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個炎炎的夏日,我們躲開了武漢的酷熱,前往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中營鄉做社會調查,來到了一個從外遷入并定居于此的村落——三家臺蒙古族村。這個村子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后裔的一支,元末明初的時候,為躲避朱元璋的追殺,逃至湖北鶴峰地區,并在這里居住下來。2002年12月24日,當地政府以原來的三家臺村為中心,將周邊幾個村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組合并正式成立三家臺蒙古族村,這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現在三家臺蒙古族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1000人左右,絕大部分村民的姓氏為部氏。據《部氏族譜》介紹:“舊有記云,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順帝時,信州鎮南王之子,被陳友諒兵敗,大圣奴不知所終。公之先遠祖有諱斡難,兀者因居斡難河之源,因以為氏,其以部為姓。”據此,部氏族人認為:部氏的祖先應該是草原中一支驍勇善戰的匈奴部落,后為蒙古,其中的博兒濟吉特、哈拉部后改漢姓,以“部氏”自稱。又有一說,部氏一世祖曾經在觀音像下面躲過一劫,因此以“官蔭”為名,取“觀音”二字的諧音。部官蔭便是部姓的得姓始祖。
三家臺蒙古村因為長期在當地土家族文化背景中生存,很多習俗已經帶有了土家族的特點,但從外貌特征上說,還是帶有蒙古族人的那種氣質和感覺。
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4個兒子被稱為“四曲律”(“曲律”是對卓越的人才、駿馬的稱呼),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四大支柱。忽必烈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管理,分封諸子藩鎮要地,把全國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給第九子鎮南王脫歡。脫歡封地在武昌,后又移鎮揚州,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元末明初,朱元璋的農民軍四處追殺元軍,三家臺蒙古人的祖先逃到湖北松滋,后來輾轉來到湖南澧縣,因戰亂,從湖南方向遷入鶴峰,最后來到鶴峰三家臺一帶躲藏并定居,時間大約在1370年前后。
從1957年以來,每次大選登記,部姓都是報蒙古族,逢年過節,敬祖上墳,老人都要給后人講授“本宗蒙古”這本經,所以,部姓成年人都知道自己是蒙古族的后裔。1979年民族普查中,鶴峰縣有461人自報蒙古族,分布在麻水、北佳兩個公社的部分大隊,主要是部姓。從族譜記載看,也可以證明這些情況屬實,其主要依據是:
(1)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部氏族譜》載建祠碑序中說:“我部氏,肇自蠻蒙古,世襲官籍,官豫章之豐城。始祖官蔭公流寓刑部……四世祖熹、昆二公始來澧,沿明至今,三百(年)有奇,代傳一十又四孫。”
(2)清道光五年(1825年)《部氏族譜》序中說:“伊祖系元鎮南王將官,陳友諒寇信州。王子戰敗走荊州。隨將八員,急追逃散……部之為姓,系因部落初奇渥溫氏產蒙古有天下,元太祖鐵木真發祥斡難,元世祖忽必烈踐位中土……始祖為江右之后裔,似無可疑。已數傳而鼎遷于明,去高位,避寇難,隱荊郡之松滋,氏稱部,不忘本也。”
(3)清道光九年(1829年)《部氏族譜》序中說:“初由蒙古來中國,繼由右江遷徙,至以部為姓,世居澧州”“徙居鶴峰于今五世,溯自徙楚始祖則十有五……”
1980年鶴峰土家族自治縣成立,次年鶴峰縣有關部門通過調查,認定三家臺“部氏”家族為蒙古族。縣民委在中營鄉發現的“部氏浩封絹”成為研究蒙古族極為珍貴的實物文獻依據。2006年8月,鶴峰縣民宗局一行五人到內蒙古尋根為三家臺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民宗委副主任敖日其楞、內蒙古師范大學滿昌教授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布林特古斯博士等人,對鶴峰三家臺部氏家族進行了認真考證后認定,鶴峰三家臺蒙古族村的部氏村民,皆為成吉思汗的后裔,仍然延續著宗族的血脈。
進山公部錫侯為部氏十一世祖,生于湖南澧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從澧州遷入縣境三家臺神仙茶園落業。道光十五年(1835年),部錫侯命部氏十二世部澎制定部氏宗派字:“生為上國光,承先紹典章,多文儒以富,佩玉德其昌”,并沿襲至今。