藏傳佛教文獻資料中心(TBRC)收藏的數萬冊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無償捐贈給民大“藏學文獻中心”。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2006年與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在成都共同舉辦“海峽兩岸社會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07年川大藏學所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在成都聯合主辦“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討論會。藏學所的學者還多次應邀到美、德、尼泊爾等國和港、臺地區作學術交流。2007年,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與美國惠特曼學院合作開展《涼山州木里縣俄亞大村的文化變遷》研究,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開展了《遷徙、工業化和居民健康》研究,接待了多批日本、臺灣、香港前來交流訪問的專家學者。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2009年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聯合發起、成功舉辦了“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二十多所院校的九十多位專家到會交流。2006年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涼山州博物館聯合舉辦了“橫斷山區(暨藏彝走廊)考古學研究協作會”,川、滇、鄂三省40多家文博單位參加會議。2008年四川師范大學與韓國漢陽大學聯合舉辦“中國地域文化和國際語言學”學術研討會,川師大和韓國從事“民族問題”研究的學者多次互訪交流。在2009年昆明舉辦的國際民族學與人類學第十六屆大會上,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單位都主持了專題研討的論壇。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各“民族問題”研究單位還建立了定期召開交流座談例會的制度,互相通報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信息。
5. 積極參與重大事件后的決策研究
2008年、2009年相繼發生“3.14拉薩事件”、“5.12汶川大地震”、“7.5烏魯木齊事件”,在這一系列涉及“民族問題”研究的重大事件發生后,各“民族問題”研究單位立即組織力量,有針對性地開展決策研究,向黨和政府領導部門提供調研成果、建言獻策,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問題”研究工作者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重點圍繞搶險救災、災后重建、羌族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的損失狀況進行摸底、評估和對羌文化的保護問題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提出了多份有價值的調研報告,引起了省委領導的高度重視,有的還送達國務院領導同志,溫家寶總理、李克強副總理作出了重要批示。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師生積極投入抗震救災行動,針對羌文化受到嚴重破壞,藏學研究所和四川民族研究所兩位知名的老專家發起,與省內外十余名藏、羌族歷史文化研究學者聯名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關于立即開展對羌族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的建議”,引起國內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和中央、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視。藏學研究所的專家還對災后重建、“大地震災害遺址規劃”、“地震災害博物館規劃”等提出了有價值的論證意見。四川省社科院于6月底召開了20多名長期研究羌族文化、羌族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移民文化、城鄉建設規劃、旅游規劃專家的座談會,對羌文化保護和災區重建從多角度進行綜合性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
“3.14拉薩事件”發生后,四川省甘孜、阿壩的一些地區也受到波及。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等單位的不少學者積極配合黨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圍繞“反分裂、促穩定”召開學術研究會、參加調研工作并撰寫研究報告。四川大學藏學所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及時聯合舉辦“四川藏學界反分裂、促穩定學術座談會”,并派出學者赴西藏和四川藏區考察3.14事件后的社會情況,為“反分裂、促穩定”以及對外宣傳等問題提出政策建議,西南民族大學的學者針對“維穩”中的一些問題通過統戰部向中央提出政策建,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主持了省委宣傳部委托的《西藏及四川藏區歷史讀本》和省文化廳委托的《四川藏區文化建設報告》等課題,四川藏學研究所也及時向省委省政府提交出一批針對性很強的研究報告。
“7.5烏魯木齊事件”發生后,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的一些學者提交了相應的對策研究報告,四川大學研究人員提出的報告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西南民族大學的一些研究報告獲得了國家民委調研成果獎。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的不少研究工作者,還就“民族問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撰寫了不少內部研究報告,報送中央有關部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
二、社科基金項目大幅攀升,成果豐碩
1. 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情況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和其他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立項數大幅攀升。
除此之外,2008年四川大學“民族問題”研究項目《政治—生態—軍事敏感區村莊公共品供給效率評價與改進方法研究:以西藏為例》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十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總數為17項,其中重點課題1項,無重大招標項目,經費資助總額為122.7萬元。“十一五”前4年,即已獲立項29項,包括重大招標項目2項,重點項目1項,經費資助總額達409萬元,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攀升。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立項項目中,“西部項目”達15項,足見國家社科基金設置“西部項目”對“民族問題”研究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 省、部級項目立項數大幅攀升
“十一五”期間,“民族問題”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大幅提高的同時,省、部級項目立項也大幅提高。“十五”期間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中民族類立項項目共21項,而“十一五”前四年即已達37項。僅西南民族大學申報立項的國家民族項目達70項,教育部項目11項,文化部項目6項,國家外專局項目17項。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單位還獲得多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國家民委項目,以及其他著名基金會資助項目。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由國家民委主持啟動了新修55個少數民族簡史的工程,西南民族大學承擔了新修傣、藏、普米、珞巴、門巴、彝、拉祜、獨龍、白、傈僳、德昂、阿昌、侗、佤、羌、基諾、布朗、哈尼、景頗、怒族等20個少數民族簡史的修撰工作,并于2009年“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第十六屆大會”開幕前出版。
3. 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間“民族問題”研究成果豐碩,不少成果獲省、部級獎。
除此以外,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單位還獲得國家民委優秀調研報告一、二、三等獎24項。
“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發表的論著十分豐富,有不少論者本身就是國家社科基金或省、部級規劃項目的成果。如西南民族大學研究人員的學術專著《西南少數民族民間工藝文化資源保護研究》、《“四川藏區城鎮化與文化變遷》、《四川民族地區水電工程移民政策研究》《西南民族地區的毒品危害及其對策》均為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課題的最終成果,且均在“十一五”期間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國家民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四川大學研究人員的學術專著《藏彝走廊——文明起源與民族源流》,即為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西南民族大學研究人員的學術論文《新中國建立以來民族關系歷史記憶建構的反思》就是國家民委“十一五”期間的規劃項目,文章不僅被《新華文摘》作為要文轉載,并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涼山羅彝考察報告》是著名民族學家馬長壽先生的遺著,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員整理出版,被民族學界視作民族學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亦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三、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十一五”期間,由于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界對民族問題更加關注,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民族問題研究。為數眾多的歷史學、政冶學、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科的學者將他們的研究領域延伸到“民族問題”研究,多學科交融極大地拓寬了研究視野、更新了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西部項目”的設立和各種縱向橫向項目的增加和資助力度的增強,以及各研究單位競爭機制的激勵,使得“民族問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較之“十五”期間有較大的提高,從各種項目的立項數到成果數、獲獎數都有明確的反映。各研究單位均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主攻方向并重視制定研究規劃、組建和加強學科梯隊。四川省社科基金規劃辦大大加強了對國家社科基金申報立項的組織工作,使“十一五”期間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大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申報到結項都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機制,基金的評審目前尚沒有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替代。綜觀“十一五”的情況,四川省“民族問題”研究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問題依然是有的,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較長時期以來,國家社科基金的基本傾向是重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這是根據國家現實需要確定的。但是,長期的此種導向事實上削弱了基本理論的研究,真正系統、深入的基本理論研究立項可謂鳳毛麟角?!绑w”與“用”的失衡,從長遠而言,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在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申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風”現象,上面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一窩蜂申報“新農村”,上面講“和諧社會”就一窩蜂申報“和諧社會”,其實不少人缺乏扎實的前期研究,只是將自己的研究長項來個“穿靴戴帽”,去與上面要求掛鉤,在申報表上下功夫以求立項。這不是四川學界獨有的現象,在整個國家社科基金申報中都存在,這就造成一些項目立項后研究內容雷同,實際價值不高。
第二,就“民族問題”研究而論,由于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的高度政治敏感性,長期以來未能認真地、深入地開展基本理論的研究。我們對經典作家的民族理論的解讀存在不少問題,而且經典理論也需要與時俱進向前發展。理論研究的失誤和缺失勢必帶來政策與工作的失誤,使我們對我國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狀況和發展趨勢的估計出現誤差,工作出現失誤。但這方面的研究政治敏感性大,很多只能以“內部研究”的方式進行,立項評審因歧見多而難以通過,成果因不適合公開發表,確認也十分麻煩,故一般研究人員都對此繞道走,而當前黨和國家又急需這方面的研究。
第三,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民族工作缺乏全面、系統的梳理。60年來民族工作的主要經驗是什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已有的總結和定論是否都十分科學、都十分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該如何在新時期與時俱進的新認識、新精神的指導下科學地回顧、實事求是地總結60年我們民族工作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客觀、清醒地認識和評估我們當前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狀況,進一步改進我們下一步的民族工作?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收稿日期:2010-03-10責任編輯 陳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