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家族有著豐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特別是喪葬儀式——道場。而彭水道場,是融溶了儒家忠孝觀、釋家輪回觀以及佛教思想的一種宗教儀式活動,主要用于喪事祭奠超度亡靈,是彭水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民族語言習俗的滲溶,極具地域民族特色。在道場儀式當中,幾乎都是以敲唱的形式為主,道場中所唱的《滿庭芳》、《柳含煙》、《南鄉子》等詞牌和旋律以及他們的唱腔與儀式形式結合在一起,極具表演性,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從道場音樂中,我們也了解到了彭水土家人的生死觀。而且,現在已慢慢的形成了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藝術表演。
[關鍵詞]土家族;文化遺產;彭水土家族道場;道場音樂
中圖分類號:B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0)02—0118—08
基金項目:本課題是西南民族大學資助項目,編號 09SQN015.
作者簡介:梁竹(1982-),女,重慶彭水,土家族,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少數民族音樂和宗教。四川 成都 610041;郭敏(1965-),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四川 成都 610021
一、土家族喪葬概況
渝東南喪葬習俗中的道場歷史,在不同地區是不一樣的,在土司政權區域的土家族,道場的興起在“改土歸流”后,而京制地的土家族、苗族和漢族混居區,道場至少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經形成。其道場儀式與彭水地區也大致相仿。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敲道場,以哀吊亡人。
二、彭水道場基本情況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重慶市東南部,與黔江、酉陽、豐都、石柱、武隆諸縣接壤,且南挨貴州,北鄰湖北??h內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63萬的64%,長期秉持傳統信仰,保留著諸多傳統習俗和宗教儀式?!暗缊觥本褪瞧渲兄?,彭水道場音樂還被列為重慶市市級文化遺產項目。
在幾次采訪中,我先后3次到過彭水縣梅子鄉兩河村進行調查,并且與當地比較有影響的第八代師傅馮秀平①進行過多次溝通。
土家族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現實生命的結束意味著另一輪生命的開始。[1]這時,人們進入鬼蜮,而鬼的世界也像人的世界一樣次序井然、有條不紊。土家族還認為人死后可以馬上托生,但是要經過相當大的努力,這種努力必須由后輩請法師來實施。[2]彭水道場也是基于這種大眾心態普遍化、長期化、儀式化后形成的宗教儀式活動。主人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份虔誠報恩心情的體現,是孝子們對逝者心有愧疚的彌補,以及讓死者不受苦的強烈期望的心理滿足。
在彭水,誰家有人辭世,便要請“道師”進門,在自家設壇,操辦法事。道師們自稱是“藝”。操辦者自稱“道師”,不是專屬宗教的僧人或道士,也不是在家奉教的居士,而是亦農亦“藝”的農民。給人辦道場后,像藝人那樣按天數獲取報酬。
彭水道場中,敲唱基本都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在他成為佛祖后,人們所做的道場都是為了紀念他。這樣,是為了人死后,在陰間不受罪。這是彭水喪葬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的地方。
一般來說,彭水土家族人做道場是為了讓亡靈順利通過十二殿獄。陰間有十二殿獄:秦廣大王管第一殿,楚江,宋地,武官,閻羅(確定下一世變成什么),泰山,平政,都市,轉輪(通過轉輪車,確定在什么地方出生),東獄天齊太生人生圣地,北陰豐都元卿大帝。做道場是要殿殿都過,最后才能免掉其罪行。比如,在道場中,晚上敲個幾臺,明天就出葬,早起完善,就是開路或指路,又叫冥路道場。敲三天的叫十王過案道場。敲五天的叫酬薦,又叫小報恩。上了七天的叫大報恩。早起完善不能破獄,只是指路的功能,上了三天就可以破獄,也就是破地獄(將死者魂魄從地獄中提出來)。上了五天就要破十八層地獄,并且一一破殿。如果亡人是女性還要破血河,因為他們認為女性由于月經或者生小孩,是一種污染,覺得不潔凈(因為血也是有罪的),在破血河的過程中都要孝子跪著喝血水。
三、彭水道場儀式程序
下面,我就以做三天為例來說明彭水道場的基本程序:
第一天
第一壇,叫門外拿財:就是請山王天子希夷大帝,安位山王土地。(先由法師吹三聲海角,由助手擊鼓三通,然后正式拿財,給山王天子燒錢紙),唱:第一板: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清,利人天。
第二板:餓鬼免真容,滅罪消衍,火焰化紅蓮。(《柳含陰(音)》)。
接著,法師助手擊鼓三聲,進入靈堂,正式開壇(如果是敲一天,才叫做開路,就不用門外拿財,直接開壇)。請圣,就是請釋迦牟尼(敲鼓助手起語:堂前擊動三通鼓,迎請祖師到壇庭。中間就再擊三通鼓,由助手吹三聲海角,就正式敲神,敲鼓的時候法師白:剎剎層層寶樓臺,處處文殊參善財,人向金蓮臺上拜,佛從銀色界中來)。而后就開始唱:第一板:佛是西天大圣人,佛威藏祿紫金身。
第二板:佛前五百阿羅漢,佛后三千羯諦神。
第三板:佛國國中天與寶,佛山山上地長春。
第四板:佛今孝士虔誠請,佛降香壇作證明。(《出壇記(音)》)。
再后就是請佛,跟著唱:稽首皈依佛,黃金紫麼深,魏魏藏六相,三界號能仁,南無皈依常住佛陀耶?;讱w依法,河裟金丈開,五千四十八,卷卷有如來,南無皈依常住佛陀耶?;尊б郎H紵o盡燈,方炮圓頂相,參禮佛天僧,南無皈依常住佛陀耶。(《請釋迦牟尼佛》)。
第二壇,敬灶:敬趙王菩薩,(用三個杯子,用一坨肉,一團正豆腐,三個供獻粑粑,敬茶,香亮錢紙,在唱的途中要有一道文書,打鉸鉸,邊打邊唱,唱的還是《柳含陰(音)》)
第三壇,揚旛:把亡人的靈牌放好,敲的是番竿使者寶蓋龍神。稽首皈依旛桿使者,寶蓋龍神,來驗法會。(《揚帆》)。
第四壇,敬土地:(敲土地),唱:稽首皈依,當處土地,旺化佛神,降臨法會。(《敬土地神》)
第五壇,招亡:如果是剛死的,就不用上山招亡,就接著揚元。如果是以前死的人,現在要敲的話,就得上山招亡,把死者的靈魂招回。
第六壇,揚元:要由五道文書,請五個神:城隍主者輔德大王,陰境主者追魂等神,諸廟祀典旺化靈享,起教大士面然鬼王,帝道功曹管束神管吏。敲五道文書,唱:稽首皈依,方偈主者從此五帝分;四維上下南北西東。(《滿庭芳》)。
第七壇,大寂疏(音譯):開始敲唱釋迦牟尼佛的來歷。法師跪在地上敲唱:信禮佛,佛是西天大圣人,佛魏仗祿紫金身,魏魏仗六相,三界號能人,念一真法界,南無釋迦牟尼佛。(《跪讃》),邊唱邊作揖,很虔誠規矩,很正式。
送完文書后,回來時孝子要在壇前行二十四個揖,也叫二十四拜。
在行道場過程中,可以敲《起師表》,敲的是法師自己的師傅。
告宿息壇
第二天,請神
第一壇,早上,敲《靈山表》,也就是請佛表,孝子在壇前行四十八個揖,同時先生敲到堂屋外,法師唱,送文書,香燭師燒文書,回來才作揖,回來的時候唱的叫《梵音》內容主要是《三皈依》,主要也是唱釋迦牟尼,因為他是在靈山上修行的。
第二壇,敲《佛元申文》:敲的是釋迦牟尼佛,相當于向神申請文書,出于禮貌性的告知即將要做什么,一般唱的都是《滿庭芳》和《加讃》。
第三壇,《三元申文》:請的是上元,中元,下元。以上三元是神靈,相當于一品,二品,三品官。
第四壇,請水入壇:在水井邊請神,在水井前放火炮,開始在壇上出壇,由香燭師帶路,邊敲邊去井邊,在水井邊邊燒文書邊唱:請水如壇灑東方,東方青帝青龍王,青帝龍王常吐水,常吐漿,常常吐水灑壇場。(《回壇灑凈》)。
放完火炮后回壇,回壇就灑凈,向五方灑水,剩的水用來和糍粑,或者和著磨豆腐,以用來點燭。
第五壇,城隍表,請廟神。
第六壇,祝駝疏文:請的是韋馱菩薩,由于他是普眼天僧,所以管理凡間一切事務,所有所要做的事情都要先讓他知道,最后才能得到安位。
第七壇,敲五曹:三元表,正式請神,也就是正式投表文,告知我們要開始做什么事情了。
第八壇,靈山請詔:請求釋迦牟尼發詔書。在敲唱的途中,唱完《滿庭芳》、《加讃》后,白:恭炷真香,虔誠奉請,南無敬虛空,遍法界故顯未來,常住世間無盡意,佛法僧山寶,開教本師,釋迦牟尼佛……。僧言,由法師說唱:佛法僧三寶,普請降法誕,真經佛都慈顏顏,顏九萬又高賢三千眾,褚佛祖一騁馳下重泉。(《南香子》)。然后就是打單繞,之后就宣讀詔書(做成封函,由紅色宣紙寫詔書內容,邊唱邊走出門外,火化文書(即詔書)。回壇,還是邊唱邊回,先生邊作揖。
第九壇,壇內開方,開五方(把亡人在東南西北中這五個道路開通),由助手在壇上敲五方,五方插香點亮,擺好錢紙、貢獻、茶杯,進而一個一個的開,敲一方就要燒一方的錢紙。法師作揖,搖玲,說唱,(《開通五方》)。
第十壇,敲《地藏表》:請地藏王菩薩,他是專門管地獄的,要請他才能破獄(開始還是先唱《滿庭芳》、《加讃》,接著表白,接著《跪贊》)。
第十一壇,門外破獄:將亡人的靈魂從地獄中提出來。(開頭,在門前畫好五方獄圖,一般是用石灰畫,五個方向分別有香亮、錢紙、貢獻、一塊瓦(由法師刺破瓦代表可以破獄)。先唱《出壇記》,但是唱法與之前的不一樣,還是以唱三皈依出壇為主,在壇面前敲,所有開孝的人都要隨著孝子走在先生的后面,孝子端靈牌,拿帆,走在先生的后面,唱完后就出堂屋外破獄,在路上也是邊敲邊唱:
稽首皈依佛,黃金紫麼深,魏魏仗六相,三界號能人,誠皈命禮,破獄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法,河裟金經仗開,五千四十八,卷卷有如來,誠今皈命禮,破獄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僧,常燃無盡燈,方炮圓頂相,參禮佛天僧,誠今皈命禮,破獄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佛菩薩,菩薩坐蓮花,連首金銀玉,銀玉放光霞,誠今皈命禮,破獄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
稽首皈依諸圣賢,圣賢降法筵,法筵常聚會,聚會結良緣,誠今皈命禮,破獄取亡魂,惟愿亡魂早升天界。(《破獄 三皈依》)。
到了最后,圍著五方走圈圈,邊走邊唱,走一方破一方。
如果是女性的話,就要破血河,五方要各放一盆水,叫污沐水,是紅色的水,表示女性的不潔凈,在破的途中,將每一方的血水舀一點起來讓孝子喝,以便給亡人解罪。
第十二壇,招魂:在街邊搭板凳,俗稱搭橋招亡人。在三根板凳上鋪白布、分別放三個香亮,在敲唱的途中,迎亡渡橋(引導亡人過橋),帆和靈牌都要跟著一起過去,意欲著奈何橋,這樣的話就不會被牛頭馬面索魂,而使其順利渡過,將亡人從地獄中提拔出來,渡過橋對面就可以歸家,才能順利超度他,(《迎亡讃》)。在橋頭放一盆水,搭一張帕子,圍一張席子,靈牌放在席子中間,意思是易于亡人洗漱,方可渡橋。孝子拿帆,女兒媳婦要在橋邊哭,這也是為了解罪,然后下橋。渡橋的過程分別叫上品上升,中品中升、下品下升。下橋后,回壇,由孝子端靈牌拿帆,隨著法師回壇,代理亡人在壇前參佛懺罪。在此過程中,由鼓者表白:才離地府到陽間,整肅威儀列兩邊,任你魔王頭帶角,也需參禮大覺仙,蓋聞菩提之路,大體而登解脫之門。表白完后才開始參佛(佛法僧三寶、十二曹王即十二殿獄)孝子還是跟著法師作揖,唱:一謝天恩及地恩,二謝國王水土恩,三謝祖師傳正教,四謝爹娘養育恩。(《謝天謝地》)。報恩、然后十懺,懺罪、解結等。接著孝子離開,法師們唱《回向收壇》。
第十三壇,門外坐臺:法師穿花衣服坐在外面敲壇,將沒有超生的孤魂野鬼用超生戒去超生的,單獨為之擺上一席(一般都是擺在壩子中間,桌面上擺有一個坐蔸、香亮、五束長錢、五個茶杯、五個粑粑、五片豆腐、寫好的超生戒,還要送兩道文書,一道在敲唱的時候燒,另一道是燒超聲戒時在十字路口燒。桌子的正前方要放一個大的鬼王粑粑,鬼王前面擺著三個供獻,一個刀頭、一團正豆腐和一湯匙的鹽,一把菜刀,三杯酒水、長錢)。擊鼓三聲后,就開始敲唱《掛金鎖》,唱完之后就是表白請神,又是敲打《加讃》。法師甩鬼王粑粑,在粑粑上面踱印,踱的就是佛法僧三寶等神靈,然后再甩出去,同樣桌上還有一碗法水,在敲的同時法師用法水、香畫字諱,灑凈,挽法決等法事動作。唱《乘船淹水》、《吊頸孤魂》,將寫好的超升戒和錢紙、香,讓孝子背向法師站在桌子前面,反手拿著這些超聲戒,讓人和一桶水飯,提到十字路口潑到在燒超聲潔的地方,即送走了他們,再擊鼓三聲,意味收拾了。把沒有投到人生的幫其超度。
第十四壇,辦繞棺散花:用白紙或報紙剪成小紙四處發散,這一段沒有文書,主要表達的是孝子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唱父母的苦情。孝子跟著法師,先生也跟著法師邊唱邊打“響起”,所有的孝子每人拿一炷香跟在先生后面圍著棺材走,開始唱《十報恩》,《五更讃》。唱完后有專門的人散花,法師們就要唱散花的過程:散仙花,散仙花,散河花兒佛前多,南無花供養菩薩,春散牡丹夏散蓮,秋季荷花排兩邊,只有冬臘無花散,臘梅開向我佛前,南無花供養菩薩。(《散花》)。
第十五壇,安位亡人:死了幾個人就要用幾個杯子,用酒杯,三個炒菜,一個亡人一碗飯一雙筷子,糖果等,擺放在靈屋的面前,同樣的錢紙和香亮都不能少,一個先生敲絞絞,孝子端靈牌下跪,獻三杯酒,邊唱邊獻酒以示安位,法師念無常文,告宿息壇,休息。
擊三通鼓,吹海角,收拾完畢。
第三天 圓滿告圣
第一壇,敲《十王表》:正式請神,告知我們要做什么了,并且安位十王大帝。還是先敲唱《滿庭芳》,接著就是《加讃》,然后還是表白請圣、炷香,上香的時候由孝子點上三炷香(初香,亞香、三香),并且拿在手上,同時法師作揖。(壇上擺好蠟燭 ,香插在坐蔸里面,堂屋也一邊放一盆坐蔸插炷,桌下面也放油坐蔸插有蠟燭,每一個盆子都放有粑粑。在敲的過程中,法師右手振鈴跪作揖,雙手拿著點好的香做繞手的動作,意思是一炷信香兩頭燃,點中間將其燃斷后一手拿一半,唱:一炷信香兩頭燃,下通地府上沖天,天神聞之騰空現,地神聞之涌金蓮,二炷信香在爐焚,直到靈山請世尊,西方去請彌陀佛,普陀巖畔請觀音,三柱信香真稀奇,外國傳來價不低,千兩黃金君不賣,特此一炷請牟尼,南無香供養菩薩。這堂寶燭燃點后,了愿仙官把尾鈞,有也鈞來無也鈞,莫笛千子在后頭,千子丟在長江水,水流東海不回頭,南無光明藏菩薩。(《燃香炳燭》)。
這時,孝子跪在壇兩邊。唱完后將香插好,開始燃燭。送文書,門前燒,回來收拾完畢。
第二壇,過案(殿):讓其一案一案的過,而十王大帝是管過案的,所以就要先敲他。中間要過十二殿獄,由法師敲唱《滿庭芳》等,還有真言,真言是印度語言。
第三壇,拔亡:提拔亡人升天,叫拔亡表人(請的是彌陀佛)。法師振鈴、作揖、下跪,然后送文書。
第四壇,交經交懺(先生讀經書):交懺的人要在街邊,兩個以上的人跪在桌子旁邊作揖等,其目的還是給亡人解罪。
第五壇,辭靈賞車(車夫):做一個車夫的人樣,將亡人的東西交其管理,運送至火化。(一個人,敲絞絞,唱車夫的情況,跟車夫交代我們有什么東西,在路上不能損壞等)然后就辭靈,由三個先生在壇前唱,孝子拿帆和靈牌跪在靈前,女孝子要哭,唱《辭靈讃》、《無常文》,獻三杯酒,燒錢紙,然后就把亡者的東西抬出外面燒掉。法師們跟隨,回來就敲圓滿。
第六壇,敲圓滿疏文、送圣,做一個總結,圓滿完成了。(到場圓滿完成后需要把圣人送走,唱的一樣,詞不一樣)
最后,書符(畫符,用朱砂在黃紙上畫,一個人在師祖旁敲絞絞,拿著符熏香,最后雄雞掛號,法師將雞冠咬出血,在符上畫,踱印,在門上貼符,請師傅催鬼魂回去),打掃屋子,讓主人的住宅安寧,將不三不四的鬼魂追走。
完畢。
四、儀式中法師的穿著打扮和香案擺設
在敲道場的時候,法師身著大花衣,上面秀有龍鳳,還帶有一個冠帽,可以說是佛帽,上面拴有一個五佛冠(佛、法、僧、觀音、地藏等),左手拿有簡槽,右手拿一個法鈴,桌面上墻的正前方掛有釋迦牟尼佛像,左邊掛有觀音大士,右邊掛有文殊菩薩。正壇的兩邊,掛有十二殿獄神,隔壇中站,隔壇旁邊掛有門簾,桌正面掛有地藏王菩薩。正壇上正中還放有一個小的神案,里面供有觀音勢至(音)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桌上擺有八個杯子,表示正壇上是五個,旁邊有三個是給師祖排位的,杯子的上面還放有相對應的粑粑和豆腐,叫做供獻,這些杯子中都裝茶,因為神不飲酒吃肉,所以只是喝茶。在粑粑的上面有兩個坐蔸,以用來裝糧食和插香,而且每一個杯子的旁邊都放有一束長錢,坐蔸里面插有燭(叫燈亮)。正壇的右邊一般都是放法師的法器和樂器,右邊撬起一個大鼓,有專人打(一般,一共有四個人)。隔壇上,桌上也放有一個燭亮,還是有錢紙,三個杯子,三個供獻,正面擱有亡人的靈牌,車夫的靈牌,還有一個請薦牌(請去世了的親戚)。同樣,在每個排位上插有一炷香,就是為了給亡人拜懺(給亡人解罪)。旛一般就是靠在桌子的旁邊,旛頭紅紙的上面寫有佛字,下面的正面寫有“皈命禮請,……”, 有些壇口掛法不同,正面不掛孔子和老君,而換上南海觀世音菩薩及西方阿彌陀佛像。道場的左右兩壁,則是掛東岳大帝、南岳大帝及十殿閻王并畫著暴施地獄苦刑的畫幅。這些掛圖在1949年前比較正規,也符合宗教典藉的描述。建國后經歷次運動,原遺舊神案已蕩然無存?,F在彭水道師們大多是在鄰縣豐都買的,由一些無業者畫得神不像神鬼不像鬼奇丑無比的布幅。
一般來說敲道場,第一天在時間上是沒有細分的。在第二天,一般敲了兩壇就得吃早飯,吃完早飯后一般敲到第五場就要吃午飯了,接著就一直敲到晚場才吃晚飯。第三天,在天亮以前就要炳燭,在吃午飯之前就得做完,因為法師們要回家了。
五、儀式中的音樂
(一)器樂
從彭水道場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和其他土家族地區喪葬儀式音樂一樣,這其中的音樂除了法師的說唱部分以外,還有器樂這一部分。
道師們“敲道場”以敲唱為主,器樂部分也非常講究,按多種曲牌演奏,十分優美。所用樂器極多,計有鼓、馬鑼、大鑼、大鈸、包包鑼(形如铓鑼但?。?、大鐃鈸、中鐃鈸、小鐃鈸、鉸鉸(形如鈸比鈸小一倍)、鈴、罄、木魚等十多種。
鼓:是由彭水民間藝人自制(當今樂器店亦有售)。鼓框由質地堅實的木材,如楠木或柏木等制成,中間略大兩頭略小的中空桶形框,兩頭用上好的黃牛背脊皮繃成鼓面。道場用鼓的大小高矮無一致規定。鼓面直徑一般在50厘米左右。鼓棰亦用較硬實的木料如柏木或黃荊木等制成,長1 8厘米,徑粗1厘米。
馬鑼:也叫“馬鑼子”。響銅制,無鑇,面平不凸起,比現在改良后的川劇鑼鼓的馬鑼要大要厚些,直徑14厘米,皮厚0.12厘米左右,邊高2.5厘米。發音沒川劇馬鑼那樣高脆,稍低而亮,略顯“冬冬”聲,所以俗稱“冬字馬鑼”。馬鑼棰,形如鑼棰但小,長12厘米,粗1.6厘米,柏木等制成。
大鑼:響銅制,圓盤形,有邊,鑼面平,無坡形,不凸起,亦無鑇,屬低音樂器。鑼面直徑30厘米左右,邊高2.5厘米且稍向內斜,鑼皮厚0.2厘米。鑼邊有兩孔,供系繩用。演奏時,左手提鑼繩。
大鈸:響銅制,圓形,每付兩片,片徑35厘米左右,鈸片厚O.15厘米。中間突起部分的鈸碗(彭水鑼鼓師傅叫“局子”)直徑15厘米,鈸碗(局子)高4.5厘米。鈸碗中間有一孔穿以布或綢供手指纏提。演奏時,用竹編一圈放在壇案上呈著平放的鈸的下片,道師用左手提住上片鈸單手擊下片。讓騰出的右手擊鼓。
包包鑼:響銅制,形如云南瓦族的铓鑼,但比铓鑼小即在鑼面中部突出一小包。直徑18厘米左右,皮厚與鑼同。演奏時平放在壇案上鈸的側邊,由擊鼓道師右手與鼓間擊。
鐃鈸:響銅制,像鈸,中間突起部分比鈸小。其演奏方法特別,是兩手搓擊而非對著碰擊。故其發聲亦特別,就像在發“搓”音。道場用鐃鈸有大、中、小三件,形制一致,僅大小不同。大鐃鈸片徑30厘米左右,中鐃鈸片徑27厘米左右,小饒鈸片徑25厘米左右。搓擊的發言因大小不同發出高低稍異的“搓”音。
鉸鉸:響銅制,形如鈸,比鈸小一倍。演奏時,由左手手指擰著下片鉸鉸局子中的布條斜平舉著,承受右手一片的碰擊,發出響亮的“區、區”聲。
鈴:響銅制,鍾形,上部有供手執的搖柄,柄亦銅制,與鈴連成一體。柄有花紋,柄端有瓜形環。鈴內吊有活動銅制小捶。手執鈴柄搖動發聲,聲高亢清脆。
罄:鑄鐵鑄制,下小上大成碗狀,上半部成直桶形,與寺廟內用罄形制相同,但體小。上口徑15厘米,總高15厘米。用小木棒敲擊發聲,聲高亢清脆。
木魚:木制,成首尾相接的魚形,腹大,內挖空成共鳴腔,外例開一縫形開口供擊音溢出。道場用木魚不大,長約13厘米,寬9厘米,高6厘米。用小木棒敲擊發聲。聲清脆能傳很遠。
道師們梵歌唄唱向神祈禱,還要用法器。道場用法器計有:海螺號、令牌、師刀、卦、鎮壇木、九環錫杖、幡等。此外還有一顆以屈曲回繞的繆篆體刻著“佛法僧寶”的方印,作向菩薩呈送文書時用。道師們做道場時還要穿黃色無領寬袖長袍,重要儀式時,主壇道師還要穿袈裟,戴五佛蓮花冠等。這類制品民間一般不能自制,都是向大城市的戲劇服裝店買的。
(二)音樂分析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道場音樂,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重要宗教文化,由于種種原因使我們知之甚少,是至今尚存的未知領域之一。從音樂詞牌角度來看,那里邊深藏的許多寶貴文化信息值得掘探。比如道場所吟唱的三十多支曲牌中,像《滿庭芳》、《南香子》、《柳含煙》等,與我們平日讀到的律詞“詞牌”完全同名。道場中,音樂都是比較緩慢的,法師在唱的時候多帶有哭腔,一般由法師的四個助手用樂器伴奏,以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為主,而通常助手們所伴奏的形式在彭水道場中習慣叫“打響起”, 并且鑼鼓還貫穿了整個法事過程,所謂歌唱時為了表達感情,而鑼鼓卻是為了渲染氣氛。法師在道場中所唱的曲牌旋律多是敘事性的,而由于“詞”只有文字沒留曲調,歷來研究者只能從詞的“闋”數、句數、句中的言數、每言的平仄聲調等去求其詞律。這對我國詩歌史上三大奇葩之一的“詞”的深入研究,更具重要的意義!并且,在彭水道場里,道師們對這些“詞調”是真正合著曲譜在唱的。在旋律表現方面,多采用宮商徵羽為主,旋律進行也多以級進為主,無夸張的8度跳進,最平常的也就是自然和聲音程。通常在旋律中一個樂句的結尾的長音法師多會帶一個語氣詞的下滑音,而這個下滑音多以小三度居多。在敲唱的時候,法師所唱的詞一般都分為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四板等,那么在儀式音樂中相對應的樂句就可以分為第一樂句、第二樂句、第三樂句或者第四樂句等,最后才構成完整的一個樂段。一般來說,在道場音樂中,變奏曲式很少,一般都是單曲體形式。
在道場中,《滿庭芳》是最常見的曲牌形式,
這首曲牌一共唱有兩板,分兩個樂句,也就是二句式,是單曲體形式,是道場中的通用曲調,也就是一曲多詞,法師是以吟唱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旋律的速度稍快,起伏不大,音樂與唱詞結合得也比較緊密,從這個曲譜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音樂與器樂是穿插進行的,感覺聲樂與器樂是融合為一體的。徵調式曲子是以6開頭,強調5、6、1、2三音運動,非常有簡潔的效果。
這首《南鄉子》,也是屬于通用曲調,是敲唱佛法僧三寶,在曲譜上我們只看得到一板,也是單曲體形式,整個曲子旋律很平穩,對于這種對于祖師爺的敲唱是用詠唱的方式,4分之2拍,速度較緩慢,流暢優美。也是羽調式,曲譜以徵音開頭,圍繞5、6、1三音的循環級進運動,沒有多大的旋律跳進。音樂與器樂同樣也是穿插進行的。
六、彭水道場的特點
彭水道場是深度宗教儀式性的民間報恩祭奠與超度亡靈宗教禮儀,雖宗原于三教合一后的漢地佛教,但又與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從人員的性質看。其人員自稱為“道師”,是非僧非道亦農亦藝的非專業人員。因僧人必須出家入寺,盟三條“皈依誓愿”,守“六合準則”等戒律。亦非皈依佛教的在家“居士”,因“在家居士”必須“按’八戒’規定生活”。道師不全面皈依和秉持佛教玄深苛嚴的教義,尤其不宣揚佛教教義中最核心的“出世”、“戒”等要求現世人修持證果的價值取向,亦不宣揚“諸行無?!?、“諸法無我”、“緣起性空”、“無??嗫铡钡忍摕o教理。僅秉其“三界六道輪回”、“亡靈超度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等有限信仰,還堅持儒家的中庸、忠孝、報恩等思想。從祈禱的神靈看,既有佛教的,又有道教的,還有“儒教”的,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民俗信仰多神崇拜的“后現代派”。這說明道師們辦的道場,又是秉持專屬宗教信仰,還具有民俗信仰特色。
(二)從“組織”活動看。道師們無統一的組織,亦無統一的組織活動,更無固定的如佛教徒的寺廟等修持活動場所。其傳習是以授徒方式進行,不在家里傳授,在辦道場時“藝隨壇學”。一旦徒弟從師傅那里學習結業(稱“撥職”),即可自立“壇口”。
(三)從道場的儀式看。道場不以誦經拜懺為主,而是又敲又唱又舞的科儀為主體形式。由于道場中規范并不苛嚴,道師的舉止也較隨便,氛圍并不特別肅穆莊嚴,所以給人有作戲的感覺,這也許正是道師們都自稱道場為“藝”的原因。
(四)道場是為死者超度,但死者是否確已超度升往西方極樂凈土,道師們并不去保證,主人也未得到過驗證,也并不要求驗證。請辦道場的主人真正需要得到的,只是那份虔誠報恩心情的體現,以及讓死者不受苦的強烈期望的心理滿足:“燒錢化紙,以勉陽人”。故辦道場是孝子們對逝者心有愧疚的一種彌補,用盡孝報恩以求得自身心理慰藉的自我調節,是基于這種大眾心態普遍化長期化儀式化后形成的宗教活動。
(五)從經濟上來看,道師們并不以辦道場為專業,而是亦農亦藝。平時在家從事農業或其他經營等主業維持生計。除在別人家辦道場外,從不在自已家里做諸如念經、誦咒、拜懺、梵唄歌贊等修持功課活動或按“八戒”規范生活。有人請辦道場時,則按天數像工匠或藝人那樣獲得報酬。
七、結語
道場在彭水民間仍然盛行并不奇怪。恩格斯說:“即使是最荒謬的謎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類本質的永恒本性。”這一本性是對人類客觀生存缺陷的主觀克服和彌補。道場是非理性的,但現實的人的理性能力是有條件的,因為人類永遠面臨未知的深淵,這就是理性信仰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認識根源。更由于來自自然界的異己力量仍然存在,所以信仰將永存。彭水土家族儀式音樂從頭到尾貫穿在道場過程中,它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也同時供人民群眾享受和利用,帶有極其濃厚的娛樂性質,所謂的“紅白喜事”無不顯示著喪失喜辦的娛樂氛圍,儀式中梵韻悠揚,恰似一場場藝術的表演。
注釋:
① 馮秀平,土家族,第八代師傅,法名明通,梅子鄉兩河村人,農民,小學文化。
參考文獻:
[1]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民族出版社,2009:77.
[2]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55.
收稿日期:2010-07-10責任編輯: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