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初期,劉少奇對中國的工業化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其內容涉及到工業化的目的、工業化的資金-籌集、工業化的步驟以及工業化與民主化的關系等方面。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劉少奇的這些思想在當時并沒有能夠付諸實踐。但是,劉少奇的這些探索形成了中國工業化最早的系統理論成果,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開創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建國初期;劉少奇;中國工業化;理論探索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3-0018-04
建國初期。劉少奇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委托,主持領導經濟工作。特殊的位置和責任使如何謀劃新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建設的歷史重擔落到了劉少奇的肩上。面對黨和人民的重托。劉少奇殫精竭慮,忘我工作。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實際工作,劉少奇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理論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到見解。雖然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劉少奇的這些思想并沒有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得以實施:但是,這些探索形成了中國工業化最早的系統理論成果,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開創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建國初期劉少奇中國工業化理論探索的主要成果
建國初期,劉少奇對中國工業化的理論探索涉及到工業化的目的、工業化的資金籌集、工業化的步驟、工業化與民主化的關系等內容。其主要思想體現在《國家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0年上半年,原名《關于中國工業化的問題》)、《在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51年2月)、《三年準備,十年計劃》(1951年5月)、《春耦齋講話》(1951年7月,原名《中國共產黨今后的歷史任務》)等文獻中。
1 國家工業化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
國家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劉少奇對此進行了深刻論證。
(1)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劉少奇指出,提高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這是全國最大多數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府力求實現的最基本任務。”他指出,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使中國逐步地走向工業化和電氣化。只有工業化和電氣化,才能建立中國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國防力量。……才能使中國人民逐步地提高生活水平,……而如果不能做好這件事情,就決不能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指出:“為了保衛中國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使中國工業化。”
(2)加快工業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劉少奇指出:“為了要大規模地進行經濟建設和工業化,就需要由人民節省出大量的資金以投資于經濟事業。而要人民節省出大量資金。就不能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是說,在最近一二十年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這就是說,在建設時期內,存在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由人民積累資金以加快工業化之間的矛盾,應使廣大人民徹底了解這個矛盾,以便獲得適當的解決。”
2 提出“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工業化步驟,高度重視農業在工業化中的基礎地位
中國工業化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如何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問題,劉少奇對此最早進行了理論闡述。
(1)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步驟進行工業化。關于實現工業化的步驟。劉少奇在《國家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指出:“首先,我們必須恢復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經濟事業,并使那些不能獨立進行生產的已有的工廠盡可能獨立地進行生產。其次,要以主要的力量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同時,建立一些必要的國防工業。再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來建立我們重工業的基礎,并發展重工業。……中國工業化的過程大體要循著這樣的道路前進。”這實際上是黨內第一次明確提出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順序發展工業化的主張。在《三年準備,十年計劃》一文中,他又指出:“我們的建設方針是什么呢?工業農業都要發展。現在首先要恢復和發展農業。……其次是發展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開始還是要搞一些輕工業。”在《春耦齋講話》中,他再次指出:“經濟建設要有步驟,先搞什么,后搞什么,總要有個先后輕重。首先恢復農業以及一切可能恢復的工業。力求使已有的一切工廠恢復起來。……這是第一步。其次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以及必要的可能的重工業,如造點機器、汽車。然后發展重工業。”由此可見,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順序發展工業化是劉少奇一以貫之的主張。
(2)農業在工業化過程中具有基礎地位。對于中國工業化的過程為什么要采取“農、輕、重”的步驟,劉少奇指出:“第一步發展經濟的計劃,應以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心。因為只有農業的發展,才能供給工業以足夠的原料和糧食,并為工業的發展擴大市場。”在《春耦齋講話》中,他更明確地指出:“因為農業是工業的基礎,沒有很好的農業,工業就沒有基礎。不發展農業就沒有原料,……。農村也是工業品的市場,……要依靠農業來積累工業的資金。……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農村是工業的市場,依靠農業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依靠農業積累資金。所以我們要先發展農業。”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構成了劉少奇工業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3 中國工業化的資金只能由中國人民自己籌集
關于中國工業化的資金積累問題,劉少奇指出:“發展中國經濟,使中國工業化。是需要巨大的資金的,……但是從哪里并且怎樣來籌集這些資金呢?”他認為,我們不能采取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方法,即除了無情地剝削本國人民以集中資本以外,依靠掠奪殖民地、軍事賠款、奴役性借款和租讓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與我們國家的立國原則根本相反。雖然我們在平等的條件下原則上可以向蘇聯及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借款和租讓,但是不能取得很大的資金。因此,我們籌集工業資金的部分就只有中國人民自己節約這一個辦法。在《春耦齋講話》中,他再次強調帝國主義建立重工業的辦法我們都不能用,“我們沒有別的辦法籌錢,只有一個辦法,靠人民節省,建立起重工業。現在人民生活很苦。籌集重工業資金的辦法,就是在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基礎上要求人民節省,再加少數向蘇聯等國家的借款。”
4 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兩條不同工業化道路的認識
劉少奇認為有兩種不同的工業化道路,即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他說:“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相應提高,而且這些國家最后不能不變成帝國主義,去侵略其他民族和國家,取得原料和市場來維持自己已經發展起來了的工業,并因此而要進行世界大戰。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工業化的道路。”“世界上還有另外一條國家工業化的道路。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或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工業化的道路。采用這條工業化的道路,就能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相應地逐步地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失業、饑餓和破產的痛苦,并且不需要去侵略其他的民族和國家,更不需要進行戰爭。”他還進一步指出:“在世界歷史上就只有這兩條國家工業化的道路。除此以外,是沒有第三條路的。”可以看出,劉少奇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主要是從工業化的目的(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是否實行對外侵略政策來區分的。
5 工業化離不開民主化
劉少奇高度重視民主化在中國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1951年2月,他在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權建設,人民民主政權的發展,我們國家的民主化,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人民經濟事業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工業化,是不能分離的。沒有我們國家的民主化,沒有新民主主義政權的發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工業化。反過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又要大大地加強和鞏固新民主主義政權的基礎。在我們這里,民主化與工業化是不能分離的。我們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化與工業化!在我們這里,民主化與工業化是不能分離的。”劉少奇在這里非常明確地闡明了民主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即:一方面,民主化為工業化提供實現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工業化又為進一步加強民主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6 用新民主主義發展工業化,先工業國有化再農業集體化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本,也是得到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共同綱領》確認的建設原則。劉少奇自覺地把新民主主義理論貫徹到對工業化的理論思考中。他多次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完成工業化。他在北京市第三屆人民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經濟建設現已成為我們國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務。”在這里,他把“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和“國家的工業化”并提。
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劉少奇提出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先實行工業國有化再進行農業集體化的思路。早在1949年6月《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一文中,他就指出:“只有在經過長期積累資金、建設國家工業的過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準備之后,才能向城市資產階級舉行第一個社會主義的進攻,把私人大企業及一部分中等企業收歸國家經營。只有在重工業大大發展并能生產大批農業機器之后,才能在鄉村中向富農經濟實行社會主義的進攻,實行農業集體化。”在《三年準備,十年計劃》一文中,劉少奇指出:“因為僅僅依靠農村的條件不能搞社會主義,農業社會化要依靠工業。……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和幫助,有了工業的國有化和土地的國有化,然后農民才能集體化。才能供給農民大量的機器,這樣農業才能普遍的集體化。”在《春耦齋講話》中,他說:“搞集體化要有機器作后備條件。……進入社會主義主要是這兩步: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又說:“農業集體化依靠什么?農業集體化要依靠城市工人階級,……。這是農業集體化的路線,因為離開城市工人階級、離開強大的國家工業,鄉村農業集體化就不可能。……農業集體化不是逐步進行的,不是單純依靠農村部門,而是依靠城市,依靠強大的工業。”他還指出:“合作社不能準備經濟條件,經濟條件是重工業,拖拉機,沒有這個條件,即使思想準備好了,大家要求集體化,也是不可能組織好的。”
二、建國初期劉少奇工業化思想沒有得到實現的歷史原因分析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建國初期劉少奇對中國工業化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理論探索,初步形成了關于中國工業化的系統理論成果,其中尤其以他提出的關于按照“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順序進行工業化的思想最為突出。然而,就在此后不久,由于蘇聯的幫助,我國開始了“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在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以蘇聯工業化模式為藍本的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對此,作為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劉少奇也是心悅誠服的贊成的。這樣,劉少奇原先關于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順序進行工業化的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并沒有能夠得到實現。這里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1 從發展重工業開始進行工業化是中央領導集體的共識
要把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工業化國家,究竟從何人手,從何起步?這是從新中國建立起,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就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黨內也曾有過不同的設想。比如劉少奇在1950年就提出過按照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順序發展工業化的主張。但是,到1952年考慮制訂“一五”計劃時由于形勢的變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終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在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有關部門的同志也曾引經據典地進行過探討,也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工業化的道路作過比較。提出過不同的設想。經過對中國具體政治、經濟狀況和國際環境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復權衡和深入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從發展原材料、能源、機械制造等重工業人手,將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一五”計劃的指導方針。由此可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經過認真論證并由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關于中國工業化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中央領導集體主要成員的劉少奇直接領導并參與了“一五”計劃的制定工作。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當然也是心悅誠服的贊成的。對中國共產黨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問題上的共識,美國學者費正清和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曾給予了高度肯定,他們指出:令人有些吃驚的是,采納蘇聯式的為制造業等籌集大量資源的強制性工業化‘加速’戰略和忽視農業的做法。在中國共產黨內似乎沒有什么爭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中國曾有過類似蘇聯20年代在工業化問題上的爭論。”
2 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歷史原因
那么當時究竟是怎樣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國際環境決定了中國必須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呢?概括地說,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出于國際競爭角度的考慮。中國工業化的歷史起點低,工業生產嚴重落后。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看,重工業意味著現代化大工業,較高的重工業比重標志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在戰后取得政治獨立的發展中國家要跨越經濟發展階段,直接進入較高的工業化階段,大多數都是以發展重工業為基本途徑,因而經濟發展的競爭很大程度上也就成為提高重工業比重的競賽。這對于剛剛奪取政權并以盡快實現中國工業化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人當然是必須考慮的。第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建國不久,新中國被迫卷入朝鮮戰爭,同時面臨著盤踞在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反攻大陸的威脅。在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政策,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和制裁的措施,試圖切斷新中國的國際經濟交往和對外貿易。這種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迫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必須迅速提高國防實力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爭動員能力,也使得中國迫切需要迅速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而重工業的發展成為重中之重。第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全面援助,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蘇聯工業化的經驗高度認同。在中國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首先遇到的就是籌措大量資金的問題。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90%,且大多數農村人口處于貧困狀態的國家,如果以輕工業為優先發展部門,會遇到市場狹小、需求不足,從而無法取得大規模工業化所必需的資本積累問題。建國前后,蘇聯給予新中國全面援助,劉少奇訪蘇時,蘇聯已經確定向中國貸款3億美元。而且蘇聯當時對中國的技術援助也是全面的,陳云曾經說:“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那時他們對我們的援助是真心實意的。比方說,蘇聯造了兩臺機器,他們一臺,中國一臺。”這樣,在短期內使要素短缺的中國提升了要素稟賦結構,有可能模仿蘇聯的模式發展前行,以求避免國家安全危機,提升國際地位。中國領導人因而也對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模式高度認同。他們似乎認識到重工業具有自我服務、自我循環的產業特征,因而發展重工業可以克服當時農民占人口絕對比重,極度的貧困使他們無法為工業發展提高有效需求這一條件的約束,從而超階段實行工業化建設。
由此可見,新中國工業化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是由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決不是任何個人主觀意志的產物,也是符合當時實際的唯一正確選擇。建國初期劉少奇關于中國工業化的理論探索雖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面臨著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緊迫任務,還不具備從容不迫地從農業、輕工業開始工業化的歷史條件。
三、建國初期劉少奇對中國工業化理論探索的歷史影響
建國初期,劉少奇探索中國工業化的理論成果盡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得到實行。但是,這些探索形成了關于中國工業化最早的系統理論成果,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開創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1 建國初期劉少奇工業化思想的歷史地位
從建國初期劉少奇形成的關于中國工業化的思想來看,其中的很多認識已經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局限,體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建國伊始,劉少奇就對工業化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做出了深刻揭示,并把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重要區別。這實際上已經論及社會主義工業化目的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而長期不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是蘇聯工業化存在的重大弊端。再如劉少奇關于中國工業化按“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三步走以及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的主張,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中國工業化的核心問題,可以看作是我們黨和毛澤東后來提出“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等思想的理論先導。而所有這些都是與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理論主張(核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存在重大區別的。劉少奇的這些思想很大程度上也為后來中國工業化的實踐證明是符合實際的正確主張。因此,建國初期劉少奇的工業化思想可以看作是關于中國工業化探索的最早的系統理論成果,它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開創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些思想直到今天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仍有重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2 建國初期劉少奇對中國工業化理論探索的歷史啟示
在經濟極其落后的中國進行工業化是前無古人的艱巨事業。它客觀上要求我們黨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艱苦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走出一條屬于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但我們黨過去長期處于戰爭的環境下,黨內同志對政治斗爭、軍事斗爭比較熟悉,而對經濟建設則缺乏經驗,更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從黨的領導層來看。情況也大抵如此。工業化發源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工業化屬于現代工業基礎極其落后的農業國的工業化。這樣的國情更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分析研究工業化的理論和政策入問題。但從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來看,真正能獨立思考工業化理論問題的人是不多的,能稱得上理論家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建國之初,像劉少奇這樣對中國工業化問題提出比較系統的理論思考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另一方面,正如劉少奇在探索工業化問題時所提到的,工業化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它卻決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工業化和民主化是決不能截然分開的。盡管建國初期,劉少奇已經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但在當時,從全黨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普遍不到位的。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也為中國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社會民主的政治基礎。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制度和實現形式仍然需要不斷地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完善。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業化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完善黨內民主制度對工業化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更具有直接重大的意義。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中國工業化已經步入歷史的快車道,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并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到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把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十七大還提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加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這些主張正是對建國初期劉少奇中國工業化理論探索歷史啟示的科學概括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